《陶行知选集(套装共3册)》精选陶行知先生的主要代表作,并加以分类编辑,便于广大教师检索、查阅、学习。此外,编者还分别选编了他的政论、诗歌、散文等,这也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陶行知先生。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陶行知选集(套装共3册)》的出版,无疑在今天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帮助广大教师认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第1卷
(1934—1946年)
一、学校生活与教育
(一)试验教育
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
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节录)
介绍杜威先生的教育学说
试验教育的实施
思想的母亲
(二)教育改造
为考试事敬告全国学子
呜呼某校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教育研究法
以科学之方 新教育之事
戏剧与教育
都市教育调查法之商榷
美国活动教授之一段
道路与教育
第一流的教育家
新教育
对于教员和师范生的几点希望
地方教育行政为一种专门事业
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的意见
中国女子教育之既往与将来
在实际教育调查社为孟禄举行的饯别会上的讲话
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
大学教育的两大要素
办公原则
教育与科学方法
为反对中学男女同学的进言
讨论施行新学制之普遍原则
教人读书 做国民
空前之全国教育大会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平民教育概论
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
《语体文应用字汇》序
《柏克赫斯特女士与道尔顿制》序
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上的社务报告
中国教育政策之商榷
介绍柏克赫斯特女士
……
二、政治生活与时事评论
三、社会生活与其他
陶行知大事年表
第2卷
第3卷
这套《陶行知选集》的装帧质量着实令人称赞。采用的是比较经典的布面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触感温润,散发着一种不易察觉的纸张与油墨的混合香气,这是一种久违的、属于实体书的独特味道。书页的纸张厚实且富有韧性,泛着淡淡的米黄色,阅读起来眼睛不易疲劳。排版设计也很是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压抑。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收录的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虽然不多,但每一张都极具价值,它们如同时间的碎片,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让我们得以窥见陶行知先生生活、工作的真实场景。这些图片,不仅仅是图画,更是历史的见证,是理解他思想的重要辅助。我已经开始构思,如何将这套书摆放在我的书架上,让它成为我书房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我精神世界里的一处心灵栖息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简约而不失庄重,封面上“陶行知选集”几个大字,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身体力行,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人物。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在我的求学过程中,就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心头。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他生平事迹的零散文章,对他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略知一二,但总觉得意犹未尽,渴望能够系统地、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全貌。拿到这套《陶行知选集》,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期待着在这三本书中,与这位教育巨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卷,感受他字里行间流淌的智慧,探寻他教育改革的足迹,更希望从中汲取力量,反思当下的教育现状,寻找改进的可能。
评分这套《陶行知选集》的书封设计,透着一股朴实而又不失力量的美感。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有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却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坚定的气质,这恰恰与我对陶行知先生的印象相符。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不需华丽的外表来点缀,而是蕴藏在朴素的言语和深刻的思想之中。我期待着,在这套书中,能够触摸到那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家的灵魂。我想要深入了解他“教学做合一”的实践理念,他“生活教育”的教育主张,以及他“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如何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如何为当时的中国教育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评分我选择购买这套《陶行知选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其内容的高度期待。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思想影响深远。我一直认为,阅读一位思想家的选集,是了解其思想体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这套书涵盖了他的重要论述和实践经验,必将为我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宝贵平台。我希望在这三册书中,能够系统地梳理出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乡村教育、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核心观点,并深入探究其思想的逻辑脉络和时代价值。我期待着,通过细读这些文字,能够感受到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以及他对中国教育未来的深刻洞察。
评分从书的整体风格来看,这套《陶行知选集》显然不是那种追求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是一部沉淀着深刻思想的学术性著作。我可以想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本书的每一次重印,都是对先贤智慧的重新梳理和传承。我对于那些真正有分量的书籍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感。它们往往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精髓。我不会指望在一天之内读完,而是计划将其当作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案头书”。每次重读,或许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很多理念是具有普适性的,是可以跨越时代而依然闪耀光芒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选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作出的努力。这对我理解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脉络,将有莫大的裨益。
评分我喜欢收藏那些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思想高度的经典著作,而《陶行知选集》无疑属于此类。这套精装版的选集,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深入了解陶行知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为中国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尤其关注他关于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的主张,因为我深知教育公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希望在这套书中,能够找到关于如何打破教育壁垒,如何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得优质教育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我相信,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思考教育的未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评分我一直相信,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于“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其核心便是对“人”的深刻理解和关怀。这套《陶行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的阐述,更在于其中蕴含着的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成长规律的尊重与期盼。我曾经在教育一线工作过,深知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体会过学生身上蕴藏的无限可能。因此,当我得知这套选集即将到来,内心便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更多关于如何真正“爱”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激发”学生潜能的方法和启示。我期待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固有的观念,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灵感,最终服务于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评分这套《陶行知选集》的出版,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并非专业学者,也没有深厚的教育学背景,但我对教育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始终关注着教育的发展。我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启迪心智、开阔视野的书籍,而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正是这样一种宝贵的财富。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在那个时代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我期待着,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培养下一代的智慧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我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之中。我相信,任何一个对教育抱有热情的人,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发。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的理念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恰恰是这一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从书名“陶行知选集”就可以感受到,这套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汇集,更是行动的指南。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能力的培养,是人格的塑造,是智慧的启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正是指向这个方向。我期待着,在这套书中找到更多关于如何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的方法和思路。这对于我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效的学习者和教育者,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评分这套《陶行集》的编排,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通常,名家选集会根据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学术领域,进行分卷编排,以方便读者系统地了解其思想演变轨迹。我曾阅读过不少历史人物的文集,深知一个好的编排,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和理解深度。这套书的“套装共3册”的结构,暗示着编者在内容组织上一定下了苦心,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完整而清晰的陶行知思想体系。我个人尤其偏爱那些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书籍,它们能帮助我快速抓住核心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我相信,这套选集一定能够满足我对于知识体系化梳理的需求,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和消化陶行知先生的宝贵思想。
评分应该是很有思想的,一本书,从包装就可以看出来
评分凑单买的,很划算,比想象中的厚。发货速度快,两天就送达。
评分还行吧,看着玩儿,有些东西不符合现代环境,思路可以借鉴
评分物流快捷,包装完好。
评分速度很快,买的多还没看,看完再追评
评分让一个老师更深层次的思考,课堂上发生的各种细节。深入地思考教育,课堂才是教育研究的第一战线,好书推荐!
评分经典永远是经典,值得每一位教师把它作为枕边书,常读常新。
评分群友推荐的书,还是在京东买书划算。又便宜又快,还有各种活动!超级赞!
评分在读的第三本书,希望收获满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