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82-2012):有色金属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 [Code for Technological Design of Non-Ferrous Concentrato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82-2012):有色金属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 [Code for Technological Design of Non-Ferrous Concentrato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选矿工程
  • 有色金属
  • 工艺设计
  • 国家标准
  • GB50782-2012
  • 规范
  • 工程设计
  • 矿物加工
  • 冶金
  • 工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965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869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Technological Design of Non-Ferrous Concentrator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7
字数:84000
正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82-2012):有色金属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国内选矿厂的设计成果,吸取了近代国内外选矿厂的设计及建设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求了有关单位及业内专家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82-2012):有色金属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选矿试验与矿样采取、工艺流程、主要设备选择与计算、厂房布置与设备配置、辅助生产设施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选矿试验与矿样采取
3.1 选矿试验
3.2 矿样采取

4 工艺流程
4.1 一般规定
4.2 破碎筛分
4.3 预选
4.4 磨矿分级
4.5 浮选
4.6 重选
4.7 磁选
4.8 氰化
4.9 脱水

5 主要设备选择与计算
5.1 一般规定
5.2 破碎筛分
5.3 预选
5.4 磨矿分级
5.5 浮选
5.6 重选
5.7 磁选
5.8 氰化
5.9 脱水

6 厂房布置与设备配置
6.1 一般要求
6.2 破碎筛分
6.3 磨矿选别
6.4 氰化浸出
6.5 精矿脱水

7 辅助生产设施
7.1 储矿设施
7.2 给矿与物料输送
7.3 检修设施
7.4 药剂储存与制备
7.5 药剂添加
7.6 磨矿介质储存与添加
7.7 过程检测与自动控制
7.8 选矿试验室
7.9 选矿化验室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6.3.8 选矿厂内矿浆自流槽及管道坡度,应按物料粒度、密度和浓度确定。尾矿自流最小坡度,浮选厂内不应小于1.5%,重选厂内不应小于3%。对矿量多、运距长的厂外浆体输送,应进行坡度试验或结合类似企业实际数据确定。
  6.3.9 选别设备应按工艺流程和地形特点,结合生产系统划分及物料自流的需要,合理确定配置方案。浮选设备宜采用横向配置,浮选机行列配置应整齐,应方便操作及维修,并应合理确定给药位置及给药方式;重选设备宜采用单层阶梯式配置,大型及流程复杂的重选厂宜采用单层与多层结合的配置方式。
  6.3.10 产生有害气体的厂房,应设置通风设施。产生剧毒、强腐蚀性气体作业处,必须设置强化通风换气装置。
  6.3.11 厂房中的生产调度室、计算机控制室、电话间、交接班室等,应采取相应的隔声、防火、防尘、防潮、防腐、空调等安全、卫生措施。
  6.3.12 厂内、外的储油设施应符合防火、防爆、防盗等要求。
  6.4 氰化浸出
  6.4.1 氰化厂房应布置在厂区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氰化车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6.4.2 氰化设备宜采用集中配置,浸出、吸附设备宜按阶梯式单系统双列配置,并应留有设备检修提轴空间。
  6.4.3 浓缩、浸出、吸附和冼涤设备可采用露天或局部露天配置。
  6.4.4 锌粉置换系统、解吸电积系统宜采用多层重叠配置。金泥提取及电积槽应采取封闭和防盗措施。
  6.4.5 氰化药剂室必须单独隔离且全封闭,并应配备通风设备,同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选矿安全规程》GB18152的有关规定。
  ……

前言/序言


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精选(节选) 本书系一套汇编了多部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精选集,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和设备安装等领域提供全面、权威的技术参考依据。本选集聚焦于工程实践中的关键环节,涵盖了从基础结构到室内环境控制,从电气系统到给排水工程等多个方面。 第一部分:结构工程与地基基础设计 本部分内容详细阐述了各类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与构造要求。重点收录了关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以及砌体结构设计的相关标准条文。内容深入到材料性能的判定、构件尺寸的确定、荷载组合的计算方法等方面。例如,在混凝土结构章节中,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要求、梁、板、柱的最小配筋率与最大配筋率的限制,以及现浇与预制构件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对于钢结构部分,则侧重于连接节点的构造详图、焊接工艺的评定标准以及防腐涂装的规范要求。 地基基础设计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规范了勘察报告的深度要求、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以及针对浅基础、桩基础等不同基础形式的设计参数与施工验收标准。特别强调了对场地不良地质条件(如软土地基、岩溶发育区)的处理技术与安全验算流程。 第二部分:建筑物理性能与节能设计 本部分着重于提升建筑的环境性能与能源效率。涵盖了建筑保温隔热、防火与防雷的规范要求。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 详细列出了不同气候区的建筑热工设计指标,包括传热系数(U值)的计算方法、保温材料的选择标准(如岩棉、挤塑聚苯乙烯板等)及其燃烧性能等级。同时,对建筑外墙、屋面以及地面工程的构造节点给出了详细的施工图示,确保热桥的有效控制。 建筑防火设计: 依据国家消防规范,本部分规定了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的确定。详细阐述了安全疏散距离的计算、防火分区设置的原则、防火卷帘与挡烟垂壁的安装要求。对消防设施的选型、布局和联动测试标准进行了严格界定,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控制火势蔓延并保障人员安全撤离。 防雷与接地: 依据标准,对建筑物外部防雷(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内部等电位联结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规定了不同风险等级建筑物的防雷类别划分,以及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和检测方法。 第三部分:给水、排水与暖通空调(HVAC)系统 本部分聚焦于建筑内部的生命支持系统设计与安装。 给水排水系统: 涵盖了生活饮用水系统、非饮用水系统及雨水、污废水排放系统的设计规范。对于用水定额的估算、管材的选择(如PPR、球墨铸铁管等)及其连接工艺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强调了二次供水设备的选型与水质保护措施,以及对排水系统的坡度控制与检查井、化粪池等附属设施的构造要求。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HVAC): 详细规范了热源设备(如锅炉、热泵)的选型与安装要求。对于不同功能房间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如温度、湿度、新风量)设定了明确指标。着重阐述了风管系统的设计(风管材料、漏风量控制、消声降噪措施)和水(蒸汽)系统的水力平衡计算与水垢、腐蚀控制技术。 第四部分:建筑电气与弱电系统 本部分提供了关于建筑物供电安全、照明设计及信息传输系统的技术标准。 低压配电设计: 规定了从变配电室到末端用电装置的配电线路敷设方式(明敷、暗敷、桥架)、导线截面的选择依据(载流量校核、电压损失计算)。对配电箱、开关、断路器的选择与安装提出了严格的电气安全要求。 防雷与接地:(此处与第二部分内容有所重复,但在此章节中侧重于电气设备的防雷击浪涌保护器的配置与安装。) 照明设计: 明确了各类场所(如办公室、生产车间、公共区域)的工作照度标准、眩光限制值以及均匀度要求。涵盖了对LED、荧光灯等光源的选型以及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设计规范。 弱电系统: 概述了信息网络布线、有线电视、楼宇自控(BA)系统的设计原则。对线缆的布放距离、屏蔽要求以及设备间的接口兼容性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第五部分:施工技术与质量验收标准 本部分为工程实施阶段提供操作指导与检验依据。它涵盖了从“三宝”(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到脚手架搭设、模板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重点包括了对隐蔽工程(如地基处理、防水层施工)的验收流程与留档要求。此外,本部分还收录了材料进场验收的取样频次、试验方法以及成品保护的通用技术规范,旨在确保最终竣工的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的质量验收标准。 本选集力求内容严谨、图文并茂,是各类工程项目经理、注册结构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及暖通工程师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所收录标准均为现行有效版本,确保了技术指导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猜测,这本书里肯定有大量的表格和图示,它们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效率和准确性。标准的制定者必须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工况,所以必然会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和经验数据来支撑每一个设计参数的选取。比如,对于废水处理和尾矿库的设计部分,其严格程度可能会让人望而生畏,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环境风险。标准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就是“防范于未然”,它预设了最坏情况,并要求设计者必须预先准备好应对方案。这本书绝不会深入探讨诸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浮选药剂投加的复杂算法,那种属于科研和高阶应用软件的范畴;它的语言风格必然是严谨、客观、不容置辩的。它关注的是“稳健性”而非“极致性能”。对于一个需要进行初步的设备选型和产能配置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就是一张“安全网”,确保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会因为忽略了国家规定的某个关键安全或环保指标而导致项目审批受阻。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非常专业和厚重,毕竟是国家标准,而且聚焦于“有色金属选矿厂工艺设计”,这可不是一般人能轻松拿起来就能读懂的。我最近在矿业领域做一些项目调研,发现很多关于选矿流程和设备选型的讨论,都会不自觉地回到一些基础性的规范和参数上。这本书无疑就是这些基础的奠基石。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国外的设计手册,它们往往侧重于特定技术的创新应用或者某个环节的优化,但像这样系统性地覆盖从矿石特性分析到最终尾矿处理全流程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指标的规范性文件,在国内的行业内简直是无可替代的宝藏。它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绘制了一张详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施工蓝图”。你不能指望它会给你讲述某个选矿厂的成功运营案例,或者深入探讨最新的磁选机技术参数的迭代,它关注的是“应该如何做”的硬性要求,确保无论是哪个设计院,只要遵循它,设计出来的厂子在安全、效率和环保的基本面上都能达到国家认可的最低标准。对于初入行的新人来说,这可能晦涩难懂,但对于资深工程师而言,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字典”,随时需要查阅那些关于最大处理量、最小回收率、或者特定设备安装间距的明确规定。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极度强调“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完全没有那种学术论文的飘逸感,而是板着面孔,直奔主题。它不是一本用来激发你创意的书,而是一本用来规范你思维的书。比如,它肯定会详细列举不同类型有色金属矿石(铜、铅、锌、镍、钴等等)在不同选矿方法下,必须满足的初始准备工作流程的时长和精度要求。我特别想看看它对“分级”和“磨矿”这两个核心环节是如何界定的,因为这两个单元操作的能耗和产品粒度分布直接决定了后续浮选效率的上限。我敢打赌,书中对能耗指标的设定一定会非常严谨,毕竟选矿厂是能源消耗大户,国家标准必然要对能源利用效率有明确的红线。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最好的”设计方案,而在于提供一个“合格的”且“可被接受的”标准设计框架。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的人来说,这本书里的数据和参数直接决定了项目前期估算的可靠性。它不会告诉你某个新的流程创新能带来多少百分点的额外收益,它只会告诉你,要达到某个设计目标,你必须遵守哪些技术底线。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价值更多体现在“查阅”而非“连贯阅读”。它就像是工程师的专业工具手册,平时可能放在手边,只在遇到特定技术难题或需要校核设计数据时才会被翻开。它不会用引人入胜的文字来描绘一个现代化的选矿厂如何吞吐百万吨矿石的壮观景象,它只关注那些决定这些壮观景象能否安全、合规实现的具体技术数值。例如,它可能会精确规定,在处理某种特定难选矿石时,必须采用多级磨矿流程,并且在进入下一单元前,必须进行某特定比例的循环。这本书的“无趣”恰恰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因为它彻底剥离了个人主观色彩和商业推销的成分,只留下了经过行业集体验证和国家法律背书的工程智慧结晶。对于任何一家想要在有色金属选矿领域长期稳定运营的企业来说,这本规范就是他们技术决策的“定海神针”,是他们与监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语言。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估计跟啃一本厚厚的法律条文差不多——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对专业术语的精准理解。它更像是一套工具箱,而不是一本故事书。如果你期待在其中找到关于选矿历史演变或者前沿科学探索的宏大叙事,那完全是找错地方了。这本书的核心功能是“指导实践”和“作为仲裁依据”。想象一下,两个设计团队对某个流程的布局设计产生了分歧,最终拍板的往往就是这本书里某一条“应距离XX米以上”或者“粒度分布标准差应小于YY”的规定。这种标准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消除了不同设计师个人经验带来的随意性,将整个行业的基准线提升到了一个统一的水平。我个人认为,对于优化现有老旧选厂的升级改造项目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甚至高于新建项目的参考价值。因为改造项目往往受制于原有的设备基础和厂区空间限制,这时候,如何用最少的改动,让老厂的设计参数尽量贴近最新的国标要求,这本书里的具体技术指标就显得尤为关键和实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