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研究》為瞭進一步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斷擴大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傢認同的交叉與重疊內涵,提升他們的中華民族認同意識和國傢認同意識。大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要求而進行的。
內容簡介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研究》是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問題,主要在瞭解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狀況的基礎上,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態度、理性的文化適應及行為選擇,最終達到對本民族認同和國傢認同的和諧統一。在總結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教育成效和不足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齣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教育、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認同意識和國傢意識的對策。
作者簡介
徐柏纔,男,漢族,湖北鄂州人,中共黨員,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任湖北省高校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研究。承擔並完成瞭國傢社科基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研究”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和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研究”、“中國優良傳統道德在當代公民道德建設中的現實價值研究”、“當前全國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近十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獨著和主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大學生職業道德與就業指導》、《民族院校改革與管理研究》、《民族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等近十部著作和教材。發錶學術論文六十多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轉載。曾被評為“全國民族院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湖北省高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內頁插圖
目錄
導 言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研究的緣起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研究的方法與特點
四、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研究的內容
五、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研究的創新與不足
第一部分 民族認同的基礎理論研究
第一章 民族認同的基礎理論
第一節 國內外民族認同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
第二節 民族認同的內涵與層次
第三節 民族認同的影響因素與功能
第二章 中華民族認同的曆史傳統與現實價值
第一節 中華民族認同的曆史傳統
第二節 中華民族認同的現實價值
第二部分 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實證研究
第三章 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調查研究
第一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調查研究的目的與內容
第二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調查方法及分析
第四章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自我認同
第一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自我認同研究的理論假設
第二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自我認同的調查與分析
第三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自我認同的比較研究
第五章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地域認同
第一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地域認同研究的理論假設
第二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地域認同的調查與分析
第三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地域認同的比較研究
第六章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
第一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研究的理論假設
第二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調查與分析
第三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比較研究
第七章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及國傢認同
第一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及國傢認同研究的理論假童
第二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及國傢認同的調查與分析
第三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及國傢認同的比較研究
第三部分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行為發展
第八章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人格發展
第一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自尊
第二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自我概念
第三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自我實現
第四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成就動機
第九章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
第一節 文化適應及其相關的概念
第二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民族認同的文化適應
第三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社會支持
第四部分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教育對策
第十章 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教育對策
第一節 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第二節 改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教育方法
第三節 完善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教育載體
第四節 優化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教育環境
第十一章 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
第一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精神培育的多重維度
第二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精神培育麵臨的挑戰
第三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精神培育的理論構想
第四節 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精神培育的實踐方略
附一: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問題研究調查問捲
附二: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調查問捲發放原則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有利於把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閤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始終是高等教育必須要解決好的根本問題。2009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傢民委聯閤發齣《關於在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通知》指齣:“加強民族團結,事關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事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事關國傢的統一和長治久安。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學校全麵、深入、持續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各族青年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傢觀、民族觀,牢固樹立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傢庭的思想,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閤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嚮心力,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證。”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日益復雜,民族和宗教問題日益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國際敵對勢力與我爭奪下一代的鬥爭更加尖銳復雜。麵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
《身邊的角落,心底的迴響:多元文化視域下的群體認同建構》 序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交織的世界,文化的洪流在此匯聚,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在這個充滿變遷的時代,理解並探討個體與群體的認同,顯得尤為重要。尤其當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在宏大敘事中可能被忽視,卻又在社會肌理中扮演著獨特角色的群體時,研究的價值便愈發凸顯。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群體,而是以一種更為寬廣的視角,審視“認同”這一復雜而深刻的現象,試圖揭示其在多元文化環境下的生成機製、演變軌跡及其個體與社會層麵的多重意涵。 第一章:認同的維度與辯證——理論的基石 本章旨在為深入理解群體認同問題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們將從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視角齣發,梳理“認同”這一核心概念的演變曆程。首先,我們會探討不同學派對認同的界定,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視角下的自我認同,埃裏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中對身份同一性的強調,以及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中對主體性與社會結構的互動分析。 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認同的多元維度。這不僅僅包括基於血緣、地緣、語言、宗教等傳統意義上的群體劃分,更延伸至基於共同經曆、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交往網絡等更為精細和動態的維度。我們將區分“先賦性認同”(如種族、民族)與“自緻性認同”(如職業、興趣社群),並分析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張力。 此外,本章還會重點考察認同的辯證特性。認同並非靜態不變,而是處於持續的生成、協商與重塑之中。我們將引入“他者化”的概念,分析外部視角如何影響個體對自身群體身份的認知;探討“邊緣化”與“中心化”對認同建構的塑造作用;以及在全球化進程中,“在地化”(glocalization)現象如何展現認同的適應性與創新性。理論框架的構建,旨在為後續章節的實證分析和案例探討提供清晰的分析工具和批判性視角。 第二章:文化交匯的場域——多元背景下的身份流轉 本章將以更為具體的文化場景為切入點,探討多元文化背景如何成為群體認同形成與變遷的重要場域。我們將關注那些曆史上或現實中,不同文化群體發生交融、碰撞、共存的社會空間。這可能包括但不限於: 移民社群的身份適應: 探討移民群體在遷徙過程中,如何維係原有的文化傳統,同時又如何學習、適應並融入新的社會環境。分析他們在“母國文化”與“移居國文化”之間進行的身份協商,以及由此産生的“跨文化認同”或“融閤認同”。 邊疆地區的文化互動: 考察在地理位置特殊的邊疆或地帶,不同民族、文化群體長期共存所形成的獨特文化景觀。分析在此類環境中,群體間的交流、互鑒、融閤以及由此産生的邊界模糊或重塑現象。 城市化進程中的身份重塑: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人口流動,不同背景的個體匯聚於城市空間。本章將分析城市這一“萬花筒”式的社會場域,如何打破原有的地域性或血緣性限製,促使個體基於新的社會關係、職業網絡、消費習慣等重塑身份認同。 網絡空間的身份構建: 互聯網打破瞭時空限製,為個體提供瞭更為自由的身份錶達和社群構建平颱。本章將探討虛擬社區如何成為群體認同的新載體,以及網絡行為、話語方式如何影響個體現實身份的感知。 通過對這些多元文化場域的深入剖析,本章旨在說明,認同的生成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嵌入在具體的社會文化情境之中,並受到環境互動機製的深刻影響。 第三章:認同的錶徵與實踐——文化符號的解碼 群體認同的顯現,離不開一係列可見的錶徵和可感的實踐。本章將聚焦於構成群體認同的文化符號及其社會實踐,通過解碼這些符號,理解群體如何構建和傳遞其身份。 語言與敘事的力量: 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承載文化基因和集體記憶的載體。本章將探討特定語言或方言在維係群體認同中的作用,以及通過共同的敘事、神話、曆史傳說等,如何塑造集體的身份認知和情感聯結。 物質文化的印記: 服飾、飲食、居住空間、藝術品等物質文化,往往是群體身份最直觀的體現。本章將分析這些物質符號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在區分群體、強化歸屬感方麵的作用。例如,某些服飾的款式、顔色,特定的飲食習慣,獨特的建築風格,都可能成為辨識和認同的標誌。 儀式與節慶的凝聚力: 共同的節日、慶典、儀式活動,是群體情感共鳴和身份確認的重要場閤。本章將探討這些集體性實踐如何通過重復性的符號錶演,加深成員間的認同感,並嚮外部世界傳遞群體的信息。 習俗與規範的約束力: 傳承下來的習俗、行為規範、道德準則,不僅塑造著個體的行為方式,也構成瞭群體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將分析這些無形或有形的規範如何引導成員的歸屬感,以及當外部文化衝擊現有習俗時,所引發的認同危機與調整。 本章強調,群體認同的建構並非抽象的理論,而是通過具象的文化符號和日常的社會實踐得以實現和鞏固。這些錶徵與實踐,既是群體內部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其在多元社會中得以被識彆和理解的媒介。 第四章:認同的挑戰與協商——衝突、融閤與變遷 在現實的社會互動中,群體認同並非總是一帆風順,而是常常麵臨各種挑戰,並需要在衝突與融閤中不斷協商與變遷。本章將深入探討這些動態過程。 外部壓力與內部張力: 宏觀的社會經濟變遷、政治環境變化、主流文化的強勢影響,都可能對特定群體的認同構成外部壓力。與此同時,群體內部也可能因為代際差異、價值觀分歧、利益衝突等産生內部張力。本章將分析這些內外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群體的認同穩定性。 身份的邊界與模糊: 在多元文化交匯的環境下,不同群體之間的身份邊界並非總是清晰可見。本章將探討“混血”、“跨文化交流”、“身份模糊”等現象,分析它們如何挑戰傳統的二元對立式身份認知,並催生新的認同模式。 認同政治的博弈: 群體認同的形成與維係,常常與政治訴求緊密相連。本章將分析“認同政治”的運作機製,包括群體如何通過動員、聯閤,爭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權益,以及這些博弈過程如何重塑和影響群體認同。 個體選擇與集體歸屬: 在現代社會,個體對自身認同的選擇空間似乎日益增大。然而,集體歸屬感依然是重要的心理需求。本章將探討個體如何在追求自主性的同時,與所屬群體建立情感聯結,以及當個體選擇與集體歸屬産生衝突時,所麵臨的睏境與應對。 認同的消逝與新生: 某些群體認同可能會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淡化甚至消逝,而新的認同形式又可能在新的社會實踐中應運而生。本章將審視這種認同的生命周期,並思考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動因。 本章旨在揭示,認同的形成是一個充滿動態、張力與協商的過程。它既有堅守與傳承,也有調整與創新,並在不斷的互動與博弈中展現齣其復雜的生命力。 結語 《身邊的角落,心底的迴響:多元文化視域下的群體認同建構》一書,試圖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探索“認同”這一人類社會普遍而深刻的議題。通過理論的梳理、多維度的考察與具體案例的分析,我們希望能夠勾勒齣群體認同在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生成圖景,理解其錶徵與實踐的豐富性,並把握其在挑戰與協商中的動態變遷。本書並非為某個特定群體代言,而是希望藉由對不同群體認同的研究,引發讀者對自身以及我們所處社會的更深層思考,理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塑造我們、連接我們的文化力量,並最終認識到,在一個日益多元化的世界裏,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認同,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