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旋律:中国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集

难忘的旋律:中国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洪,马怡雯 编
图书标签:
  • 老歌
  • 怀旧
  • 流行歌曲
  • 中国音乐
  • 民国音乐
  • 上海音乐
  • 30年代
  • 40年代
  • 音乐史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644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56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难忘的旋律:中国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集》由作者精选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十分流行的歌曲。有著名歌星如:周璇、龚秋霞、王人美等人演唱。另外,这些歌星都有人物和时代背景等介绍,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流行音乐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那时产生了第1个流行音乐发展的高峰期。本书将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早期高峰时期传唱的流行歌曲收集整理,做为高校流行音乐演唱教学的宝贵教材,使学生能够更直接了解我国早期的流行音乐,并能更系统、更合理的学习一些经典老歌,使演唱者在演唱时,能更加贴近作品本身的历史背景,以及体会原唱者的风格。
   另外,在本书中,对当年红遍国内外的著名歌星如:周璇、龚秋霞、王人美等都有人物和时代背景等介绍,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极具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罗洪,声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男低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理事、中国高等院校流行音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音乐家协会理事、广东流行音乐协会副主席。现任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主任。
1981年至1986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1986年毕业后任教于星海音乐学院,从事声乐教学工作。1996年撰写的《“字正腔圆”与中国歌曲的演唱》和2003年撰写的《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之比较》获省级音乐论文评选一等奖。2000年出版教学DVD《怎样唱好流行歌曲》。

目录

1.胡蝶
女权许如辉词曲
空谷兰王乾白词严工上曲
夜来香王乾白词严工上曲
荒凉的回忆郑重词曲
2.严华
镜花之恋吉士词曲
秋江忆别严华词张昊曲
口哨的安慰黎锦光词曲
一个小东西吉士词曲
3.周曼华
柳州山歌顾友词曲
少女风光鲁旭词嘉玉曲
月光普照吉士词曲
4.张翠红
寻夫叶舫词黎锦光曲
怀春曲黄嘉谟词黎锦光曲
哪一天鲁旭词严华曲
四季吟叶舫词黎锦光曲
相思曲黄嘉谟词黎锦光曲
牛郎织女吴村词陈歌辛曲
盼君早日返家园叶舫词黎锦光曲
5.顾兰君
薄命花李隽青词陈歌辛曲
村姑乐许如辉词曲
桃李争艳李萍倩词曲
月夜小曲许如辉词曲
6.袁美云
采莲曲李隽青词陆仲任曲
姑苏台李隽青词严工上曲
花开花落潘孑农词刘雪庵曲
节节花开吉士词曲
春江花月夜
7.陈云裳
梅龙镇李隽青词白明曲
小姑娘施德词曲
云裳仙子黄嘉谟词黎锦光曲
白日啊昭昭李隽青词严工上曲
8.陈燕燕
踩高跷马辛亭词杨光仪曲
娼门泪李隽青词严工上曲
燕燕歌安娥词任光曲
9.郎毓秀
天伦歌钟石根词黄自曲
湖上悲歌雪松词沙梅曲
飘零的落花刘雪庵词曲
10.姚敏
田园之歌陆丽词姚敏曲
11.黄飞然
初恋女戴望舒词陈歌辛曲
青春舞曲庆余词司徒容选曲
12.逸敏
看着我陆丽词庄宏曲
同是天涯沦落人栋荪词庄宏曲
13.陈娟娟
团团坐杨小仲词冼星海曲
小白菜河北民歌
14.周小燕
长城谣潘孑农词刘雪庵曲
红豆词 清)曹雪芹词刘雪庵曲
15.赵丹
春天里关露词贺绿汀曲
16.白云
爱的过程范烟桥词严华曲
17.黎明晖
毛毛雨黎锦晖词曲
18.喻宜萱
郊游朱曼华词佚名曲
19.高占非
摇船歌沈西苓词贺绿汀曲
20.应尚能
思乡韦瀚章词黄自曲
21.徐来
洋化青年黎锦晖词曲
22.宣景琳
今夜曲黎锦晖词曲
23.盛家伦
夜半歌声田汉词冼星海曲
24.严斐
南岛傍晚严华词曲
25.蔡绍序
千里吻伊人佚名词曲
26.王熙春
野花哪有家花香朱石麟词白明曲
27.李绮年
喜相逢陆小洛词黎锦光曲
28.韩兰根
来富山歌佚名词曲
29.王丹凤
春光无限好杨小仲词陈歌辛曲
30.朱秋痕
村姑娘许如辉词曲
31.斯义桂
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
32.张露
你真美丽司徒容词曲
33.张帆
贺新年陆丽词侯湘曲
满场飞包乙词黎锦光曲
竹篱笆黄立德词曲
桃花朵朵红水西村词司徒容曲
34.云云
三轮车上的小姐裘子野词林枚曲
35.梁萍
昭君怨金钢选曲
蔷薇和玫瑰李七牛词曲
36.张伊雯
上海小姐徐朗词维克曲
37.陈绮霞
舢舨曲佚名词曲
月亮走佚名词曲
春风袅娜黎锦晖词高天栖曲
38.黎锦晖
桃花江黎锦晖词曲
月明之夜黎锦晖词曲
落花流水黎锦晖词曲
桃李争春黎锦晖词曲
可怜的秋香黎锦晖词曲
妹妹,我爱你黎锦晖词曲
39.陈歌辛
秋的怀念吴村词陈歌辛曲
梦中的故乡陈歌辛词曲
40.李叔同、丰子恺
送别李叔同丰子恺词〔美〕约翰·奥德威曲
41. 高天栖
燕双飞高天栖词曲
待郎锦春词曲
秋辞佚名词曲
神女贺绿汀词曲
思郎苏州小调耳东选曲
惜别安犀词佚名曲
断肠曲朱石麟词白明曲
思故乡沈西苓词刘雪庵曲
忆起你寒梅词曲
忆情人锦春词曲
掌上珠刘雪庵词曲
蝴蝶姑娘佚名词曲
卖花姑娘佚名词曲
娘娘庙会杨叶词古林曲
苏武牧羊蒋荫堂词田锡侯曲
弹性女儿潘孑农词晏如曲
洋娃娃歌胡绍虞词茜耐斯基曲
一夜风雨栋荪词严华曲
月圆花好佚名词曲
寂寞的歌人高季琳词梁乐音曲
妈妈好糊涂民谣红郎编
永别了,我的弟弟许如辉词曲
二、三四十年代重唱、合唱流行歌曲
叮咛黎锦光词曲
探情黎锦光词曲
和诗范烟桥词严华曲
母亲高天栖词曲
苏三鲁旭词黎锦光曲
心愿范烟桥词严华曲
碧玉簪 (一)佚名词曲
碧玉簪 (二)佚名词曲
碧玉簪 (三)佚名词曲
碧玉簪 (四)佚名词曲
碧玉簪 (五)佚名词曲
碧玉簪 (六)佚名词曲
点秋香范烟桥词严华曲
定情歌欧阳予倩词刘雪庵曲
飞飞曲黎锦晖词曲
划船歌程小青词姚敏曲
画观音范烟桥词严华曲
五芳斋黎锦晖词曲
王老五安娥词任光曲
洗菜心耳东选曲
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
爱的新生严华词曲
扁舟情侣严华词曲
茶山情歌佚名词曲
长亭十送黄嘉谟词黎锦光曲
两地相思寒梅词曲
流水落花叶舫词黎锦光曲
马来风光梅霞词斐纳选曲
鸟王得病鲁旭词嘉玉曲
鹊桥相会叶舫词黎锦光曲
人海飘航吉士词庄泽曲
人鱼公主胡心灵词严工上曲
苏州河边怀钰词曲
特别快车黎锦晖词曲
天长地久范烟桥词姚 敏曲
西湖春晓贺永年词贺绿汀曲
音乐之家黎锦光词曲
月媚花娇严华词曲
千里送京娘叶舫词严个凡曲
人生多岔路蔡冰白词严华曲
又怕难为情黎锦光词曲
月亮在哪里欧阳予倩词严工上曲
恨不相逢未嫁时寒梅词曲

精彩书摘

一、 早期流行音乐歌星及歌曲
(一)三十年代上海十大歌星
1.王人美
王人美原名王庶熙(1914.12—1987.4.12),湖南浏阳人。中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歌舞演员。1926年考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进入黎锦晖创办的上海美美女校学习歌舞,黎锦晖为她改名为王人美。学习期间,王人美一直跟着黎锦晖学习歌舞,逐渐成长为上海著名的歌舞明星。同年,王人美加入中华歌舞团。1931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做电影演员。明月歌舞剧社改组为联华歌舞班的当年,她在孙瑜编导的《野玫瑰》里饰演主角,将渔家女小凤演得健康活泼、青春焕发,王人美因此成了电影明星,也被看作是“一朵野玫瑰”。王人美自小接受舞台表演的训练,她学得快,嗓子亮,又能识谱,黎锦晖总是要她先试唱,然后让她当“小先生”教其他人。多次登台表演,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王人美最出名的电影还是和蔡楚生合作的《渔光曲》,王人美塑造的小猫,比《野玫瑰》中饰演的小凤有了进步,她去渔村体验生活,了解渔民疾苦,因此,这个经典的小猫形象不仅粗犷健美,更有一份深沉和含蓄,由她演唱的主题歌《渔光曲》也传达出凄婉、悲愤的情调。
1956年,王人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7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在反右运动中由于受到刺激,她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治疗。文革时期王人美遭批斗,被下放到干校劳动,1979年得到平反。后来由于突发脑溢血,王人美成为植物人,1987年4月12日在平静中去世,享年73岁。王人美晚年时,出版了自己口述、由解波整理的回忆录《我的成名与不幸》。她所出演影视作品处女作为1931年《银汉双星》;代表作为1932年《野玫瑰》、1934年《渔光曲》、1935年《壮志凌云》;另外还有1932年《共赴国难》、《芭蕉叶上诗》、1933年《都会的早晨》、《春潮》、1935年《小天使》、《风云儿女》、1936年《长恨歌》、1948年《关不住的春光》、1951年《两家春》、1952年《花儿朵朵》、1955年《猛河的黎明》、1956年话剧《家》、1957年《青春的脚步》、1958年《探亲记》、1959年《青春之歌》、1962年《花儿朵朵》。
1935年由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1951年她主演的影片《两家春》被文化部评为1949~1955年优秀影片。
……


暂定书名:《逝水流年:民国都市风情画卷》 图书简介 一、时代侧影:霓虹初上的都市心灵 本书并非聚焦于音乐的演进,而是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三〇、四〇年代中国都市的社会生态、风俗变迁与知识精英的心灵图景。彼时,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上海、北平、天津等大都会,成为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交融共生的试验场。本书致力于从社会史、城市史的微观视角,重构那个时代都市生活的肌理与质感。 我们摒弃宏大叙事,转而关注“日常性”的细节:从黄包车夫的吆喝声,到弄堂口里氤氲的烟火气;从月份牌广告上光鲜亮丽的月份小姐,到法租界梧桐树下低语的知识分子。这些被时代浪潮裹挟着前进的个体,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娱乐方式,共同构筑了一幅复杂而迷人的都市浮世绘。 二、流动的景观:城市空间的权力与生活 本书深入剖析了民国都市空间的重塑过程。铁路的延伸、电力的普及、新式建筑的拔地而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的感知。我们将探讨不同阶层如何“使用”和“占有”这些空间: 商业中心与资本的集聚: 南京路、霞飞路上的百货公司如何成为消费主义的殿堂?那些精明的买办、西装革履的职员,如何在这些空间中确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公共领域与私密角落的张力: 茶楼、舞厅、咖啡馆,作为新型的公共社交场所,如何为不同性别和阶层提供了短暂的“越轨”可能?同时,里弄、公馆中的私人生活,又如何在外部的喧嚣中寻求庇护与坚守? 性别角色的嬗变: “新女性”的形象如何通过服饰、职业选择(如女教师、电话接线员)在城市景观中显影?这种可见性的增加,是如何挑战传统家庭伦理的? 通过对城市地图的细读和对当时报章杂志的交叉比对,我们试图还原那些被音乐光环掩盖的、真实而拥挤的都市生活现场。 三、风俗志:物质文化与精神风貌的交汇 我们相信,了解一个时代,必须从其物质文化入手。本书将细致描摹那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图景: 1. 服饰的语言: 从长衫马褂到西装旗袍的转换,不仅仅是面料和剪裁的变化,更是身份认同和政治立场的微妙表达。我们考察了旗袍从苏州的“改良”走向上海的“时尚”的全过程,及其对女性身体观的影响。 2. 饮食的融合: 中餐的精致化与西餐的本土化,在都市餐馆中上演着一场味蕾的革命。从“一品大虾”到“罗宋汤”,食物如何成为阶层区隔和文化趋同的符号? 3. 娱乐的革新: 电影院的兴起、马戏团的巡演、西洋小说的流行,共同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娱乐矩阵。我们分析了这些新型娱乐活动如何重塑公众的注意力焦点和时间观念。 这些风俗细节,构成了支撑那个时代精神气质的坚实基础,使我们能更立体地理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在时代转型期的内心挣扎与适应。 四、知识分子的“在场”与“缺席” 本书的另一核心议题,是知识分子群体在都市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他们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同时也是都市消费的参与者。 思想的流动: 鲁迅、郁达夫等人的文字如何在这些大都市的文人圈中引发讨论和争议?他们对都市的赞美与批判,如何互相拉扯? 创作的环境: 书房、客厅、茶馆,这些场所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形态?我们关注了出版业、报刊业的繁荣,它们如何成为思想传播的“加速器”。 通过对个人日记、书信往来的梳理,我们力求展现这些“精英”在光鲜的文化表象下,所经历的生存焦虑、经济压力以及意识形态的选择困境。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那个动荡年代最敏感的晴雨表。 结语:探寻记忆中的“未曾歌唱的角落” 《逝水流年:民国都市风情画卷》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切入点,去重新审视一个被半殖民地现代化进程深刻塑造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不是对过去浪漫化或过度批判,而是试图通过对社会、空间、物质生活的细致描摹,捕捉那个时代特有的喧嚣、迷惘与生命力。翻开本书,如同走进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些具体的声响、气味和光影,将重新浮现于眼前。我们寻找的,是那些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却支撑着整个时代运转的细微之处。 --- 适用读者群体: 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城市文化史、民俗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对二十世纪三〇、四〇年代的日常生活、物质文化变迁感兴趣的非专业研究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很吸引人,给我一种“此物只应天上有”的错觉,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内涵的深度。我尤其关注那种跨文化的融合现象。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前沿阵地,流行歌曲必然是这种融合的产物。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解析哪些旋律线索明显受到了欧洲香颂或者美国爵士的影响,而哪些又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戏曲或民间小调的土壤。这种“混血”过程,往往是艺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如果能有乐理上的专业分析,指出那些和声进行或配器的创新之处,哪怕只是浅尝辄止,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也是巨大的惊喜。毕竟,这些旋律的“好听”,绝非偶然,背后必然有其巧妙的音乐结构支撑。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听感”,更是“结构”和“传承”,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些硬核的音乐分析上有所建树,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情怀叙述上。

评分

我对这本集子的编排结构非常好奇。我希望能看到一个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梳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罗列歌曲。比如,是否能根据不同的情绪基调——如婉约的思念、热烈的爱情、或是对家乡的眷恋——进行主题划分?或者,是否可以按照音乐形式来分类,将那些带有明显的西洋和声元素的曲目与更具本土风情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如果能有一份详尽的索引和曲目对照表,那就更方便研究者和资深乐迷进行交叉参照了。我个人尤其关注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掉的“冷门”曲目,那些可能只在特定小圈子里流传过,但艺术价值极高的遗珠。如果这本书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比如当年的乐谱手稿、乐评家的尖锐批评,或者演出海报的复刻,那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都会大大提升。我对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节,抱有极大的探索欲。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所代表的文化怀旧情绪来的。我总觉得,现在的流行音乐虽然在技术上炉火纯青,但在“韵味”上总是少了那么一层朦胧的美感。而三四十年代的歌曲,那种带着时代局限性却又无比真挚的情感表达,是现在很难复制的。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值得反复咀嚼的质感,这一点深得我心。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精美的调色盘,调出那个时代特有的“色调”——既有靡靡之音的慵懒,也有时代变革前的躁动与不安。我希望作者在解读歌词时,能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既不将它们过度美化,也不做不合时宜的道德审判,而是客观地呈现它们在当时语境下的生命力。如果能加入一些对当时音乐人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商业市场的分析,那就更好了,这能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那个圈子的运作逻辑。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带着浓浓的复古韵味,光是看着就仿佛能闻到老上海的脂粉香和咖啡馆里的烟草味。我拿到手的时候,立刻就被那种老唱片的质感吸引住了,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字体都很有年代感,看得出来编辑在装帧上下了很大功夫。不过,我更期待的是里面的内容能真正带我穿越回那个纸醉金迷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文化氛围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下来的曲调,它们不仅仅是音乐,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缩影。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些旋律背后的故事,比如创作背景、歌词的隐喻,甚至是那些演唱者的生平轶事。如果能配上一些当年的老照片或者手稿的扫描件,那就更完美了。我期待看到对音乐风格演变的梳理,比如从沪语小调到受西方爵士乐影响的转变,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最能体现时代的脉动。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成为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充满阅读乐趣的文化读物,让我能够沉浸在那个黄金时代的声光色影之中。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一本枯燥的音乐史教材,更像是一位老者在壁炉边,轻摇着蒲扇,向你絮叨过往的旧日情怀。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情,对于那些旋律的描摹,简直是声声入耳,让人仿佛能听见留声机里传出的沙沙声。我特别欣赏它对时代背景的勾勒,没有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普通人在那些歌曲中的情感寄托和生活剪影。比如,某个章节详细描述了舞厅里灯红酒绿的场景,以及舞客们在音乐中寻找片刻欢愉的复杂心境,那种迷离感和宿命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不只是在“听”歌,更是在“看”那个时代的人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挣扎。我希望作者能在接下来的篇幅里,能多探讨一些歌曲中体现的地域特色和阶层差异,因为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文化,不同社会阶层接触到的音乐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对比分析会使内容更加立体和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