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古代的史学著作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史论,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苏轼的《东坡志林》。这套收录了许多不同朝代文学大家的文集,让我有机会一窥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碰撞和文学表达的演变。书中的选文非常经典,涵盖了诗、文、论、记等多种体裁,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多样性。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整理这些文献时,非常注重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很多晦涩难懂的古文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每次我拿起这本书,都会被那些充满智慧和激情的文字所震撼,仿佛能感受到作者们在笔耕不辍时的那种心境。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学研究,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绝佳窗口。
评分我是一个古典诗歌爱好者,尤其是对唐诗的意境描摹和格律的精妙之处着迷。最近我一直在找一本能系统梳理唐代诗人创作心路历程的书籍。这本书虽然收录的作品年代跨度可能更广,但其对语言艺术的剖析角度非常新颖。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探讨了诗人是如何运用典故、比兴手法来营造独特意境的。书中的分析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很多地方的见解都让我茅塞顿开,原本只是觉得“美”的地方,现在能说出它“美”在哪里,如何做到的。而且这套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墨色浓淡适中,字体选用也很有古典韵味,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舒适,这对于我们这种“老古董”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厚感情的朋友们。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尤其是欧阳修和苏轼的那些佳作,那种气韵和意境,放到现在来看,依然是文坛的巅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纸张的手感也极佳,让人爱不释手,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内容上,它对唐宋散文的发展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不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还挖掘了不少鲜为人知却同样精彩的作品,让我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经典篇章的注释,深入浅出,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结合了现代的语境进行解读,非常适合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阅读和品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古典文学素养又上了一个台阶,对“文以载道”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了。
评分近来天气转凉,特别适合窝在家里阅读一些厚重的典籍。我最近开始系统地研读先秦诸子的散文,特别是《庄子》和《孟子》,那种哲学思辨的深度和语言的生动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套书虽然主要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文人群体,但它对理解中国古典散文的源流与发展脉络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它在注释中引用的旁证材料,常常能从其他传记或史料中找到佐证,使得对原文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书的细节处理也很到位,比如索引做得非常详尽,方便查阅特定的人物或主题。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而言,拥有一套如此考究的古典文献汇编,无疑是提升自我修养的一大助力。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拿在手里都让人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最近我迷上了宋词的格律和意象,尤其是那些描绘江南烟雨和塞北风光的作品。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收录了大量的宋代优秀词作,并且对每一首词的背景、典故都做了详尽的考证和介绍。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因为很多宋词中的意象,如果没有背景知识的铺垫,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深层情感。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经典的意象,这本书里就分析了它在不同词人笔下的细微差别。装帧上,它采用了传统的线装风格,虽然不是真的线装,但那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在阅读时能更好地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情境中。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讲究,留白得当,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拥挤,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想深入了解宋词韵味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苏过诗文编年笺注
评分苏过(1072—1123),字叔党,别号斜川居士,苏轼的第三子,为苏轼前妻王弗堂妹王闰之所生。苏过从小到三十岁前,几乎都生活在苏轼身边,在父亲精心教育和培养下,不仅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且大有乃父之风,故时人以“小坡”誉之。他是“三苏”之后,子弟中最承家风者;而在他们三弟兄中,又以苏过的才华和文学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又有“苏氏三虎,季虎最怒”之说。指的就是苏过文章、书法笔力遒劲,气势不凡。在文化精神方面,苏过秉承父亲的遗风,兼采儒、道、释诸家之自由思想,形成了比苏轼更为纯粹的自由人生哲学。他以自己的出处行藏和诗文作品,铨释了宋代文化、文人中那种既缘于历代自由文化传统,又独具宋人兼容而通达、内省而广大的风神韵致和使用价值的精神体系——“斜川之志”。 苏过的童年多是随父亲的游宦生涯,在频繁的迁徙中度过的。元丰二年(一0七九年),苏轼移知湖州,不久便发生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七月底被拘捕,八月中旬被押抵汴京,囚禁在御史台所属的监狱中。这年苏过年仅七岁,大哥苏迈随父到京城照顾父亲,他则同二哥苏迨留在湖州母亲身边。父亲蒙冤受屈的痛苦,人们歧视的目光,以及亲友冷落的态度,使年幼的苏过遭受心灵上的沉重打击,感到仕宦的艰险和人情世态的炎凉。几个月后父亲被释,贬谪黄州。在黄州,父亲微薄的薪俸难于养家糊口,加之生活环境不好,甚至还要靠苏轼亲自下地种菜,来补贴和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使童年的苏过和家人常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这就培养了他后来淡泊宁静、安于贫贱的的性格和人生哲学。元祐元年(一O八六年)神宗驾崩后,哲宗新立,高太后垂帘听政,熙宁、元丰年间受打击的人相继起复并受到重用。父亲也奉调京城,先任中书舍人,后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叔父苏辙也在京中任要职。苏过后来在回忆京城生活的《冬夜怀诸兄弟》一诗中写道:“忆昔居大梁,共结慈明吕。晨窗惟六人,夜榻到三鼓。”记述了他和叔伯兄弟一起,早起晚睡,共同读书习文的愉快情景。然而这种童年不可多得的安定和乐生活,仅持续了四年时间,不得不因父亲受到政敌打压,被迫离京出知杭州而中断。 父亲苏轼一生可谓多灾多难,宗派斗争和文字狱使他受尽折磨。他才高名大,交游广,徒众多,因此政敌们不会轻易放过他。自乌台诗案之后,他又多次遇险遭祸,最后一贬再贬,直到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O一年)去世。苏过总是陪伴着被贬谪的父亲而长途跋涉,乃至万里投荒。他悉心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聆听父亲的教诲,并时时安慰父亲痛苦的心灵,因此常常受到苏轼的嘉许。绍圣元年(一O九四年),苏过随父初到广东惠州时,写有一首《和大人游罗浮山》的诗:“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人生露电非虚话大椿固已悲老彭。蓬莱方丈今咫尺,富贵敝屣孰重轻。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豺虎狞。”诗中充满了对含冤受屈父亲的安慰之情,在艰辛的耕读生活中,只要他学道有成,利禄富贵视若“敝屣”、“露电”。正好表现了时年二十二岁的苏过,其甘于淡泊、不求富贵的旷达思想。惠州三年的谪居生活,对苏氏父子来说是十分艰苦的,这几年苏过主要过的是侍养父亲的耕读生活。苏轼有诗云:“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并写诗赞之,说苏过有奇志,其《凌云赋》笔势如《离骚》。
评分,可惜不是没学过就是忘记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短松冈"是纪念第一夫人王弗,太感人了。陪苏轼辗转流离的爱妾王朝云也早他而去,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茶乘 高元溶
评分龙井访茶记 程洧
评分黄昏宜读情书,
评分煎茶水记 张又新
评分本书为2010年7月2印,03年6月1版, 印刷十分清楚,与方舆纪要同一层次,书后附有人名,地名索引查找方便,与舆地纪胜同为南宋地理志书,保存了很多文人的诗文记序。地理总志丛刊中不可漏掉的一种。据6月7日东方卫视6点新闻报道广东英德因河水下降发现了南宋的何公桥,查胜览广东路英德府(631页)桥梁为郡守何智甫(容斋三笔何公桥诗)所建,时苏东坡于绍圣元年谪惠州经英德府时为郡守题诗而记桥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