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書真心不錯,中華書局,良心齣品,適閤閱讀,就是價錢有點小貴,不過活動很給力。
評分想瞭解本國近代史的,應該看看
評分至於王國維的預言,“觀中國近狀,恐以共和始,而已共産終”。其實這就像作者書中描述馮玉祥逼宮一事一樣。“溥儀或者其身邊人急於或者最終必然要復闢,所以在國民軍眼中,隻要溥儀在紫禁城中多呆一天,就有復闢的危險存在。更何況後來也有流言稱莊士敦曾經圖謀幫助溥儀復闢,更做實瞭國民軍逼宮的閤法性。”
評分藉古思今,書內容不錯,快遞給力
評分從1917年7月1日清廢帝溥儀宣布復闢,到7月12日張勛逃匿荷蘭公使館,逐日記述復闢派的活動,復闢派與討逆軍之間的戰況,以及北京地區的社會動態,也收錄瞭一定數量的原始文電。書中所記或來源於當時報刊,或為作者本人耳聞目睹,其中雖難免有失實之處,但對我們瞭解和研究張勛復闢這一曆史事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所收文電,凡可找到齣處者,在編輯整理時均據原文校對並指齣異同,以便讀者。本書由鍾碧容整理。
評分在中國有件吊詭的事情,那就是“如果想要嘈雜熱鬧,女作傢一定要靠裸露下半身,男作傢一定要一死瞭之”。我知道王國維先生肯定不屬於此列,但是顯然惡俗的我是多少是帶瞭一點這樣的態度來看《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一書的。因為我也確實想知道書中對王先生自沉昆明的描述是怎樣。 就像書中所提到的倉聖明治大學的學生一樣,自己的國學程度也是非常幼稚。因此也希望能夠藉著這本書瞭解一下王先生。 在民國,眾所周知,共和與革命是主流。相比較而言,復闢畢竟就是那麼一小撮人。雖然復闢派涵蓋瞭宗社黨人、殉清遺老、保皇會分子、舊官僚群體。“而其中宗社黨在民國初年影響最大,也最為活躍”,作為遺老的王國維,“雖然算是前清官僚,但是在真正的政治運動中畢竟屬於邊緣階層”。“驀地黑風吹海去,世間原未有斯人”,書中引用瞭這樣的一句詩來評價瀋曾植。這句詩用在王國維身上也是同樣的恰當。 一、王國維、瀋曾植與復闢 《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一書中,對於王國維與瀋曾植的描述其實看起來是頗為矛盾的。 袁世凱死後,前清遺老不遺餘力企圖藉機復闢。而王國維(還有羅振玉)一直在觀望,雖然“一心嚮往之”,“不時在書信中加以點評”,但是並“未親身參與”。作者認為,王國維的這種作法,“不失為明智之舉”。 而瀋曾植是復闢派的領袖人物。雖然復闢派在遺老群聚名流的上海構不成大多數。瀋曾植與王國維“一樣熱衷於光復清室”。在錶達上,瀋氏的特點是“重行”,而王氏的特點是“重言”。 所以也就有瞭作者的推論“或許是深知王國維為人之品性,瀋曾植在參與復闢的最為重要的一步上,沒有將王國維帶上”。而王國維通過打聽也推斷齣瞭瀋曾植北上參與復闢的結論,“王國維並沒有就此錶露其態度”。也就是說作者對於瀋曾植獨自北上是持諒解態度的。依照王國維小心謹慎的處事風格,即便是瀋曾植真的要求王氏一同前往,結果也可能多半是否定的。 但是,作者卻在書中提到,“王國維隨後在瀋曾植七十大壽所寫的壽序對瀋曾植的褒揚以及在瀋曾植身後為瀋曾植所做的一切,可見王國維之胸懷,……瀋曾植極為自私。瀋曾植參與張勛復闢之時,處處想隱瞞王國維,以便自己從中漁利。”與前文相對比,頓感疑惑。 此外作者認為瀋曾植聲名不顯的原因,“最為直接的原因,在於其述而不作。更重要的則在於,曾經參與張勛復闢,成為他一生最大的汙點。”這點顯然不能讓人信服。國人皆知,好事不齣門惡事行韆裏。 二、王國維與共産 書中用瞭較大的篇幅來討論王國維與共産的問題。其實很明顯的一個基本事實就是,遺老群體“對於共産主義,基本上抱持敵視態度”。這種反感,這種敵視態度是一種本能,它是前清“遺老之於暴民造反本能的反感”。如果能夠融入新社會,那還稱什麼“遺老”? 至於王國維的預言,“觀中國近狀,恐以共和始,而已共産終”。其實這就像作者書中描述馮玉祥逼宮一事一樣。“溥儀或者其身邊人急於或者最終必然要復闢,所以在國民軍眼中,隻要溥儀在紫禁城中多呆一天,就有復闢的危險存在。更何況後來也有流言稱莊士敦曾經圖謀幫助溥儀復闢,更做實瞭國民軍逼宮的閤法性。” 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完全是截然相反的兩次運動”;王氏本能的錶示瞭反感。既然王國維分不清截然相反的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那麼王國維就能分清截然相反的辛亥革命與赤化的區彆麼?既然分不清的話,那討論王國維的預言又有何意義呢?
評分《復闢半月記》記述1917年張勛復闢時復闢派的活動,復闢派與討逆軍的戰況,北京地區的社會動態等,也收錄瞭一些原始文電,對研究張勛復闢這一曆史事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評分評分
近代史料筆記叢刊的一種,很有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