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朴实无华的封底,没有过多的宣传语,只有一本正经的排版,仿佛在暗示着内容的扎实与专业。我一直以来都对宇宙的宏大结构和那些奇妙的物理现象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我的知识储备相对有限,更多的是一些科普读物上的零散信息。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了解天体物理学的一个绝佳起点。我设想着,它大概会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比如各种天体的基本属性、运动规律,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物理过程,例如恒星的光度、温度、光谱是如何反映其内部活动和演化阶段的,黑洞的形成机制和其周围时空的扭曲是如何被观测和理解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解释那些驱动宇宙运转的根本性物理定律,让我在仰望星空时,不再仅仅是欣赏它的美,更能理解它为何如此,如何运作。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搭建我科学认知的阶梯,是连接我好奇心与理性思考的桥梁,我渴望它能给我带来知识上的充实和智识上的满足。
评分在我眼中,天体物理学一直是一个充满了哲学思辨和人类终极追问的领域。这本书的题目“Astrophysics in a Nutshell”给我一种“浓缩精华”的预感,我希望能从中提炼出那些最本质、最核心的宇宙观。我设想,它或许会从宇宙的尺度和时间性出发,引发读者对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类文明意义的思考。我希望它能解答诸如“宇宙是无限的吗?”,“宇宙有开端和终结吗?”,“我们是孤独的吗?”这类深邃的问题。它可能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但会通过科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思考的框架和线索。我期待书中能够讨论到宇宙的膨胀、宇宙的尺度、以及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它或许还会触及到哲学与物理学之间的界限,探讨科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一次在宏大宇宙尺度下的自我认知之旅,我渴望它能拓宽我的视野,深化我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
评分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影印版(英文版)”的标签,这让我觉得它保留了原作最原始、最严谨的风貌。我深知,很多科学领域的知识,其最前沿的研究和最精辟的论述,往往都诞生于英文文献之中。虽然我的英文阅读能力并非顶尖,但出于对知识的纯粹追求,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啃读这部作品。我设想,书中会充斥着各种精确的数学公式和物理推导,这些或许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但我相信,对于真正渴望深入理解天体物理学的人来说,这些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导我走进一个更加严谨和量化的宇宙认知领域,去理解那些用数字和符号构建起来的宇宙模型,去探究那些支撑着现代天体物理学大厦的理论基石。或许,它会详细阐述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在天体物理学中的应用,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奥秘,甚至触及宇宙的起源和未来。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一次对科学深度探索的承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沉静而宏伟的感觉,深邃的宇宙背景图,点缀着几颗闪耀的星辰,低调地宣告着其内容的份量。我一直对宇宙的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它,尽管并非专业研究者,但“天体物理学”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在我对宇宙的初步认知中,它更像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巨大舞台,星辰、星系、黑洞……这些名词只是浮光掠影。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精美的画册,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宇宙的壮丽与规律。或许,它会从恒星的诞生与死亡讲起,到星系如何形成又如何演化,再到那些吞噬一切的黑洞,每一个篇章都能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宇宙角落。我甚至想象着,在阅读过程中,那些遥远的星光仿佛触手可及,那些不可思议的天体现象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画面。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一扇让我能够窥探宇宙奥秘的窗户,我希望能在这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震撼与启迪。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实验室里整齐排列的仪器,以及天文学家在观测台前夜以继日的忙碌身影。我深知,天体物理学并非纯粹的理论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观测数据的支持和实验的验证。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穿插大量的观测事实和实验证据。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例如射电望远镜、光学望远镜、空间望远镜等等,以及它们是如何捕捉到来自遥远宇宙的信息的。我更希望它能解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推断出天体的性质、运动规律,甚至是宇宙的演化历程的。或许,书中会讨论如何通过光谱分析来确定恒星的成分和温度,如何通过引力波探测来研究黑洞的合并,如何通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来理解宇宙的早期状态。这本书,对我而言,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让我能够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窗口,我渴望从中学习到严谨的科学方法和求真的科学精神。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印刷的很清晰,快递太给力了
评分质量还不错。
评分影印版的书,比正版便宜好多
评分很好啦,快递很给力,东西也好
评分发评价拿京豆换优惠券
评分质量还不错。
评分很好啦,快递很给力,东西也好
评分还没看,凑单搜藏了先,凑单用折扣券的
评分第1章 绪论 1.1 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1.1.1 太阳系 1.1.2 恒星世界 1.1.3 星系和星系团 1.2 天体物理学的观测方法简介 1.2.1 地面观测 1.2.2 空间望远镜 1.2.3 空间飞船考察第2章 基本天体物理量及其测量 2.1 星等 2.1.1 视星等 2.1.2 绝对星等 2.1.3 光度 2.2 温度 2.2.1 色指数与色温度 2.2.2 有效温度 2.3 光谱型 2.3.1 天体光谱研究的开始与发展 2.3.2 恒星光谱的分类 2.3.3 不同光谱型谱线特征的成因 2.4 赫罗图 2.5 变星 2.5.1 脉动变星 2.5.2 爆发变星 2.6 天体距离的测定 2.7 恒星质量的测定 2.7.1 双星系统 2.7.2 质光关系 2.7.3 位力定理 2.8 恒星的年龄第3章 恒星的形成与演化 3.1 恒星的形成阶段 3.1.1 星云坍缩的条件与金斯判据 3.1.2 星云的快速收缩过程 3.1.3 星云的慢收缩过程——原恒星阶段 3.2 主序星阶段 3.3 恒星结构的基本方程 3.4 积分定理(位力定理) 3.5 主序后的演化 3.5.1 小质量恒星的演化1M<2.3M. 3.5.2 中等质量恒星的演化2.3M. 3.5.3 大质量恒星的演化M>8M. 3.6 超新星 3.6.1 Ⅰa型超新星 3.6.2 Ⅱ型超新星 3.6.3 中微子及其探测 3.6.4 中微子的未解之谜 3.6.5 超新星遗迹 3.7 密近双星的演化 3.7.1 洛希等势面 3.7.2 密近双星的演化 3.7.3 几种典型的最终演化结果 3.8 引力波辐射第4章 致密星 4.1 白矮星 4.1.1 白矮星的质量上限——钱德拉塞卡极限 4.1.2 白矮星的结构与冷却 4.2 中子星 4.2.1 中子星的结构 4.2.2 中子星的自转与磁场 4.3 脉冲星 4.3.1 脉冲星的发现——一个期待了30多年的结果 4.3.2 脉冲星的观测特征与理论模型 4.3.3 脉冲星的距离测量 4.3.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4 黑洞 4.4.1 引力半径与视界 4.4.2 引力红移与时钟变慢 4.4.3 宇宙飞船向黑洞下落的过程 4.4.4 克尔黑洞,彭罗斯过程和宇宙监察猜想 4.4.5 黑洞热力学简介 4.4.6 黑洞量子力学简介 4.4.7 搜寻黑洞 4.5 宇宙丁射线暴第5章 星际物质 5.1 星际物质的概况 5.2 中性氢区(HⅠ区)与射电21cm谱线 5.3 电离氢区(HⅡ区)与斯特龙根球 5.4 星际分子 5.4.1 星际分子的发现 5.4.2 星际分子的天体物理学意义 5.4.3 天体分子脉泽第6章 星系 6.1 星系的主要特征 6.1.1 形态与分类 6.1.2 星系质量的测定 6.1.3 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的“标准烛光” 6.1.4 银河系的主要特征 6.1.5 旋臂生成——密度波理论 6.2 活动星系与活动星系核 6.2.1 活动星系的主要观测特点 6.2.2 活动星系核(AGN)的统一模型 6.3 星系团和超星系团 6.3.1 星系的大尺度成团结构 6.3.2 星系的大尺度本动速度 6.3.3 星系团的X射线辐射 6.4 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6.4.1 单个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概况 6.4.2 星系的相互作用与并合第7章 宇宙学简介 7.1 人类宇宙观的进化 7.2 宇宙的有限与无限 7.2.1 空间弯曲的观测效应 7.2.2 空间膨胀的观测效应——哈勃关系 7.2.3 时间有限的观测效应——视界 7.3 宇宙学的基本观测事实 7.3.1 大尺度上星系的分布 7.3.2 星系距离与红移之间的哈勃关系 7.3.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7.3.4 元素丰度 7.3.5 宇宙的年龄 7.3.6 正反物质粒子数之比 7.3.7 光子数与重子数之比 7.4 几何宇宙学 7.4.1 宇宙学原理 7.4.2 三维常曲率空间与罗伯森一沃克度规 7.4.3 宇宙学红移 7.4.4 宇宙学视界 7.4.5 牛顿宇宙学 7.4.6 宇宙减速因子Qo 7.5 标准宇宙学模型 7.5.1 弗里德曼方程 7.5.2 宇宙的年龄 7.6 物理宇宙学——具有物质和辐射的宇宙 7.7 宇宙演化简史 7.7.1 时空创生 7.7.2 宇宙热历史概述 7.7.3 轻元素核合成 7.7.4 宇宙背景辐射 7.7.5 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7.8 几个重要的前沿课题 7.8.1 宇宙的暴胀 7.8.2 宇宙中的暗物质 7.8.3 引力透镜 7.8.4 宇宙暗能量 7.8.5 宇宙学与物理世界的统一参考书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