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錢學森與中國航天叢書:錢學森的航天歲月》多角度、深層次地記述瞭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享譽世界的曆史性貢獻和感人至深的傳奇故事。
作者用準確、牛動的筆觸,敘述瞭錢學森負笈美國從事空氣動力理論研究和火箭工程實踐、衝破阻力迴歸祖國、引領中國航天技術創新發展、為“兩彈一星”橫空齣世作齣傑齣貢獻的故事,真實地還原瞭錢學森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流金歲月。書中首次披露瞭許多塵封檔案和珍貴圖片,更加彰顯齣錢學森偉大的愛國情懷、創新思想和人格魅力。
解讀錢學森的航天歲月,方知中國航天走上成功之路的曆史真諦。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人生的三次選擇
1.決定命運的選擇——不造火車造飛機
2.三位導師的啓濛
3.遠離故土赴美求學
4.人生第二次選擇——拜師馮·卡門
5. 28歲成名世界
6.火箭研究小組第五個“鐵杆”
7.“美國火箭技術領域最偉大的天纔”
8.邁嚮新高度
9.最年輕的正教授
10.功成名就的輝煌歲月
11.人生頂峰上最重要的第三次選擇——迴國
第二章 新中國需要錢學森
1.大國命運的抉擇
2.我們要迴瞭一個錢學森
3.外國人能乾,中國人為什麼不能乾
4.中國航天的奠基之作
5.錢學森為何主張優先發展導彈
第三章 力學所催生“上天”隊
1.受命組建力學所
2.甜蜜的學習
3.播種清華力學班
4.創辦中國科技大學
5.“1958年”頭號任務
6.氫氧發動機——冷棋子的熱效應
7.中國科學院第一設計院
8.“8公裏,那也瞭不起”
第四章 奠基偉業
第五章 踏上自行設計之路
第六章 今日可縛蒼龍
第七章 挺直民族的脊梁
第八章 空氣動力學大師
第九章 天庭閃亮中國星
第十章 曙光照亮中國“神舟”
尾聲
後記
精彩書摘
3.遠離故土赴美求學
1935年8月20日,盛夏的傍晚。
渾濁的江水一浪又一浪地湧過岸堤,把正從江麵上降落的夕陽,扯成一片又一片的碎絮。悶人的潮氣夾雜著魚腥味、涮馬桶味和黏滯的汗味,籠罩在上海黃浦港碼頭上。
碼頭像往日一樣熙熙攘攘,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旅客川流不息。錢學森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碼頭,登上瞭美國“傑剋遜總統號”郵輪,他將從這裏奔嚮大洋彼岸的異國他鄉。
同行有21位清華同學,其中有9名與錢學森同期獲得庚子奬學金,他們是趙鎛、曾炳鈞、楊紹震、徐芝綸、孫令銜、宋作楠、時鈞、黃開祿和戴世光,他們彼此並不相識。這批庚子奬學金得主,在齣發前從沒有一起聚過會、吃過飯,甚至沒有聚集一堂的儀式,有些人直到上輪船當天纔第一次見麵。
“傑剋遜總統號”切開一道道江水,緩緩駛離瞭碼頭,錢學森扶著甲闆上的欄杆,一直望著父親和送行的人群漸漸消失在遠方。
錢學森父親的心情不難揣摩——一則以兒子為榮,一則離情依依;錢學森的心情卻很莫名——他要去美國瞭,到一個他的祖先不曾見過的地方,進入一所陌生的美國學府。想到去年夏天離世的母親,想到孑然一身的父親,錢學森不禁潸然淚下。
盡管江水渾濁、殘陽如血,但這是我的傢啊……錢學森在船上的第一夜,思緒萬韆,夜不能寐。望著大洋上空鑽石般閃爍的星辰,帶著藍色夢想的錢學森,想象不齣自己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樣子,但他叮囑自己,既已選擇瞭航空救國之路,這條路就一定要堅定地走下去。很多時候,你對人生的選擇並沒有完全的把握;但是,人生的成功,就是從夢想和追求開始的,就是靠感覺和信念堅持的,就是憑勇氣和決心完成的!
與錢學森同行的還有2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清華大學留美學生,其中有10名是1934年錄取的留美公費生:曾炳鈞、戴世光、楊紹震、徐芝綸、時鈞、趙鎛、黃開祿、宋作楠、孫令銜;還有11名是:謝兆芬、雷光翰、趙夔、陳允徵、邱中文、硃民聲、卓牟來、硃寶鎮、祝新民、柳無垢、周惠允。
經過14個日日夜夜,“傑剋遜總統號”郵輪終於在1935年9月3日正午靠岸美國西雅圖。
同為華夏血脈,同是天涯遊子,旅美學子在船上很快就熟瞭起來。不知是誰的建議,21名留學生上岸前在郵輪舷梯上拍瞭一張閤影。
這是一群心氣很高的優秀青年,每個人都西裝革履,有8個人戴著20世紀30年代那種圓圓的眼鏡,大傢看上去都是滿腹經綸、春風得意的樣子。從照片上看,錢學森屬於年齡偏小的一個。
……
前言/序言
2011年12月11日,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百年誕辰的紀念日子。這不禁勾起我深深的迴憶和深切的懷念。
我1958年從蘇聯留學歸國來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就在錢學森的領導和愛護下從事航天工程的研製工作。我作為錢學森在航天領域的一名學生和弟子,跟隨他整整半個世紀,親身體驗和感受瞭錢學森對發展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特彆是航天事業作齣的卓越成就和傑齣貢獻;親眼目睹和見證瞭錢學森用畢生的心血和精力,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樹立瞭一座中國航天的豐碑。
錢學森早年就懷抱“學習知識,貢獻社會,報效國傢”的宏大理想,在美國科學界嶄露頭角,功成名就,成為“科學傢銀河中一顆明亮的星”。經過艱苦鬥爭迴國後,受命領導開創中國的航天事業。他知識淵博,執著追求,無私奉獻,刻苦攻關,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和非凡的智慧,帶領我們航天戰綫的乾部職工不懈奮鬥,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經濟落後和工業薄弱的基礎上,突破瞭航天技術的諸多難關,先後發射成功導彈和人造衛星,開創瞭中國航天的新紀元。我們以及後來的航天人,在錢學森的指引和影響下,創造瞭中國航天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相繼攻剋瞭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的技術製高點,實現瞭中華民族韆年飛天、奔月的夢想。中國航天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壯國威,振民心,在國際舞颱上爭得瞭一席地位。錢學森的一生與中國航天結下瞭不解之緣,中國航天史上不僅記載瞭他的不朽功績,而且也展現瞭他齣眾的纔華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這一切都永遠地銘刻在我們的心上,長久地存留於我們的記憶。
錢學森雖然離開我們瞭,但他就像那顆高掛在太空的“錢學森星”,光芒永不熄滅,照亮著中國航天振興騰飛之路。我非常高興的是,在我們紀念錢學森百年誕辰的時候,由航天工作者自己編寫的《錢學森與中國航天》叢書,把錢學森為中國航天的崛起奉獻一生的事跡,真實、準確、生動、鮮明地記錄下來,呈現給我們的航天人和社會公眾,使我們能夠更真切、更全麵地瞭解錢學森一生的創新成就和人格精神。這是錢學森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珍藏、銘記、傳承,並在華夏大地上發揚光大。
我對錢學森充滿崇敬和懷念之情,我從《錢學森與中國航天》叢書中可以找到他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的人生答案。因此,我願意嚮我們的航天人和各界讀者推薦這套叢書,以期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和前進的力量,在新的起點上薪火相傳,攀登科技新高峰,創造中華民族新的輝煌。
孫傢棟
2011年11月
注:本序的作者孫傢棟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國傢最高科學技術奬獲得者。
《錢學森與中國航天》叢書:聚焦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與發展曆程 (本叢書旨在全麵、深入地梳理和展現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以及其中關鍵人物、重大事件和核心精神。) --- 叢書總覽與核心主題 本《錢學森與中國航天》叢書,並非聚焦於錢學森先生在特定“航天歲月”的個人敘事,而是將其作為連接點,構建起一部宏大、立體、多維度的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叢書的視野橫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尖端科學的渴望,到“兩彈一星”的橫空齣世,再到載人航天工程的偉大跨越,最終延伸至當前深空探測的恢弘布局。 核心宗旨: 以嚴謹的史料、詳實的細節和宏大的敘事結構,記錄和解讀中國航天事業在極端睏難條件下,依靠自力更生和集體智慧,實現從追趕到引領的非凡曆程。叢書力求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航天群像,探討支撐其發展的科學精神、工程哲學與國傢戰略意誌。 --- 叢書分冊構架與內容深度解析 本叢書共設五捲,每一捲都從不同側麵深入剖析中國航天發展的關鍵階段和核心要素: 第一捲:《烽煙中的藍圖:新中國航天事業的醞釀與起步(1949-1956)》 本捲著重描繪建國初期,在國際封鎖和百廢待興的背景下,中國如何剋服重重睏難,確立發展導彈和航天技術的國傢戰略。 內容側重: 戰略決策的艱難性: 詳述中央高層關於發展尖端武器和航天技術的初期爭論與最終定奪,分析周恩來總理等領導人在決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人纔的集結與迴歸: 重點敘述新中國如何通過各種渠道,吸引和組織瞭第一批具備現代科學知識的工程技術人員,包括早期留蘇專傢的經驗積纍。 蘇聯援助的引入與局限: 細緻考察早期對蘇聯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過程,以及中蘇關係變化對中國航天起步方案的實際影響,為後續的獨立自主奠定曆史基調。 基礎機構的建立: 記錄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力學研究所等關鍵科研機構的初創過程,這些機構為後續的火箭研發提供瞭最初的理論與技術儲備。 第二捲:《兩彈一星的攻堅:從仿製到創新的跨越(1957-1970)》 本捲聚焦於“兩彈一星”工程的全麵展開,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它深入探討瞭工程背後的組織管理模式和技術突破。 內容側重: 總體設計部的運作: 詳細介紹航天工業體係的構建,特彆是負責總體設計和係統集成的組織架構,以及各部門間的協同工作機製。 關鍵技術的自主突破: 深入剖析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固體燃料技術、慣性製導係統等核心技術的攻關曆程。重點闡述如何通過理論創新和工程實踐,解決西方技術體係中視為禁區的難題。 試驗基地的崛起: 展現酒泉、太原等試驗發射基地的選址、建設和早期試驗的艱辛。這些基地的建成,標誌著中國初步具備瞭獨立進行火箭發射試驗的能力。 “東方紅一號”的時代意義: 分析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不僅是工程的勝利,更是對國傢意誌和民族精神的一次偉大宣示。 第三捲:《應用衛星與洲際戰略:航天技術的和平利用與國防保障(1971-1992)》 本捲將視野從軍事威懾拓展到民用和科學探索,展示瞭中國航天如何開始服務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並逐步構建起戰略威懾力量。 內容側重: 返迴式衛星的突破: 詳述中國第一顆返迴式遙感衛星的研製過程,特彆是防熱、迴收等復雜技術的自主攻關,這為後續載人航天的返迴艙設計積纍瞭寶貴經驗。 對地觀測與通信: 記錄氣象衛星、通信衛星的早期發展,以及這些技術如何開始應用於農業、水文、通信等國民生産領域。 運載火箭譜係的完善: 梳理“長徵”係列火箭在不同時期的改進和發展,特彆是如何通過技術升級,實現嚮更遠射程和更大有效載荷的邁進。 工程管理模式的革新: 探討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航天工業如何進行體製改革,引入市場機製,並開始探索國際閤作的可能性。 第四捲:《載人飛天的夢想:從“921工程”到“神舟”係列(1993-2010)》 本捲是叢書的重點篇章之一,詳述瞭中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宏偉計劃——“921工程”的實施細節。 內容側重: 工程的係統論證: 深度解析載人航天任務在生命保障、軌道控製、對接技術等方麵的係統需求分析和多重冗餘設計理念。 關鍵技術的集成: 重點剖析逃逸係統、生命保障係統(ECLSS)、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雖然初期以自動交會對接為主,但技術路綫的奠定是關鍵)的攻剋過程。 “神舟”的誕生與試驗飛行: 詳細描述無人試驗飛行和首次載人飛行的具體任務流程、遇到的突發情況以及如何應對。 航天員隊伍的組建與訓練: 介紹中國第一批航天員的選拔標準、艱苦的訓練環境以及他們為任務所做的個人犧牲與奉獻。 第五捲:《邁嚮深空:新時代的航天探索與國際閤作(2011至今)》 本捲麵嚮當代,展示中國航天已成為全球航天舞颱上的重要力量,並確立瞭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路綫。 內容側重: 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係列: 梳理“繞、落、迴”三步走戰略的實施,重點分析軟著陸技術和月麵采樣返迴的復雜性。 火星探測的籌備與實施: 介紹“天問一號”任務的復雜性,即一次性實現“繞、落、巡”的全球罕見壯舉背後的工程設計理念。 空間站時代的開啓: 描述中國空間站(天宮)的在軌建造過程,包括核心艙、實驗艙的發射與對接,以及長期在軌運行的科學目標。 麵嚮未來的展望: 探討中國航天在商業航天發展、深空探測(如小行星探測、木星係探測)以及國際太空治理中的地位與願景。 --- 叢書的獨特價值 本叢書並非僅僅是技術手冊或人物傳記的簡單堆砌,它旨在通過對“錢學森”時代精神的繼承與發揚,係統地迴答以下問題: 1. 工程哲學的傳承: 中國航天如何在缺乏成熟工業基礎的情況下,形成瞭一套獨特的、強調係統工程、嚴謹論證和自力更生的工程哲學? 2. 人纔隊伍的培養機製: 是哪些製度和文化,使得一代代航天人能夠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奉獻精神? 3. 戰略眼光的體現: 航天事業是如何與國傢安全、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緊密結閤,成為國傢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通過對以上維度的深入挖掘,本叢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刻、具有曆史厚重感的中國航天發展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