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郑明明:追梦的拓荒者》讲郑明明女士人生追梦故事。我们都有童年与少女时代的梦想,但是要将梦想变成终生的追求与职业,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郑明明女士做到了,做得很出色,很有名气。《郑明明:追梦的拓荒者》中她在香港与内地,建立庞大的“蒙妮坦”美容教学网络,实现人生梦想。
作者简介
柯达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任教香港珠海学院新闻及传播学系。八十年代以降,曾先后任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香港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香港商报、香港文汇报、香港亚洲电视台;曾任《大公报》特约评论员。多次获香港文学赛事奖项。
著作
人物专访集:《港人访问录》、《回归心声》、《书卷留香》、《香港巾帼撷英》。小说集:《命运》《秋月之恋》、《硕士班女教授》。长篇小说:《大雾弥漫的凤凰山》、《山婴和她的男人》、《拂晓》。专著:《港澳大众传播简史》。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中国心”的共鸣
序二 我与明姐的共性
序三 传记是人生榜样
一 造梦的岁月:由雅加达到香港
雅加达华侨报人之家
外祖父创办《天声日报》
父亲是副总领事,也是记者
传承中国心与不倒翁精神
香港,是她的福地
热血沸腾的巴中岁月
从小喜欢自卷头发听人赞美
挥别家人远渡香港寻梦
初见蓝色维多利亚港湾
尖东上岸,钟楼大钟指着五点
到金马伦道典卖金项链
二 寻梦的艰辛:饮水思源的感恩旅程
跟阿满姐学艺
天时,上海衰退令香港崛起
反传统的女大闯世界
委屈,异乡谋生必由之路
五位当红明星自杀
留学东京山野高等美容学校
一个冬天只有一件大衣
饮水思源感恩房东夫妇
创办蒙妮坦美容美发学院
福气,最好四十岁才来
年初一,躺在床上吊脚消肿
偷渡失败,“天意要我扎根香港”
火烧旺地,中外影星云集
设厂荃湾生产“贵夫人”
横渡鳄鱼河深入麻风岛的“阿信”
发明纹眉技术门庭若市
女儿心做女儿事建起女人世界
欧美游学汲取先进知识
巴黎拜师,悟出“精致”之道
在“香水之乡”住了四个月
惊叹沙宣小剪刀的深刻学问
力争国际文凭试改用中文
对摄影师大发脾气,踢翻相机
三 追梦的播种:北上拓展美容教育
北京,建全国首家合资职业学校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初见刘晓庆,“兴奋得发抖”
联名在皇家饭庄开记者会
新华社:北京成立蒙妮坦美容学校
遇上职业教育改革天时
聂宝殉出场了,诨号“聂大侃”
一位女生三天舍不得卸妆
欲知潮流,回母校看看
收获季节,聂宝殉走了
全国开花,创办美容高等教育
西安:以北京模式办学
重庆:首创蒙妮坦本科教育
武汉:蒙妮坦是美容教育的“北大”
郑州:蒙妮坦令他实现人生转型
大连:全国化妆学校排名第一
遍植香草,流芳大河上下
四 圆梦的收获:奠基上海转战广州
上海,建全国首家独资港企
邓小平视察南方,又赐她天时
发挥“阿信”精神深入西部
“郑明明”十年稳居上海榜首
独资买地建厂,门牌1686
对手退场,独留“郑明明”
广州,开辟第二战线
审时度势,避过亚洲金融风暴
中国行将入世,必须转型
广州公司情人节开张
“郑明明”三字是质量证书
惹同行“追杀蒙妮坦”
壮志未酬的香水梦
郑明明的“蝴蝶效应”
山东平原县妇女创业故事
有位女士在“美博会”跪下感谢
五 播梦的虔诚:宁静与自信之源
邀请乔宏创办“艺人之家”
异乡漂泊,“灵粮堂”受洗信主
翁美玲自杀前深夜电话
以大姐之心关怀年轻艺人
少林侠女黄秋燕转型化妆师
吴绮莉感恩上海十年亲情
黎燕珊释怀无爱也无恨
热心公益,关怀失足少女
六 说梦的享受:荣耀与天伦之情
从发型学徒到职业教育家
美容界首位全国政协委员
父亲留下“中国心”遗产
看英国殖民者暴雨中西归
亲情长在,高处不党寒
既当大姐又当母亲
“没想到她是福州媳妇”
要事业,更要家庭
白首偕老之道在忍让
舐犊情深,从小培养社交能力
两位女儿都有了理想归宿
回首人生旅程的启思
人生应及早自我规划
应敢于踏出创业第一步
投资楼市最忌贪
俯瞰蓝色海湾的感恩
跋:以新闻笔法写传记
精彩书摘
林黛原名陈月如,原籍广西宾阳,出身名门,一九四九年来港后从影,四度获“亚洲影后”。一九六四年在家中开煤气自杀,年仅二十九岁。(林黛父亲程思远,旧中国的立法院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举家移居香港。长女林黛去世翌年,一九六五年,他陪原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返回北京。程思远后来曾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莫愁,原名王丽贞,原籍苏州,生于上海,一九四八年与家人去台湾,一九五九年转到香港影圈发展。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第二次服药自杀辞世,终年三十岁。挚友乐蒂为她的遗容化妆。
乐蒂,原籍上海浦东,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拍古装电影而红极一时,被誉为“古典美人”。一九六八年在寓所服药自杀,其时三十一岁。她留下女儿,小名“明明”。
杜娟,原名彭小萍,原籍四川成都,生于苏州,长在上海,一九五四年与父母移居香港,从影成名。一九六九年她与女性密友留下要求合葬的遗书,双双在家中服药自杀。数天后两人尸体才被发现。终年仅二十七岁。
风华正茂的年华,响遍天下的盛誉,她们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嫁给有钱有势者之后,一个接着一个因难脱情天恨海而自了生命。
郑明明曾经近距离接触、了解她们,感触尤深:
“在阿满姐的美容院,我看尽人生百态。娱乐圈是一个先敬罗衣后敬人的社会,她们个个都是大明星,但心中都没安全感。我得出结论,钱不是一切。”
……
前言/序言
岁月如歌:一部关于奋斗与传承的史诗 本书简介 这是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族编年史,讲述了一个普通却又非凡的家庭,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摸索前行,书写了一曲关于坚韧、智慧与爱的动人乐章。故事的主角是李氏家族,一个在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中叶扎根于江南水乡的普通人家。 第一章:故土的烙印与初露锋芒 故事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李家老太爷李德厚,一个勤劳本分的木匠,以精湛的手艺在镇上立足。他恪守着传统的宗族观念,将“诚信为本,手艺传家”作为家族的信条。他的长子李文涛,便是本书后半部分行动的核心人物。 李文涛自幼聪慧,对机械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他没有选择继承父业的安逸,而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毅然投身到国家工业建设的浪潮中。初入工厂时,文涛只是一个最底层的学徒,面对着从苏联引进的庞杂设备一筹莫展。然而,他凭借着惊人的自学能力和不服输的劲头,夜以继日地啃读技术手册,很快就从一众老工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技术革新的先锋。 本章细致描绘了建国初期工业建设的艰辛与热忱,重点刻画了老一辈产业工人那种“螺丝钉精神”——无私奉献,精益求精。文中通过对文涛早年几次关键技术攻关的描写,展现了他早慧的才智和对国家建设的赤诚之心。例如,他如何在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仅凭几张图纸和有限的材料,修复了一台至关重要的进口机床,为工厂挽回了巨大的损失,也为自己赢得了第一次晋升的机会。 第二章:改革的春风与家族的抉择 时间快进到改革开放初期。此时,李文涛已是工厂里的技术骨干,享受着稳定的生活。然而,时代的大潮正在呼唤着新的活力。他的独生子李志远,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思想前卫的年轻人,从遥远的北方学成归来,他看到了传统国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看到了市场经济带来的无限可能。 志远与父亲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文涛信奉的是“稳扎稳打、服从安排”,而志远渴望的是“闯荡市场、自主创新”。这种代际的差异,不仅是观念上的冲突,更是对未来家族命运的不同理解。 本章着重描写了李志远如何顶着巨大的家庭压力,毅然辞去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下海经商。他没有选择当时热门的倒买倒卖,而是瞄准了当时国内技术相对落后的精密模具制造领域。初期创业的艰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资金短缺、技术瓶颈、人才匮乏,乃至同行间的恶性竞争。 书中记录了志远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简陋的厂房里,如何通过“星期六工程师”式的义务加班,一点点啃下国外先进模具的设计难题。他们第一次成功试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精密零件时,那种混合着汗水、疲惫与狂喜的情感,是那个时代创业者最真实的写照。 第三章:智慧的传承与产业的升级 随着家族企业——“精工科技”的初步成型,第三代接班人的问题浮出水面。李志远的女儿李晓薇,一个在海外顶尖学府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和人工智能的“海归”,带着全新的视野回到了家族企业。 晓薇的回归,带来了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她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管理理论,而是巧妙地将现代管理体系与父亲和祖父积累下来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结合。她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引入了柔性生产线和大数据分析,使“精工科技”从一个优秀的传统制造企业,蜕变成一个引领行业技术前沿的智能制造高地。 本章的高潮部分,聚焦于晓薇领导下的企业,如何应对一次重大的国际技术封锁。面对竞争对手利用垄断技术进行打压的困境,晓薇果断决策,投入巨资进行“反向工程”与颠覆式创新,最终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仅解除了危机,更使得家族企业成功站上了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 第四章:家庭的温度与时代的和声 穿插在宏大的产业发展叙事之中的,是对李家三代人情感生活的细腻描摹。 李文涛的妻子张秀英,是维系这个大家庭的精神支柱。她的一生都在丈夫和儿子、儿媳、孙女的梦想之间奔走,她用最朴素的爱和智慧,化解了工作中的矛盾,缝合了不同时代的裂痕。 李志远与妻子的相濡以沫,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家庭在事业追求与家庭责任之间的艰难平衡。而李晓薇,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努力去理解和尊重祖辈的价值观,她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了取代,而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和发扬。 本书的尾声,描绘了李家在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后,终于能够以一种更从容、更具人文关怀的姿态回馈社会。他们设立了职业教育基金,旨在帮助更多像当年李文涛一样的年轻人,通过一技之长改变命运。 结语 《岁月如歌》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它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的侧影。它告诉读者,真正的拓荒者,需要的不仅是开疆拓土的勇气,更是对所从事事业的深沉热爱,以及将这份热爱代代相传的责任与智慧。这部作品以饱满的情感和扎实的细节,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那股永不磨灭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