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考古学家的微观视角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同于很多只关注“大事件”的历史书,这本书更关注“人”——那些在地下挖掘了数月甚至数年,与古人精神世界进行深度交流的现代人。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考古队员的个人感悟和职业困境,这使得冰冷的考古报告顿时充满了温度和张力。这种将科学探索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非常打动我。它让我看到了知识的获取从来都不是轻松愉快的,而是需要奉献、坚持和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关于古代文明的知识,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探索未知、还原历史的崇高精神。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非常高明。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所有重磅信息,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开始的部分可能更多是关于考古现场的准备工作,勘探、测绘、小心翼翼地清理表层土壤,这些看似琐碎的步骤,却被作者描绘得引人入胜,让人体会到考古工作的严谨和需要极大的耐心。随着深入,关键的墓室结构被揭示,重宝现世,叙事一下子变得紧张和激动人心。这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作者在描述发掘中的“意外”和“困难”时,也毫不避讳,坦诚地展现了考古工作充满变数的一面,这让整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充满了人情味,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完美范本。
评分这本书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描述挖掘过程中土壤的颜色、质地,不同时期堆积层的分界线,甚至挖掘工具在使用中发出的声响,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这种对微观世界的关注,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现场感和沉浸感。对于那些文物本身,作者不仅描述了它们的形制和材质,更花了大量篇幅去推测它们的使用场景和象征意义,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将冰冷的文物“复活”了。我从中体会到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每一个碎片、每一道刻痕,都承载着逝去文明的印记。读完后,感觉自己对古代工匠的手艺和思维模式有了一种更具体、更立体的认知,远超一般历史读物的泛泛而谈。
评分这本书在讲述考古发掘过程时,着重突出了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对考古发现的影响,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出土了什么东西,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器物和墓葬结构如何反映了当时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乃至对外交流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文物的解读,作者展现出了深厚的专业素养,但表达方式却非常易懂,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快速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新审视,很多传统的定论在新的考古证据面前被挑战和修正,这种动态的历史观让人耳目一新,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更深层次的好奇心。这本书让我明白,考古学绝不是尘封历史的工具,而是不断与现在对话、重新诠释过去的鲜活学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略带斑驳的质感,配上略显古朴的字体,一下就把人拉回到那个历史的氛围里。我本来就对考古类的书籍挺感兴趣的,但很多同类的书要么就是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太偏向于大众普及,读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这本书的排版很舒服,图文并茂,尤其是那些现场发掘的照片,那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当年考古队员的艰辛和发现的喜悦。作者的叙事方式也很吸引人,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夹杂着很多考古工作中的细节和思考,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看到那些文物被一点点从泥土中清理出来,还原它们背后的故事,那种震撼感是看纪录片无法比拟的。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阅读体验上都做得很到位,让人有种想马上拿起放大镜去现场看看的冲动。
评分非常好的考古笔记,装订精美,值得收藏!定价稍贵。
评分书还没看了,应该还不错吧
评分从《南渡北归》认识了岳南,对岳南的考据与评论深感佩服,因此岳南的“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从书”也决定买来读读。
评分熔考古,文学,历史于一体,增长知识可读性强,喜欢!
评分一直想入,趁着活动赶紧入手,整体不错。
评分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富有条理的写作手法,将考古发掘过程与史海钩沉尽遣笔端,为读者重现了古代中国文明,使考古过程成为了大众阅读的对象。
评分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它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物质文化的发展、南越历史,以及广州早期城市的历史发展、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截至2013年,南越王墓已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件(组),有15位殉葬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陪葬物最丰富的汉初古墓,也是唯一的一座全用石块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现壁画的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铜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铜编钟乐器3套,铜鼎36个,铜镜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墓主身穿的玉衣殓装已复原,它是中国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完整的西汉玉衣中年代最早又是唯一的"丝缕玉衣"。墓中出土蓝色平板玻璃、世界第一套套色印花铜版模、非洲象牙等,都是一批有意义的稀世珍品。。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和“国宝”。
评分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建立,于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传五世,历93年。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或前赵朝。南越国是秦朝灭亡后,由南海郡尉赵佗于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定都如今的广州番禺)。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藩”。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与西汉发生战争,被汉武帝于前111年所灭。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个郡县制国家,它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来源于秦朝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技术,使岭南地区落后的政治、经济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国君主推行的“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族和南越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使汉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改变了岭南落后的文化状况。南越国共传五代王,共九十三年,开国君赵佗,人称南越武帝。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
评分看了几页还好。这个系列很多,不知道要不要收入呢。不过作者很多一个人,感觉专业一般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