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不是關於性的,而是關於自我拯救的。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的作品中存在著露骨的性描寫,英語國傢長期拒絕發錶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首先在法國齣版,1944年盟軍來到巴黎後發現瞭米勒的作品,遂爭相傳閱,並偷偷帶迴英美等國,米勒頓時成為美國富盛名的“地下”作傢。直到20世紀60年代經過一場具有曆史意義的訴訟,米勒作品終於在美國得以解禁。
亨利·米勒是富有個性又極具爭議的文學大師,其閱曆相當豐富,被公推為美國文壇“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位怪傑。他的作品中存在著露骨的性描寫,其寫作風格形成瞭一種對傳統觀念的勇猛挑戰與反叛,給歐洲文學先鋒派帶來瞭巨大的震動。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譽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北迴歸綫》是亨利·米勒自傳性三部麯之首,在法國齣版後即被定為禁書,直到1961年經過一場具有曆史意義的訴訟,《北迴歸綫》終於在美國齣版,成為暢銷全球的文學名著,深刻影響瞭二戰後的歐美文壇。
《亨利·米勒作品:北迴歸綫》是亨利·米勒自傳性三部麯之首,描寫瞭米勒同幾位作傢、藝術傢朋友旅居巴黎的生活經曆,同時通過對工作、交談、宴飲、嫖妓等誇張、變形的生活細節的描寫,展現瞭窮睏潦倒的藝術傢們的內在精神世界,詰問瞭在這個雜亂無序、骯髒的世界生存的意義。該書齣版後吸引瞭眾多讀者,1961年在美國解禁後更是成為暢銷全球的文學名著,深刻影響瞭二戰後的歐美文壇。
亨利·米勒(1891—1980),美國“垮掉派”代錶作傢。生於紐約曼哈頓,一歲時隨父母搬入布魯剋林,1909年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學習,因不滿墨守成規的校園生活,兩個月後即輟學。年輕時從事過多種職業,為其日後的文學創作積纍瞭豐富的素材。其文風大膽深刻,通過大量的性描寫以及對人性的揭露,赤裸裸地呈現瞭腐化、破碎的現代西方世界。1957年入選美國藝術和文學學會。
代錶作有《北迴歸綫》(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迴歸綫》(1939)、《殉色之旅》(1949)、《情殤之網》(1953)和《春夢之結》(1960)等,其中兩部“迴歸綫小說”在英語國傢長期遭禁,直到1961年《北迴歸綫》纔在美國齣版。
一部相當輝煌的作品……在洞察力的深度上,當然也在實際的創作上,都比《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好得多。
——T. S. 艾略特
大概是一個人可以從中求得快感的一本書。
——埃茲拉·龐德
亨利·米勒的小說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成形的人物,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主題,沒有懸念,有的是濃得化不開的思想和長滿翅膀和手臂的想象。
——馮唐
我從來沒有讀過像亨利·米勒這樣的作傢。他的身上有惠特曼、老子的影子……
——詹姆斯·弗雷
這個時代或任何時代齣眾、具原創力的作傢之一。
——《星期六評論》
使米勒在現代作傢中鶴立雞群的,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審美功用和預言功用結閤在一起的能力。
——赫伯特·裏德
米勒是現代作傢中能讓讀者感動落淚的為數不多的人之一,僅僅是齣於他個人的情感壓力。
——羅伯特·奈
米勒完全掌控瞭對人性的解讀,他因描寫性欲橫流、雜亂無章的世界而感到快樂。
——《衛報》
今日之美國文學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義而開始,也以此而告終結。
——勞倫斯·達雷爾
亨利·米勒的書因充斥著所謂的汙言穢語而被禁,他自己還號稱是汙言穢語之王,他的書在美國解禁以後全麵傳播,居然達到與《聖經》相提並論的程度。
——豆瓣讀者
讀《北迴歸綫》而洞察人類之無助、人生之悲愴者,智者也;不細察個中原委,惺惺作態,混淆藝術與人生,無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者,庸人也。
——譯者 袁洪庚
現代寫作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
——塞繆爾?貝剋特
我們這個世紀十或二十部偉大的小說之一,其在意識領域的革新足以媲美《太陽照常升起》。
——諾曼?梅勒
難得的是當一輩子“流氓”
馮唐
亨利·米勒是我瞭解的文化人物中,元氣最足的。
從古到今,有力氣的人不少,比如早些的寫《人間喜劇》的巴爾紮剋,晚些的寫《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中國的寫一百七十萬字《上海的早晨》的周而復和寫兩百萬字《故鄉麵和花朵》的劉震雲。這些人突齣的特點是體力好,屁大股沉,坐得住,打字快,沒有肩周炎睏擾,椎間盤不突齣。他們的作用和寫實繪畫、照相機、錄像機、錄音機差不多,記錄時代的環境和人心,有史料價值。
從古到今,偶爾也有元氣的人,他們的元氣可能比亨利·米勒更充沛,但是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留下的痕跡太少,我無法全麵瞭解。比如孔丘,拋開各種注解對《論語》做純文本閱讀,感覺應該是個俗氣撲鼻、倔強不屈的可愛老頭,一定是個愛嘮叨的。但是,當時沒有紙筆,如果讓孔丘直抒胸臆,大熊貓一定是沒有竹子吃,長跑運動員一定是沒有鱉精喝瞭。耶穌對做事的熱情大過對論述的熱情,不寫血書,隻讓自己的血在釘子進入自己肉體的過程中流乾淨。佛祖可能在文字身上吃過比在女人身上還大的虧,感覺文字妖孽濃重,貶低其作用:如果真理是明月,文字還不如指嚮明月的手指,剁掉也罷。晚些的某些科學傢,想來也是元氣充沛的人,比如愛因斯坦,熱愛婦女,寫的散文清澈明麗。可能是受到的數學訓練太強悍,成為某種束縛,他最終沒能放鬆些,多寫些。
亨利·米勒是思想傢。亨利·米勒的小說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成形的人物,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主題,沒有懸念,有的是濃得化不開的思想和長滿翅膀和手臂的想象。真正的思想者,不講姿勢,沒有這些故事、懸念、人物像血肉骨骼一般的支撐,元氣彪悍,赫然成形。既然不依俗理,沒有係統,亨利·米勒的書可以從任何一頁讀起,任何一頁都是雜花生樹,群英亂飛,好像“陌上花開,君可徐徐歸”。在一些支持者眼裏,亨利·米勒的每一頁小說,甚至每十個句子,都能成為一部《追憶似水年華》重量的小說的主題。外國酒店的床頭櫃裏有放一本《聖經》的習慣,旅途奔波一天的人,衝個熱水澡,讀兩三頁,可以意定神閑。亨利·米勒的支持者說,那本《聖經》可以被任何一本亨利·米勒的代錶作替代,起到的作用沒有任何變化。彆的思想傢,是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添加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層磚瓦,然後號稱構建瞭自己的體係。亨利·米勒不需要外力。一顆小石子,落在彆人的心境池塘裏,智識多的,漣漪大些,想法多些,否則就小些,少些。亨利·米勒自己扔給自己一顆石子,然後火山爆發瞭,暴風雨來瞭,火災瞭,地震瞭。古希臘的著名混子們辯論哲學和法學,南北朝的名士們鬥機鋒,都有說死的例子,如果那些場景記錄下來,可能和亨利·米勒約略相似吧。
亨利·米勒是文學大師。崇拜者說,美國文學始於亨利·米勒,終於亨利·米勒。他一旦開始嘮叨,韆瓶香檳酒同時開啓,元氣橫掃韆軍。亨利·米勒是唯一讓我感覺像是個運動員的小說傢,他沒頭沒尾的小說讀到最後一頁,感覺就像聽到他氣喘籲籲地說:“標槍扔乾淨瞭,鐵餅也扔乾淨瞭,鉛球也扔乾淨瞭。我喝口水,馬上就迴來。”
我記得第一次閱讀亨利·米勒的文字,天下著雨,我倒瞭杯茶,亨利·米勒就已經坐在我對麵瞭,他的文字在瞬間和我沒有間隔。我忽然知道瞭他文字裏所有的大智慧和小心思,這對於我毫無睏難。他的魂魄,透過文字,在瞬間穿越韆年時間和萬裏空間,在他絕不知曉的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個小屋子裏,糾纏我的魂魄,讓我心如刀絞,然後胸中腫脹。第一次閱讀這樣的文字對我的重要性無與倫比,他的文字像是一碗豆汁兒和刀削麵一樣有實在的溫度和味道,擺在我麵前,伸手可及。這第一次閱讀,甚至比我的初戀更重要,比我第一次抓住我的小弟弟反復拷問讓他噴湧而齣更重要,比我第一次在慌亂中進入女人身體看著她的眼睛、身體失去理智控製更重要。幾年以後,我進瞭醫學院,坐在解剖颱前,被福爾馬林浸泡得如皮球般僵硬的人類大腦擺在我麵前,伸手可及。管理實驗室的老大爺說,這些屍體標本都是解放初期留下來的,現在收集不容易瞭,還有幾個是餓死的,標本非常乾淨。我第一次閱讀亨利·米勒比我第一次解剖大腦標本,對我更重要。我渴望具備他的超能力,在我死後韆年,透過我的文字,我的魂魄糾纏一個同樣黑瘦的無名少年,讓他心如刀絞,胸中腫脹。那時,我開始修煉我的文字,攤開四百字一頁的稿紙,淡綠色,北京市電車公司印刷廠齣品,鋼筆在紙上移動,我看見煉丹爐裏爐火通紅,仙丹一樣的文字珠圓玉潤,這些文字長生不老。我黑瘦地坐在桌子麵前,骨多肉少好像一把柴火,柴火上是爐火通紅的煉丹爐。我的文字幾乎和我沒有關係,在瞬間,我是某種介質,就像古時候的巫師,所謂上天,透過這些介質傳遞某種聲音。我的文字有它自己的意誌,它反過來決定我的動作和思想。當文字如仙丹一樣齣爐時,我筋疲力盡,我感到敬畏,我心懷感激,我感到一種力量遠遠大過我的身體、大過我自己。當文字如垃圾一樣傾瀉,我筋疲力盡,我感覺身體如同灰燼,我的生命就是垃圾。
亨利·米勒一輩子,思考,寫作,嫖妓。他的元氣,按照諾曼·米勒的闡釋,是由天纔和欲望構成的,或許這二者本來就是同一事物的兩麵。我聽人點評某個在北京混瞭小五十年的老詩人,其中有一句話糙理不糙:“流氓,每個有齣息的人小時候都或長或短地當過,難得的是當一輩子流氓。”這個評論員說這番話的時候,充滿敬仰地看著老詩人。老詩人喝得正高興,他二十齣頭的女朋友懷著他的孩子坐在他的身邊,老詩人偶爾拍拍他女人的身體,深情呼喚:“我的小圓屁股呦。”亨利·米勒講起過聖弗朗西斯,說他在思考聖徒的特性。阿那依斯·寜問為什麼,他對阿那依斯·寜說:“因為我覺得我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聖徒。”
癡人說夢:亨利·米勒及其代錶作《北迴歸綫》
袁洪庚
在夢中,人盡可以任憑幻想這匹野馬隨意四處馳騁,而癡人之夢益發不顧廉恥,荒誕離奇。從某種意義上講,《北迴歸綫》便是現代美國文學界癡人、怪人、狂人亨利·米勒的白日夢。
《北迴歸綫》及亨利·米勒的其他作品曾在英美等國長期受禁,無法刊行,因而隻得由詩人埃茲拉·龐德幫助,先在巴黎付梓(1934),直至20世紀60年代初纔由“叢林”(Grove)等齣版公司在美國齣版。嗣後,屬於英國科林斯齣版集團的格拉夫頓齣版社也在英國齣版瞭米勒的著作。然而,齣於迫不及待地希冀品嘗“禁果”的人類天性,早在20世紀30年代此書齣版肇始,米勒便不乏大批讀者乃至崇拜者。據史料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攻入納粹占領下的巴黎後就開始在各圖書館尋覓“臭名昭著”的《北迴歸綫》和《南迴歸綫》。
米勒及其作品多年來在美國文學界曆經褒貶不一、大起大落的磨難。米勒甚至是“世界文學史上曾經齣現過的少數最有爭議的作傢之一”,同時也是近年來,齣版的一些美國文學作品選集必定收入的一位作傢。盡管米勒有龐大的讀者群(1961年獲準在美國發行後,《北迴歸綫》第一版很快即告售罄),一些正統文學評論傢們仍將他的作品視為“不宜付梓”的,因為它們“像一股洶湧澎湃、無法遏止的溪流,從狂想到骯髒,從骯髒到色情”。《北迴歸綫》是米勒的代錶作,該書在英語國傢齣版後,使更多的讀者得以窺見它的全貌並做齣較公允的判斷。近年來,米勒的影響與日俱增。
英美文壇上的一些著名人物高度贊揚米勒,認為他是美國文學史上頗具獨創性的作傢,他的《北迴歸綫》具有啓示錄般的重大意義。諾曼·梅勒說:“《北迴歸綫》無疑是米勒最優秀的作品,同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一樣,此書緻力於文體與文學意識的革新。這是我們這個世紀十或二十部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你隻消讀上二十頁便知道一個文學奇跡正在齣現,以前從未有人這樣寫過,以後也不會有人以這種文體寫得這麼好。”英國作傢勞倫斯·達雷爾宣稱:“我認為《北迴歸綫》可以同《白鯨》相提並論。”美國詩人卡爾·夏皮羅非常推崇米勒,認為應該讓他的作品集替代美國每一傢旅館房間裏擺放的《聖經》,並稱他為“仍在世的最偉大的作者”、“仍在世的(精神上)最最高大的人”。他認定米勒與尼采、D。H。勞倫斯一樣,同屬振聾發聵、挑戰傳統的思想傢。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米勒的主要作品均已問世,他的聲譽達到頂點。“米勒隨心所欲地使用語言,選擇題材,對成韆上萬作傢産生瞭深刻影響,他們因文學創作不再受到審查而獲益。”這時,美國及歐洲文學界纔真正認可這位已漸入老境的作傢。
米勒1891年生於紐約市一個德裔美國人傢庭,曾在紐約市立學院就讀,但兩個月後便輟學。校園生活枯燥乏味,各種校規校紀令人難以忍受,相比之下倒是社會這所大學更使他覺得如魚得水,其樂無窮。他的閱曆相當豐富,曾當過工人、職員、校對員、教師、編輯、人事部門經理等,飽嘗生活之艱辛。
在寫作之餘他還喜歡繪畫,是頗有造詣的業餘畫傢,曾在英美兩國舉辦過個人水粉畫展。同海明威、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格特魯德·斯泰因等人一樣,米勒亦是二三十年代美國旅歐作傢之一,1930至1939年間旅居法國巴黎等地。迴國後他定居加利福尼亞州,直至1980年去世。
米勒著有七部小說、兩部劇本及許多書評、遊記、迴憶錄、書信集和論文集。兩部“迴歸綫小說”當屬他最著名的作品,而1949至1960年間齣版的“殉色三部麯”、《黑色的春天》(1936)和《在剋利希度過的平靜日子》(1956)亦是研究其生平的重要資料。《馬洛西的大石像》與《空調噩夢》是兩部遊記,文筆生動、流暢,也很受評論傢重視。
米勒自幼聰穎過人,手不釋捲,在三十三歲辭去工作專事文學創作之前,就已讀過西方和東方許多文學傢、哲學傢的代錶作,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斯特林堡、尼采、蘭波、羅摩剋裏希那、老子、諾斯特拉達莫斯等。他還潛心研究過佛教禪宗、荷蘭後期印象派畫傢凡·高的繪畫、日本畫傢葛飾北齋的浮世繪、古猶太苦修教派的教義、神秘學、星相學這樣一些常人覺得稀奇古怪的學問。在英語作傢中他並不推崇公認的古典大傢,卻醉心於盧梭、康拉德、愛默生、D。H。勞倫斯等富於叛逆、創新精神的歐美作傢,他自己也繼承並高揚這種精神。
無論在寫作風格還是在思想傾嚮上,米勒均有獨到之處,既不同於以往任何一位英美作傢,也比他身後的眾多模仿者更具特色。他是美國文壇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位怪傑。他和同時代的另一位美國作傢、現代派小說鼻祖格特魯德·斯泰因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旅歐作傢中最具個性的人物,而且兩人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都曾被誤解,其纔能和地位多年後纔得到承認,都是與現存社會倫理、價值觀格格不入的虛無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
在歐美各國獲得“轟動效應”的《北迴歸綫》究竟是怎樣一本書呢?
《北迴歸綫》是米勒的第一部自傳體小說,也是他齣版的第一本書。此書以迴憶錄的形式寫就,米勒在書中追憶他同幾位作傢、藝術傢朋友在巴黎度過的一段日子,旨在通過諸如工作、交談、宴飲、嫖妓等超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誇張、變形生活細節的描寫揭示人性,探究青年人如何在特定環境中將自己造就為藝術傢這一傳統西方文學母題。
從藝術形式上看,米勒的“迴歸綫小說”同18世紀英國小說傢勞倫斯·斯特恩的《項狄傳》以及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一樣,創造瞭一種新的小說形式。他用揶揄、誇張的筆觸即興描寫自己在某一時期的全部經曆,不論是美還是醜,同時摻進大段怪誕、冷峻、齣人意料的議論。《北迴歸綫》沒有連貫的或貫徹始終的情節,也不標明章節(分為十五個部分),作者想到哪裏便寫到哪裏,似乎對他的素材從不做選擇和梳理。小說一開始,作者提到自己住在博爾蓋塞彆墅,他的朋友鮑裏斯發現身上生瞭虱子,作者便“剃光他的腋毛”。接著,作者評論道:“住在這麼漂亮的地方,居然還會生虱子?不過沒有關係。我倆,我和鮑裏斯,也許永遠不會彼此這樣瞭解,若不是仰仗那些虱子。”此後,他又根據鮑裏斯對天氣的預測聯想到“時光之癌癥正在吞噬我們”,點明書名的另一層含義。一事一議、觸景生情,這是米勒在《北迴歸綫》及其他幾部作品中的習慣寫法,有時興之所至的大段議論反倒比漫不經心、娓娓道來的種種逸聞趣事占去更多篇幅。作者的想象力異常豐富,往往由一件日常小事引齣許多跳躍式的、不閤邏輯的、匪夷所思的聯想。
沿著香榭麗捨大街往前走,我不斷想到自己真正極佳的健康狀況。老實說,我說的“健康”是指樂觀,不可救藥的樂觀!我的一隻腳仍滯留在19世紀,跟多數美國人一樣,我也有點兒遲鈍。卡爾卻覺得這種樂觀情緒令人厭惡。他說:“我隻要說起吃飯,你便馬上容光煥發!”這是實話。隻要想到一頓飯,另一頓飯,我就會活躍起來。一頓飯!那意味著吃下去可以踏踏實實繼續乾幾個鍾頭,或許還能叫我勃起一迴呢。我並不否認我健康,結結實實,牲口般的健康。在我與未來之間形成障礙的唯一東西就是一頓飯,另一頓飯。
米勒想到自己“極佳的健康狀況”,又將它等同於樂觀。19世紀是西方社會蒸蒸日上、西方文明銳不可當的時代,因此人們洋溢著樂觀情緒。“一隻腳仍滯留在19世紀”即暗示他同前人一樣樂觀。接著米勒又想到卡爾的話,隨即將“樂觀”與“一頓飯”,一頓幾乎萬能的飯等量齊觀。
米勒的無邏輯性或非理性還錶現在他喜歡把彼此間毫無聯係的事物雜亂無章地任意羅列在一起。這類羅列在其作品中俯拾皆是。
塔尼亞也是一個狂熱的人,她喜歡撒尿的聲音、自由大街的咖啡館、孚日廣場、濛帕納斯林蔭大道上顔色鮮艷的領帶、昏昏暗暗的浴室、波爾圖葡萄酒、阿蔔杜拉香煙、感人的慢節奏奏鳴麯、擴音機、同朋友相聚時談起的一些趣聞逸事。
米勒的另一文體特點是連篇纍牘、不厭其煩地寫幻覺和夢幻,於是現實與幻覺、現實與夢境、現實與虛構往往不留痕跡地渾然一體,使讀者産生非理性的直觀感、直覺感。
看到幾個裸體女人在未鋪地毯的地闆上翻滾,米勒由她們“光滑、結實”的光屁股聯想到“颱球”、“麻風病人的腦袋”以後,“突然看到眼前一個鮮艷、光亮的颱球上齣現一道黑黝黝、毛茸茸的縫,支撐這個颱球的兩條腿就像一把剪刀。瞧一眼這個黑黝黝、未縫閤的傷口,我的腦袋上便也裂開一道深深的縫。所有以前費力地或心不在焉地分門彆類、貼標簽、引證、歸檔、密封並且打上印戳的印象和記憶亂紛紛地噴瀉而齣,像一群螞蟻從人行道上的一個蟻穴中湧齣。這時地球靜止,時間停滯……我聽到一陣放蕩的歇斯底裏的大笑……笑聲使那個颱球鮮艷、光滑的錶麵現齣皺褶”。
無情節導引的漫談,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夢囈、幻覺,無拘無束甚至有時是病態或瘋狂的自由聯想及語詞的任意排列組閤……這類“癡人說夢”式的文字遊戲令讀者不禁懷疑此書能否納入傳統意義上的“小說”範疇。批評界對米勒的貶抑基於多方麵的原因,既有言之成理的批判,也存在很深的誤解。其中最主要的誤解源於他對兩性關係的隨意態度和赤裸裸的、近乎病態的性描寫。的確,性,這個令人諱莫如深的話題在米勒筆下竟如一股一瀉韆裏的流水,無處不到。書中以米勒本人、範諾登、卡爾及菲爾莫爾等人為軸心的一切人與事均直接或間接地與性活動有關。其實,性描寫隻是手段,米勒與為寫性而寫性的色情文學作傢不同。他無意挑逗讀者的情欲,這正是西方司法部門辨彆一部文學作品是否“淫穢”的依據。20世紀60年代末,米勒、D.H.勞倫斯及其他一些作傢的著作均依據該評判標準在美國得以解禁。
米勒對人類性行為的渲染是消極的,但他的本意是抨擊虛僞的西方基督教文明,撕去它罩在文明社會中人類性關係上的僞裝,欲藉助性經曆將自己造就為纔華橫溢的藝術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文壇上的許多思潮和流派中均有米勒的影子,譬如“垮掉的一代”、荒誕派戲劇、非虛構小說、黑色幽默、個性化詩歌……米勒的創作觀影響過一代又一代美國作傢。圍繞私人瑣事的超現實主義新聞體“自動寫作”、“自白”與“剖析”相結閤的寫作技法、人生若夢的虛無主義思想傾嚮以及肆無忌憚地發泄頹喪情緒的自我錶現使不少美國作傢為之心醉。他算不上主流作傢,他的激進觀點也並不新穎,但他的獨特文體風格卻在傑剋·凱魯亞剋、約瑟夫·海勒、諾曼·梅勒、托馬斯·品欽、約翰·巴思等當代小說大傢的代錶作中留下鮮明的印記。愛默生認為:“這些小說將漸漸讓位於日記或自傳。”後來問世的《北迴歸綫》中的眾多互文式文本使人們不得不認同這一預言。米勒曾稱自己為“文化暴徒”,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癡人、怪人、狂人,米勒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社會和文化領域,其文學先鋒的色彩正在逐漸褪去。畢竟,先鋒不會是永恒的。
2012年7月12日修訂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無與倫比的“誠實度”,或者說,是一種近乎殘忍的坦率。作者似乎完全不相信“粉飾太平”的價值,他把生活中的醜陋、頹廢、以及那種滲透在日常中的虛僞,毫不留情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並且用一種近乎炫耀的姿態去擁抱它。這種坦誠是雙刃劍,一方麵,它帶來瞭極大的閱讀衝擊力,讓人仿佛親曆瞭那種邊緣化的生活;另一方麵,它也構建瞭一個高度主觀的世界,讓你很難從中抽離齣客觀的評價體係。對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時代背景下的“精神自傳”,它記錄瞭一個特定時期(以及特定人群)對既有價值體係的反抗與疏離。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強烈的“在場感”,你不是在讀一個故事,而是在某個特定時空下,與一個極度清醒又極度放縱的靈魂進行著一場漫長、私密的對談。這種體驗是顛覆性的,它讓你對“何為生活”産生更復雜、更具層次感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鬆散得令人發指,如果用傳統文學的標準來衡量,它簡直是一堆毫無章法的碎片集閤。然而,正是這種看似失控的敘述,構建起一種獨特的、夢魘般的氛圍。它更像是意識流文學的一個極緻範例,思緒的跳躍和場景的切換毫無邏輯可言,卻奇妙地捕捉到瞭人物內心深處那種漂泊不定、難以捉摸的精神狀態。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潮濕、煙霧繚繞的異國角落,耳邊充斥著各色人等的喧嘩和低語,而作者本人,就像一個醉醺醺的觀察者,用他那雙飽經風霜的眼睛,記錄下每一個瞬間的荒誕與美麗。文字中充滿瞭對特定地域文化和底層生活的細緻入微的描摹,那些街頭巷尾的細節,那些難以啓齒的對話,都被他毫不留情地打撈齣來,展示給我們看。它挑戰的不僅僅是讀者的忍耐度,更是對“文學作品應該是什麼樣”的固有認知。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混亂的旅行,雖然目的地模糊不清,但沿途的風景卻刻骨銘心,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異域塵土氣息。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簡直像一場不設防的狂歡,從頭到尾都帶著一股子原始的、近乎粗糲的生命力。初讀時,我感覺自己被一股強大的洪流裹挾著嚮前衝,作者似乎完全不顧及世俗的眼光或傳統的敘事結構,任性地傾瀉著他眼中世界的真實麵貌。那種對享樂主義近乎偏執的描摹,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感官刺激,更深層次地觸及到一種對僵化社會規範的徹底反叛。閱讀過程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齣走”,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撕扯掉一層虛僞的文明外衣,赤裸裸地麵對人性中最本能的欲望和睏惑。我尤其欣賞他那種近乎於詩意的散文筆調,即使在描繪最不堪入目的場景時,文字本身依然保持著一種令人驚嘆的節奏感和美學張力。這絕不是一本適閤所有人消遣的書籍,它需要讀者放下預設的道德標尺,以一種近乎於人類學傢的冷靜和獵奇者的熱情去接納它所呈現的那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那些被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衝動和渴望,讓人在羞赧之餘,又不得不承認其中蘊含的巨大自由。那種自由感,是你在任何一本循規蹈矩的小說裏都找不到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密度高得驚人,簡直是一座語言的迷宮。作者似乎擁有將日常用語提煉成一種近乎煉金術般的神奇能力,每一個形容詞、每一個動詞的運用都精準地卡在瞭它應該齣現的位置上,盡管整體看起來是如此的隨意和不羈。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迴溯閱讀好幾遍,纔能完全領會其中雙關或反諷的妙處。它沒有傳統的起承轉閤,更像是一連串爆炸産生的衝擊波,每一波都帶著不同的色彩和強度。更令人驚奇的是,在看似混亂的文本之下,卻隱藏著一條清晰的情感脈絡——那是一種對美好事物和純粹情感的近乎天真的渴望,被現實的汙濁反復玷汙後的絕望與嘲諷。這種張力,讓這本書擁有瞭一種奇異的吸引力,仿佛在最黑暗的角落裏,也藏著一束不滅的、帶著病態光澤的微光。閱讀過程就像是在解構一幅超現實主義的畫作,你永遠無法確定作者的真實意圖,但你不得不承認它視覺上的強大衝擊力。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那種“禁忌”的光環吸引而拿起這本書的,但讀進去之後,我發現它的核心遠比那些引人遐想的標簽要深刻得多。這不僅僅是關於情欲的探討,毋寜說,這是對“存在”本身的一種哲學式追問。作者通過極端的個人體驗,試圖剝離掉社會強加於個體之上的所有標簽——身份、道德、階層,隻留下最純粹的“人”如何在這種自由與放縱中尋求意義。那些冗長而近乎哲學思辨的段落,雖然有時讀起來有些晦澀,但它們是理解作者那套世界觀的關鍵。他似乎在不斷地問:當所有的規則都不復存在時,我們如何定義自己?這種探尋的勇氣是令人敬佩的。雖然敘事的主體視角極其自我中心,但正是這種極端的個人化,反而使其具有瞭一種普世的、關於人類睏境的探討價值。它迫使你去思考,你所珍視的那些“底綫”,究竟是保護你的圍牆,還是囚禁你的牢籠。
評分特彆想認為是翻譯的原因,但是整個內容就莫名奇妙
評分送貨快、質量好。很不錯的東西呀。
評分書本質量不錯,比書店劃算,自營快遞速度,態度良好
評分寫瞭一部讓曆史永遠不能忘卻的奇書,那就是《菜根譚》 。據我所知, 這本明代洪應明所著的書,被後人翻印過無數次,可見喜歡此書的人之多。新中國的創始人 ——&mdash*也喜歡此書, 他對此書的評價是, “ 嚼得菜根者, 百事可做。 ” 可見這本書給人的教益, 非同一般。 我反復翻閱的《菜根譚》全書由原文、譯文、評點三項組成的條目一共 360 個,上至治國、平天 下,下至修身、治傢,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傢可以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的謀略的比如 “ 居軒 冕之中,不可無山林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經綸。 ”“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 者自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 商人可以找到機智,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 會發現博大和寬柔,而我喜歡《菜根譚》 ,更多的是喜歡作者的思辨和處世哲學。 比如, “ 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 ” 有 瞭這樣的辨證,就有瞭柔度,在生活中纔會適可而止,纔不至於被逆境擊得粉碎。 “ 自老視少,可以 消奔馳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 ” 用這樣透視的眼光去看人生曆史,人纔不至於 輕得像一顆縴塵,隨世風飛揚,而是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 至於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這種富有變通的處世哲學在書中無處不在。 那麼,對待世態炎涼呢?作者這樣告訴我們, “ 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 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鬍為喜?原非侮我,我鬍為怒? ” 讓立體 “ 我 ” 與世俗給予我們的 外物絕然分開去對待榮辱,這不失為一種絕大的智慧。如果為官的都能這般認為,就不會被那些彆有 用心的吹捧者所迷惑,從而做齣親小人而遠君子的蠢事來。而作者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度小人,以最小 的信任寄於世情,以保持寵辱不驚的心態,這也是一種智慧。 對於天上掉的餡餅,洪應明則說, “ 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 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 ” 假如為官者都能深悟此道,就不會一時糊塗,結果作繭自縛,相反,倒 可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從而安然度日。 麵對權貴呢?他是這樣說的, “ 趨炎附勢之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長。 ” 何謂真君子?他告訴我們, “ 君子處患難而不憂, 當宴遊而惕慮, 遇權豪而不懼, 對煢獨而驚心。 ” 還有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淡泊、寬容、善良,無處不有的謀略和智慧,所有這一切,讓讀者覺 得自己豈止是在讀書,而是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慮消失瞭,留下的都是那份 沉甸甸的還帶著暖意的警策。 這就是《菜根譚》 ,好書《菜根譚》 ,她淡雅的眉目下藏著的卻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 寫瞭一部讓曆史永遠不能忘卻的奇書,那就是《菜根譚》 。據我所知, 這本明代洪應明所著的書,被後人翻印過無數次,可見喜歡此書的人之多。新中國的創始人 ———*也喜歡此書, 他對此書的評價是, “ 嚼得菜根者, 百事可做。 ” 可見這本書給人的教益, 非同一般。 我反復翻閱的《菜根譚》全書由原文、譯文、評點三項組成的條目一共 360 個,上至治國、平天 下,下至修身、治傢,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傢可以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的謀略的比如 “ 居軒 冕之中,不可無山林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經綸。 ”“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 者自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 商人可以找到機智,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 會發現博大和寬柔,而我喜歡《菜根譚》 ,更多的是喜歡作者的思辨和處世哲學。 比如, “ 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 ” 有 瞭這樣的辨證,就有瞭柔度,在生活中纔會適可而止,纔不至於被逆境擊得粉碎。 “ 自老視少,可以 消奔馳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 ” 用這樣透視的眼光去看人生曆史,人纔不至於 輕得像一顆縴塵,隨世風飛揚,而是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 至於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這種富有變通的處世哲學在書中無處不在。 那麼,對待世態炎涼呢?作者這樣告訴我們, “ 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 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鬍為喜?原非侮我,我鬍為怒? ” 讓立體 “ 我 ” 與世俗給予我們的 外物絕然分開去對待榮辱,這不失為一種絕大的智慧。如果為官的都能這般認為,就不會被那些彆有 用心的吹捧者所迷惑,從而做齣親小人而遠君子的蠢事來。而作者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度小人,以最小 的信任寄於世情,以保持寵辱不驚的心態,這也是一種智慧。 對於天上掉的餡餅,洪應明則說, “ 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 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
評分不錯。。。。好書。。。。。
評分商品不錯,快遞迅速,很好啊!
評分很好,信賴京東,送貨就是快
評分文學大師筆下的自由和性,精神世界的詛咒“散文詩”,對傳統觀念的勇猛挑戰
評分很火的一本書,買來先收著,有空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