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本雅明》语言考究、内容意味深长。
2、很多资料一次面世,采用第一手资料揭示本雅明的一生。
3、不但是他的人生传记而且是他的思想传记,是全面了解本雅明的必备图书。
内容简介
伊斯特·莱斯利是批评家、散文家、翻译家和哲学家,20世纪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著作除激发了有增无减的学术著作的生产外,还在小说、歌剧、电影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这部新的传记中,伊斯特·莱斯利利用本雅明无数的日记、自传性作品和发表的全部书信,详尽细致地叙述了本雅明的生存环境和思想。她把本雅明放在中产阶级的生活背景之中;探讨了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动荡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讲述了本雅明生前对玩具、立体图书、旅行和船只等怪异的爱好;天衣无缝地把本雅明的生活细节与其可利用但却集中的知识发展编织在一起,呈现了深陷愈加敌视的环境之中而思想胸怀却极为宽广的一位知识分子的多彩肖像。
遵循本雅明去卡普里、伊维萨、里加、莫斯科、巴黎、最后为逃离纳粹占领的法国而到达西班牙边界的一步步脚印,莱斯利挑战民粹主义把本雅明当成悲惨孤独的知识分子的描写,而回归他作为一位艺术战士和经验饕餮者的正确形象。
作者简介
伊斯特·莱斯利,是伦敦大学伯克贝克英文和人文学院的政治美学教授,著有《瓦尔特·本雅明:战胜习俗》(2000)、《好莱坞平地:动画、批评理论和先锋》(2002)和《综合世界:自然、艺术和化学工业》(2005)。
目录
缩写表
1 本雅明遗稿
2 青年时代:1892-1916年
3 出人头地:1917-1924年
4 撰文立著:1925-1929年
5 文人学者:1930-1932年
6 隐姓埋名:1933-1937年
7 作家之障:1938-1940年
8 后记
精彩书摘
那年的第二则日记涉及记忆的问题,打破了日常记事的格式。写日记是他首次尝试的文学写作。《文根日记》开宗明义,在开始回顾全家人到瑞士旅行的经历之前,阐明了回顾的综合力。1912年,本雅明开始了诚心诚意的旅行。圣神降临节和两个朋友到意大利的一次旅行是“游学”(Bildungsreise),一个优秀的中产阶级儿子在开始学习之前进行的一次“感伤的”旅行。朋友们结伴去了卢塞恩、圣哥达、米兰、维罗纳、维琴察和威尼斯。本雅明给朋友赫伯特·布鲁门塔尔(Herbert Blumental)说,只有回到弗莱堡,只有把这篇游记写完,假期才真正开始。作为旅行结果的日记写于1912年6月或7月。回顾中的旅行,经验的撰写。
1912年夏回来后,他开始在阿尔布莱希特-路德维希-弗莱堡大学学习,他的专业是语文学,但他却听了弗里德里希·梅尼克(Friedrich Meinecke)的通史讲座,并在海因利希·里克特(Heinrich Rickert)门下学习哲学。这是一次令人失望的经历。他向布鲁门塔尔诉说了在大学的挫折,把老师比作哞哞叫的母牛,而学生们却要被迫去讲演厅听他们讲课。8月,他去波罗的海岸的斯托普蒙德旅行,重拾其“G.N.I”,即“普遍正常的智力”,尽管“愚蠢的蛇”依然缠绕着他的头,同时,嘴唇上也“翘起了成熟的淡定的微笑”。
在同一封信中,本雅明对布鲁门塔尔谈起一种正在觉醒的犹太复国主义和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参与,他第一次感到这是一种可能的职责。然而,他不打算放弃为学校改良而进行的政治活动。思考犹太性的重要意义这一新的义务产生于一次个人邂逅——在霍尔兹蒙德度假时,他与库尔特·图赫勒(Kurt Tuchler)共度一段时光。图赫勒是第一次在布劳-维斯举行的犹太复国主义青年运动的发起人,这场运动也组织其他青年团体在整个德国农村远足和旅游。图赫勒谈到了犹太复国主义,而本雅明则试图说服他纠正他的自由学校学说。知识界就德国性和犹太性的问题曾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论。1912年3月,莫里茨·戈尔德斯坦(Moritz Goldstein)在《艺术看守和文化看守》(Der Kunstwart und Kulturwart)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德国的犹太帕那塞斯》,呼吁犹太人要意识到自己的传统,从日耳曼文化中退隐出来,尽管他们已经成为那种文化的主流,但他们并不受欢迎。日耳曼文化的存在多亏了犹太人,但犹太人对德国的热爱却没有得到回报。戈尔德斯坦敦促犹太人通过发展自己的文化和知识生活来做出回应。《艺术看守》还记录了对这一论战的90个肯定和否定的回应,当时这份杂志的销量超过2万册。要拥护戈尔德斯坦肯定的犹太“性格”吗?不能实现同化吗?这篇文章在德国犹太人中造成了不可调和的犹太复国主义和反犹太复国主义的分化。
本雅明在给路德维希·斯特劳斯(Ludwig Strauss)的一系列信中谈到了这些争论。斯特劳斯支持——并想要创办——戈尔德斯坦要创办德语的犹太文化杂志的想法。他请本雅明帮忙。本雅明同意刊登关于犹太人精神生活的报道,涉及犹太人和奢侈、犹太人和他们对德国的热爱、犹太人和友谊等主题。在1912年9月11日的一封信中,他的确和其他人分成了“两大阵营”,犹太人阵营和德国人阵营,而在此前,他们都趋向于德国阵营:“犹太人阵营或许往往是陌生的,是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一股南方的(而更糟的是,伤感的)味道。”他也认为,同化会彻底失去犹太人在德国的力量,尽管他也提到俄国犹太人的到来会推迟那个日子的到来。但他不赞同犹太复国主义要建立犹太人飞地、实际上是建立犹太国家的计划。与民族主义和政治的犹太复国主义相对立,他提倡一种文化的犹太复国主义,一个文化的而不是疆域的犹太国家。这样一个犹太国家可能会为逃离迫害的东部犹太人提供一个出路,但是,他承认对西部犹太人来说还有另一条出路。德国犹太人可能会获得一种必要的“自我意识”(Selbstbewusstsein),这是面对同化、通过组织德国犹太人的知识生活而拯救犹太性的一个方法。
……
前言/序言
本雅明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书还没看,不过这塑封一看就是后来加上去的,书有损坏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书还没看,不过这塑封一看就是后来加上去的,书有损坏
评分
☆☆☆☆☆
评分
☆☆☆☆☆
购书在京东 满意有轻松!
评分
☆☆☆☆☆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鲛人之珠,文学研究能做的事大约有两种:去挖掘发现不为人知的精华,或者用独特而合理的方式把珍珠连成一串串精美的饰物。选取的原料、串连的方式就是研究者的学养和风格。
评分
☆☆☆☆☆
评分
☆☆☆☆☆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鲛人之珠,文学研究能做的事大约有两种:去挖掘发现不为人知的精华,或者用独特而合理的方式把珍珠连成一串串精美的饰物。选取的原料、串连的方式就是研究者的学养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