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万里长城是全世界蕞著名的建筑物,但是由手它绝大部分地处偏僻,人们对它的了解与它的盛名并不相称。《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是长城保护领域皇程碑式的作品,它首次以重摄老照片的方式来讲述长城百年变迁的沧桑故事。作者使用重摄技术,真实。直观地再现了它的过去和现在。这里的大部分作品是威廉·林赛五年润在华北广袤大地上奔走45000公里取得的威果。除了三脚架、相机等摄影器材之外,他总是随身携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拍摄的老照片。每到现场,他不仅需要找到老照片拍摄的准确对象,还要不畏艰辛找到最能表现长城今天的真实面貌、反映它今昔变迁对比的最佳视角。内容丰富多彩是《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的一大特色。84组新老照片对比鲜明,让读者目睹长城百年沧桑;重摄地点的历史回顾,言简意赅却发人深省:早期旅游、探险者用生花之笔描述的长城与今天见证人提供证言相互印证,深入浅出地解释长城何以发生变化。它将引导读者完成一次不同寻常的万里长城全线的旅行——从茫茫戈壁中的玉门关到濒临大海的老龙头。《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只是忠实地记录长城的今昔。正因为忠于事实,忠于历史,《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将启发读者思考怎样做才能最有效地保护长城,才能让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又是世界文亿遗产的万里长城万世永存。
作者简介
威廉·林赛: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地质地理专业。1987年,他独自一人步行考察了长城全线,从嘉峪关到山海关行程2470公里,从1990年起他在中国定居,专门从事长城学研究、长城现场考察、长城文化景观保护等工作。2001年,威廉·林赛创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是长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已悄然逝去的一段历史记忆,尽管它不是长城最初时高大而完整的历史雄姿,但是,它却将长城的昨天与今天合为一体,使人们有幸目賭长城在一个世纪以前的历女真容。经过今天科学保护时代的岁月,长城还将以其特有的历史向貌延续至明天乃至永远的未来。
——孔繁峙
本书是威廉·林赛在亲身考察、了解长城的情况下,以西方学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构思的一个“中国长城保护研究课题”,是一个面对普通民众和长城研究者、管理者两个层面的专业课题。
——王雪农
本书像一面镜子,使我们反观毁誉参半的长城修筑史和它的现状;它又像是为长城宣读的“悼词”,传递着我们心中的哀痛和永不能忘怀的记忆;它也在向我们发问:你会不会献出一份力量阻止它成为历史?
——成大林
目录
再版说明
缘起:两个威廉的长城
前言罗哲文教授撰
作者自序
一 长城形象钩沉:地图、绘画和照片
二 百年回望,重摄长城
三 长城重摄地点
长城重摄地点示意图
玉门关
奥雷尔·斯坦因——汉长城的“发现”者
嘉峪关
威廉·埃德加·盖洛——万里长城全程探险第一人
陕北地区
罗伯特·克拉克和亚瑟·索尔比——陕北长城探险的先驱
弗雷德里克·克拉普的陕北长城探险
河北涞源地区
沙飞——中国长城摄影的先驱
北京地区
约翰·汤姆森——“南口关”最出色的摄影师
朱利叶·布雷登:带你漫步长城
古北口
威廉·帕里什上尉:位英国军官眼中的长城
山海关
“斯迈思先生”:山海关老龙头一瞥
四威廉·盖洛的长城故事:
在其故乡的消失和再现
结束语
鸣谢与项目的来龙去脉
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年表
图片来源和版权
精彩书摘
二 百年回望,重摄长城
“重摄”(rephotography)是一个由“重新”和“拍摄”组成的词。这个词出现的时间不长,因此尚未收入大部分字典。它的释义应该是“相隔一段时问后在同一地点对同一事物进行重新拍摄”。
在最早将重摄的概念转化为实践的那些人中,美国人马克·克莱特(Mark Klett)给“重摄技术”下了一个定义。他说,“重摄”就是“返回过去拍摄过的地方,做同样的事,从而发现这个地方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暂且不论“重摄”的定义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重摄已经是摄影艺术中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品种,是摄影艺术永恒魅力的扩展。亨利·卡提也尔·布莱松(Henri Cartier-Bresson)说过,照片的魅力,来自摄影师认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瞬间”,也就是最值得记忆的那一瞬间。为了抓住这一瞬间,摄影师要在充满各种动感因素的拍摄现场等待,在这些因素的表现力达到最高水平的时候按下快门,把最生动的画面抓取下来。经过图片编辑的挑选,有些照片可能在报刊上发表,也可能见于网站。然而,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过去拍摄过的对象可能已不复存在。
19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达盖尔银版法的发明,欧洲人对摄影的兴趣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美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渴望见到世界各地的自然与人造奇迹,而自己却又去不了,于是他们对照片的兴趣便进一步增强。摄影师们纷纷行动起来满足这需求,他们携带着相机、三脚架到世界各地取景并等待最佳光线以便拍摄。不过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在聚精会神地拍摄世界上那些最不寻常的历史遗迹的时候,这些摄影师是否想过,被他们用照片记录下来的,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1930年左右拍摄古北口姊妹楼(见第246页)的摄影师是否想过,将来有那么一天,由于人力或自然力的破坏,这个“双楼子”将完全消失,成为历史?这位摄影师是否预料过早晚会有这么一天?
最早拍摄长城的人们一般会这样想:留在照片上的不是瞬间的画面,这画面代表整整一个时代,甚至代表永恒。当最早问世的长城照片公开展示的时候,观者肯定会认为长城不是人间之物,他们的惊异,不亚于现在的人们首次看到从火星或金星上发回的照片。他们不仅惊异于长城那令人敬畏的雄姿,还惊异于拍摄长城使用的革命性技术。此外,摄影师为拍摄长城而走的路,许多人一辈子也走不了那么多——这也会激起他们的敬慕。
这些照片生动地再现了古老中国的历史。的确,有什么能比中国人以无比的勇气建造的长城更能证实中华文明的悠远!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长城的建造费时最长,消耗的材料和使用的人力最多。长城不是单个的建筑物,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地理景观的一部分。
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小的东西易于损坏,东西越大越是坚不可摧。长城不可谓不大,然而,保留到现在、我们能够登上的长城,实际上只是长城的残段。
……
前言/序言
巍峨长城,岁月回声:一条巨龙横亘中华腹地,承载千年风云变幻,诉说民族精神传承。 《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并非简单地描摹一段物理的防御工事,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与历史解读。它以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为轴心,穿越百年的时光长河,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横跨东西、纵览古今的史诗旅程。本书将长城视为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深刻变革,并试图从中挖掘出民族性格的根源与精神的延续。 第一章:长城意象的千古流转 长城,早已超越了其军事防御的原始功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本书将首先回溯长城在中国人心中的传统意象。从秦汉时期抵御外敌的雄浑气魄,到明代精雕细琢的雄伟壮丽,长城如何从物质存在逐渐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它在中国文学、艺术、民间传说中的反复出现,又赋予了它怎样的文化内涵?作者将通过分析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长城意象,解读长城在中国人心目中“守望”、“边界”、“家国”、“民族”等观念的形成与演变。我们将看到,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地理屏障,更是一道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凝聚着民族的共同记忆。 第二章:百年风云下的长城之变 进入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长城,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也在这场风暴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本书将聚焦于近一百年来,长城所经历的种种变迁。在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之际,长城是否还能发挥其传统的防御作用?它成为了民族抗争的战场,还是成为被遗忘的遗迹?我们将深入探讨在抗日战争时期,长城沿线的战役如何成为民族精神觉醒的催化剂。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长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如何在新时代重新赋予长城生命力?这一章将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展现长城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多重身份与命运。 第三章:玉门关:丝路起点,边塞遗梦 本书的起点,选择了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关隘,更是中国古代与西方文明交流的门户。作者将从玉门关出发,追溯其作为军事要塞和贸易枢纽的历史辉煌。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驼铃声声,感受到胡汉交融的时代气息。然而,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玉门关也逐渐走向荒芜。本书将探讨玉门关的兴衰背后,折射出的中国对外交流政策的变迁、国家版图的扩张与收缩。更重要的是,玉门关所代表的边塞文化,它孕育了怎样的诗篇,塑造了怎样的边塞人生?从玉门关出发,我们开始一段穿越历史的远征,去感受那古老边塞的辽阔与苍凉。 第四章:河西走廊:千年商道,文化熔炉 从玉门关向东,长城蜿蜒穿过广袤的河西走廊。这一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节点。本书将详细描绘河西走廊在长城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它如何承载着丝绸之路的辉煌。在这里,佛教文化、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等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河西走廊文化。作者将带领读者探访散落在走廊上的古城遗址,如敦煌、嘉峪关等,解读它们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文化传播的灯塔。河西走廊不仅是军事的要道,更是文化的熔炉,它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也塑造了多元化的中华文化。 第五章:黄土高原:文明根脉,守望家园 长城继续向东,穿越了中国的母亲河——黄河,进入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一地区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区域之一。本书将重点关注长城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形态特征,以及它如何与农耕文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我们将看到,长城在这一地区不仅仅是军事工事,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它阻挡了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扰,也保护了中原的农耕文明得以延续。这一章将深入探讨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长城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如坚韧、勤劳、与土地的深厚联系。 第六章:中原腹地:文化枢纽,民族脊梁 长城在中原腹地,特别是华北地区,呈现出更为壮丽和集中的形态。本书将着重分析明代长城在中原地区的建造技术、战略部署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核心作用。这里是长城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华文明的腹地。我们将看到,长城如何成为保护中原王朝稳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中原腹地的长城也见证了无数次的战役,它既是抵御外侮的盾,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本书将通过分析这一区域的长城遗迹,解读长城与中原王朝政治、军事、经济的紧密联系,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第七章:辽东边陲:海陆交织,战略前沿 本书的终点,则来到了位于渤海之滨的老龙头。这里是长城的东端起点,也是长城与海洋交汇的奇观。作者将详细描绘老龙头作为海陆防线的连接点,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战略意义。在这里,长城不仅是陆地的屏障,更与海军防御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老龙头见证了明清两代海防的变化,也预示着中国近代海军的萌芽。本书将探讨老龙头的历史变迁,它如何从一个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理坐标。从玉门关的苍凉孤寂,到老龙头的海天一色,我们完成了长城东西两端的巡礼,也完成了对长城这一宏大叙事的初步勾勒。 第八章:长城之上,百年回望:记忆、认同与未来 在完成长城东西两端的行走之后,本书将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长城,这一古老的存在,在百年风云变幻中,它的意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如何从一道物质屏障,转变为一种精神象征?长城的保护与开发,如何在现代社会寻求平衡?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书将探讨长城在现代旅游业中的发展,它如何成为吸引世界的文化名片,但同时也面临着商业化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长城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如坚韧不拔、众志成城、自强不息,如何在当今社会得到传承与发扬?作者将通过对长城沿线人民生活、文化传承的观察,以及对当代学者、艺术家关于长城思考的引用,试图回答这些深刻的问题。 《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深刻的历史回溯。它邀请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座古老的巨龙。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长城建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关于民族精神、关于文化传承的史诗。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看到长城的壮丽,更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磅礴的民族力量。它将引领我们重新认识长城,理解长城,并从中汲取力量,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