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爱的经典”
教育部指定中小学生必读书目
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玲珑剔透、回味悠长的散文佳作
触动千万心灵的爱心读本
内容简介
《博集典藏馆·青少年成长必读丛书:小桔灯》青少年成长必读丛书,精心了冰心散文《一只小鸟》、《梦》、《山中杂记》、《小桔灯》等。冰心的散文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冰心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被称为中国最富诗性的散文大家、中国儿童文学奠基人。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她创作的主旋律,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桔灯》等,影响了无数小读者。同时,她的译作《先知》《沙与沫》《吉檀迦利》等,也是公认的精品。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只小鸟
梦
山中杂记
我的童年
一寸法师
腊八粥
灯光
意外的收获
小说篇
斯人独樵悴
去国
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
秋雨秋风愁煞人
超人
烦闷
悟
最后的安息
一个兵丁
是谁断送了你
三儿
鱼儿
海上
骰子
爱的实现
寂寞
别后
分
冬儿姑娘
小桔灯
明子和咪子
精彩书摘
一只小鸟
——偶记前天在庭树下看见的一件事
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曾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它探出头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一轻一和一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这小鸟天天出来歌唱,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最后他们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嗤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下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来。
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
(原载1920年8月28日《晨报》)
梦
她回想起童年的生涯,真是如同一梦罢了!穿着黑色带金线的军服,佩着一柄短短的军刀,骑在很高大的白马上,在海岸边缓辔徐行的时候,心里只充满了壮美的快感,几曾想到现在的自己,是这般的静寂,只拿着一枝笔儿,写她幻想中的情绪呢?
她男装到了十岁,十岁以前,她父亲常常带她去参与那军人娱乐的宴会。朋友们一见都夸奖说,“好英武的一个小军人!今年几岁了?”父亲先一面答应着,临走时才微笑说,“他是我的儿子,但也是我的女儿。”
她会打走队的鼓,会吹召集的喇叭。知道毛瑟枪里的机关。也会将很大的炮弹,旋进炮腔里。五六年父亲身畔无意中的训练,真将她做成很矫健的小军人了。
别的方面呢?平常女孩子所喜好的事,她却一点都不爱。这也难怪她,她的四围并没有别的女伴,偶然看见山下经过的几个村里的小姑娘,穿着大红大绿的衣裳,裹着很小的脚。匆匆一面里,她无从知道她们平居的生活。而且她也不把这些印象,放在心上。一把刀,一匹马,便堪过尽一生了!女孩子的事,是何等的琐碎烦腻呵!当探海的电灯射在浩浩无边的大海上,发出一片一片的寒光,灯影下,旗影下,两排儿沉豪英毅的军官,在剑佩锵锵的声里,整齐严肃的一同举起杯来,祝中国万岁的时候,这光景,是怎样的使人涌出慷慨的快乐的眼泪呢?
她这梦也应当到了醒觉的时候了!人生就是一梦么?
十岁回到故乡去,换上了女孩子的衣服,在姊妹群中,学到了女儿情性:五色的丝线,是能做成好看的活计的;香的,美丽的花,是要插在头上的;镜子是妆束完时要照一照的;在众人中间坐着,是要说些很细腻很温柔的话的;眼泪是时常要落下来的。女孩子是总有点脾气,带点娇贵的样子的。
这也是很新颖,很能造就她的环境——但她父亲送给她的一把佩刀,还长日挂在窗前。拔出鞘来,寒光射眼,她每每呆住了。白马呵,海岸呵,荷枪的军人呵……模糊中有无穷的怅惘。姊妹们在窗外唤她,她也不出去了。站了半天,只掉下几点无聊的眼泪。
她后悔么?也许是,但有谁知道呢!军人的生活,是怎样的造就了她的性情呵!黄昏时营幕里吹出来的笳声,不更是抑扬凄婉么?世界上软款温柔的境地,难道只有女孩儿可以占有么?海上的月夜,星夜,眺台独立倚枪翘首的时候:沉沉的天幕下,人静了,海也浓睡了,——“海天以外的家!”这时的情怀,是诗人的还是军人的呢?是两缕悲壮的丝交纠之点呵!
除了几点无聊的英雄泪,还有甚么?她安于自己的境地了!生命如果是圈儿般的循环,或者便从“将来”,又走向“过去”的道上去,但这也是无聊呵!
十年深刻的印象,遗留于她现在的生活中的,只是矫强的性质了——她依旧是喜欢看那整齐的步伐,听那悲壮的军笳。但与其说她是喜欢看,喜欢听,不如说她是怕看,怕听罢。
横刀跃马,和执笔沉思的她,原都是一个人,然而时代将这些事隔开了……
童年!只是一个深刻的梦么?
一九二一年十月一日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博集典藏馆·青少年成长必读丛书”中另一本未提及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完全避开“小桔灯”的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 博集典藏馆·青少年成长必读丛书:追逐光影的旅程 作者:[此处可插入一位虚构或实际存在的、风格适合青少年的作家名,例如:林海川] 定价:[此处可插入一个合理的定价,例如:48.00 元] 装帧:精装/平装(建议:精装,以体现典藏价值) 页数:约 350 页 --- 内容提要:关于勇气、发现与成长的永恒交响 《追逐光影的旅程》并非讲述某一个宏大历史事件,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个体生命中最细腻、也最关键的成长瞬间。它巧妙地将冒险的刺激感与内省的深度相结合,讲述了十六岁的少年陆远,在暑假期间跟随热衷于古地图修复的祖父,意外闯入一个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的故事。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架老旧的、看似普通的天文望远镜展开。这架望远镜并非普通的观测工具,它被祖父视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间钥匙”。陆远起初对祖父那种近乎痴迷的旧物情结感到不解甚至有些排斥,他更热衷于现代科技带来的即时满足感。然而,当他们根据一幅模糊不清的家族手稿,开始探寻散落在城市角落和郊外山林中的几处神秘坐标时,一切开始变得不同。 第一部:裂隙与好奇——从数码到胶片的世界 丛书的开篇,环境设定在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江南古镇。陆远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任务”打乱了节奏。祖父要求他放弃网络连接,开始学习使用老式的胶片相机和手工绘制的星图。这种“慢下来”的过程,是陆远第一次体验到,没有即时反馈的探索,反而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满足。 探险的起点,是一条被当地人遗忘的河流——“镜湖”。传说中,镜湖的水面能映照出不同于现实的景象。陆远和祖父在湖边寻找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块刻有奇异符号的石英晶体。这个晶体的发现,激活了那架老式望远镜的隐藏功能。它不再只看星星,而是能捕捉到特定时间点流逝的“光影残像”。 作者在此处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将青少年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科学探索的严谨性进行了有机结合。陆远通过研究祖父留下的物理学笔记和古老的占星学记录,逐渐理解了光线、时间与记忆之间的复杂联系。 第二部:坐标与抉择——在历史的迷宫中穿梭 随着线索的推进,陆远和祖父的旅程从宁静的小镇转移到了人声鼎沸的老城区图书馆和一座荒废已久的天文台遗址。每一次找到下一个线索,都伴随着一场关于信任与怀疑的内心挣扎。 在图书馆的地下档案室,他们发现了一系列关于“流星雨目击事件”的早期记录,这些记录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日期和一个神秘的家族成员——陆远的曾祖父,一位被认为是疯子的天文学爱好者。曾祖父坚信,每一次重要的流星雨降临时,都有“光之信息”被地球捕捉。 丛书的精髓在于,它探讨了“相信”的力量。陆远必须决定,是相信眼前触手可及的电子世界,还是相信那些需要耐心和想象力才能捕捉到的“光影残像”。 在天文台遗址,陆远利用祖父教授的技巧,在流星雨最盛的午夜,将望远镜对准了特定的天区。此刻,望远镜捕捉到的不是遥远的星系,而是过去某一刻的景象的重叠——那是曾祖父在几十年前面对同一片星空时的身影,带着兴奋、焦虑和某种未解的秘密。 第三部:回声与未来——自我认知的重建 故事的高潮并非一场外部的冲突,而是陆远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他意识到,所谓的“光影旅程”,其实是家族历史留给他的、一份需要用心去解读的“成长说明书”。 他最终解读出的秘密,并非是关于超自然力量,而是关于坚持和专注的价值。曾祖父留下的信息,核心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传承:真正的发现,需要跨越时代的耐心和对微小事物的敬畏。 《追逐光影的旅程》的结尾,陆远没有成为一个超人,他只是成为了一个更愿意去观察、去倾听、去思考的少年。他学会了如何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工具结合起来,去理解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那架老旧的望远镜,最终被他用新的方式重新校准,它依然指向星空,但陆远知道,最值得探索的“光影”,其实是自己心中逐渐清晰的未来方向。 【阅读价值与推荐人群】 推荐人群: 对自然科学、历史解密、以及探讨代际情感与自我发现主题感兴趣的青少年读者(建议年龄:12-18岁)。 核心主题: 1. 科学精神的启蒙: 引导青少年理解物理光学、天文基础与历史文献的交叉应用。 2. 代际传承的意义: 展现祖孙两代人如何通过共同的探索建立深刻的连接。 3. 专注力与耐心的培养: 在快节奏的时代,强调慢工出细活、深度思考的价值。 4. 发现“微小之美”: 教导读者从日常环境、老物件中发掘被时间掩盖的深刻信息。 本丛书的语言风格既富有文学的画面感,又兼具科普的严谨性,确保读者在享受引人入胜的故事时,也能获得知识的滋养。它是一把钥匙,能带领青少年打开通往更广阔、更深邃的认知世界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