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拿起相機之後,即使是攝影器材,依然有種“阻力”在阻礙著你按下快門?不知道拍什麼,不知道怎麼拍,當初攝影的樂趣反而變得索然無味。這個“阻力”就是你思維的瓶頸,沒有一個明確的齣發點以及完整的攝影流程來支撐自己走下去。《攝影的骨頭》可以讓你重新認識攝影,喚起新的思維方式。
通過諸多實例、專業攝影師和修圖師的采訪以及思維方式的傳達,從前期拍攝的齣發點,到對於器材的選擇,以及之後的後期衝圖以及最後輸齣裝裱的完整流程都完整呈現。不僅如此,還能讓你建立起從Lightroom到Photoshop之間的橋梁,讓照片的後期更加精彩與清晰。也可以領略到原本數碼後背纔會使用到的Capture One Pro的強大功能。
《攝影的骨頭》讓你在學習攝影技法的同時會獲得如何得到一張好照片的清晰思路,從此,按下快門,不再受阻。更多驚喜,隨書開啓。
當你擁有頂端攝影器材之後,為什麼還是拍不齣好照片?除瞭基礎的攝影知識、構圖、曝光以及個人對攝影感悟的不同,重要的是你要擁有一個好的拍攝流程。器材是你的肉體,思想是你的靈魂,而攝影流程就是你的骨架,把這一切支撐起來。《攝影的骨頭》就是這樣一本引入瞭拍攝流程的概念的攝影書,無論你喜歡拍攝的領域是風光、人像、商業還是新聞等等,你都需要領悟流程的含義,即從前期、中期、後期到輸齣,環環相扣,一目瞭然。
本書詳細講述瞭如何從拍攝的準備開始,通過器材的準備、拍攝技術的實現、數字文件的整理和選擇、數碼後期處理的方式、作品的呈現的完整流程,得到優異質量的攝影作品,適閤於追求高質量影像作品的職業攝影師、業餘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
趙嘉:從事攝影及傳媒相關工作。作為攝影師和攝影指導,與多傢歐洲和國內的人文地理、時尚類雜誌及相關機構閤作;同時為媒體及高校進行攝影培訓;長於紀實和報道專題,並喜歡嘗試關於影像的各個領域;作為攝影器材領域的專傢,文章見諸於各攝影刊物。作為多部熱銷圖書的作者,創作的書籍涉及多個領域,近年齣版的書籍包括: 《兵書十二捲》《頂端攝影器材》《那時西藏》《EOS王朝》《佳能鏡界》《Redemption》《一本攝影書》《經典尼康》《光的美學》《上帝之眼:旅行者的攝影書》《通往獨立之路:攝影師生存手冊》《攝影的骨頭:高品質數碼攝影流程》
以下專傢為本書提供瞭內容方麵強有力的支持:
Patrick Zachmann先生(馬格南圖片社攝影師)
傅興先生(建築攝影師)
陳仲元先生(《中國攝影》雜誌主編,攝影師)
奚誌農先生(野生動物攝影師)
劉寬新先生(攝影師,數碼技術專傢)
洪亮先生(哈蘇相機高級産品經理)
楊贛(打印技術專傢)
黃慧雄先生(攝影師,數碼技術專傢)
Jeff Schewe先生(攝影師,美國數碼攝影技術重要的先驅者)
賀建華先生(珠寶攝影師)
張孟達先生(攝影師)
劉中先生(數碼後期專傢)
劉展耘先生(時尚攝影師)
鄭亞忠先生(數字技術成像專傢)
Kevin W. Raber先生(飛思公司PODAS項目副總裁)
陳敘輝先生(飛思公司高級技術經理)
白靜原(Adobe公司高級研發經理)
張利榮先生(Adobe公司高級研發經理)
王彤先生(《中國國傢地理》雜誌圖片總監)
吳傢凱先生(數碼後期輸齣專傢)
齣發點,以及攝影流程
1 在接連齣版瞭《頂級攝影器材》、《一本攝影書》之後,很多讀者都在問我們,什麼時候能齣一本講後期的書呢?
其實我們早在四五年前就開始想做這樣一本書。
在我們看來,目前市場上的後期書都過多地在“奇技淫巧”上下功夫,總是希望把一張拍攝完成的照片通過“PS”(這個詞現在在中國已經時不時變得有點貶義瞭)——經常是改頭換麵、偷天換地之類的辦法,試圖做齣更酷的效果,成為更好的作品。這樣的努力通常是行不通的,或許在視覺上能短暫的吸引眼球,但很難成為優秀的作品。
原因很簡單,這樣想法的問題是忽略瞭攝影最重要的基礎:齣發點。
2 “齣發點”是每個攝影者不能繞開的命題。我最早在《兵書十二捲》中就反復講,齣發點是所有攝影者開始攝影前應該想明白的問題,這樣你以後遇到各種睏難都可以迴到齣發點來尋求答案。而在我隨後齣版的《頂級攝影器材》中也在強調,無論是攝影愛好者還是職業攝影師,一定要先有齣發點,纔能明確如何讓器材的選擇和你的需要相匹配,否則你很容易墜入唯器材論的沼澤。
去年,我們齣版瞭我們的第一本攝影入門書《一本攝影書》,這本書裏強調的“本”,並不僅是一個量詞,也有“本源”的意思。這個“本”,我們在書中更多地體現為大量使用職業攝影師的優秀的作品——我們在全球範圍內采購瞭超過300 張國外攝影師的優秀作品,同時在書中也穿插介紹瞭大量攝影師的畫冊,這纔是攝影的“本源”。我們的概念是,你要先知道什麼是好照片,纔能真正拍齣好的照片。
而這“知道什麼是好照片”則是基礎的基礎,也就是齣發點的另一麵。
無論創作任何攝影領域,齣發點都決定瞭你的作品如何拍攝、如何處理、如何展示等所有的技術問題。另一方麵,齣發點也就決定瞭你拍攝的形式、你介入題材的手段。最終,齣發點也會決定你的作品可以達到的高度。
在處理後期技術的問題上,也是這樣,作為一個攝影者,你需要先有齣發點,然後纔能形成本書在反復強調的一個詞“預想”。
也就是說,你要先想好,你希望你的照片呈現成什麼樣子,然後纔從前期準備、實際拍攝、後期處理、最終呈現,一步步精確地控製,讓作品成為你心中的樣子。從“預設”到“實現”,這其實纔是攝影真正的“流程。”如果沒有齣發點,沒有“預設”,其實根本沒有所謂流程可言,你所做的後期處理無非就是來料加工,你的作品也是沒有思想和靈魂的。
3 說迴到我們的書。在我當初打算做這本書的時候——大概是2009年——當時Photoshop 是攝影師最經常使用的軟件,但是Photoshop本身的功能太多,有很多對於攝影師也沒用。所以一開始,我很想齣一本專門給攝影師看的講Photoshop 的書。
感謝客居北京的香港時尚攝影師劉展耘先生,他嚮我推薦瞭更適閤攝影師使用的後期軟件,也就是在這本書裏我們講的最多的Photoshop 的兄弟,同樣是奧多比(Adobe)公司産品的Lightroom。
然後,我們花瞭很多時間瞭解讀者需要後期書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在編寫這本書期間,我和同事多次去奧多比公司和Photoshop 以及Lightroom 開發團隊座談。很顯然,他們的産品經理對我的工作也很有興趣,我們經常會就軟件的某個細節做盡量精確的分析。
有一次,我們就Lightroom 未來要增加的功能展開瞭復雜的討論。
我說:你們應該把圖層功能加進Lightroom 去。
Adobe 公司說:告訴我們你到底要實現什麼?
我說:你不要管我實現什麼,我們攝影師已經很適應Photoshop 裏麵的圖層功能瞭,它很有用,你加進去就好瞭。
Adobe 還是會說:或許你告訴我們你要實現什麼,我們可以用更其他方式實現它,而不一定是圖層……
這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他們的想法和我做這本書的初衷是一樣的。我們也要知道讀者們需要後期書的目的是什麼,而不僅僅是交齣一本好賣的後期的書放進市場。
我們要做的是,真的讓大傢讀過這本書後,按照它去實踐,未來可以長久拍齣好的照片。
所以我花瞭大量的時間和很多優秀的攝影師交流,傾聽他們對於長久、大量創作優秀作品的經驗。慢慢地我的腦海中形成瞭這本書的思路,也就是更清晰的關於“完整流程”的概念。
4 完整的流程一定是前期拍攝和後期處理緊密結閤在一起的,無論前期或者後期的不足都很難得到一組高品質的攝影作品。所以這兩個環節在本書中同樣重要。所以本書反復強調要把前期準備、拍攝、後期處理很好地銜接在一起,缺一不可。有人會希望通過後期把不好的照片修好,偶爾可行,但企圖通過後期把一組拍得很差的照片修成一組好照片是沒有可能的。
如果想要得到一係列好的照片,得到高品質的作品,你需要在流程上有更科學、更高效的手段。有些技術環節要格外重視,我們覺得最重要的前提是:
一定要使用色彩管理係統,讓你的電腦屏幕的顯示基本是準確的;
拍攝時要盡量使用RAW 格式;
後期處理盡量要在RAW 轉TIFF(我們稱為“衝圖”)的過程中完成。
同時,我們認為好的流程包括三個最重要的基礎是:
畫質好。
效率高。
用戶能買得起。
攝影有很多領域,不用領域的攝影師對於流程有著不同的需求。本書推薦的Lightroom 或者Capture One Pro 軟件作為基礎一體化軟件,如果需要再輔助使用Photoshop 是目前最好的流程方式,可以供超過90% 的職業攝影師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時它也是最經濟的。
每個不同領域的攝影師都有他們順暢的流程,我們也是希望藉此書將“數碼攝影流程”梳理一次,找齣它們的基礎和共性,提供給大傢,使得大傢也可以藉此建立起自己的流程。
5 這本書的製作難度還是遠遠超過我的計劃的。
我們愛攝影工社的同事們滿懷著熱情整理齣瞭比我想象多得多的內容,加上我們所做的攝影師的采訪和經驗匯集,內容在一本書裏實在難以容下。所以我們選擇先把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先行齣版,明年的某個時候我們再把其餘更高端的部分作為本書的續篇齣版。
感謝我們所有為這本書付齣努力的同事:於然先生、徐岩冰女士、李亞楠先生、吳穹先生、杜永樂先生。一如既往地,晏琳女士為我們做瞭很好的設計指導。
我們在本書的初稿完成之後經曆瞭三次讀者試讀活動。我們把內容完成後,版式排好,打印齣來,每次請3~4 位讀者通讀全書——當然如何在我們周圍的圈子裏選擇適閤的試讀讀者也是讓我們煞費腦筋的事情——然後努力挖掘他們的批評意見,試圖找齣我們書中存在的問題並加以改進。我也要感謝所有試讀本書的朋友。
趙嘉
2013 年5 月18 日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很紮實、很專業的印象,那種硬朗的綫條和低調的色調,仿佛在預示著裏麵內容的深度。我一直都在尋找一本能真正帶我理解數碼攝影背後原理的書,而不是那種泛泛而談、隻教你用套路的“速成指南”。這本《攝影的骨頭:高品質數碼攝影流程》似乎正是我需要的。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某個特定品牌相機的操作細節,而是深入探討瞭從光綫采集到最終輸齣的整個流程的邏輯鏈條。我尤其期待它能對色彩科學和工作流程中的關鍵節點進行詳盡的解析,比如RAW文件的處理、不同色彩空間的轉換,以及如何建立一套標準化的、可重復的高質量工作流。我希望它能揭示那些支撐起專業級畫質的“幕後”技術,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參數調整上。如果它能幫我把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變得清晰起來,讓我真正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而不是“應該”這麼做,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我對它能提供的係統性知識體係充滿瞭好奇。
評分老實說,我對那種隻會羅列軟件功能的書籍感到厭倦瞭。我需要的不是一本Photoshop或Lightroom的菜單指南,而是關於“思想”和“方法論”的深度探討。這本書的書名暗示瞭它將直擊問題的核心——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持續産齣高品質圖像的係統。這意味著它可能涵蓋瞭從相機設置的預設哲學,到文件管理的規範,再到最終交付標準設定的方方麵麵。我尤其關注它如何處理“非破壞性編輯”的深層含義。一個好的流程應該能讓你在幾年後迴看原始文件時,依然能以最佳狀態進行迭代和調整。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關於長期項目維護和資産保值的理念,這對於職業攝影師來說至關重要。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種哲學層麵的指導,指導我建立起自己的“攝影憲法”,那它就遠超瞭一本技術手冊的價值。
評分拿到書的時候,我首先被它那種嚴謹的學術氣息所吸引。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集中精力去消化。我注意到作者在講解一些核心概念時,會非常注重邏輯的推導和理論基礎的闡述,這一點對我這個追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攝影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欣賞它對“流程”二字的重視。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很多攝影師的後期處理都變成瞭碎片化、隨心所欲的操作,結果就是作品風格不穩定,品質時高時低。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近乎工程學的流程框架,讓我能夠像搭建精密的儀器一樣來構建我的後期工作。它應該教會我如何設定好每一步的質量標準,確保無論是拍攝人像、風光還是靜物,最終的成品都能穩定地達到我預期的最高水準。這種對“流程一緻性”的強調,是區分業餘和專業的關鍵分水嶺,我期待書中能給齣非常實用的、可落地的操作守則。
評分與其他教你“如何拍齣大片”的攝影書不同,這本書的取嚮似乎更偏嚮於“如何確保每張照片都具備專業級的技術基礎”。我個人在處理高動態範圍場景或者需要進行大幅度局部調整時,總感覺力不從心,總擔心過度處理會破壞畫麵的自然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提供一些獨到的見解,比如在降噪、銳化以及處理高光和陰影細節時,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技巧和最佳實踐。我希望看到的是對不同算法原理的分析,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把這個滑塊拉到50”。真正的“骨頭”一定藏在這些底層邏輯裏。如果它能詳細解釋為什麼某些操作組閤會産生災難性的後果,以及如何通過流程優化來規避這些陷阱,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份關於數碼影像科學的入門教材。我對它能帶來的技術深度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藉此填補我在技術理解上的漏洞。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高品質數碼照片,是技術完美執行與藝術錶達和諧統一的産物,而這本書聽起來像是專注於前者,為後者打下堅實的地基。我希望它對“流程”的定義是全麵的,不僅僅局限於後期軟件內部的操作。比如,它是否會探討環境光對後期處理策略的影響?或者在不同輸齣介質(印刷品、網絡展示、大畫幅打印)之間,流程應該如何進行適配和微調?這種對最終形態的考量,纔是流程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需要的是一套能夠應對各種復雜拍攝場景的“彈性框架”,而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條。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展示某個復雜場景是如何通過這套骨架流程,最終得到清晰、可控且符閤預期的結果,那就太棒瞭。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個能讓我從根本上提升對數碼影像控製力的修煉手冊。
評分書很大很厚實,大部頭瞭,印刷質量不錯,但字體有些小,閱讀起來有一點點睏難。內容專業詳盡,知識全麵,涉及一整套的攝影流程,可幫助建立良好的攝影習慣,其他感悟須讀完後纔知,不錯的攝影書記!
評分這本書對於照相的基礎知識講解得非常全麵,細緻
評分圖片精美,視角獨特,難得一見
評分張嘉的書貌似還口碑可以,這次為瞭提高攝影水平,配閤新買的大法全幅機,買瞭兩本。雖然20年前從膠片單反就玩單反,貌似長進不大,該為退休生活準備點小目標瞭。
評分挺喜歡攝影的,買瞭幾套攝影的書先看看套路……
評分7年前第一代微單上市就搶瞭一颱nex5,今年剛買的a7m2,買一本來看看,看看名傢使用心得,學習大法的設置。
評分非常好的産品非常好的服務!
評分讀萬捲書不如行萬裏路,齣發前,先看看彆人的介紹會讓你少走彎道,書中的人文風光,盡顯各地特色
評分書的內容不錯,值得收藏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