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鲁迅系列·呼喊和耳语之间:林贤治访谈录

一个人的鲁迅系列·呼喊和耳语之间:林贤治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贤治 等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林贤治
  • 访谈录
  • 文学
  • 文化
  • 思想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传记
  • 人物传记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861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74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一个人的鲁迅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对知识分子来说,吸许多困扰。我想,最重要的是要确定自己的位置。对于社会,知识分子则首先要弄明白大的情势,知道风往哪一个方向吹。

内容简介

二十年来,媒体曾先后作过多次访谈。日前,根据李又顺先生的提议,从谈话记录中选编成一个集子,算是对自己已发表的文字的一种补充。
内容浮泛得很,无非是知识分子、文化及艺文之类;由于属意当下,不免多少触及现实社会,体制,所谓“语境”问题。诗人周伦佑先生过访,才较多地谈到个人,诸如出身、职业、读书和写作等等,作为一代人的经历,这里面有不少容易被忽略、被遗忘的共同的东西。论观念,我是倾向于西方主义者的。在我看来,鲁迅就是一个西方主义者,我常常称引他的著作,甚至把他的观点当作现成的结论,直接用于自己对事物的判断之中。历史实在太接近了。但因此,也就不免为聪明的“批评家”者所讥,这是没有法子的事。
我把世间的文字分为三种:独语的,对话的,宣讲的。独语在“自己的房间”里,宣讲在广场,对话大抵在客厅、旅馆,或是长廊一隅。宣讲于我是不相宜的,虽则喜欢独语,也不可能长期耽留在屋子里,何况患有幽闭症,心里害怕封闭和黑暗。这样,便免不了与人对话。访谈即其中之一种,介乎独语与宣讲之间,集子的命名无非也是这层意思。不过,“呼喊”并非如鲁迅式的启蒙主义者的呐喊,而是蒙克式的,源出于某种生存境遇的惊觉;至于“耳语”,我知道英国作家费杰斯著有《耳语者》一书,此处使用并无此意,仅指对话较为切近,如此而已。

作者简介

林贤治,诗人,学者。广东阳江人。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旷代的忧伤》、《孤独的异邦人》、《火与废墟》;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五四之魂》、《时代与文学的肖像》、《一个人的爱与死》、《午夜的幽光》、《纸上的声音》;文学史专著《中国新诗五十年》、《中国散文五十年》;自选集《娜拉:出走后归来》、《沉思与反抗》;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漂泊者萧红》等。主编丛书丛刊多种。

内页插图

目录

知识分子
批判:需要就是可能
索尔仁尼琴:薪火相传的人文主义传统
九十年后看“五四”
谈精神人格
独立、自由与思想尊严
挑战强势者是一种使命
批判性与边缘化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永远的乌托邦
关于鲁迅
面对鲁迅
鲁迅在广州
就李敖评鲁迅答记者问
鲁迅、“左派”与“新左派”
文学的面孔
谈散文一
谈散文二
关于《文学中国》
一个自由漂泊者的困境
萧红:“弱势文学”的命运
作家的素质和生存状态决定中国文学的现状
中国文学处在前所未有的“低度”
自由:批评的生命
当代文学与批评
一代人
寻找一个失踪的族群
让历史记忆正常化
精神家园、知识者与革命问题
生存与写作
编后记

精彩书摘

知识分子对现实是永远不满意的
访谈者:你说过,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你唯一热爱的一个人是鲁迅。
林贤治:为什么说鲁迅是唯一的?是因为在中国知识界,他的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深邃,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不过鲁迅所处的时代,言论还是比较宽松的。那个时代,不管是真共和还是假共和,它们都打着共和的旗帜。因此,政府对于学生和民众来说,是处于弱势的,至少不是太强势,不是毫无顾忌。比如你敢去烧政府官员的住宅,而且也没有什么大事。总之,“五四”那个时代是让我神往的时代,我的身上大约有很多无政府主义的东西吧。
访谈者:鲁迅的文字多是有时效性的,你觉得他现在过时了吗?
林贤治:一些时评如《伪自由书》有一些内容会成为历史,但是其中的思想内涵是超越时代的,何况,历史有很多相似的东西,虽然时代变了,但还是有传承、相似的一面。历史不会因改朝换代而完全断裂,文化有传承性。鲁迅的《野草》、他的文化随笔,从哲学到美学,其价值都是永恒的。至于抵抗强权这一点,鲁迅的书就是弱者的武器,潜在的社会价值难以估量。
访谈者:你对鲁迅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怎么看?
林贤治:鲁迅那代呢,有人道主义,有人文关怀,但在我们这里,经历了那么多的政治运动,它是被撕裂的。我们今天说维权维权,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在讲,知识分子也在讲,其实是代言,代农民工、拆迁户、贫困生、弱势群体说话。当然这是很难得的。但是不要忘了,知识分子在总体上也还是“弱势群体”。譬如说,“舆论监督”天天说,我们做到了吗?我们的理论、我们的思想观点能否完整地表达出来?却没有多少知识分子去争取我们应有的权利。这样就变得很可笑,我们可以支持别的群体和个人去维权,自己的权利却不曾主动去维护、去争取。比起鲁迅那一代,我们这代人当前最缺乏的就是人文关怀,知识结构的缺失还容易填补,出国啊、念博士什么的,但是,普遍的人文关怀需要有一个人文主义的传统,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积淀与培养才会形成。
访谈者:你向来关注知识分子与权力及大众社会的关系,从《午夜的幽光》到《旷代的忧伤》到《纸上的声音》,都关乎知识分子的种种。你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什么?
林贤治:知识分子表现出对公众社会、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是第一点。为什么我们说某些作家是知识分子作家.是因为他的作品是直接和人类命运相关的。第二点是反抗意识、批判意识,这是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性,如果说他总是唱赞歌,“形势大好,不是小好”,没有批判,就不配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对于现实是永远不满意的。没有至善至美的境界,哪怕一万年过后,都不可能至善至美,因为不能至善至美,就有使我们不平不满的地方,知识分子最关注的就是这个地方。知识分子对种种黑暗面的批判是很突出的。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指定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文明的碎片: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漂流与时代印记》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虚构出版时间] 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历史节点的深入剖析,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剧烈社会变迁中的精神图景与命运轨迹。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叙事史,而更像是一系列聚焦于特定人物、特定事件的深度个案研究,旨在揭示知识分子个体如何在宏大叙事与个人良知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与抉择。全书内容围绕“启蒙的困境”、“信仰的重塑”以及“身份的流变”这三个核心主题展开,力求展现那一代知识人面对传统崩溃与现代转型时所经历的深刻的精神阵痛。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崩塌与新声音的萌芽(约1900-1927) 这一部分聚焦于清末民初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化与争论,构成了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我们首先考察了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试图调和传统与现代的保守派知识精英,他们的挣扎与最终的失语。例如,对某些在留学期间接触到西方思潮,回国后却因政治环境的险恶而选择“隐居”或“渐进改良”的学者群体的考察,揭示了启蒙理想在现实政治高压下的脆弱性。 随后,重点转向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议题——“打倒孔家店”与“文学革命”。我们不满足于对口号的罗列,而是深入探究了那些在白话文运动中崭露头角的青年文人,他们如何理解“国民性改造”的紧迫性。书中详细分析了“科学”与“民主”如何在不同的知识分子群体中被阐释和实践。一些年轻的革命者,他们将文学视为改造社会的工具,其作品中充斥着对旧道德的彻底否定,以及对未来社会模式的激进想象。同时,我们也审视了那些在五四运动后,对激进主义产生反思的声音,探讨他们如何从对西方思潮的盲目崇拜中逐渐回归对本土问题的深切关注,尽管这种回归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精神代价。 第二部分:信仰的熔炉与知识的淬火(约1927-1949) 抗战爆发与随后的国共内战,是知识分子命运的又一个关键转折点。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在民族存亡之际,知识分子群体内部意识形态的剧烈分野。 书中有一个长篇章节专门探讨了“左翼”知识分子的创作实践及其理论基础。我们不再将他们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分析了不同流派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阶级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张力。他们的作品,许多在战火中被焚毁或流散,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强烈的使命感,但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在理论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认知断裂。 另一条线索则聚焦于留守大后方的学者群体。在物资匮乏、通讯阻绝的环境下,他们如何维持学术研究的纯粹性?我们对比了不同大学中人文社科与理工科教授在面对政治渗透和经济困境时的应对策略。他们的“学术救国”的理想,在那个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显得尤为沉重。通过对部分教授私人信件和日记的梳理,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在“选边站”的巨大压力下,试图保持独立思考的挣扎。例如,书中细致描绘了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如何在国民政府的邀请与共产党的争取之间,试图以“超然”的姿态来保全学术资源,最终却发现历史舞台不允许任何真正的“旁观者”。 第三部分:重建与异化: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约1949年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集体重塑。这一部分关注的是“知识”如何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框架,以及个体知识经验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结构。 我们分析了建国初期的“思想改造运动”,不是从政治批判的角度,而是着重于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自我剖析和学习,尝试将旧有的知识体系转化为符合新政权需求的“生产力”。书中特别关注了那些在技术领域做出贡献的专家,他们在高度组织化的体系中,其专业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施展空间,但同时也付出了对个人思想自由的限制作为代价。 随后的章节转向了对特定领域知识生产的考察。例如,对某些文学批评理论的演变进行追踪,展现了从早期对现实主义的探索,到后期对“范式”的严格遵守,知识的“疆界”是如何被不断收紧的。 最后,本书通过对八十年代初期知识界“回归理性”的思潮进行回望,探讨了在经历过剧烈的社会实验后,知识分子群体重新拾起对真理、美学以及个体价值的追问。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过往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是探寻如何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为“人”的尊严和复杂性留出空间的努力。 结语:未竟的对话 全书的收尾部分总结了二十世纪知识分子所共同面对的困境:他们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却也常常成为变革的牺牲品。他们的声音,时而被放大至震耳欲聋,时而又被寂静所吞噬。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这些历史的“碎片”能够以更清晰的姿态呈现出来,供今天的读者去理解那段复杂而深刻的文化与精神史。 ---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一个人的鲁迅系列·呼喊和耳语之间:林贤治访谈录》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浓厚的文学气息和哲学深度。首先,“一个人的鲁迅”预示着这本书将剥离掉大众眼中过于符号化的鲁迅形象,而聚焦于其作为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思想历程。这是一种近距离的审视,一种对鲁迅灵魂深处的探索,让人不禁期待能够窥见鲁迅鲜为人知的一面。而“呼喊和耳语之间”则更是点睛之笔,它形象地勾勒出鲁迅创作和精神状态的两个极端,却是同根同源的。他的“呼喊”是对时代病灶的无情揭露,是对麻木大众的激愤呐喊,充满了批判的力量;而他的“耳语”则流露出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人性复杂幽微之处的细致体察,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郁和孤独。这两种声音的并存,构成了鲁迅思想的丰富层次和人格的立体感。林贤治作为访谈者,他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学者的严谨和对文学的热爱,相信他能够通过深入的访谈,引导读者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那些既响彻云霄又低回耳畔的声音,去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者和文学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出自己独特而永恒的绝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诗意。“一个人的鲁迅系列”,首先就点明了这是一次深入个人视角的解读,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鲁迅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挣扎,他的孤身前行。“呼喊和耳语之间”,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妙,它仿佛捕捉到了鲁迅创作和人生中最核心的两种状态。呼喊,是他对时代的不满,对国民的警醒,是振聋发聩的呐喊,充满了力量和决绝;耳语,则是他内心深处的忧虑,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是对复杂人性的体察,带着一种低沉的、无法完全宣泄的叹息。这两种状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鲁迅思想的复杂光谱,也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温度的鲁迅世界。林贤治作为访谈者,他的名字也本身就有一种学者的严谨和对文化的热情,让人期待他能以怎样的视角和提问,挖掘出鲁迅精神的更多维度,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真正感受到那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巨人,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影响深远的声音。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它像是一条通往内心深处的路径。“一个人的鲁迅”,这个表述带着一种私密的 intimacy,仿佛作者不是要进行一场宏大的理论阐述,而是要带领读者进行一次非常个人化的、灵魂层面的对话。这是一种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关注,是对鲁迅作为一个人,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经历、思考、创作的深入探寻。而“呼喊和耳语之间”,更是将这种个人化的体验推向了极致。它描绘的是一种极其细腻的情感状态,是声音的高低起伏,是情感的张弛有度。鲁迅的“呼喊”是振聋发聩的,他用文字敲打着时代的沉疴;而他的“耳语”则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对个体孤独的体谅,这种低语,却往往比喧嚣的呐喊更能触动人心。林贤治的访谈,我预想中,不会是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一种智慧的挖掘,一种情感的共鸣,他或许能引导我们去倾听鲁迅内心深处那些未曾完全说出口的话,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呼喊”背后的“耳语”,去感受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鲁迅。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中瞬间浮现出的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苍凉感,以及鲁迅先生那标志性的、饱含深情的笔触。 “一个人的鲁迅”——这个“一个人”不仅仅是指鲁迅本人,更暗示了这是一次对鲁迅精神内核的剥离与重塑,是作者试图以一种更为贴近个体的、甚至是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方式去理解鲁迅。而“呼喊和耳语之间”,则像是一幅动态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了鲁迅作品中那两种极端而又相互依存的情感表达。他会为黑暗的现实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喊”,唤醒沉睡的大众;但他内心深处,也常常低语着对个体命运的悲悯,对人性幽暗的体察,那种“耳语”般的低沉,却同样震撼人心,直抵灵魂。林贤治这个名字,在我印象中,总是与对文学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的审慎反思联系在一起。由他来访谈鲁迅,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碰撞,是关于鲁迅精神在当下时代的意义,关于他那些“呼喊”是否依然能穿透尘埃,关于他的“耳语”是否还能引起我们心底的共鸣。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巨匠,以一种更为鲜活、更为真实的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洁却极具画面感。“一个人的鲁迅”,它传递出一种更为个人化、也更为深入的探究姿态,仿佛作者并非想呈现一个被大众熟知的、被符号化的鲁迅,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贴近个体生命的视角,去还原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鲁迅。这其中蕴含着对鲁迅内心世界、个人情感以及他如何独自面对时代重压的关注。而“呼喊和耳语之间”,更是将这种个人化的探究推向了情感的极致。“呼喊”是鲁迅对黑暗现实的抗争,是对国民劣根性的鞭挞,是振聋发聩的警醒;而“耳语”则可能承载着他内心的忧虑、对个体的关怀、对复杂人性的体察,那种低沉而深切的诉说,往往更能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却共同构成了鲁迅精神的复杂与深刻。林贤治的名字,在我心中,总与对文学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对思想源头的追溯联系在一起。由他来访谈鲁迅,我期待的是一种智慧的对话,一种思想的火花,能够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倾听鲁迅那些既悲壮激昂又低回婉转的声音,去理解他那颗饱含家国情怀又饱受时代煎熬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