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毛澤東:紅軍書法傢,黨內一支筆。
江澤民:長徵過來人,書壇譜新章。
溫傢寶:舒同同誌是值得紀念的。他不僅有非凡的革命經曆,而且有深厚的藝術造詣,他的書法凝聚瞭他的精神和人格。
曹禺:一代宗師,吾黨之榮。
何香凝:國共有兩支筆,國民黨是於右任,共産黨是舒同。
啓功:韆鞦翰墨一舒同。
內容簡介
《舒同傳》主要內容包括:竹筆黃泥伴少年、革命洪流逞英豪、黑暗室裏暫存身、戰地黃花分外香、雪山草地礪英雄、邊區建軍抗日寇、衝破封鎖奔延安、有理有節爭和平、隱蔽戰綫立新功、渤海整軍肅奸特、毛驢鞠躬負重任等。
作者簡介
王建華,1956年生,江西省東鄉縣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生導師,浙江科技學院黨委書記,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99.5 年度全國優秀教師,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錶。主要從事語言學研究。獨立承擔或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和浙江省社科基金項目10項,齣版專著7部:《文化的鏡像——人名》(1990)、《語用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1993)、《老捨的語言藝術》(1996)、《語用學與語文教學》(2000)、《現代漢語語境研究》(2002)、《語用研究的探索與拓展》(2009)、《人名文化新論》(2010),主編《21世紀語言文字應用規範論析》、《信息時代報刊語言跟蹤研究》等著作和教材16部,還在《理論動態》(中央黨校)、《中央黨校報告選》、《中國語文》、《語言文字應用》等國傢級和省級刊物上發錶論文80多篇。十多次獲得各級優秀科研成果奬,包括中國高校優秀社科成果奬1次,省政府奬4次(一次突齣貢獻奬、一次二等奬、兩次三等奬),陳望道修辭學奬1次。
謝一彪,1964年生,江西省南康市人,南開大學曆史學博士,教授,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主持《中國共産黨與蘇區憲政建設》、《毛澤東人權思想研究》和《光復會史稿》、《徐锡麟評傳》、《浙江光復會人物研究》等5項省規劃辦課題,已在《中共黨史研究》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和傳記70餘篇,閤著《陳奇涵傳》(1997)、《陶成章傳》(2009)以及《中央蘇區貿易史》(2009),獨著《中國蘇維埃憲政研究》(2002)、《光復會史稿》(2009)、《毛澤東人權思想研究》(2010)、《徐锡麟評傳》(2011)、《浙江光復會人物研究》(2011)、《褚輔成》(2012)等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代序 韆鞦翰墨——舒同
第一章 竹筆黃泥伴少年
舒同齣生在貧苦農民傢庭,從小酷愛書法,因傢境貧寒,隻能自製“文房四寶”練字。舒同有書法天分,又得名師指點,少年時便在東鄉小有名氣。14歲時,一位老拔貢過60大壽,請舒同寫瞭“如鬆柏茂”四個剛健雄厚的大字,其“神童”之譽不脛而走。舒同就讀於撫州省立三師,與李井泉、饒漱石等先後同學,在那裏受到新思想的影響。
第二章 革命洪流逞英豪
國民革命軍勢如破竹,挺進撫州地區。舒同在縣城南門外的耶穌堂前組織歡迎大會,題寫“歡迎北伐軍群眾大會”會場橫幅和各種宣傳口號,第一次將書法活動與革命鬥爭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開始瞭“革命加書法”的一生。舒同加入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産黨,創建國民黨東鄉縣黨部和中共東鄉縣支部,成為東鄉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掀起瞭轟轟烈烈的東鄉大革命高潮。
第三章 黑暗室裏暫存身
大革命失敗後,兒子夭摺,妻子自殺,革命同誌慘遭殺害,舒同與黨組織失去聯係,他輾轉上海、安徽、南京等地尋找上級黨組織。以書法作為武器,過瞭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文丐”生活。舒同以書法作品報考國民黨中央軍校,成功地隱蔽自己的身份。舒同在軍校撰文紀念孫中山和黃花崗烈士。舒同從國民黨《中央日報》看到紅軍嚮贛東南方嚮發展的消息時,立即以父親患病為藉口,離開中央軍校,奔赴蘇區,重新迴到革命隊伍。
第四章 戰地黃花分外香
舒同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經曆瞭第一至五次反“圍剿”戰爭,成長為一名紅軍指揮員。舒同的書法藝術在戰爭的烽火中得到磨練。舒同為毛澤東的革命氣魄和感情世界所摺服,毛澤東詩詞再現瞭革命畫捲,舒同一生將毛澤東詩詞作為書法創作的主要內容。戰場的烽火硝煙凝聚成革命友誼,共同的理想信念支撐著人生之旅,二人的這種交往升華齣藝術的高峰。
第五章 雪山草地礪英雄
長徵路上,環境極其艱苦,不易找到紙墨,舒同仍然不忘以書法作為革命宣傳武器,書寫文告和傳單。即使騎在馬背上,也要在膝蓋上用手指“劃拉”幾筆,以提高自己的書法技藝,被毛澤東譽為“紅軍書法傢”,成為長徵中的佳話。舒同的書法藝術,與陸定一的長徵小調、黃鎮的沿途寫生、李伯釗的歌舞、廖承誌的木刻,構成紅軍長徵中亮麗的文化風景綫。舒同撰寫的《遵義追擊》《蘆花運糧》等文章是反映長徵曆史的珍貴文獻。
第六章 東徵西伐討頑軍
紅軍到達陝北,舒同任紅四師政治部主任,做瞭大量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美國朋友斯諾和馬海德輾轉來到西徵前綫,舒同撰寫瞭慰問信,由師長李天佑、政委黃剋誠、政治部主任舒同共同簽署。斯諾後來撰寫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將蘇區采訪的真實情況公之於眾。舒同代錶紅四師寫的這封信,斯諾一直視如珍寶。斯諾逝世後,斯諾夫人於1972年將這封信的影印件贈送給中國駐瑞士大使陳誌方,現珍藏在中國國傢博物館。
……
後記
精彩書摘
舒同建議:“9月間,我帶工作團在五颱、定襄一帶做發動群眾的工作,王逸群、洪水、羅亦經等同誌在繁峙一帶發動群眾,看到這裏的老百姓抗戰熱情很高,犧盟會做瞭很多工作,有些地方還有黨的基層組織,隻要有支主力部隊做骨乾,就可以開展遊擊戰爭。”聶榮臻贊同舒同發動群眾參軍參戰,發展抗日武裝的辦法。聶榮臻強調:“趙爾陸同誌不是率領總部特務團直屬隊和部分部隊南下瞭嗎?就讓他在那裏開闢冀晉邊界地區的工作好瞭。楊成武同誌的獨立團已經在北部地區收復廣靈、靈丘、渾源、蔚縣、易縣等地,可以作為一坨坨,開闢冀察邊界地區的工作。羅榮桓同誌告訴我,他在阜平等地活動時,阜平還成立瞭戰地動員委員會,由王平同誌任主任,這裏已經有瞭初步基礎,同樣可以成為一坨坨。我們可以把這三大塊先定下來,開展工作。”聶榮臻接著說:“聽左權同誌說,總部已派周建屏、劉道生同誌率領一支小部隊,到平山、壽陽一綫平漢路和正太路交界地區活動,工作很有起色,將來也可能成為一坨坨。我們滾雪球就先這樣滾吧!”經過反復商議,大傢同意聶榮臻提齣的采取“滾雪球”辦法,擴大抗日武裝。
1937年11月7日,根據中共北方局關於立即籌備建立晉察冀邊區政府,並準備公開軍區司令部的指示,晉察冀軍區在五颱縣石嘴普濟寺正式宣告成立。在普濟寺召開一個小型慶祝會,聶榮臻用濃重的四川口音,首先宣布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由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唐延傑任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查國楨任供給部長,葉青山任衛生部長。接著,聶榮臻發錶熱情洋溢的講話,動員大傢共同抗日。
晉察冀軍區醒目匾額掛在普濟寺的大門口,五颱縣城大街小巷到處張貼軍區成立的布告。王宗槐迴憶:“當時軍區機關人數很少,司令部僅有作戰科科長李延贊、機要科科長黃鵬、通信科科長劉彬、副官處長劉顯宜、教育科科長路霞。政治部人數更少,除瞭舒同主任和我,隻有舒主任的秘書張際功、警衛員,和我們兩人的兩個馬夫。我們六個人住在老鄉傢,吃的是一盆飯菜,睡的是一鋪土炕。”晉察冀軍區機關精簡,部隊則住在五颱山寺廟,整個機關人員晚上睡一條坑,白天吃一盆菜。11月13日,經八路軍總部批準,晉察冀軍區又成立四個軍分區,第一軍分區,由楊成武任司令員,鄧華任政委;第二軍分區,由趙爾陸任司令員兼政委;第三軍分區,由陳漫遠任司令員,王平任政委;第四軍分區,由周建屏任司令員,劉道生任政委。各個軍分區不僅有各自控製的區域,還有縱深發展的活動範圍,四周與敵接壤的地區,就是各自的遊擊區。
……
翰墨丹青: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鈎沉 作者: [此處填寫一位虛構的資深藝術史學傢姓名,例如:方文軒] 齣版社: 華章文匯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斷代史,而是深入二十世紀中國藝術領域褶皺中的一次精心探尋。作者方文軒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時代洞察力,聚焦於一個世紀中,中國藝術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國傢敘事與個體錶達之間劇烈碰撞、艱難融閤的關鍵節點。全書以時間為經,以藝術思潮與重要現象為緯,勾勒齣一條清晰而又充滿張力的藝術發展脈絡。 本書的核心視角在於“轉摺與嬗變”。二十世紀的中國藝術,經曆瞭從傳統文人畫體係的瓦解與重構,到新文化運動對西方藝術思潮的係統引進,再到革命年代藝術的意識形態化,直至改革開放後藝術觀念的全麵解放與多元探索。作者迴避瞭簡單的好壞評判,而是緻力於還原當時藝術傢們在特定社會結構下麵對睏境時的抉擇與實踐。 全書共分七個主要部分,從清末民初“挽救傳統”的初步嘗試,到“五四”時期對油畫、素描的係統引入,再到抗戰時期藝術的民族精神高揚,直至建國初期的現實主義浪潮。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學院教育體係的建立與影響”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分析瞭美院教育模式對一代藝術傢的塑造,以及這種模式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適應性與局限性。 捲首語:世紀的迷霧與畫布上的迴聲 二十世紀,對於中國而言,是古老文明遭遇現代性衝擊最為劇烈的百年。藝術,作為時代精神的敏感器官,其麵貌在這百年間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說十九世紀末的中國藝術還籠罩在傳統帝製餘暉的最後光芒中,那麼二十世紀初,那股來自西方的,如洪水猛獸般的現代思潮,便徹底衝垮瞭舊有的堤壩。 本書試圖做的,便是穿過那些被官方敘事反復強調的宏大主題,去聆聽那些被淹沒在曆史喧囂中的個體聲音。我們關注的,是那些在“中西融閤”的口號下,徘徊於水墨的筆觸與油彩的厚塗之間,試圖為古老的文化尋找到一條通往未來的可行路徑的探索者。 第一捲:舊日的餘暉與新生的呼喚(1900-1920) 本捲聚焦於清末民初的藝術轉型期。傳統士大夫階層在政治權力消散後,其藝術話語權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細緻考察瞭海派、京派在傳統油畫和照相術衝擊下所展現齣的保守與革新張力。重點分析瞭在上海、天津等地,由留日學生帶迴的“新畫種”——特彆是早期油畫——是如何在畫會、沙龍中艱難傳播的。這一階段的藝術,充滿瞭焦慮感,它渴望保留民族精神的“骨氣”,同時又不得不承認西方寫實技巧的強大效力。 第二捲:學院化的風暴與現代性的播種(1920-1937) “五四”運動後,藝術教育開始係統化。本捲詳細考察瞭北京藝專、上海美專等早期高等藝術學府的課程設置、師資構成及其對中國藝術圖景的根本性改變。重點分析瞭留法學生歸國後帶來的野獸派、後印象派以及早期立體主義的影響。此時期,藝術不再是士人的自娛自樂,而成為一種社會教育和啓濛的工具。作者深入分析瞭當時的素描教學標準、人體寫生在傳統文化中的倫理衝擊,以及現實主義思潮如何開始在青年畫傢中紮根。 第三捲:戰火中的寫實:民族精神的視覺錶達(1937-1949) 戰爭的殘酷,使得藝術的功用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捲著重探討瞭抗戰時期,藝術如何走齣畫室,深入鄉村與前綫,成為凝聚民族意誌的強有力媒介。連環畫(月份牌)和宣傳畫的興盛,標誌著藝術開始大規模地麵嚮大眾傳播。本書特彆辨析瞭當時進步藝術團體如何將馬剋思主義的美學思想與中國傳統敘事方式進行嫁接,從而塑造齣具有強大感染力的“民間英雄”形象。 第四捲:新中國的藍圖:現實主義的規範與探索(1949-1966) 新政權建立伊始,藝術創作被賦予瞭全新的曆史使命——為工農兵服務。本捲細緻考察瞭“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理論引進與本土化過程。分析瞭蘇聯寫實主義對中國版畫、油畫、雕塑學科的決定性影響。然而,作者並未將此階段視為簡單的“模仿”,而是探究瞭老一輩藝術傢如何在嚴格的政治框架內,力圖保留“中國氣派”的努力,例如對民間藝術元素的吸收和對傳統山水畫空間感的變通運用。 第五捲:斷裂與沉寂:藝術語境的特殊時期(1966-1976) 本捲處理瞭一個敏感而沉重的曆史時期。作者主要從藝術體製的停滯、學術研究的中斷,以及少數仍在進行的“非主流”創作(如民間工藝的局部延續)的角度進行客觀描述。重點探討瞭當時藝術活動是如何被高度提煉和集中化的,以及這種語境對年輕一代藝術傢的審美觀和創作習慣造成的深遠影響。 第六捲:破冰與迴潮:觀念的解放與全球對話(1977-1990) 改革開放的春風,首先吹拂的便是藝術界。本捲是全書的高潮之一。作者詳細梳理瞭“傷痕美術”的齣現,它標誌著對集體記憶的個體化審視的迴歸。隨後,探討瞭“星星美展”等事件對官方藝術體製的衝擊,以及中國藝術傢對西方先鋒藝術思潮——如抽象錶現主義、極簡主義——的如飢似渴的吸收。本書著重分析瞭這一時期,中國藝術如何從“為政治服務”迅速轉嚮“為個體錶達”的觀念性轉嚮,以及這種轉變中的陣痛與興奮。 第七捲:多元時代的圖景與未完成的課題 全書在世紀末的景象中收束。作者指齣,二十世紀留給中國藝術的遺産是豐富的,既有學院派寫實技巧的深厚積纍,也有對傳統筆墨精神的現代性轉化。然而,如何在日益全球化的藝術市場和文化語境中,繼續保持中國藝術的獨特身份和批判性,是新世紀留下的未完成的課題。 作者按語: 本書的材料主要來源於對當年藝術院校的教材、同期《美術》雜誌、各類展覽的圖錄以及部分已故藝術傢的私人信件的深入研究。我們力求還原曆史現場的溫度與質感,讓讀者得以窺見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裏,一代代藝術傢如何在宏大敘事與個人良知之間,用畫筆和雕刀刻畫齣的復雜人性與時代肖像。 本書特色: 重細節考證: 對早期留學經曆、畫會組織、以及教材的演變進行瞭紮實的文獻梳理。 多重視角: 綜閤考察瞭油畫、版畫、國畫(特指體製內的探索)、民間藝術(如月份牌)的發展軌跡,避免瞭單嚮度的偏頗。 聚焦教育體係: 深入剖析瞭中國現代藝術教育體係如何塑造瞭美術傢的基本功與思維模式。 目標讀者: 藝術史研究者、美術院校師生、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史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 --- 讀者評語(虛構): “方先生的這部著作,如同一幅層層剝離的舊牆紙,讓我們看到瞭隱藏在光鮮宣傳背後的,藝術傢的真實掙紮與創造力。他對學院教育變遷的分析,精準而犀利。” —— [某大學藝術史係教授] “讀罷此書,纔真正理解瞭為何我們如今的藝術如此豐富。那些艱辛的摸索,纔是真正的‘中國氣派’的基石。” —— [資深收藏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