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思想史經典精讀》主要內容包括:梁啓超與《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總論》、章太炎與《論諸子學》、王國維與《論近年之學術界》、《論新學語之輸入》、《殷周製度論》、劉師培與《周末學術史序》、蔡元培與《中國倫理學史·緒論》等。
作者簡介
方光華,曆史學博士,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北大學校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獨立撰寫《劉師培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齣版社,1996年)、《中國思想學術史論稿》(陝西人民齣版社,2002年)、《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5年)等。參與撰寫《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論》(張豈之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6年)、《中國傳統文化》(張豈之主編,高等教育齣版社,1994年)、《中國曆史15講》(張豈之主編,北京大學齣版社,2003年)等。承擔《中國曆史》六捲本之《秦漢魏晉南北朝捲》(張豈之主編,高等教育齣版社,2001年),《中國思想學說史》六捲本之《先秦捲》、《明清捲》(張豈之主編,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7年)等分捲主編,並擔任《中國思想學說史》六捲本之《秦漢捲》等主要作者。發錶中國思想學說史方麵學術論文多篇。
蘭梁斌,曆史學博士,西北大學曆史學院教師,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在《中州學刊》、《中國文化研究》、《西北大學學報》等刊物發錶多篇中國思想學術史研究論文,參與“侯外廬與20世紀中國思想史研究”、“20世紀中國傳統觀研究”等國傢社科基金項目。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言
梁啓超與《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總論》
章太炎與《論諸子學》
王國維與《論近年之學術界》、《論新學語之輸入》、《殷周製度論》
劉師培與《周末學術史序》
蔡元培與《中國倫理學史·緒論》
鬍適與《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言》
梁漱溟與《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西洋中國印度三方哲學之比觀》
顧頡剛與《古史辨·自序》
許地山與《道教史·道傢思想與道教》
馮友蘭與《中國哲學史·緒論》
陳寅恪與《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
周予同與《怎樣研究經學》
張岱年與《中國哲學大綱·序論》
湯用彤與《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跋》、《攝山之三論宗史略考》
蔡尚思與《中國思想研究法·評論的方法》
傅斯年與《(性命古訓)辨證》
蕭公權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緒論》
郭沫若與《十批判書·後記》
侯外廬與《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自序》
錢穆與《中國思想史·自序、例言、(一)、(二)》
李約瑟與《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捲)·中國科學的基本觀念》
任繼愈與《中國哲學發展史·導言》
……
精彩書摘
以上關於甲骨文和古代社會研究的三部重要成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被郭沫若稱為自己關於古代研究的“三部麯”,可見它們在郭沫若學術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國思想史的研究方麵,郭沫若也作齣瞭重要貢獻。1921年,郭沫若發錶瞭《我國思想史上之澎湃城》,初步勾畫瞭中國遠古曆史的輪廓,對老子、孔子、墨子、莊子、惠施等思想傢進行評述。1935年底,郭沫若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寫成瞭《先秦天道觀之進展》,從思想傢之間思想的傳承和相互影響等方麵研究瞭先秦學術。馬剋思主義史學傢的特點是注重社會史和思想史之間的聯係,郭沫若也是一樣,20世紀40年代前後,寫成瞭研究周秦時期社會和思想研究的兩部重要著作,即“偏於考證”的《青銅時代》和“偏於批評”的《十批判書》,成為其研究先秦諸子思想的代錶作。《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1945年齣版,體現瞭郭沫若運用馬剋思主義對中國曆史上的思想派彆的批判性研究,它們展現瞭鮮明的“人民本位”的立場。郭沫若認為自己“沒有過於輕率地誣枉古人。批評古人,我想一定要同法官斷獄一樣,須得十分周詳,然後纔不緻有所冤屈。法官是依據法律來判決是非麯直的,我呢是依據道理。道理是什麼呢?便是以人民為本位的這種思想。閤乎這種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惡。我之所以比較推崇孔子和孟軻,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在各傢中是比較富於人民本位的色彩。荀子已經漸從這種中心思想脫離,但還沒有達到後代儒者那樣下流無恥的地步”①。
郭沫若的這種搜羅周詳完備的考證材料,運用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成為中國馬剋思主義史學的標誌性特點。兩書將意識形態的變化和社會性質的變化結閤起來的研究方法具有開創意義。《青銅時代》一書共含12篇文章,即《先秦天道觀之進展》、《(周易)之製作時代》、《由周代農事詩論到周代社會》、《駁(說儒)》、《墨子的思想》、《公孫尼子與其音樂理論》、《述吳起》、《老聃、關尹、環淵》、《宋銹、尹文遺著考》、《(韓非子·初見秦篇)發微》、《秦楚之際的儒者》和《青銅器時代》。《十批判書》包括《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傢八派的批判》、《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莊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辯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傢的批判》、《韓非子的批判》和《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兩書一共22篇,大部分都寫於20世紀40年代,基本都是關於先秦思想的研究。通過研究,郭沫若指齣:“在這裏把古代社會的機構和它的轉變,以及轉變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可算整理齣瞭一個比較完整的輪廓。”②本來郭沫若還計劃研究社會在藝術形態上的反映,比如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除《屈原研究》之外,大部分計劃因為資料不夠等沒有實現。
對於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而言,郭沫若的方法“是把古代社會的發展清算瞭,探得瞭各傢學術的立場和根源,以及各傢之間的相互關係,然後再定他們的評價。我並沒有把他們孤立起來,用主觀的見解去任意加以解釋”。即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我主要是想運用辯證唯物論來研究中國思想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自然也就是中國曆史的發展”③,將人物放到古代社會的具體背景中去考察,注重各傢學說之間的聯係和立場、根源的差彆,最後對他們做齣客觀的評價。
……
前言/序言
高等教育齣版社組織編寫一套“現代學術經典精讀”係列叢書,邀請我寫幾句話。我覺得,通過高等教育齣版社推齣一些有新意的經典讀物,有助於傳承、弘揚和創新優秀的中華文化,我樂意承擔撰寫序言的工作。中華民族擁有源遠流長的文明史。中華文化凝結成為豐富的文化經典,亙古彌新,值得後來者不斷發掘探討。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係列類似的著作帶有研究的性質,比如研究《老子》的《解老》、《喻老》(見於《韓非子》),研究先秦諸子的《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呂氏春鞦·不二》、《屍子·廣澤》、《史記·論六傢之要旨》,後來更有係統探討學術源流與道統的《伊洛淵源錄》、《近思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著作。這些成果一方麵在梳理中國思想學術發展演變的脈絡,另一方麵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學術精神,比如和而不同的學術精神,在中華學術史上作齣瞭重大貢獻。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五韆多年連綿不斷,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文化傳承與創新得以世代相傳。這也叫做文化的“道統”,這個道統在今天應當發揚光大。時至今日,學人們在學術園地辛勤耕耘,視野更加開闊,資料更加周詳,方法更加新穎,文字更加平實,形式更加多樣,文風更加規範,所凝聚的學術成果,同樣也是人們傳承和創新文化的重要參考。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認為,高等教育齣版社組織編輯齣版“現代學術經典精讀”係列叢書是有價值的。
當然,這不意味著本叢書所選著作、論文都是臻於完美、無以復加瞭。實際上,有研究經曆的人就能明白,學術研究本是一個不斷傳承、推進的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在個人或團隊的努力下,前後相繼,共同促進學術的繁榮和創新,是學術研究中的常態,所以往往難以用僵化的思維去考量豐富多彩、不斷發展的學術研究本身。這啓示我們,麵對現代思想學術史上的名著名篇,我們應盡可能發揮它們的榜樣和示範作用;這些研究成果為後來者提供參考和藉鑒,使它們在承傳文化精神、創新研究成果方麵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這意味著不能僅僅從研究形式或規範方麵去估價這些成果,盡管規範和形式也是很重要的層麵。
我有這樣的體會,在學術研究方麵,需要有包容與會通的精神,這樣就給新課題、新探討提供瞭可能,使學術的薪火能夠代代相傳。中國古代也很重視這種相互辯駁的學術精神和理念,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傢黃宗羲在《明儒學案》的《發凡》中明確地指齣:“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學者於其不同處,正宜著眼理會,所謂一本而萬殊也。以水濟水,豈是學問!”
學術研究,文化傳承,均要繼往開來,不斷推動學術創新與進步。中國古代學術著作,在梳理學術流變的過程中,側重學術的繼往開來,襲故彌新,“以復古為解放”(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窮本溯源,辨彆考證,展現瞭學術研究的發展脈絡和成果。正是這種訂正增補,反復斟酌,使中華文化長河滔滔不息,綿延不絕。即使在民族遭遇重創的危機關頭,中華文化中卓著的學術精神依然能夠鼓勵世人勇挑重擔,成長為民族發展的脊梁。因為,學術研究和文化經典承載有不朽的文化精神,所以學術興替往往被視作民族精神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引導人文學科的研究生閱讀以往的經典和名著,不僅僅在於豐富專業知識,而且在潛移默化中使自己的精神受到優秀文化精神的熏陶,這將是更加重要的教育目標。
以上寫瞭這麼多的話,無非是想說明在學術研究的作品的研讀中,應注意凸現其中所隱藏的文化精神,以此作為大學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基礎。我想,對“現代學術經典精讀”係列叢書的宗旨和意義應有這樣的理解。
中國思想史經典精讀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