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立诚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改革变法
  • 历代王朝
  • 政治史
  • 制度史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社会发展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15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6798190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237000

具体描述

内容推荐

改革与变法不能简单归结为开明进步者与顽固守旧势力的斗争,而是在统治阶层朝堂带动宫廷外戚的各色人等中,力主变革群体与自认将被触犯既得利益者之间的资源博弈,进而与变革*终影响的下层——底层官吏、被统治阶层形成一个互相掣肘的循环,当循环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主动或被动时,整体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或夭折或引领王朝走向复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变数,却又为人力所可控。《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讲述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次改革变法台前与幕后博弈,解析人性和中国民族性的十三个转捩点。

作者简介

马立诚

当代著名政论家、学者。曾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评论员、凤凰卫视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曾被美国《亚洲周刊》评选为“当代中国*有影响的50人之一”,著有《交锋》 《大突破》 《交锋三十年》 《历史的拐点》 《*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等。其中,《交锋》累计发行量突破200万册,《交锋三十年》获2009年第五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目 录

再版序言 ………………………………001

雷颐、马立诚对话录——代序………001

从历史冷到历史热…………………………001

关注改革史…………………………………003

林则徐、谭嗣同是汉奸吗?…………005

妥协与暴力…………………………………006

不能坐失改革时机…………………009

要看到纸面背后………………………011

子产支持舆论监督……………………001

英雄出少年………………………………003

铸刑鼎………………………………………005

郑国换了天地……………………………007

子产不毁乡校颂…………………………010

商鞅大变魔术记…………………………015

把绸子抖开…………………………………017

董事长秦孝公………………………………019

改革研讨会…………………………………020

要大炮还是要黄油………………………021

镇压反对派…………………………………024

威猛新秦……………………………………025

改革付出生命代价………………………027

商鞅的苛酷行径…………………………028

赵武灵王改穿“西服……………………031

四面楚歌……………………………………033

“西服”的优势… ……………………035

李鸿章怎样看服装改革………………037

改革预热……………………………………039

服装激辩……………………………………041

改穿“西服”是历史转折点…………044

乌托邦改革家王莽………………………047

贵族里的孤寒………………………………050

王门新秀……………………………………051

仕途重挫……………………………………053

儿子为奴隶偿命……………………………055

王莽的“社会主义”……………………056

民选皇帝……………………………………058

两项重大改革………………………………061

混乱导致败亡………………………………064

旋风改革家元宏…………………………067

虎父犬子……………………………………069

迁都恶斗……………………………………070

改穿汉服……………………………………078

改说汉话……………………………………079

改用汉姓……………………………………081

唐代中叶的双星陨落…………………085

历史这只大手………………………………087

神童与帅哥…………………………………088

唐代宗:“我们父子有饭吃了”……091

闪着金光的自由盐粒…………………094

市场之神……………………………………096

唐代中叶的格林斯潘……………………097

专案组组长得罪人…………………………100

杨炎初试锋芒………………………………101

两税法横空出世……………………………103

刘晏屈死,天下喊冤………………………106

杨炎重蹈覆辙………………………………109

“二王八司马”的146 天……………113

毛泽东关注“二王八司马”…………115

余秋雨做了一个梦………………………117

中唐两个奇人……………………………118

新锐干将——刘禹锡和柳宗元……121

顺宗登基……………………………………124

改革出手……………………………………125

攻坚白刃……………………………………127

*后摊牌……………………………………130

宦官的清算…………………………………135

韩愈的刻薄和白居易的厚道…………136

八司马的归宿………………………………141

教训何在……………………………………142

范仲淹:一家哭还是万家哭…………145

贫困生范仲淹………………………………147

宋仁宗决心改革……………………………148

跑官买官的太多……………………………151

一家哭还是万家哭…………………………153

激进的欧阳修………………………………155

王安石在哪里摔了跟头…………………159

宋神宗头疼…………………………………163

变法,变法…………………………………166

千古三怪王安石……………………………169

争论*大的三个法…………………………176

全面出击……………………………………182

强兵和科举新政……………………………184

恶斗与撕裂…………………………………187

恐怖的内讧…………………………………191

悲剧所在……………………………………193

今天又回到了南宋吗?… …………………196

王安石时代的西欧…………………………198

张居正的清凉界…………………………………203

张居正的美学………………………………205

铜墙铁壁:北部边防的黄金时光……………207

金三角铸成一代权相………………………214

问责风暴和驿递改革………………………220

清查土地 推行一条鞭法… …………………224

改革者的专制………………………………233

入大火如入清凉界…………………………236

洋务运动的是与非………………………………243

内外交困……………………………………246

“汉奸”魏源… ………………………………248

马桶VS. 洋炮…………………………………252

1861:洋务引擎开转………………………254

洋务派和顽固派……………………………257

军事工业四大骄子…………………………260

民用工业五大亮点…………………………264

首派留学生…………………………………270

杨乃武与小白菜……………………………272

建设近代海军………………………………273

国有还是民营………………………………275

菜市口喋血:光绪的“………………279

“腥气凝新鬼”…………………………281

转石效应……………………………………282

“大事还是我办”………………………285

光绪和拉斯科尔尼科夫…………………289

剃刀边缘103 天…………………………291

惊心动魄白刃战……………………………295

慈禧迫害名单………………………………299

慈禧为何没有废掉光绪…………………304

光绪自学政治学博士……………………308

“希望之星陨落”………………………312

中国首次宪政始末记…………………315

艰难起步……………………………………318

康有为、梁启超和英敛之………………322

潮流高涨……………………………………323

立宪派与革命派激辩………………………327

慈禧政治生涯的高峰………………………334

开天辟地的地方议会………………………341

四次大请愿…………………………………343

资政院:首次制约中央政府……………348

自杀式爆炸: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351

《十九信条》何不早出… …………………356

参考文献…………………………………………361


前 言 序言 媒体评论

……关注现实,纳八方风云于眼底,又实事求是,取学术中立而包容的立场,客观述评,不将个人爱憎情感卷入作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潮流中而致使理性陷溺,社会观察家、政论家马立诚的文风,恰似宋人潘阆《忆余杭》词之十所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鄢烈山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魔术演到尾声,主角孝公的身体病危了。

公元前338 年,秦国上层都能预感到形势即将发生变化。此际,一个颇有点背景的人突然拜访商鞅,他叫赵良。

赵良对商鞅说:“你这么多年蛮干,用严刑峻法处罚贵族,杀人如麻,积怨太多。你每次出门,彪形大汉在车上护卫,全副武装的人跟在车旁奔跑,没有这些安保措施,你绝对不敢出门。为什么?不就是怕人报复吗?现在国君身体堪忧,我建议你利用这*后的机会,主动辞职,把封地还给国家,劝国君重新起用那些被压制的贵族,然后找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隐姓埋名,种地过日子。这样的话,某些大人物也许能够让你活下去。否则,国君一旦去世,想想后果吧,想要你命的人还会少吗?”

商鞅觉察到了赵良背后的势力。但是,即使按照赵良的建议去做,公子驷这些人就能善罢甘休吗?再说,自己毕竟让秦国强大起来了,新的国君恐怕也得顾及这一点吧。倔强的大良造回答道:“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不后悔。当初秦国多么落后,父子男女同室而居,是谁改变了这些陋习,是我。再说前些年,我指挥迁都咸阳,扩大了旧城,建成了比鲁国宫殿还要宏伟的宫殿,这些你都没看到吗?”

这一年,孝公因病去世。

公子驷继位当了国君,是为秦惠文王。蛰居多年的公子虔、公孙贾等人立即活跃起来,指控商鞅图谋造反。商鞅跑到魏国边界,被魏国拒绝入境,他又跑回自己的封地,仓促组织了一支小军队抵抗前来捉拿的秦军,结果兵败被捕。秦惠文王判处商鞅车裂之刑,用几辆马车拽住手脚向不同方向奔驰,把他的身子拉裂成几大块。商鞅的家人也都被杀死。

魔术表演虽然落幕,但十九年变法已经建立了比较牢固的制度基础,而且这些措施收到了奇效。所以,秦惠文王杀商鞅报了私仇之后,从国家利益考虑,也还是沿着惯性往前走。“商鞅死,秦法未败也。”除了后来秦庄襄王用商人吕不韦为相,停止排斥商人和游说之士以外,其余也都相沿不变。这就*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商鞅的苛酷行径

很长时间以来,提到商鞅的魔术,都是全盘肯定,赞誉有加。这种情况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高峰。“文*”后期,为了配合“评法批儒”“批林批孔”的政治需要,把商鞅抬到吓人的高度,甚至于说,“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今天纪念商鞅,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商鞅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成就已如上述。但是,如果只用单一色调涂抹他,则有碍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毋庸讳言,商鞅的措施当中,也有一些很不足取。古人今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对于愉悦和痛苦的感觉却是相通的。商鞅实行与法西斯统治一般的连坐制,试问有谁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制度中?

商鞅彻底压制所有异见,要全国变成哑巴。为了不让人说话,甚至于对赞扬改革的人也发配到边远之地,岂不是一种病态?司马迁批评商鞅这种政治风格是“刻薄、寡恩”。联想起早于他两百年的郑国子产“不毁乡校”,支持舆论监督的改革,不禁令人感叹。商鞅的病态作为,对后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四人帮”神化商鞅,就是例证。

商鞅主张愚民,不许老百姓听音乐,也不许自由迁徙。他说,假如人民愚昧,不追求知识,就会一心一意种地。商鞅烧诗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黄金时代开始沉没的先兆。后来一路发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国人思想空间几乎丧失。从长远效果来看,这是中国长期停滞不前,创造力贫弱,现代化进展迟缓的重要原因。

商鞅变法中的税赋改革,主要是把按田亩征税改为按人口征税,并加重徭役和兵役负担。《商君书 · 垦令》说:“收取人口税,加重他们的徭役,那么懒惰的人就没办法了,必须尽力开荒种田。”

关于当时秦国人生活的状况,一直存在着不同说法。《中国秦汉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一书,对于商鞅改革之后秦国的赋税有一个计算,可供进一步研究参考。当时实物剥削量(商鞅时期秦国还未使用钱)占农民总收入三分之二,劳役至少占农民劳动时间的七分之一,全部剥削量约占农民总劳动量的五分之四。所以当时国家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但农民日子并不好过,不像“四人帮”在评法批儒斗争中所宣传的那样——人民“发家致富”了。商鞅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霸业而建造一个军国主义的国家,这一点,他做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没多久就覆亡了,为什么?根本原因是人民承受不了秦朝统治集团残酷的压迫。


《激荡时代:重塑中华的变革图谱》 本书并非浅尝辄止的历史陈述,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究,它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聚焦于那些决定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关键性变革时刻。我们并非仅仅罗列王朝更迭、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而是致力于捕捉那些改变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经济模式乃至文化基因的深刻变动。 本书将视角投向那些涌动在历史洪流中的“变革者”——他们可能是励精图治的君主,也可能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士大夫;他们可能是默默无闻的改革家,也可能是颠覆旧秩序的革新派。我们将深入剖析他们的动因,理解他们的策略,评估他们的成败。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究这些变革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力量,包括阶级矛盾、经济诉求、思想潮流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激荡时代》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无形”却至关重要的变革。例如,我们并非简单讲述某个朝代修建了多少水利工程,而是深入分析这些工程如何重塑了区域经济格局,改变了人口分布,甚至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也将关注那些看似微小的思想萌芽,如何逐渐汇聚成足以撼动整个社会的思潮,最终引发一场思想上的“大爆炸”。 本书试图回答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为何某些改革注定失败,而另一些却能生根发芽?改革的成功与否,究竟取决于何种因素?当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时,新的秩序又是如何孕育和诞生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变革,又有哪些异同之处?在这些变革中,普通民众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声音是否被听到,他们的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我们并非简单地以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古人的得失,而是力求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他们所处的局限与面临的挑战。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在不确定性中的艰难探索,一次对现有秩序的挑战与重塑。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案例,生动地描绘出这些变革的波澜壮阔。 例如,在某些重要的经济改革中,我们不仅仅会看到政策的颁布,更会深入分析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土地的所有制,如何改变了赋税的征收方式,如何刺激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阶层流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还会审视那些技术革新,它们如何突破了生产力的瓶颈,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在思想文化领域,本书将探寻那些重要的思想流派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如何挑战传统的价值体系,如何影响统治者的决策,以及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最终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也会关注那些文学艺术作品,在它们背后隐藏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 《激荡时代》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我们致力于用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会通过精心挑选的史料,还原历史现场的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时代,亲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将呈现不同人物的内心挣扎,以及他们所做的艰难抉择。 本書的叙事線索將圍繞著“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展開。在看似翻天覆地的變革之下,總有一些傳統和價值觀念在悄然延續;而在長久的穩定之中,也可能蘊藏著深刻的變革基因。我們將試圖揭示這種復雜的相互作用,理解歷史變革的內在邏輯。 “拐点”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拐点”的形成原因、发展脉络以及深远影响。我们将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这些变革,包括政治制度的调整、经济结构的升级、社会关系的重塑、思想文化的演进,以及科技文明的进步。 《激荡时代》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的历史。它不是对过往的简单回溯,而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它不是对英雄的歌颂,而是对历史进程的细致解构。通过对这些变革图谱的描绘,我们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的深层原因,以及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怎样的智慧与力量。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见证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变革。我们将一起探索历史的脉络,感受时代的激荡,理解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深远力量。这是一次关于理解、关于反思、关于未来的历史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历史的全新认知和深刻反思。作者在《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中,没有选择平铺直叙地讲述历史,而是聚焦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改革变法”节点,通过对这些节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动态演进和复杂性。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分析角度,他不仅仅关注改革的“面子”——即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内容,更深入到改革的“里子”——即改革背后的人性、利益、观念以及制度的运行机制。例如,在讨论某次旨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改革时,作者指出,仅仅是引入一套新的官僚体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革除官员的腐败习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而这恰恰是历次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这种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洞察,让他的分析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看到了无数次变革的浪潮,它们或兴盛,或衰退,但都共同塑造了今天的中国。作者的叙述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色彩,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他能够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能够捕捉到历史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简单的因果循环,而是充满了选择、抗争与演进。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是理解它现在和未来的关键。而《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深入探究的渴望。它不像一般的通史那样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中国历史上那些至关重要的“拐点”——改革与变法。作者的叙述非常有条理,他没有一味地追求时间上的线性顺序,而是根据改革变法的性质和影响,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改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和对比。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介绍每一项改革时,都会先铺垫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比如社会经济的矛盾、政治制度的弊端、思想文化的冲突等等。这种“知其所以然”的铺垫,让我更容易理解改革的必要性,也更能体会改革者所面临的压力。在讲述具体的改革措施时,作者也力求详细,无论是具体的法律条文、经济政策,还是人才选拔制度,他都会尽可能地给出清晰的解释,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次大规模土地改革的章节,作者详细描述了这项政策如何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如何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以及最终是如何在权衡各方利益后,才得以艰难推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整个历史事件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充满张力的人类活动。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精英阶层的博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故事。而《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沉浸其中的历史读物。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对中国历史上那些关键的改革变法事件的深入解读,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展现出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变革。我喜欢作者在讲述每一项改革时,都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他不仅会关注改革的政策本身,还会深入探讨改革背后的思想渊源、社会影响,以及改革者个人的动机和处境。例如,在介绍某次针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时,作者详细阐述了这项改革是如何触动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利益,是如何引发了激烈的思想辩论,以及最终是如何在多种因素的博弈下,才得以确立新的选官制度。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在不断地自我调整和自我革新,看到了在无数次改革尝试中,中华文明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适应性。它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充满了敬意,也更加理解了“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惊叹不已!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那些零散的事件和人物难以串联成一个清晰的图景。而《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道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次重大改革变法背后的深层原因、实施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以及最终对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奠基作用,到王安石变法在宋朝社会引发的巨大争议,再到明朝张居正改革的雄心勃勃与功败垂成,作者都以一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腻笔触,将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利益冲突以及思想碰撞一一呈现。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深同情,以及对改革者所面临的巨大压力的感同身受。比如,在描述某位改革家如何在重重阻力下艰难推行一项旨在改善民生的政策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坚持,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以及最终改革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作者并没有回避改革过程中的失败和曲折,反而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加发人深省。他让我们看到,每一次看似“拨乱反正”的改革,都可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触及到根深蒂固的利益格局,其过程之复杂,挑战之严峻,远非后人轻易能够想象。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无数次的尝试、调整,甚至是对抗。这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观,是我之前阅读许多历史书籍时所不曾获得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难找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但《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的魅力在于,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他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流畅、生动的叙述,将那些复杂的改革变法过程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改革成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仅仅关注改革的表层措施,更深入到改革背后的思想根源、社会文化以及历史惯性。比如,在分析某次试图引入新的管理模式的改革时,作者指出,仅仅是引入一套新的制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这恰恰是改革中最困难的部分。这种对“人”的因素的重视,让他的分析更加深刻,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与那些改革者们一同经历了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喜悦与他们的失落。我能感受到他们在推行改革时,那种渴望改变、推动社会进步的初心,也能体会到他们在面对阻力时,那种内心的煎熬与无奈。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无数人的努力、牺牲,甚至是不懈的坚持。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痛并快乐着”的书。说它“痛”,是因为读到书中对某些改革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时,总会有一种深深的遗憾。作者对那些曾经充满希望的变革,最终却因各种因素而功亏一篑的描述,常常让我扼腕叹息。比如,当读到某个朝代在初期改革初见成效,社会面貌似乎焕然一新,但随后却因为统治者的懈怠、保守势力的反扑,或是外部环境的突变,而将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时,我真的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这种失落感,不仅仅是对那个时代历史人物的同情,更是对人类社会在面对进步与守旧的永恒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和局限性的反思。然而,这本书的“快乐”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历史的演进。作者并没有将改革者简单地描绘成无所不能的圣人,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展现他们的智慧、勇气,也暴露他们的局限、失误。这种真实性,使得这些历史人物更加立体,也让我更加愿意去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改革失败原因时,那种多维度、系统性的梳理。他会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观念、甚至是个人性格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变迁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复杂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读完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次跌宕起伏的历史潮汐,既感受到了变革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变革的艰难与不易。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历史的精髓,在于理解那些塑造了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点。而《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带我深入探索这些关键时刻的书。作者的写作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以一种清晰、流畅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每一次改革变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情境化”的叙述。他不仅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会让你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当时的情况下,改革者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在讲述具体的改革措施时,作者也力求详尽,他会详细介绍改革的背景、目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在推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次旨在改变社会贫富差距的改革,作者详细描述了这项改革如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如何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以及最终是如何在权衡各方利益后,才得以艰难推行。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使得整个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对改革者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历史著作之一。作者在《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中,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改革与变法。他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充满了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但同时又具备严谨的历史逻辑和深刻的分析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探讨。他指出,很多看似是必然的改革,背后可能包含了无数的偶然因素,而另一些看似是微小的变动,却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改变历史走向的“拐点”。在解读具体的改革事件时,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僵化的史实,而是善于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复杂联系。他会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展现出改革变法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某次旨在重振军备的改革,作者不仅分析了军事上的必要性,还深入探讨了这项改革对财政、社会生产以及民众心态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让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演进并非线性的发展,而是一个充满着试错、调整、甚至是对抗的复杂过程。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政治史中的“制度建设”和“权力博弈”非常感兴趣,而《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正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阅读偏好。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朝历代的改革事件,而是将每一次改革变法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深入剖析了这些改革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又如何在复杂的权力格局中运作,最终又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对每一次改革的解读都非常细致,他会详细介绍改革的起因、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以及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出现的争议,并最终对改革的成败进行客观的评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某次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作者不仅分析了改革的政治目标,还深入探讨了其对地方势力、士族集团以及民间社会所带来的冲击。他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每一次权力格局的变动背后,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读这本书,我仿佛变身成为一名历史的观察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在这些变动背后,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改革者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它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变”与“不变”。作者在《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中,通过对中国历朝历代改革变法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历史在某些关键时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同时,他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些表面的变化之下,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权力逻辑和文化观念,却又具有惊人的稳定性。我非常喜欢作者在分析改革成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两面性”的视角。他既看到了改革所带来的进步和希望,也揭示了改革背后潜藏的风险和局限。比如,某次看似成功的经济改革,虽然短期内带来了繁荣,但作者却警示了其可能加剧的贫富差距,以及对传统社会结构的潜在冲击。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避免了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化判断,也更能理解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读这本书,我不仅是在学习历史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去理解历史,如何去思考历史。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生动。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将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历史事件时的客观态度,他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