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过是苏轼的儿子,最得其父、叔的真传,人称小坡。其著作名《斜川集》。但是长期以来散乱无人整理。蒋宗许、舒大刚长期从事宋代文学研究,将苏过的作品进行了编年笺注,对研究三苏及宋代文学很高的学术价值。
评分过继作
评分究孝养和今天一样,一是养口,这可难坏儿子,因其父是美食家,但过儿在27岁那年在海南用土芋为其父做了一道“玉糁羹”,苏轼尝过后狠
评分月下宜读西厢,
评分苏过(1072—1123),字叔党,别号斜川居士,苏轼的第三子,为苏轼前妻王弗堂妹王闰之所生。苏过从小到三十岁前,几乎都生活在苏轼身边,在父亲精心教育和培养下,不仅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且大有乃父之风,故时人以“小坡”誉之。他是“三苏”之后,子弟中最承家风者;而在他们三弟兄中,又以苏过的才华和文学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又有“苏氏三虎,季虎最怒”之说。指的就是苏过文章、书法笔力遒劲,气势不凡。在文化精神方面,苏过秉承父亲的遗风,兼采儒、道、释诸家之自由思想,形成了比苏轼更为纯粹的自由人生哲学。他以自己的出处行藏和诗文作品,铨释了宋代文化、文人中那种既缘于历代自由文化传统,又独具宋人兼容而通达、内省而广大的风神韵致和使用价值的精神体系——“斜川之志”。 苏过的童年多是随父亲的游宦生涯,在频繁的迁徙中度过的。元丰二年(一0七九年),苏轼移知湖州,不久便发生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七月底被拘捕,八月中旬被押抵汴京,囚禁在御史台所属的监狱中。这年苏过年仅七岁,大哥苏迈随父到京城照顾父亲,他则同二哥苏迨留在湖州母亲身边。父亲蒙冤受屈的痛苦,人们歧视的目光,以及亲友冷落的态度,使年幼的苏过遭受心灵上的沉重打击,感到仕宦的艰险和人情世态的炎凉。几个月后父亲被释,贬谪黄州。在黄州,父亲微薄的薪俸难于养家糊口,加之生活环境不好,甚至还要靠苏轼亲自下地种菜,来补贴和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使童年的苏过和家人常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这就培养了他后来淡泊宁静、安于贫贱的的性格和人生哲学。元祐元年(一O八六年)神宗驾崩后,哲宗新立,高太后垂帘听政,熙宁、元丰年间受打击的人相继起复并受到重用。父亲也奉调京城,先任中书舍人,后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叔父苏辙也在京中任要职。苏过后来在回忆京城生活的《冬夜怀诸兄弟》一诗中写道:“忆昔居大梁,共结慈明吕。晨窗惟六人,夜榻到三鼓。”记述了他和叔伯兄弟一起,早起晚睡,共同读书习文的愉快情景。然而这种童年不可多得的安定和乐生活,仅持续了四年时间,不得不因父亲受到政敌打压,被迫离京出知杭州而中断。 父亲苏轼一生可谓多灾多难,宗派斗争和文字狱使他受尽折磨。他才高名大,交游广,徒众多,因此政敌们不会轻易放过他。自乌台诗案之后,他又多次遇险遭祸,最后一贬再贬,直到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O一年)去世。苏过总是陪伴着被贬谪的父亲而长途跋涉,乃至万里投荒。他悉心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聆听父亲的教诲,并时时安慰父亲痛苦的心灵,因此常常受到苏轼的嘉许。绍圣元年(一O九四年),苏过随父初到广东惠州时,写有一首《和大人游罗浮山》的诗:“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人生露电非虚话大椿固已悲老彭。蓬莱方丈今咫尺,富贵敝屣孰重轻。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豺虎狞。”诗中充满了对含冤受屈父亲的安慰之情,在艰辛的耕读生活中,只要他学道有成,利禄富贵视若“敝屣”、“露电”。正好表现了时年二十二岁的苏过,其甘于淡泊、不求富贵的旷达思想。惠州三年的谪居生活,对苏氏父子来说是十分艰苦的,这几年苏过主要过的是侍养父亲的耕读生活。苏轼有诗云:“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并写诗赞之,说苏过有奇志,其《凌云赋》笔势如《离骚》。
评分 评分书还没有看,基于这套丛书而买的。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中华书局丛书!
评分移默化不学都不行,其父还总命题让儿子去做,如《思子台赋》就是过儿的成名作。还有贬至广州惠州因飓风毁树拔屋有感而作的《飓风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