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该留点什么给真正的人生。
舍弃了文凭、地位、权势、财富,还有一条路指引我们真正的人生目的,
我们因此从人生的一个阶段,透悟了最后一个阶段。
也是蔡志忠带我们走的,《参禅步道》。
蔡志忠首部彩色漫画创作——《参禅步道 觉悟》。
水墨加漫画,探究禅宗美学新思维,带你走进禅学的世界。
二○○六年的夏天,蔡志忠去了一趟少林寺,在从少林寺走至释迦牟尼洞的路上,他发现,人们整天忙忙碌碌,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要走到哪里。于是他想,若在途中修建一些石碑,点醒人们看待生命及人生道路的方式该有多好。《参禅步道》便如此因应而生。
蔡志忠钻研佛学数十年,一直以着凝炼的文字、简单而富有禅意的线条人物,带领读者轻松体会佛理。这次,他结合了对佛门禅学的独到观点、自我人生的感悟体会,配以浅显易懂的短文以及水墨漫画,重新带领读者进入禅宗的世界。
他说,揉杂了道教的精神、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佛门禅宗,不管在故事情节上有多么的离奇,在本质上与佛陀两千五百年前的顿悟并无不同。于是一个一个机锋故事在他笔下化为简单的人生道理,告诉我们修禅其实一点也不困难,只要抓准了心的方向,便能舍下人生的贪瞋痴,回归快乐清静的本心。
漫画大师 蔡志忠 + 水墨名家 李义弘
中国水墨的空灵余韵一直是表达佛学禅理的路径。漫画大师蔡志忠结合水墨画名家李义弘,藉由山水的意境以及对于禅宗公案的新诠释,于水墨画中展现禅意的美学。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让禅师以短语或者是动作启发修行者,就是禅宗公案。现今阅读禅宗公案,面对机锋文字的艰深大感不易,蔡志忠以更简洁明了的故事直指人心,告诉我们了解禅其实并不难。
只要我们的心不为客尘所动,不被境遇所惑,让心如镜子反映万象一样,无论境遇如何变化,只有完全顺势反映事物的行为,而没有行为的那个我存在。那便是空的境界,也使我们的心得以自持。
蔡志忠,一九四八年出生于彰化,四岁半立志这一生都要画图,从此心无旁骛地朝漫画家道路前进。十五岁时,蔡志忠将作品寄至台北集英社,接到了录取电话后,他带着两百五十元台币北上,成为职业漫画家,四十多年来笔耕不辍。期间以多本中国典籍漫画征服书市,创下总销量四千万的佳绩,通行世界四十五个国家,阅读人口上亿。二Ο一Ο年,他发表了闭关十年的心血结晶《东方宇宙三部曲》,将画笔的力量延伸至物理数学,以东方思维重新解读物理公论,并以此书入围第三十五届金鼎奖。
蔡志忠擅长以简单而富有禅意的线条塑造人物,藉此阐述对于中国经典名着、哲学思维以及佛理的独到见解,在幽默之中,带领读者体会强大的经典世界。
李义弘,1941年出生于台南,毕业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师承江兆申。1988年于历史博物馆、敦煌艺术中心同时举行“大树之歌”专题画展,2000年获邀参与“跨世纪台湾水墨画展”,并于捷克、马其顿巡回展出。作品常见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台湾美术馆等。李义弘喜爱摄影、登山,将摄影中取景的技巧延伸入山水画中,使画面构图能突破传统,呈现出不同的视点与角度。他又善于利用纸材,将纸材特性转入创作,使作品除了人文与自然山水之外,更有对于艺术追求的极致表现。透过他的作品,可以从他对自然空间的诠释,感受人亲土亲的人文关怀,以及现代水墨意境的凝炼。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带来平静与和谐的。而《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过的,最能带来这种感受的作品之一。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心灵鸡汤那样,一味地强调乐观和积极,而是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视角来探讨生命的本质。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抓住一些东西不放,无论是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还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担忧,亦或是对他人的期望。而作者却用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审视,那些我们紧抓不放的东西,是否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他并没有强迫我们立即抛弃一切,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当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外在束缚时,我们内在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显现。这种“放下”并非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更加积极的选择,一种为了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而做出的选择。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感到一种豁然开朗,仿佛一直以来被困住的枷锁,在不知不觉中被打开了。
评分读《参禅步道:觉悟》,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试图“教导”我什么,而是通过一种“邀请”的方式,让我自己去发现。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踏入一片未知的领域时,他不是告诉我“你必须怎么做”,而是指着远方的某个点,说“那里或许有你想要的答案,你可以去看看”。这种开放式的引导,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也更有动力去深入探索。书中的很多论述,并非是颠覆性的观点,而是将一些我们早就听说过,但从未真正理解过的道理,用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关于“无常”的讨论,我以往理解的“无常”更多是指事情的变化莫测,而这本书则将“无常”渗透到我们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念头之中。作者通过观察事物细微的变化,比如树叶的枯荣、光影的流转,来提醒我们,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这种认知,并非是带来消极,反而是一种解脱,因为我们不再需要执着于那些注定会消逝的东西。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合上书本,静静地思考,作者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视角,都在不断地触动我内心的某个角落。这种阅读体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一种与作者、与自己共同的探索。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融入生活的,而不是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而《参禅步道:觉悟》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使用艰涩的术语,也没有刻意营造神秘感,而是用一种极为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导我们去探索内心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自我”的剖析。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定义为某个身份、某个标签,然后被这些定义所束缚。作者通过一些反问和类比,让我开始审视,我们所认为的“我”,究竟是什么?它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固定不变?这种对“自我”的拆解,并非是为了否定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让我们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经历对照。比如,当读到关于“分别心”的部分,我立刻联想到自己在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时,内心产生的种种评判和预设。作者并没有直接批评这种分别心,而是引导我去观察它,去理解它,然后,我发现,当我不再那么执着于“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时,我的心变得更加开阔,也更能理解他人。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盲点,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但最终的行动,还是需要我自己去完成。
评分《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位无声的导师。它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复杂的理论,而是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观照”的阐述。作者鼓励我们不仅要观察外界,更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内心。这种“观照”,并非是带有评判的审视,而是以一种客观、平静的态度去觉察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身体的感受。我常常在阅读后,会花一些时间,静静地坐着,去感受自己此刻的身体状态,去觉察自己脑海中闪过的念头。一开始,这种“观照”让我感到有些陌生,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能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也越来越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会产生某种情绪。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深入了解,让我不再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也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门,让我有机会去认识那个更真实的自己。
评分《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许久,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体悟。最初吸引我的是书名中“步道”二字,我以为会是一本教人如何实践的指南,然而,它更像是一场深入内心的旅程。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方法论,而是通过引导性的文字,鼓励读者自行去探索、去感受。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当下”的描述,他并没有简单地说“活在当下”,而是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场景,比如清晨的一缕阳光,一杯温热的茶,以及在这些平凡瞬间里,我们内心涌现的种种思绪。作者巧妙地指出,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过去的回忆或是未来的担忧中,真正属于我们的“当下”,却常常被我们忽略。这种视角让我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在无数个“当下”里,错失了生命的真实。书中的“觉悟”并非是遥不可及的顿悟,而是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对自我和世界的觉察。它体现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如何在面对挫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甚至是如何在欣赏一朵花开时,感受到生命的脉动。我发现,这本书并非是要将我变成一个超脱世俗的圣人,而是要让我成为一个更清醒、更自在的凡人。作者的文字中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激昂的口号那样直接冲击,而是如同涓涓细流,渗透进我的意识深处,慢慢地溶解掉那些僵化的观念,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体验生活。
评分《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我并非是那种会立即被书中某个深刻道理震撼,然后立刻改变生活的人,相反,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像土壤吸收水分一样,一点一点地渗透。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苦”的方式。他并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苦痛,而是以一种平静而又深刻的视角去审视它。他告诉我,苦并非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所产生的自然结果。当我们执着于某个目标,当我们对他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当我们无法接受现实,苦便随之而来。书中的文字,并没有提供“如何避免苦”的秘诀,而是指引我“如何理解苦,如何在苦中找到安宁”。这种态度,让我不再畏惧生活中的困难,而是学会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我发现,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比如一次不愉快的谈话,一次失落的等待,作者都能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这种将宏大的“觉悟”概念,落脚于每一个平凡的瞬间,让我觉得这本书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有力量。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是与家人发生争执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书中的某些段落,然后,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加冷静地处理问题,不再被情绪所裹挟。
评分《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去探索生命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风景。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神秘感,而是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引领我走入内心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因缘”的阐述。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结果归咎于某个单一的原因,而忽略了事物背后复杂的因缘关系。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让我明白,每一个结果的产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我们自身的行为和心念,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对“因缘”的理解,让我不再轻易地责怪他人,也让我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选择。我发现,当我对事物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看到事物背后的联系时,我的心也变得更加宽容和理解。这本书,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内心的迷茫,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评分翻开《参禅步道:觉悟》,一股沉静而悠远的氛围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座古老的禅林,耳畔萦绕着钟声与梵唱。书中的文字如潺潺流水,洗涤着尘世的喧嚣,引人步入一条向内探索的幽深小径。起初,我带着几分好奇与期待,希望能从中汲取些许关于“觉悟”的智慧,然而,作者以一种极其朴实而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引导我审视自身的执念与妄想。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日常的观察,不动声色地揭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将我们困于幻境。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放下”的论述所打动。书中并非是劝诫我们抛弃一切,而是教我们如何看清什么是真正需要放下的,什么是可以放下却又被我们紧紧抓住不放的。这种细腻的辨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纠缠不清的烦恼,原来很多时候,束缚我们的并非外界的压力,而是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舍。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一次静默的对话,作者仿佛就坐在我对面,温和地指出我盲点,而我则在字里行间,慢慢地拨开眼前的迷雾,窥见一丝清明。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感到自己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在一条被理解、被接纳的道路上前进。书中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如同春风拂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的认知,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平和、更慈悲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周遭的世界。
评分我与《参禅步道:觉悟》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翻阅,却最终成为我案头的常客。这本书之所以让我着迷,在于它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引导读者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接受”的论述所打动。我们总是倾向于抗拒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事物,或是改变那些我们无法掌控的状况,而这种抗拒,恰恰是我们痛苦的根源。作者并没有劝诫我们“逆来顺受”,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接受”并非是放弃,而是放下无谓的挣扎,从而获得内心的空间去做出更有建设性的行动。我常常在遇到困境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书中的话语,提醒我审视自己的心态。当我不停地抱怨,不停地指责时,我才意识到,我正在消耗自己的能量,而忽略了真正解决问题的可能。这种从“对抗”到“接受”的转变,是极其微妙的,也是极其强大的。书中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本真的尊重,它没有试图将我们塑造成某种理想化的形象,而是鼓励我们成为最真实的自己,并在这份真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力量。
评分《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持续的对话,而非一次性的信息灌输。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这种方式,虽然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但带来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心念”的阐述,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说“要有积极的心念”,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心念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的。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心念比作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的石子,泛起的涟漪会不断扩散,影响整个湖面。这个比喻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每一个细微的念头,都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我开始尝试去觉察自己的念头,去辨别哪些念头是健康的,哪些念头是带有负面能量的。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反复的练习,但每一次的觉察,都让我离内心的平静更近一步。这本书让我明白,“觉悟”并非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在每一次的起心动念中,在每一次的呼吸之间,都在进行的自我转化。
评分名家的东西确实不一样,非常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收到后发现没外壳。既然是合集,这不应该吧?还是被快递小哥弄丢了?
评分很不错,适合收藏,活动时入手,谢谢京东
评分我儿子非常爱看蔡志忠的漫画。谢谢京东网!
评分喜欢,京东购物一如既往的好!又快又好。
评分正品洋酒正品洋酒正品洋酒正品洋酒正品洋酒正品洋酒正品洋酒正品洋酒
评分蔡志忠先生的力作。加水墨画,绢纸。超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