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技术概论

光纤通信技术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梓森 著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光纤技术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术
  • 网络工程
  • 光电子技术
  • 物理学
  • 电子工程
  • 通信原理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422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442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1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光纤通信技术概论》叙说光纤通信的工作原理;光纤制造工艺;光纤通信用的光电子器件;光纤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网络;无线网络和光纤网的关连;接入网;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等。光纤通信的展望--包括:光纤通信发展史,光电子和光纤的技术进步,带动光纤通信和光网络的进步。人类对信息需求的高速增长,使光纤通信市场随之增长。

内容简介

《光纤通信技术概论》内容提要近几年,通信网络技术有较大的发展,光器件也有新的发展。本书概要地介绍了光纤通信技术,包括光纤光缆、光纤通信所用的器件、光纤通信系统和光纤通信网络。本书的特点是内容新颖,简明扼要。
本书内容通俗易懂,适合通信专业人员、学生和教师参考,也可供非通信专业人员阅读学习。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论
1.1 光纤通信发展史
1.2 光纤导光原理
1.3 光纤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1.4 光纤通信网
1.5 光纤通信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第2章 光纤和光缆
2.1 概述
2.2 光纤的制造工艺
2.2.1 OvD法制造光纤预制棒
2.2.2 MCvD法制造光纤预制棒
2.2.3 VAD法制造光纤预制棒
2.2.4 PCvD法制造光纤预制棒
2.2.5 各种制造预制棒方法的优缺点和混合方法
2.2.6 光纤拉制工艺
2.3 光纤的特性
2.3.1 光纤的衰减特性(损失特性)
2.3.2 光纤的色散和带宽特性
2.3.3 光纤的偏振特性
2.3.4 光纤的标准
2.3.5 特种光纤
2.4 光缆
2.4.1 光纤套塑
2.4.2 光缆的结构和种类
2.4.3 光纤光缆的连接

第3章 光纤通信用的光源和光放大
3.1 概述
3.3.2 掺铒光纤光放大器
3.3.3 采用平面光波导集成工艺
3.3.4 掺镨光纤光放大器
3.3.5 拉曼放大
3.4 先进的光源和光放大器
3.4.1 分布反馈激光器
3.4.2 多量子阱激光器
3.4.3 垂直腔激光器
3.4.4 波长可调激光器
3.4.5 外腔光纤光栅DFB激光器
3.4.6 光纤激光器
3.5 光器件与光纤的耦合连接

第4章 光检测器、光开关和其他光器件
4.1 光检测器
4.1.1 概述
4.1.2 PIN光电检测器
4.1.3雪崩光电二极管
4.1.4 光检测器的应用
4.2 光开关
4.2.1 机械光开关
4.2.2 微电机光开关
4.2.3 热光开关
4.2.4 平面波导光开关
4.2.5 半导体光开关
4.2.6 高分子光开关
4.2.7 液晶光开关
4.3 其他光器件
4.3.1 光滤波器
4.3.2 光功率分配器
4.3.3 光隔离器

第5章 光纤通信系统
5.1 概述
5.2 电路交换、ATM交换和包交换
5.2.1 电路交换
5.2.2 ATM交换
5.2.3 包交换
5.3 光调制和光复用技术
5.3.1 光直接调制
5.3.2 光外调制
5.3.3 光正交相移键控调制和正交幅度调制
5.3.4 时分复用编码技术
5.3.5 光波分复用技术
5.3.6 极化复用技术
5.3.7 光正交频分复用
5.3.8 光码分多址复用
5.4 光纤通信系统设备
5.4.1 光发送机
5.4.2 光接收机
5.4.3 相干光接收机
5.4.4 光中间放大
5.4.5 光纤线路设计
5.4.6 光纤线路保护系统
5.5 维护监测系统
5.6 实用化的光纤通信系统终端
5.6.1 光传送网终端设备
5.6.2 包交换机和包传送网
5.6.3 软交换
5.6.4 多业务传送平台
5.6.5 多媒体子系统

第6章 光纤通信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接入网
6.1 概述
6.2 通信网的总体基本架构
6.2.1 网络的垂直和分割架构
6.2.2 网络的拓扑结构
6.2.3 网络需要的带宽
6.3 城域网、局域网和以太网
6.3.1 城域网
6.3.2 多业务传送平台
6.3.3 弹性分组环
6.3.4 局域网和以太网
6.4 广域网
6.4.1 电路方式与点对点链路和分组方式
6.4.2 帧中继
6.4.3 异步传输模式和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6.5 接入网
6.5.1 数字用户线
6.5.2 光纤电缆混合
6.5.3 光接入网和F1vrx
6.5.4 PON的P21:’和P2MP需要的有源器件
6.5.5 FrTx

第7章 互联网、光传送网和分组传送网
7.1 概述
7.1.1 TCP/IP
7.1.2 IP地址
7.1.3 子网划分
7.1.4 路由器
7.1.5 服务器、转发器、集线器和网桥
7.1.6 Web和I)NS
7.2 光传送网
7.2.1 概述
7.2.2 光交叉连接设备
7.2.3 光分插复用器
7.3 分组传送网
7.3.1 PrrN分组的T-MPLS和PBT技术体制
7.3.2 FrrN伪线技术

第8章 综述和展望
8.1 综述
8.1.1 电信局和计算机网的连接
8.1.2 城域网的()TN和PTN架构
8.1.3 IP传送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路线
8.1.4 接入网宽带传送技术的参数比较
8.1.5 P2P和PON的对比
8.1.6 P2P通信时第1、2、3层的传输过程
8.1.7 互联网、以太网和ATM协议的主要特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常用术语英汉对照表

精彩书摘

  第1章 概论 1.1 光纤通信发展史 1966年,在英国标准通信实验室(STL)工作的英籍华人高锟,发表论文光频介质纤维表面波导(Dielectric-Fiber Sur f ace Waveguide For Optical Frequency),提出石英光纤可实现光纤通信。该论文的要点如下:光纤的容量很大;②高纯石英光纤对光能的损失可低达20dB/km;③单模光波导的原理构造。但当时绝大多数人认为和②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当时照相机镜头用最好的光学玻璃,损失是700dB/km,通常的窗玻璃损失是10000xdB/km。然而,少数有远见的科学家如英国电信研究所(British Telecom Research Laboratories,BTRL)领导、美国贝尔实验室主席Ross 和世界最大的玻璃公司康宁(Corning Glass Work)认为可能。1970年,康宁公司研制出一根约30m长的石英光纤,其损失约20dB/km,据说花费了3000万美元。1976年,贝尔实验室在美国华盛顿和亚特兰大之间建立世界第一条实验线路,速率为45Mb/s。由于当时激光器尚未研制成功,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做光源,因此速率很低。1981年,通信用的半导体激光器研制成功,光纤通信的传输速率达到144Mb/s,相当于1920路数字电话,超过电缆传输的1800路模拟电话。之后,光纤通信全面取代电缆通信。由于当时电子器件的速率有限,因此无法发挥光纤带宽很大的优势。1990年,微电子有了一定的进步,之后光纤通信的速率达到xGb/s。1996年,各种不同波长的激光器研制成功,在一根光纤内用许多波长来传输通信信号,即波分复用技术,使传输的信息按波长数倍增,于是一根光纤的传输速率达到640Gb/s或更高。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随之研发、生产、建设光纤通信设备和线路。2000年后,一根光纤的传输速率达到xTb/s(1Tb=1000Gb)。2010年,实验室中单波长可传输100Gb/s,一根光纤的传输速率达到100Tb/s。现在商用的光纤通信线路的速率可达100Gb/s。人们认识到光纤通信的价值,可毫不夸张地说,光纤的诞生引发了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2009年10月6日,光纤发明人高锟获得诺贝尔奖。现在,全世界的通信线路几乎都是光纤,只有用户到通信小站一小段线路仍是铜线。相信不久的将来,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FTTH)一定会实现。现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等已有约50%的用户实现FTTH。在中国,1973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光纤通信,当时也是几乎无人相信光纤可用于通信。在与国外隔绝的情况下,研究工作进展得很艰难。1978年起改革开放的实行大大加快了研发工作的进展,实用化的光纤光缆开发成功,可批量生产。相继光纤通信光端机和数字编码通信机在武汉和上海研制成功,光源LED在上海、四川绵阳和武汉等地研制成功。1982年,中国第一条商用光纤通信线路在武汉建成,跨越武昌―汉阳―汉口,全长13.3km,传输速率为8.448 Mb/s,相当于120 路电话。我国第一条商用各种速率的光纤通信线路如表1.1 所示。1.2 光纤导光原理 光纤又称光导纤维,是头发粗细的玻璃丝,其功用是引导光信号转弯,以便和远方通信。众所周知,光是直线传播,不会转弯。光纤是利用物理的全反射原理使光转弯。光纤由纤芯和包层组成,芯材料对光的折射率n2 大于包层的折射率n1,以形成全反射,只要弯曲不太大,就可使光信号在光纤的纤芯内传播而转弯,如图1.1所示。1.3 光纤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光纤通信原理如图1.2所示,图中仅表示了单方向的传输,反方向的结构是相同的。其中的电端机(发)的作用是把来自信息源的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同时进行光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TDM),把多路信号(1~n)变换成1个信号,以便在1根光纤内传输。注意到通常激光器的非线性严重,不适合发送模拟信号,会发生串话。电信号进入光端机(发)内,驱动和调制光端机内的激光器,发出带有信息的光信号进入光纤,传导至远方。远方的光信号进入光端机(收),由光端机(收)内的光检测器把光信号还原为电信号,再经电端机(收)把复用的数字解时分成为1~n路,并且把数字信号还原成模拟信号,如话音。如果传输的距离太远,由于光纤对光信号有能量损失,信号太弱,那么在线路中间需要采用中继站或光放大器,以确保通信质量,这部分内容将在后面详述。1.4光纤通信网通常光纤通信系统的一端是用户,经过光纤线路到另一端是电信局。电信局内光纤通信设备中的电端机连接交换机。交换机连接多个方向的光纤通信系统构成光纤通信网。接入网――直接连接用户的通信线路称为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通常AN线路长约1km,所以又称为“最后一公里”(采用英制的国家称为“最后一英里”)。AN 可采用光纤通信,也可采用铜线。局域网――连接局部地区进行通信的网络称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城域网――城市内的通信网称为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通常MAN 采用光纤通信。广域网――多个城市连接的网络称为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通常WAN 采用光纤通信。1.5 光纤通信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光纤通信的容量大、传输距离长,比铜介质大成百上千倍。光纤通信的优越性已十分明显,毫无疑问光纤通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人说:“光纤通信是最后一个频道”,也就是说没有别的传输介质能比光纤更好。无源光网络――光纤的损失很小,可在无源情况下传输很长的距离,于是光纤通信产生一种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PON的一端只有一个端口(通常是电信局端),而另一端可有许多端口(通常是用户端)。PON 的成本比较低,是光纤通信发展的趋势。光纤到户――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和高清电视(high definition TV,HDTV)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多的带宽,铜介质AN的带宽小,不能满足要求,需要采用FTTH(也称光纤到家庭)。FTTH的成本比较高,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发展FTTH,如美国和日本等,当今采用FT TH 的用户约占50 %。第2章 光纤和光缆 2.1 概述 光实际上是频率更高的电磁场。通常光的电磁场分布复杂而且混乱,光波的频率、相位均不规则,人们通常观测到的是似乎均匀的平均值。激光却不同,激光的光频率单一,光波的相位稳定。多个同频的激光混在一起会发生相位干涉,可能形成不均匀而稳定的光场,其中有亮暗不匀的光斑(如激光笔射出的光束,有时可观察到其中有若干亮点在活动),用电磁场的概念来描述,这称为激光光场的模。采用几何光学的说法,光束内有许多光线。若光束内含多个模,则称为多模;若只含1个模,则称为单模。1966年,高锟在其论文中提出:研制石英光纤可用于通信。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研制出的30m光纤样品,属于单模光纤,其芯直径仅8μm,只能传送单模光束。起初,由于纤芯太细,难以进行工业生产,于是发展多模光纤。多模光纤的纤芯直径比较粗,可达50μm,外直径是125μm,可大批量生产。多模光纤可传输多模光束,曾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用于建设光纤通信线路。多模光纤的带宽比较小,约1GHz,因为多个光线可经过不同长度的路径到达终点,而不能同时到达,所以易形成延迟如脉冲信号展宽。采用抛物线折射率分布,理论上可避免路径不同的延迟,但由于难以实现高精度的抛物线折射率分布,因此使多模光纤的带宽有限。单模光纤纤芯很细,只能传输单模光,所以带宽很大,可达到数THz 以上(1 THz = 1000GHz)[见图2.1(b)]。单模光纤优点明显,现在大都采用单模光纤来建设光纤通信线路。2.2 光纤的制造工艺 光纤制造的第一步是制造石英的光纤预制棒;第二步是把预制棒拉成细的光纤。光纤预制棒的制造工艺有许多种。1970 年,康宁公司最早采用外部气相沉积(outside vapour deposition,OVD)法制造光纤预制棒。不久,贝尔实验室采用改良的化学气相沉积(modified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MCVD)法制造光纤预制棒。后来,日本NTT采用气相轴向沉积(vapour axis deposition,VAD)法制造光纤预制棒。飞利浦公司采用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PCVD)法制造光纤预制棒。当时可能为了避免涉及专利,发达国家各大公司均提出了自己的光纤工艺方法。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直到现在无一种方法被淘汰。近来,许多光纤生产厂商采用混合的方法来生产光纤。下面简要介绍各种光纤预制棒制造工艺方法。

前言/序言


《光纤通信技术概论》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光纤通信技术概览。从基础的光学原理到复杂的网络架构,再到前沿的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力求将光纤通信的核心概念、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娓娓道来,帮助读者构建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光纤通信基础 本部分将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内容涵盖: 第一章:光的性质与基本原理 光的基本概念: 介绍光作为一种电磁波的性质,包括波长、频率、光速等基本参数。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 阐述光的双重性质,以及其在光纤通信中的体现。 光的干涉与衍射: 解释干涉和衍射现象,并说明其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潜在影响。 光的偏振: 探讨光的偏振特性,以及其在某些光通信器件中的应用。 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原理: 介绍干涉仪的基本原理,为理解某些光纤传感技术打下基础。 第二章:光纤的结构与基本原理 光纤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介绍光纤的构成,以及按芯径、纤芯材料、传输模式等进行分类。 光在光纤中的传输原理: 深入解析全反射原理,解释光信号是如何被约束在光纤芯中传输的。 几何光学近似: 在几何光学框架下,分析光线在光纤中的传播路径。 物理光学分析: 引入物理光学概念,解释模式理论,并区分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差异。 光纤的导波机理: 从波动方程出发,推导并解释光纤的导波条件。 光纤的折射率分布: 介绍阶跃光纤和渐变光纤的折射率分布特点,以及它们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光纤的损耗 吸收损耗: 解释光纤材料本身的吸收特性,以及不同波长下的吸收谱。 散射损耗: 详细阐述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以及它们对光信号衰减的影响。 弯曲损耗: 分析宏弯损耗和微弯损耗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工艺和布放来减小。 连接损耗: 探讨光纤连接(熔接和接续)过程中产生的损耗,以及影响因素。 总损耗计算: 给出光纤系统中总损耗的计算模型。 第四章:光纤的色散 色散的定义与类型: 解释色散的概念,即不同波长或模式的光在光纤中传输速度不同的现象。 材料色散: 分析光纤材料对不同波长光吸收率的差异导致的色散。 波导色散: 阐述光纤波导结构对不同模式光传播速度的影响。 模式色散(多模光纤): 详细分析多模光纤中不同模式光传播路径差异导致的色散。 偏振模色散(PMD): 介绍由于光纤制造缺陷或外部扰动导致的光纤对不同偏振态光传播速度不同的现象。 色散的补偿技术: 介绍常用的色散补偿方法,如色散补偿光纤(DCF)和光栅等。 第二部分:光纤通信的关键器件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光纤通信系统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各类器件,包括: 第五章:光源 激光器的基本原理: 讲解受激辐射、阈值、抽运等激光器工作基本原理。 半导体激光器: 介绍P-N结激光器、双异质结激光器、量子阱激光器等结构,以及它们的性能特点。 LED(发光二极管): 阐述LED的发光机理,以及其在短距离通信中的应用。 激光器的类型与选择: 区分连续波(CW)激光器和调制激光器,并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光源的选择依据。 光源的性能指标: 讨论输出功率、光谱宽度、模式噪声、稳定性等关键指标。 第六章:光探测器 光电转换原理: 介绍PN结光电二极管、PIN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等的光电转换机理。 PIN光电二极管: 详细讲解其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优势。 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介绍其内建增益的特点,以及在高灵敏度应用中的优势。 光探测器的性能指标: 讨论响应时间、量子效率、噪声等关键参数。 光探测器的应用: 说明其在光信号接收和解调中的作用。 第七章:光调制与解调 调制的基本概念: 介绍调幅、调频、调相以及码型调制等基本调制方式。 直接调制: 探讨激光器直接进行强度调制的原理和局限性。 外部调制: 介绍电光调制器、声光调制器等外部调制器件的工作原理。 信号的解调: 阐述如何从接收到的光信号中恢复原始电信号。 码型与编码: 讨论常见的编码方式(如NRZ、RZ)及其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第八章:光放大器 光放大器的作用: 解释光放大器在补偿光信号衰减、延长传输距离方面的作用。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详细介绍EDFA的工作原理、增益特性、噪声特性以及其在长途通信中的重要性。 半导体光放大器(SOA): 阐述SOA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拉曼光放大器: 介绍基于受激拉曼散射原理的光放大器。 光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讨论增益、噪声系数、饱和输出功率等参数。 第三部分: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 本部分将引导读者了解光纤通信系统的整体架构、不同类型的网络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 第九章: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光发射机: 介绍光信号的产生、调制和耦合过程。 光纤传输链路: 涵盖光纤、连接器、光缆等组成部分。 光接收机: 讲解光信号的探测、解调和信号处理过程。 光中继与再生: 介绍在长距离传输中信号的中继和再生技术。 光电混合传输: 讨论光信号和电信号在系统中的相互转换。 第十章:光网络结构与技术 点对点系统: 介绍最基础的光纤通信连接方式。 多路复用技术: 时分多路复用(TDM): 讲解如何将多个信号在时间维度上复用。 频分多路复用(FDM): 介绍如何在不同频率信道上传输多个信号。 波分多路复用(WDM): 详细阐述WDM技术,包括粗波分复用(CWDM)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以及其在提高传输容量方面的巨大作用。 光交换: 介绍光开关、光交叉连接(OXC)等技术。 光网络的拓扑结构: 讨论总线型、星型、环型等网络拓扑。 第十一章:光纤通信标准与协议 ITU-T 标准: 介绍ITU-T在光纤通信领域的关键标准,如G.652、G.655等光纤标准,以及STM-n系列等传输体系。 IEEE 标准: 探讨IEEE在以太网、光纤通道等相关标准中的应用。 SDH/SONET: 详细介绍同步数字体系(SDH)和同步光纤网络(SONET)的架构和关键技术。 OTN(光传输网络): 阐述OTN在承载IP业务和提高传输效率方面的优势。 MPLS-TP(多协议标签交换 - 传输配置文件): 介绍MPLS-TP在IP与传统传输网络融合中的作用。 第十二章:光纤到户(FTTH)与接入网 FTTH的架构: 详细介绍光线路终端(OLT)、光网络单元(ONU/ONT)等关键设备。 PON(无源光网络)技术: 深入讲解GPON、EPON等主流PON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优势。 宽带接入的发展趋势: 讨论FTTH在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中的作用。 接入网中的其他技术: 提及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等作为过渡技术的应用。 第四部分: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 本部分将展望光纤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新兴领域的应用: 第十三章:下一代光通信技术 相干光通信: 介绍相干光通信原理,包括相位和偏振的利用,以及其在高阶调制格式和高频谱效率方面的潜力。 空分复用(SDM): 探讨多芯光纤、模式复用等技术,以期突破单芯光纤的容量限制。 光子集成技术: 介绍将多种光器件集成到单一芯片上的技术,以实现小型化、低功耗和高集成度。 人工智能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探讨AI在网络优化、故障预测、资源调度等方面的潜力。 量子通信的展望: 简要介绍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传统光通信的联系。 第十四章: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传感的基本原理: 阐述利用光纤对外界物理量(如温度、压力、应变)敏感的特性进行测量。 分布式光纤传感: 介绍利用瑞利散射、布里渊散射等实现对光纤沿线的连续监测。 点式光纤传感: 讲解基于光纤光栅等器件的点式传感。 光纤传感的应用领域: 涵盖工业监测、环境监测、医疗诊断等。 本书特点: 体系结构清晰: 从基础原理到系统应用,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内容详实: 涵盖光纤通信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技术,力求讲解深入透彻。 图文并茂: 配备大量示意图、原理图和实物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力求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 紧跟技术前沿: 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视野。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阅读,也可作为光通信领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以及对光纤通信技术感兴趣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爱好者。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关键器件、系统构成、网络架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或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光纤通信技术概论》,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探索的冲动,想知道那纤细的光纤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强大力量。我特别想了解,为什么光纤能够承载如此海量的信息?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光纤的物理结构,解释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差异如何引导光线沿特定路径传播,从而实现长距离、低损耗的传输?我还在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光纤(如石英光纤、塑料光纤)在性能、成本和应用方面的权衡,以及如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光纤类型。对于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和损耗,比如色散和衰减,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数学模型和实用的解决方法。此外,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各种关键器件,如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开关等,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发展动态,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能够不仅理解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更能洞察其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和未来发展潜力。

评分

这本《光纤通信技术概论》拿在手里,总觉得它藏着不少关于电磁波与光学世界的精彩故事。我原以为这本书会带我领略光波如何在纤细的玻璃丝中穿梭,如同神迹一般。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光纤的制造工艺?从石英砂提纯到拉丝,再到涂覆,这背后的精密技术和科学原理,我想一定非常吸引人。而且,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比如色散、衰减,它们是如何影响信号质量的?书中是否有详尽的数学模型来解释这些现象,并提供相应的补偿手段?我还在期待书中能介绍不同光纤接口(如SC, LC, ST等)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光纤连接器、熔接盒等辅助器件的安装和测试方法。此外,对于光纤通信的安全性,比如如何防止信号被窃听,以及在恶劣环境下(高温、潮湿、振动等)如何保障通信的稳定性,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是了解“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做”,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评分

收到《光纤通信技术概论》,我心里泛起一丝波澜,因为我一直对信息如何以光速在细细的纤维中传递感到好奇。我期待书中能为我揭示光在玻璃中传播的物理原理,例如全反射是如何在光纤中发生的,以及光纤的纤芯和包层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对我而言,理解不同光纤类型(如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的结构差异和各自的优缺点,对于选择合适的通信介质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遇到的损耗类型,例如吸收损耗、散射损耗、弯曲损耗等,以及这些损耗对传输距离和速率的影响?我也非常希望看到关于光纤通信系统不同组成部分(如光源、探测器、放大器、调制解调器等)的工作原理及其技术指标的详细介绍。此外,对于光纤通信的最新发展,比如在5G、数据中心、海底光缆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可能的技术演进方向(如可见光通信、量子通信等),我也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对光纤通信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

评分

拿到这本《光纤通信技术概论》,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是否能够解答我对于光纤通信系统中那些“看不见”的信号是如何被处理和传输的疑惑。我渴望了解在光纤通信的起点,光源是如何产生特定波长的光信号,以及这些光信号是如何被编码(调制)以携带信息的。当然,信息传输过程中,光信号的强度和质量会不可避免地衰减,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各种损耗的产生机制,并介绍用于补偿这些损耗的光放大器(如EDFA)的工作原理和关键参数?我还在寻找关于光信号如何在光纤的末端被精确接收并转换回电信号(解调)的机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了解光纤通信系统在实际部署中会遇到的工程挑战,例如光纤的敷设、连接、测试和维护,以及如何进行系统设计和性能优化,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如电信、广电、数据中心)的需求。如果书中还能探讨一些光纤通信的安全性问题,例如如何防止信号泄露或干扰,那将更加完美。

评分

哇,拿到这本《光纤通信技术概论》,我本来期待着能深入了解光纤的奥秘,比如它的结构、传输原理、各种损耗以及如何在高密度环境下实现高效的信息传输。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光纤(单模、多模、塑料光纤等)的特性差异、适用场景,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布线和维护技巧。另外,对于光信号的产生、调制、解调过程,以及相关的光器件(如激光器、LED、光电探测器、调制器、EDFA等)的原理和应用,我也抱着极大的兴趣。书中是否会包含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比如终端设备、中继站、接入网、骨干网等,并且对这些部分的性能指标和设计考量有所阐述,这对我理解整个通信架构至关重要。我还在寻找有关光纤通信标准、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的技术突破,例如相干光通信、空分复用等前沿技术。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令人着迷的光学通信世界的细节,并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释和实用的工程视角,让我能够真正掌握光纤通信的核心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