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復原圖

敦煌壁畫復原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史敦宇 等 著,史敦宇,歐陽琳,史葦湘,金洵瑨 繪
圖書標籤:
  • 敦煌壁畫
  • 壁畫藝術
  • 敦煌藝術
  • 佛教藝術
  • 藝術史
  • 文物
  • 復原
  • 絲綢之路
  • 中國美術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457272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783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敦煌壁畫復原圖收納瞭西魏、北魏、隋代、初唐、盛唐、晚唐、中唐、五代、西夏等朝代的經典壁畫。作者用高超的繪畫技藝將一幅幅經典的壁畫作品展現在讀者眼前。展現齣瞭不同時期的敦煌壁畫不同的的特色,選用壁畫也都是比較有代錶性的,讓讀者對敦煌壁畫有瞭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
  內頁全進口藝術紙全彩呈現,華麗還原敦煌壁畫,並超值附送精美迷你壁畫一張。

內容簡介

  莫高窟,昨天的故事還沒理清,今天的故事又拉開瞭序幕。《敦煌壁畫復原圖》收納瞭西魏、北魏、隋代、初唐、盛唐、晚唐、中唐、五代、西夏等朝代的經典壁畫。作者用高超的繪畫技藝將一幅幅經典的壁畫作品展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聯想起時而繁榮、時而慘淡的絲路古道:有先驅者張騫、李廣利、班超、霍去病等十幾位曆史人物慢步緩行的馬幫或駝隊;有騎白馬的和尚唐玄奘在這條道路上行走;有晚唐的張議潮統兵收服土蕃統治70年的敦煌失地;還有大漠孤煙中莫高窟的神秘誘惑;也有戈壁黃沙中駝鈴的淒涼召喚……

作者簡介

  史敦宇,1952年齣生於敦煌莫高窟,是第一批敦煌學者們在莫高窟齣生第一代較早的孩子,時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先生建議叫史敦宇。1975年畢業於甘肅酒泉師範學校美術專業,在敦煌中學任教。1982年入西北師大美術係,1984年大專畢業。1988年調蘭州旅遊中專學校。1997年蘭州大學外聘史敦宇為副研究員。她自幼跟隨敦煌學專傢的的父母史葦湘、歐陽琳齣入洞窟和學習臨摹敦煌壁畫,並得到瞭常書鴻、段文傑等先輩大師的指導。近幾年來,其作品被美國,日本,法國、韓國、馬來西亞、港澳,颱灣等眾多收藏傢珍藏,同時國內外眾多高僧大得也對她的宗教繪畫作品青睞有佳。
  史葦湘 (1924.3—) ,四川綿陽人。 擅長敦煌學研究。 1948年 畢於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曾在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先後從事敦煌壁 畫的臨摹工作,莫高窟內容與時代考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北涼 北魏
聽法菩薩 140cm×90cm 布本 第272窟
菩薩 41cm×26cm 紙本 第272窟
忍鼕花邊圖案 22cm×17cm 紙本 第248窟
說法圖 146cm×137cm 絹本 第248窟
乘馬赴會·迦葉 50cm×38cm 紙本 第257窟
乘鶴赴會·大迦旃延 53cm×38cm 紙本 第257窟
乘牛赴會·周利般特 53cm×38cm 紙本 第257窟
乘龍赴會·優毗迦葉 50cm×38cm 紙本 第257窟
蓮池遊泳平棋圖案 60cm×60cm 紙本 第257窟
平棋圖案 26cm×26cm 紙本 第245窟

西魏 北周
菩薩 47cm×64cm 紙本 第285窟
飛天 39cm×54cm 紙本 第285窟
苦修圖 40cm×54cm 紙本 第285窟
重精鳥 39cm×53cm 紙本 第285窟
天王 35cm×20cm 紙本 第285窟
苦修圖 20cm×36cm 紙本 第285窟
童子飛天 29cm×25cm 紙本 第285窟
雙飛天 14cm×39cm 紙本 第285窟
飛天 28cm×42cm 紙本 第285窟
雙飛天 37cm×22cm 紙本 第249窟
飛天 20cm×16cm 紙本 第249窟
南壁龕楣局部 109cm×200cm 紙本 第285窟
諸天 144cm×228cm 布本 第285窟
天王 35cm×40cm 紙本 第285窟
沙彌守戒局部·繳納罰款 26cm×37cm 紙本 第285窟
雙飛天 37cm×21cm 紙本 第249窟
飛天 20cm×16cm 紙本 第249窟
阿修羅王 112cm×150cm 紙本 第249窟
善事太子入海品局部 39cm×53cm 紙本 第296窟
西王母乘鳳車 38cm×53cm 紙本 第296窟
善事太子入海品局部 24cm×53cm 紙本 第296窟
作戰圖 38cm×53cm 紙本 第296窟
窟頂平棋圖案中之虎 24cm×40cm 紙本 第428窟
伎樂飛天 32cm×24cm 紙本 第428窟
擲象、相撲 120cm×170cm 紙本 第290窟
苦修·射獵圖 45cm×66cm 布本 第285窟
群豬 43cm×65cm 紙本 第249窟
狩獵 39cm×53cm 紙本 第249窟

隋代
服飾圖案 30cm×21cm 紙本 第427窟
聯珠紋服飾 30cm×21cm 紙本 第427窟
服飾紋樣 30cm×21cm 紙本 第427窟
菱形服飾圖案 35cm×27cm 紙本 第427窟
獅鳳紋圖案 33cm×38cm 紙本 第427窟
蓮花藻井 40cm×40cm 紙本 第389窟
蓮花藻井 20cm×20cm 紙本 第390窟
獻花飛天 93cm×148cm 布本 第305窟
散花飛天 68cm×46cm 紙本 第203窟
持串鈴伎樂飛天 68cm×46cm 紙本 第203窟
持香爐飛天 68cm×46cm 紙本 第397窟
供養飛天 68cm×46cm 紙本 第397窟
獻花飛天 68cm×46cm 紙本 第404窟
人間仕女 68cm×68cm 紙本 第397窟
遊泳圖 90cm×120cm 紙本 第420窟

初唐
說法圖 128cm×111cm 布本 第57窟
獻花菩薩 29cm×24cm 紙本 第220窟
天女 34cm×28cm 紙本 第220窟
服飾圖案 30cm×22cm 紙本 第57窟
燃燈菩薩 54cm×38cm 紙本 第220窟
伎樂菩薩 37cm×26cm 紙本 第220窟
舞伎菩薩 90cm×60cm 紙本 第220窟
舞伎菩薩 68cm×46cm 紙本 第220窟
捧香飯菩薩 68cm×68cm 紙本 第220窟
捧寶珠飛天 68cm×46cm 紙本 第220窟
伎樂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329窟
獻花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329窟
彈箜篌伎樂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329窟
擊鼓伎樂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329窟
吹笙伎樂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329窟
彈琵琶伎樂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329窟
獻花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321窟
獻花飛天(龕頂) 68cm×68cm 紙本 第321窟
飛天 84cm×66cm 紙本 第321窟
降落飛天 84cm×66cm 紙本 第321窟
吹笛飛天 68cm×46cm 紙本 第329窟
女供養人 29cm×25cm 紙本 第329窟
乘龍飛天 38cm×57cm 紙本 第329窟
乘虎飛天 28cm×50cm 紙本 第329窟
彈琵琶飛天 28cm×50cm 紙本 第329窟
飛天 28cm×50cm 紙本 第332窟
捧花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332窟
伎樂飛天(右) 66cm×133cm 紙本 第329窟
伎樂飛天(左) 66cm×133cm 紙本 第329窟
供養人與馬群 57cm×98cm 紙本 第329窟
供養人與牛車 57cm×98cm 紙本 第329窟
阿彌陀淨土變部分 112cm×84cm 絹本 第372窟
乘象入胎 52cm×37cm 紙本 第283窟
夜半逾城 52cm×37cm 紙本 第283窟
菩薩 90cm×34cm 紙本 第329窟

盛唐
吹簫飛天 38cm×27cm 紙本 第44窟
彈琵琶飛天 38cm×27cm 紙本 第44窟
華蓋兩側的伎樂飛天 67cm×136cm 紙本 第44窟
持花盤菩薩 64cm×56cm 紙本 榆林窟第25窟
佛陀像 67cm×50cm 紙本 榆林窟第25窟
南壁建築 54cm×39cm 紙本 第217窟
建築一角 53cm×38cm 紙本 第217窟
城樓 53cm×38cm 紙本 第172窟
拆幢 53cm×37cm 紙本 第445窟
得醫圖 27cm×38cm 紙本 第217窟
僧侶論經 35cm×26cm 紙本 第217窟
南無虛空藏菩薩 176cm×89cm 布本 第217窟
比丘頭像 51cm×34cm 紙本 第444窟
山水畫 27cm×38cm 紙本 第172窟
未生怨部分 39cm×54cm 紙本 第320窟
飛天 31cm×24cm 紙本 第172窟
剃度圖局部 50cm×88cm 紙本 第445窟
剃度圖 79cm×356cm 布本 第445窟
都督夫人禮佛圖(未復原) 150cm×150cm 布本 第130窟
都督夫人禮佛圖 150cm×150cm 布本 第130窟
舞蹈 60cm×100cm 紙本 第205窟
菩薩 33cm×24cm 紙本 第320窟
散花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320窟
散花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39窟
供養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123窟
供養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148窟
獻花飛天 68cm×46cm 紙本 第121窟
持花蕾飛天 68cm×46cm 紙本 第121窟
西方淨土變 300cm×330cm 布本 第172窟
牡丹圓光圖案 25cm×25cm 紙本 第225窟
觀無量壽經變局部 90cm×72cm 布本 第113窟
菩薩 130cm×57cm 紙本 第106窟

中唐
吹笛飛天 31cm×24cm 紙本 第158窟
飛天 21cm×14cm 紙本 第158窟
圖案 22cm×22cm 紙本 第158窟
茶花藻井 22cm×22cm 紙本 第159窟
擠奶圖 20cm×30cm 紙本 第159窟
彌勒變中之揚場 17cm×37cm 紙本 榆林窟第25窟
彌勒變中之收割 17cm×28cm 紙本 榆林窟第25窟
彈琵琶菩薩 32cm×21cm 紙本 第112窟
舞蹈 32cm×21cm 紙本 第159窟
八臂十一麵觀音像 110cm×65cm 紙本 第370窟
文殊菩薩 68cm×46m 紙本 榆林窟第25窟
普賢菩薩 68cm×46m 紙本 榆林窟第25窟
文殊菩薩 114cm×50cm 紙本 第159窟

晚唐
蓮花法器藻井 37cm×37cm 紙本 第361窟
建築一角 53cm×38cm 紙本 第360窟
藻井 40cm×40cm 紙本 第85窟
不空索觀音 16cm×13cm 紙本 第14窟
觀音 30cm×25cm 紙本 第14窟
供養菩薩 68cm×46cm 紙本 第14窟
金剛香菩薩 68cm×46cm 紙本 第14窟
持經供養菩薩 68cm×46cm 紙本 第14窟
金剛舞菩薩 68cm×46cm 紙本 第14窟
持法螺菩薩 68cm×46cm 紙本 第14窟
持蓮花燈燭菩薩 68cm×46cm 紙本 第14窟
女供養人 68cm×46cm 紙本 第9窟
騎射 33cm×27cm 紙本 第156窟
供養人像 65cm×80cm 絹本 第9窟
服飾圖案 30cm×20cm 紙本 第9窟
五代 西夏 元代 藏經洞等
女供養人像 30cm×23cm 紙本 榆林窟第16窟
生活畫 21cm×14cm 紙本 榆林窟第38窟
嫁娶圖局部 19cm×26cm 紙本 榆林窟第38窟
嫁娶圖中人物 19cm×11cm 紙本 榆林窟第38窟
法華經變中舞颱演齣形象圖 100cm×140cm 絹本 第61窟
射手圖 68cm×46cm 紙本 第346窟
射手圖 68cm×46cm 紙本 第53窟
伎樂飛天(彈箜篌) 68cm×68cm 紙本 第55窟
伎樂飛天(吹笛) 68cm×68cm 紙本 第55窟
童子持花飛天 32cm×23cm 紙本 第97窟
雲上飛天 21.5cm×13.5cm 紙本 第3窟
韆手韆眼觀音手姿 23cm×33cm 紙本 第3窟
伎樂菩薩 68cm×46m 紙本 第465窟
供養菩薩 68cm×68m 紙本 第465窟
持蓮供養菩薩 68cm×68m 紙本 第465窟
藏經洞引路菩薩中之雲上仕女 42cm×32cm 紙本 第17窟
仿唐人幡畫 232cm×45cm 布本 第17窟藏經洞
近事女與比丘尼 65cm×85cm 絹本 藏經洞第17窟
持瓶飛天 68cm×68cm 紙本 第3窟
伎樂飛天(擊鞀鼓) 68cm×68cm 紙本 第161窟
女供養人 204cm×112cm 布本 第98窟
水月觀音(送子觀音) 78cm×42cm 絹本 藏經洞第17窟

前言/序言


敦煌壁畫復原圖:一部穿越時空的視覺盛宴 引言 在中國廣袤的西部,有一片承載著韆年曆史與文化積澱的土地——敦煌。這裏,絲綢之路的駝鈴聲依舊迴響,莫高窟的石窟群靜默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而在這眾多瑰寶之中,敦煌壁畫以其絢麗的色彩、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題材,成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敦煌壁畫復原圖》並非一部簡單的圖錄,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溯源,一場穿越時空的視覺對話。本書旨在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藝術呈現,帶領讀者走進敦煌壁畫的藝術世界,領略其獨特的魅力,感悟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本書不對壁畫本身進行任何形式的“復原”,而是忠實呈現現有壁畫的狀況,並在此基礎上,通過精心策劃的編排和詳盡的解讀,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完整、清晰、具有時代感的敦煌壁畫視覺圖景。 第一章:曆史的迴響——壁畫的時代脈絡 敦煌壁畫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曆經韆年的演變,見證瞭不同朝代的興衰更迭、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本書將從曆史的維度齣發,勾勒齣敦煌壁畫的主要發展脈絡,重點展現不同時期壁畫在風格、題材、技法上的顯著特徵。 北朝時期(公元4世紀至6世紀): 這一時期是敦煌壁畫的萌芽與發展階段。受印度犍陀羅藝術和中亞藝術的影響,北朝壁畫呈現齣一種粗獷、生動的特點。佛像造型莊重,綫條有力,色彩較為樸素。重點介紹這一時期具有代錶性的窟龕,如272窟、275窟,通過高清復原圖,展現其早期佛教藝術的獨特魅力,以及佛教如何在中國北方地區逐漸紮根、融閤的痕跡。我們將深入分析其造型特徵,例如菩薩的麵相,軀體的比例,以及衣飾的簡化處理,這些都與同時期印度和中亞佛教造像有著微妙的聯係。同時,也會關注到一些早期世俗畫的齣現,它們可能描繪的是供養人形象,或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為我們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提供寶貴綫索。 隋朝時期(公元6世紀末至7世紀初): 隋朝是敦煌壁畫走嚮成熟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壁畫繼承瞭北朝的藝術傳統,並在吸收漢文化方麵取得瞭顯著成就。佛像造型更加豐滿圓潤,麵相慈祥,衣紋流暢,色彩也變得更加豐富鮮艷。重點展示如302窟、303窟等隋代壁畫的精彩部分,解析其綫條的運用,色彩的搭配,以及構圖的章法。隋代壁畫在人物形象上,開始顯露齣更多漢民族的審美特點,豐腴的臉龐,溫潤的笑容,以及更加寫實的衣褶處理,都標誌著中國化佛教藝術的崛起。同時,隋代壁畫中對故事性場景的描繪也更加豐富,例如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等,這些故事畫的齣現,不僅豐富瞭壁畫的敘事性,也為後世的繪畫藝術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唐朝時期(公元7世紀至9世紀): 唐朝是中國佛教藝術的鼎盛時期,敦煌壁畫也達到瞭其藝術的巔峰。唐代壁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人物造型豐腴健美,色彩絢麗奪目,構圖宏偉壯觀。從初唐的秀麗典雅,到盛唐的雍容華se,再到晚唐的寫實細膩,本書將細緻呈現唐代壁畫不同階段的藝術風格變化。重點選取如206窟、220窟、159窟等代錶性洞窟,通過對飛天、說法圖、因緣故事畫的精選,展現唐代壁畫的輝煌成就。唐代壁畫不僅在宗教題材上達到瞭極緻,在錶現世俗生活方麵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例如,描繪貴族生活的場景,宮廷儀仗的隊列,以及民間勞動人民的形象,都生動細膩,充滿瞭生活氣息。這些世俗畫的齣現,不僅拓展瞭佛教壁畫的內涵,也為我們研究唐代的社會、經濟、文化提供瞭無與倫比的圖像資料。 五代、宋、元時期(公元9世紀末至14世紀): 盡管唐朝是敦煌壁畫的黃金時代,但其藝術生命力並未就此終結。五代、宋、元時期的壁畫雖然在整體藝術水平上可能有所不及唐代,但依然保持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融閤的特點。這一時期的壁畫題材更加多元,除瞭佛教故事,還齣現瞭許多道教、神話傳說等內容。本書也將觸及這一時期的壁畫,如榆林窟的壁畫,展現其在繼承和發展中呈現齣的新麵貌。五代、宋、元時期,隨著中原地區佛教藝術的變化,敦煌壁畫也呈現齣新的趨勢。例如,五代時期的壁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政權的影響,齣現瞭一些新的藝術元素。宋代的壁畫則更加注重寫實性和細節描繪,同時,對藏傳佛教藝術的影響也開始顯現。元代的壁畫則呈現齣一種更加多元化的特點,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藝術形式在敦煌壁畫中交融共存。 第二章:技法的精髓——色彩與綫條的對話 敦煌壁畫之所以能夠穿越韆年,依然散發著迷人的藝術魅力,與其精湛的繪畫技法密不可分。本書將深入剖析敦煌壁畫的色彩運用、綫條勾勒、暈染法等核心技法,揭示藝術傢們在創作過程中所展現的智慧與匠心。 礦物顔料的奧秘: 敦煌壁畫色彩絢麗,其顔料多為天然礦物提煉而成,如石青、石綠、硃砂、赭石、白粉、炭黑等。本書將詳細介紹這些顔料的來源、特性及其在壁畫中的具體運用。例如,石青和石綠的純粹與明亮,硃砂的溫暖與厚重,赭石的沉穩與內斂,它們如何經過藝術傢之手,組閤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麵。我們將嘗試從化學和物理的角度,簡要介紹這些礦物顔料的構成,以及它們為何能夠經受住韆年的時光侵蝕。 綫條的生命力: 敦煌壁畫的綫條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傑齣代錶,它們或剛勁有力,或流暢飄逸,共同塑造瞭壁畫中人物的形象與神韻。本書將重點解析不同時期、不同類型壁畫中的綫條特點,例如,北朝壁畫的“鐵綫描”,唐代壁畫的“曹衣齣水”及“吳帶當風”的飄逸之感。我們將通過對具體綫條的放大和特寫,展示其細微之處的起承轉閤,以及如何通過綫條的粗細、麯直、頓挫來傳達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暈染法的創新: 暈染法是敦煌壁畫中錶現體積感和層次感的關鍵技法。本書將介紹敦煌壁畫中常見的暈染方法,如“渲染法”、“墨染法”等,並分析其如何使畫麵産生立體感和光影效果。特彆是對人物麵部和衣褶的處理,暈染法的運用使得畫麵更加生動逼真。我們將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例子,詳細講解暈染法的具體步驟和效果,例如,如何用淡墨或淡彩層層暈染,以錶現人物皮膚的質感和衣服的垂墜感。 構圖的智慧: 無論是宏大的宗教場景,還是細膩的人物故事,敦煌壁畫的構圖都展現齣獨特的東方美學。本書將分析敦煌壁畫在構圖上的原則,如滿壁鋪陳、分層描繪、突齣主體等,並結閤具體實例,解讀其匠心獨運的構圖方式。我們將探討中國傳統繪畫中“計白當黑”、“疏密有緻”等構圖理念如何在敦煌壁畫中得到體現。 第三章:主題的深度——信仰與世俗的交織 敦煌壁畫的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對佛教教義的闡釋,也有對世俗生活的描繪,二者相互交織,共同構成瞭敦煌壁畫豐富多彩的主題世界。 佛教題材的解讀: 佛教是敦煌壁畫的核心主題。本書將係統介紹壁畫中的主要佛教題材,包括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說法圖、涅槃圖、菩薩像、羅漢像等。通過對這些題材的深入解讀,展現佛教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演變,以及敦煌壁畫在佛教藝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們將選取經典的佛教故事畫,例如,釋迦牟尼佛降生、成道、說法、涅槃等重要時刻,並對其畫麵內容進行細緻的講解,幫助讀者理解佛教的教義和修行。同時,也會關注到一些比較少見的佛教題材,例如,密宗造像、護法神像等,展示敦煌壁畫在題材上的多樣性。 世俗生活的再現: 敦煌壁畫並非僅僅是宗教的載體,它也是一扇窗戶,讓我們窺見古代中國社會的風貌。本書將重點關注壁畫中描繪的世俗生活場景,如供養人像、齣行圖、宴飲圖、農耕圖、戰爭圖等。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分析,瞭解當時的社會結構、生活習俗、服飾製度、交通工具等。這些世俗畫往往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它們生動地再現瞭古人的生活場景,為我們研究古代社會提供瞭直觀的視覺證據。例如,供養人像的服飾、儀態,能夠反映齣當時的社會等級和審美趣味。 民族融閤的印記: 敦煌地處絲綢之路的要衝,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十字路口。敦煌壁畫也因此留下瞭深刻的民族融閤的印記。本書將分析壁畫中融閤瞭漢族、吐蕃、迴鶻、濛古等多個民族的藝術元素和題材,展現敦煌作為多元文化交流中心的獨特地位。我們將通過對比不同時期、不同族屬壁畫的風格特徵,揭示民族融閤的藝術痕跡,例如,一些壁畫中齣現的西域人物形象,以及他們獨特的服飾和發飾。 第四章:視覺的盛宴——高清復原圖與賞析 《敦煌壁畫復原圖》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其高品質的圖像呈現。本書精選瞭敦煌莫高窟中最具代錶性、保存狀況相對較好的壁畫,以高清掃描、精細修復的圖像格式呈現給讀者。 精選的洞窟與壁畫: 本書將涵蓋莫高窟中多個重要的洞窟,如275窟(北魏)、254窟(北魏)、390窟(北周)、420窟(隋)、206窟(初唐)、220窟(盛唐)、159窟(盛唐)、96窟(中唐)、445窟(宋)等,並從中選取最能體現各時期藝術風格和題材特色的壁畫進行重點展示。 高清圖像呈現: 本書將采用先進的圖像處理技術,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壁畫的原貌。每一幅圖像都經過精心掃描和色彩校正,力求真實展現壁畫的色彩、細節和質感。我們將盡量呈現壁畫的原始尺寸感,讓讀者仿佛置身於洞窟之中,近距離欣賞藝術大師們的傑作。 專業解讀與賞析: 每幅壁畫圖像都配有深入的專業解讀,包括其所在的洞窟信息、創作年代、主要內容、藝術特色、文化意義等。賞析部分將引導讀者如何欣賞壁畫,從綫條、色彩、構圖、人物形象等方麵進行解讀,讓讀者在視覺享受的同時,獲得更深刻的文化認知。 結語 《敦煌壁畫復原圖》是一部凝聚瞭無數心血和智慧的藝術著作。它不僅是對敦煌壁畫藝術的一次全麵展示,更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深情緻敬。希望本書能夠成為讀者探索敦煌藝術、感悟中華文明的一扇窗口,讓敦煌壁畫的韆年輝煌,在新時代繼續閃耀。通過本書,我們希望能夠喚起讀者對敦煌這片土地的興趣,對中國古代藝術的贊嘆,以及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尊重。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中華文明永恒魅力的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敦煌壁畫復原圖》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將那些曆經滄桑的壁畫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那種震撼是難以言錶的。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復製,而是經過藝術傢的精心復原,將那些模糊、剝落的部分重新填充,讓塵封的色彩重現光彩。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難以辨認的細節的解讀,例如一些壁畫上模糊的人物服飾紋樣,經過復原後,那些精美的刺綉圖案和色彩搭配便清晰可見,展現瞭當時服飾的華麗與精緻。書中還對一些壁畫的主題和內容進行瞭簡要的介紹,雖然篇幅不長,但卻點齣瞭關鍵信息,幫助讀者理解壁畫所要傳達的意涵。比如,對於一些描繪佛教本生故事的壁畫,書中會簡要介紹故事的來龍去脈,這樣我們在欣賞畫麵時,就不會感到茫然,而是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因果報應、慈悲為懷的佛教思想。我特彆喜歡那些描繪菩薩形象的壁畫,書中復原的菩薩,或莊嚴慈悲,或嫵媚動人,神態各異,展現瞭佛教藝術的豐富多樣。而那些描繪飛天仙女的壁畫,更是將浪漫與神秘推嚮極緻,她們在雲海中翩翩起舞,身姿曼妙,衣帶飄逸,仿佛是天界的使者,為人間帶來瞭祥和與祝福。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敦煌壁畫作為一項偉大藝術遺産的價值,也看到瞭藝術傢們在保護和傳承這份寶貴財富中所付齣的努力。

評分

讀《敦煌壁畫復原圖》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那些壁畫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繪畫技藝,更是古代人民的信仰、智慧和生活方式。書中復原的壁畫,色彩斑斕,形象生動,仿佛讓我置身於韆年前的敦煌。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宏偉的佛陀造像,他們的眼神中充滿瞭寜靜與慈悲,仿佛能穿透時空,撫慰人心。而那些菩薩的形象,更是各具特色,有的莊重肅穆,有的溫柔嫻靜,有的則顯得靈動飄逸,展現瞭佛教藝術的多樣性與包容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壁畫細節的放大和特寫,比如人物的眉眼、手勢、服飾上的紋飾,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到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藝和對美的極緻追求。書中對一些壁畫的解讀也很有啓發,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描述,而是結閤曆史背景和佛教教義,對壁畫的內容和寓意進行深入的闡釋,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壁畫所要錶達的思想和情感。當我看到那些描繪供養人的畫像時,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虔誠的信仰和對佛陀的敬仰,也看到瞭當時社會的等級森嚴和階層關係。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敦煌壁畫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珍貴的曆史文獻,它們記錄瞭一個時代的輝煌,也展現瞭人類文明的偉大成就。

評分

《敦煌壁畫復原圖》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沉浸式的藝術體驗。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圖文結閤,而是通過精美的復原,讓古老的壁畫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被書中那些色彩斑斕、形象生動的復原圖所吸引,它們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輝煌的時代,讓我得以近距離地感受敦煌藝術的魅力。我特彆留意書中對一些壁畫中人物錶情的刻畫,無論是佛陀的慈悲,菩薩的聖潔,還是供養人的虔誠,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還原,讓我能夠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書中還對一些壁畫的構圖和布局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比如那些富有韻律感和空間感的構圖,以及人物在畫麵中的比例和位置安排,都體現瞭古代藝術傢們高超的藝術造詣。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一些壁畫中細節的處理,比如那些精美的紋飾、服飾和器物,都得到瞭清晰的呈現,這讓我對古代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瞭更深入的瞭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部關於曆史、藝術、宗教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敦煌藝術的價值和意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敦煌壁畫復原圖》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之旅。它以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藝術世界。我被書中那些色彩飽滿、細節豐富的復原圖所震撼,它們仿佛是時間的魔法師,將那些褪色的記憶重新點亮。我特彆關注書中對一些壁畫中人物神態的刻畫,尤其是那些修行者的超凡脫俗,以及世俗人的喜怒哀樂,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書中還對一些壁畫中描繪的神話傳說和佛教故事進行瞭簡要的介紹,這使得我們在欣賞畫麵的同時,也能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宗教意義,從而獲得更深刻的啓迪。讓我驚嘆的是,書中對一些壁畫中植物和動物的描繪,也極其生動逼真,仿佛能聞到花草的芬芳,聽到動物的叫聲。這些細節的處理,無不體現瞭古代藝術傢們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錶現力。這本書不僅讓我欣賞到瞭精美的藝術,更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它讓我明白,藝術不僅僅是美的載體,更是文化的傳承者,是曆史的見證者。

評分

捧讀《敦煌壁畫復原圖》,我深感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這本書不僅僅是冰冷的圖片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藝術生命力的作品。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壁畫復原的處理非常細膩,不僅僅是色彩的填充,更是對人物神態、肢體動作的重新揣摩和還原。例如,在一些描繪戰鬥場景的壁畫中,復原後的戰士們眼神堅毅,肌肉緊綳,動作流暢有力,仿佛下一秒就要衝齣畫麵。而在描繪寜靜祥和場景的壁畫中,人物的錶情則顯得安詳寜靜,姿態優美舒展,給人以平和之感。書中還包含瞭一些對壁畫中細節的考據,比如對一些壁畫中齣現的樂器、服飾、生活用品的介紹,這讓我瞭解到古代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生活習俗,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飛天”形象的復原印象深刻,她們或駕馭祥雲,或手持樂器,或翩翩起舞,每一個姿態都充滿瞭動感和詩意,仿佛能聽到天籟之音,感受到她們輕盈的身姿在空中劃過的痕跡。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十分精美,每一幅復原圖都得到瞭充分的展示,色彩還原度極高,紙張的觸感也很好,這使得閱讀的過程變成一種享受。它讓我感覺,我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有機會與那些古老的藝術對話,去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藝術共鳴。

評分

當我翻開《敦煌壁畫復原圖》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圖,仿佛穿越瞭時空的塵埃,將我帶迴瞭那個輝煌的時代。每一幅復原圖都細緻入微,色彩的運用、人物的造型、場景的構圖,都凝聚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我尤其被那些描繪佛教故事的壁畫所吸引,佛陀慈悲的目光,菩薩超凡脫俗的神態,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不僅是人物,就連那些飛天仙女的衣袂飄飄,裙擺飛揚,都仿佛在空氣中留下瞭動態的軌跡,那種輕盈與靈動,讓人不禁贊嘆古人的藝術造詣。而那些描繪世俗生活的畫麵,如狩獵、耕作、宴飲等,則展現瞭當時社會的風貌,人物的錶情栩栩如生,動作描繪生動傳神,仿佛能聽到市井的喧囂,感受到生活的煙火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而迷人的世界。每一幅圖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關於信仰、關於生活、關於藝術的故事。我常常會花上很長的時間,沉浸在這些畫麵中,試圖去理解每一處細節的含義,去感受那份穿越韆年的藝術魅力。這本書的裝幀也很考究,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滿意,這使得閱讀體驗更加愉悅。它讓我對敦煌藝術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也激發瞭我對曆史和文化更濃厚的興趣。

評分

《敦煌壁畫復原圖》這本書帶給我的視覺衝擊是巨大的,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我曾多次在博物館或畫冊中見過敦煌壁畫的圖片,但這次的復原圖,卻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那些曾經因為年代久遠而模糊不清的色彩,在復原後變得鮮艷奪目,細節也更加清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壁畫中建築和景觀的描繪,它們都經過瞭細緻的考證和復原,展現瞭古代建築的宏偉壯觀和自然風光的秀麗迷人。比如,書中對一些寺廟建築的復原,其鬥拱飛簷,雕梁畫棟,都展現瞭中國古代建築的獨特魅力。而那些描繪山川河流、花鳥蟲魚的畫麵,也充滿瞭生機與活力,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書中對一些壁畫中人物造型的復原也十分到位,無論是佛陀的莊嚴,菩薩的慈悲,還是供養人的虔誠,都得到瞭生動的再現。我注意到書中對一些壁畫的復原,還考慮到瞭光影的效果,使得畫麵更加立體,更具錶現力。這本書讓我對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古代藝術傢們精湛的技藝和卓越的創造力贊嘆不已。它不僅僅是一本藝術欣賞的書籍,更是一部濃縮瞭古代曆史、文化、宗教的百科全書。

評分

《敦煌壁畫復原圖》這本書,如同一杯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一種精神的探索。我被書中復原的那些不同題材的壁畫所深深吸引,從宏大的佛教敘事到細膩的世俗生活,無一不展現齣古代藝術傢們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我尤其留意到書中對一些壁畫中人物錶情的復原,比如那些虔誠的供養人,他們的眼神中充滿瞭對佛陀的敬畏,臉上帶著一絲虔誠的微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寜靜與滿足。而那些描繪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則顯得更加神秘莫測,他們的姿態誇張而充滿力量,展現瞭古代人民對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崇拜。書中還對一些壁畫的構圖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比如那些對稱的、富有韻律感的構圖,以及人物在畫麵中的比例和位置安排,都體現瞭古代藝術傢們對空間和視覺美學的深刻理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壁畫中色彩的運用,大膽而和諧,既有鮮艷濃烈的對比,也有柔和淡雅的過渡,展現瞭古代藝術傢們對色彩的精湛運用能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敦煌壁畫的生命力,它們不僅僅是靜止的畫麵,而是能夠與現代人産生共鳴的藝術語言,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和精神,依然能夠啓迪我們的心靈。

評分

我常常會被一些書籍所吸引,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的內容,更是因為它們所散發齣的獨特氣質。《敦煌壁畫復原圖》便是這樣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它以一種極其優雅的方式,將敦煌的藝術瑰寶重新展現在我眼前。我仔細品味著書中的每一幅復原圖,那些鮮活的色彩,生動的人物,精美的細節,都讓我心生贊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壁畫中建築結構的復原,它們展示瞭古代建築的宏偉氣勢和精湛工藝,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建築智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而那些描繪宴樂、舞蹈的畫麵,則充滿瞭歡樂祥和的氣氛,仿佛能聽到悠揚的樂麯,看到曼妙的舞姿。書中對一些壁畫的解讀,也充滿瞭智慧,它不僅僅是對畫麵的描述,更是對背後文化和曆史的挖掘,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壁畫的價值和意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敦煌壁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強大生命力,它們曆經韆年而不衰,依然能夠感動人心,啓迪智慧。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藝術,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與每一個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評分

當我閤上《敦煌壁畫復原圖》的最後一頁,心中充盈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這本書所呈現的,絕非簡單的圖錄,而是對一段輝煌曆史的深情迴溯,是對古老藝術的鄭重緻敬。我反復摩挲著書中的每一幅復原圖,仿佛能觸摸到那些穿越韆年的色彩。我尤其喜愛書中對一些壁畫中細節的處理,比如人物的發髻、服飾的褶皺,甚至是身上佩戴的飾品,都經過瞭細緻的復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充滿瞭生命力。我注意到,書中對一些壁畫中描繪的器物和場景的復原,也頗具匠心,比如那些古老的樂器,它們造型獨特,綫條優美,仿佛還能聽到它們奏齣的天籟之音。而那些描繪宮廷生活或民間習俗的場景,則充滿瞭生活氣息,人物的互動、錶情的傳遞,都顯得真實而生動。這本書讓我對敦煌藝術的理解,從錶麵的欣賞,升華到瞭對背後文化和精神的體悟。它不僅僅是一本視覺的書,更是一本思想的書,一本關於信仰、關於生活、關於人性的書。它讓我反思,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保有那份對藝術的敬畏,對曆史的尊重,對生命的感悟。

評分

好 很喜歡 長知識

評分

很好的版本,值得購買!

評分

設計類的用書,618活動買的,非常劃算

評分

物流很快,書籍很好,很喜歡!

評分

非常好,感謝京東,京東真給力。

評分

仔細翻過瞭,印刷得不錯,文字介紹也比較準確,送貨速度也快。

評分

包裝完好,送貨快速,十分滿意。

評分

京東自營産品質量很好,搞活動的時候買,優惠力度比較大,價格美麗。值得推薦

評分

敦煌壁畫多看看,開開眼界。書的質量很不錯。感謝京東優質的服務,快遞員辛苦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