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照片(第1辑)

京剧老照片(第1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子舆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33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62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京剧老照片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8
字数: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照片的第一部分是“氍毹撷英”有近80幅珍贵的老照片。从金秀山的忠孝全起,到王泉奎的盗御马止。大多是从民初到建国前的剧照。“庐山真容”里从孙菊仙、俞菊生、郭际湘、陈德霖的便装照开始。到马富禄、茹富蕙、孙盛武的便装照止,收录了29幅京剧前辈的便装照、生活照。《闲话聊斋》中,包括了四个话题:“多师之徒杨小楼”、“余叔岩的价值”、“武净”、“李世芳的走红与陨落”。这四个话题的前面,作者都写了文字较多的说明,照片不但涉及了剧照,而且还有这些人的师承、传人、生活照。可贵的是作者写的李世芳这位几乎被人遗忘的四小名旦之首的简历,还有难的见到的剧照、生活照搜集得极为充实,竟有50幅之多。看到末页梅兰芳先生在李世芳灵堂守灵的照片,不禁让人唏嘘不止。

作者简介

    子舆,京剧老照片收藏者,又系专业出身,深得朱家?、刘曾复等京剧名宿赏识,对京剧史颇有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楔子
氍毹撷英
庐山真容
聊斋闲话

前言/序言

  序
  佟铎
  初识子舆是在1999年,我的老师林焘先生家中。不久,给张中行先生拜年又在张先生家与他邂逅。此后某日,我在老师任继愈先生家汇报工作,他拿着一套《故宫退食录》来替朱家溍先生送书,看来与任先生很熟悉(当时任先生工作繁忙,每周一、四在国家图书馆主持行政工作,其余时间闭门谢客潜心治学,连采访都被婉拒)。这才引起我对这位年轻人的兴趣: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年纪轻轻游走于学术大家之间,还登堂入室?
  后来听旁人介绍,这位子舆先生居然是京剧表演专业出身,业余喜好文史哲,这怎么也与我之前对他的印象重合不上。在那些学术大师面前他是寡言的,所谈话题即便涉及艺术,往往也与京剧无关。我唯一一次有幸听他演唱是渐渐与他熟悉后。某年重阳节约好同去林焘先生家。那天林先生兴致很高,亲自司笛,他与杜荣教授即兴演唱《伍员寄子》。此情此景,又让我重温儿时那份温馨。我母亲曾从溥西园拍曲,又与陈竹隐先生交厚,曲友聚首多来我家。我自幼耳濡目染,结缘京昆,终日以曲为伴,以致正业荒疏。我爱听梨园界的逸闻,子舆先生携我拜谒过刘曾复、朱家溍、于世文、曹世嘉、屠楚材、赓金群、茹元俊、齐和昌,使我大饱耳福。
  我觉得子舆是把京剧、昆曲当做一门学问系统地研究。我看戏将近六十年,也受过名家指点,原以为已经很“懂”了。可听了他的理论,使我彻底摈弃观剧六十年对京剧昆曲错误、片面的理解。用他的话说:“要是没明白,再看一百年也还是这水平。您得知道,在中国,京剧不仅是艺术,也是文化。京剧艺术有‘技术’和‘精神’两个层面,而‘精神’更大于‘技术’。”
  在他的指引下,渐渐地,我也能分辨是非好坏,不再听热闹看热闹,充分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他会一套身段功法,据说是过去梨园界不外传的家法,听来很富哲理,动起来行云流水跟打太极似的,很美。刘曾复先生的学生,很多都跟他学戏,就是上海京剧院的李军也跟他学过《武昭关》。不知何故,他有这样的学识修养却不愿工作在京剧圈里,更多的是受邀参加一些书画、古籍的鉴定工作,还在一所技术学院做了领导。我觉得他始终是有意识的与戏曲圈保持着距离。近年来,他不断更换笔名发表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内容涉及古籍、书画、音韵、文化史、新文化运动等等,唯独没有谈过京剧与昆曲。很多人约他写点京剧,他总以“我不懂”、“我写的没价值”回绝。我曾亲眼得见许多京剧大家向他请教各种问题,而他的答疑解惑,总是有理有据,问一答十。

用户评价

评分

 照片的第一部分是“氍毹撷英”有近80幅珍贵的老照片。从金秀山的忠孝全起,到王泉奎的盗御马止。大多是从民初到建国前的剧照。“庐山真容”里从孙菊仙、俞菊生、郭际湘、陈德霖的便装照开始。到马富禄、茹富蕙、孙盛武的便装照止,收录了29幅京剧前辈的便装照、生活照。《闲话聊斋》中,包括了四个话题:“多师之徒杨小楼”、“余叔岩的价值”、“武净”、“李世芳的走红与陨落”。这四个话题的前面,作者都写了文字较多的说明,照片不但涉及了剧照,而且还有这些人的师承、传人、生活照。最可贵的是作者写的李世芳这位几乎被人遗忘的四小名旦之首的简历,还有难的见到的剧照、生活照搜集得极为充实,竟有50幅之多。看到末页梅兰芳先生在李世芳灵堂守灵的照片,不禁让人唏嘘不止。铎

评分

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汉书》,众所周知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典范之作,它开创了断代史写作的体例,成为后世撰史的楷模。但是,《汉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自汉代诞生时起就被视为难读,而初唐王勃以九岁能读《汉书》即被视为神童。因此,东汉以来为《汉书》注解、音释和校订者,代不乏人,且硕果累累。自汉至南北朝数百年间,已有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等二十余位学者,或为注解,或为音释,各成一家。唐代颜师古出,乃博采各家注释,发明驳正,而集大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即采用”颜注本“。此后,《汉书》的注疏一直笼罩在颜师古的余荫之下。两宋降至有明,虽有宋祁、三刘(刘敞、刘攽、刘奉世)等辈对《汉书》勘误的纠正,但其学术贡献显然远不逮前朝。真正在《汉书》的研究上重新掀起高潮的,是在清代乾嘉考据学兴起之后。在注重实证的考据方法的指导下,一大批治《汉书》的史学和考证大家,如钱大昭、陈景云、沈钦韩、王鸣盛、王念孙、钱大昕、周寿昌、梁玉绳、徐松等人,“研穷班义,考证注文”,在校订和释义方面,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绩,也涌现了一批专门著述。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不仅《汉书》本身即成为考释的对象,对《汉书》的研究整理也自成专门之学,非专研的功夫不能尽悉。这种情况到晚清尤其突出,很多清代学者的精深见解,散见诸书,连学者亦罕能通习。这在客观上产生了对《汉书》的注释作一次全面梳理和考订的需要。于是王先谦应运而生。 王先谦“自通籍以来,即究心班书,博求其义”,积三十余年精深功力,在颜注的基础上,广征博引,再次全面总结了历来尤其是清代学者对《汉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据的宋、清学者达67位,基本囊括了颜注之后学者的研究。虽继承了颜注,但不盲从,对颜注的失当多有驳正。对引据的宋、清学者的论点,也常有考辨,并非单纯的罗列与堆砌。学界评说《汉书补注》是迄今《汉书》注释最为完备的本子,堪称允当。李家骥先生甚至认为,“总的说来,《汉书补注》已基本结束了《汉书》的注疏”。 主要版本: 1、中华书局两册精装影印本 2、江苏古籍出版社两册精装影印本 3、上海古籍出版社三册精装影印本 4、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二册平装点校本,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时20余年精加校勘、细加标点,是为目前惟一标点版本。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

评分

包装精美,印刷清晰,虽然价格偏高,但是物有所值。

评分

老爸说很好~!据说作者和编者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评分

  我觉得子舆是把京剧、昆曲当做一门学问系统地研究。我看戏将近六十年,也受过名家指点,原以为已经很“懂”了。可听了他的理论,使我彻底摈弃观剧六十年对京剧昆曲错误、片面的理解。用他的话说:“要是没明白,再看一百在他的指引下,渐渐地,我也能分辨是非好坏,不再听热闹看热闹,充分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他会一套身段功法,据说是过去梨园界不外传的家法,听来很富哲理,动起来行云流水跟打太极似的,很美。刘曾复先生的学生,很多都跟他学戏,就是上海京剧院的李军也跟他学过《武昭关》。不知何故,他有这样的学识修养却不愿工作在京剧圈里,更多的是受邀参加一些书画、古籍的鉴定工作,还在一所技术学院做了领导。我觉得他始终是有意识的与戏曲圈保持着距离。近年来,他不断更换笔名发表了很多精彩的文年也还是这水平。您得知道,在中国,京剧不仅是艺术,也是文化。京剧艺术有‘技术’和‘精神’两个层面,而‘精神’更大于‘技术’。”

评分

  初识子舆是在1999年,我的老师林焘先生家中。不久,给张中行先生拜年又在张先生家与他邂逅。此后某日,我在老师任继愈先生家汇报工作,他拿着一套《故宫退食录》来替朱家溍先生送书,看来与任先生很熟悉(当时任先生工作繁忙,每周一、四在国家图书馆主持行政工作,其余时间闭门谢客潜心治学,连采访都被婉拒)。这才引起我对这位年轻人的兴趣: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年纪轻轻游走于学术大家之间,还登堂入室?

评分

 照片的第一部分是“氍毹撷英”有近80幅珍贵的老照片。从金秀山的忠孝全起,到王泉奎的盗御马止。大多是从民初到建国前的剧照。“庐山真容”里从孙菊仙、俞菊生、郭际湘、陈德霖的便装照开始。到马富禄、茹富蕙、孙盛武的便装照止,收录了29幅京剧前辈的便装照、生活照。《闲话聊斋》中,包括了四个话题:“多师之徒杨小楼”、“余叔岩的价值”、“武净”、“李世芳的走红与陨落”。这四个话题的前面,作者都写了文字较多的说明,照片不但涉及了剧照,而且还有这些人的师承、传人、生活照。最可贵的是作者写的李世芳这位几乎被人遗忘的四小名旦之首的简历,还有难的见到的剧照、生活照搜集得极为充实,竟有50幅之多。看到末页梅兰芳先生在李世芳灵堂守灵的照片,不禁让人唏嘘不止。铎

评分

  初识子舆是在1999年,我的老师林焘先生家中。不久,给张中行先生拜年又在张先生家与他邂逅。此后某日,我在老师任继愈先生家汇报工作,他拿着一套《故宫退食录》来替朱家溍先生送书,看来与任先生很熟悉(当时任先生工作繁忙,每周一、四在国家图书馆主持行政工作,其余时间闭门谢客潜心治学,连采访都被婉拒)。这才引起我对这位年轻人的兴趣: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年纪轻轻游走于学术大家之间,还登堂入室?

评分

值得收藏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