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劍橋中華民國史(下捲 1912-1949年)》
評分《劍橋中國史》的中文版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齣版。原版各捲均以“《劍橋中國史》第X捲”作為書名,因其並未按捲序齣版,其中有些捲尚未成書,為便於我國讀者閱讀,根據國內學者和專傢建議在翻譯齣版中文版各捲時,據原書所標年代均以斷代書名替代。
評分PS:如果你想看沒有刪節的書,或許隻有看英文原版的吧,最好就是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的。
評分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已齣的《劍橋中國史》的其他中譯本有秦漢捲、隋唐捲、明代捲、晚清兩捲,叢書各捲皆由國外知名學者擔當主編,捲內各章節亦由研究有素的專傢撰寫,並注意吸收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反映瞭國外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嚮。
評分好書一本,值得一讀。
評分這個虛構的場景,若不深究它明顯的荒謬性,仍然有助於我們解釋一個簡單卻重要的事實:美國流行文化所創造的關於東方的負麵形象--正如陳查理的例子中錶現齣的那樣--與現代美國詩歌培養齣對東方語言的真誠興趣的過程--比如意象主義--驚人地同步。在之前的章節裏,我已經描繪瞭這種幾乎同時産生的詩歌的和民族誌的興趣。在這一過渡章節中,我將在一個不同的語境中來繼續考察意象派民族誌的事業。意象派創造齣來的“意象”隻是20世紀美國為漢語所繪製的眾多麵孔中的一副。我建議應將意象主義的語言模仿置於美國流行文化的洋涇浜漢語的語境中來理解。亞洲作傢或亞裔美國作傢如林語堂和姚強在他們的作品中均諷刺過這種或是模仿或是混雜的語境。所有這些例子,不論作傢意在拔高或貶低、戲仿或反諷,以不同形式齣現的語言模仿始終是文化描述的強大武器。
評分第13捲《劍橋中華民國史(下)》
評分印刷還行,學術水平而談,雖力求新意,但還是感覺老生常談,論述有些囉嗦混亂
評分第11捲《劍橋中國晚清史(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