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她活在傳奇中,她自己更是傳奇。從上海到北京到香港到颱灣到加州到紐約再嫁到瑞典。《依依故人》迴憶作者文學藝術圈的已故友人,多為知名人物,如三毛、俞大綱、黃苗子夫婦、董浩雲、鬍金銓、李翰祥等。其中一篇寫劉賓雁,從細節處反映劉的為人和處境,很感人。作者文筆細膩平實,從個人交往中反映與這些朋友的情誼和對他們的思念,讀來令人動容。全書配有大量照片,為書增添不少神采。
作者簡介
江青,十歲由上海進入北京舞蹈學校,接受六年專業訓練。其後從事過多項工作:演員、舞者、編舞、導演、寫作、舞美設計。上世紀60年代在香港、颱灣主演影片二十餘部,獲1967年颱灣金馬奬最佳女主角奬。1970年前往美國,接觸學習現代舞。1973年在紐約創立“江青舞蹈團”,在世界各地演齣。1982-1984年應邀齣任香港舞蹈團第一任藝術總監。1985年移居瑞典,此後以自由編導身份在世界各地進行舞颱創作和獨舞演齣。創作瞭多部舞颱和電影劇本,其中《童年》獲1993年颱灣優秀電影劇本奬。著有:《江青的往事、往時、往思》、《藝壇拾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江青的各界朋友太多瞭,從演藝界到工商界到知識界的風雲人物,車載鬥量。這些名人個個喜歡江青,在她的真性情感召之下,都不自覺地變成瞭她的好友和支持者。江青的世界超過瞭華人,她的舞蹈藝術也融閤瞭東西文化,但永遠植根於中國傳統。
——李歐梵
她經曆的往事是她曆練的過程。她結交的師友是她人生的燈燭。
江青寫的這部故事仿佛竟是河上扁舟,蕩蕩漾漾載滿黑白的歲月渺漫的叮嚀。
——董橋
江青的一生夠精彩瞭。她活在傳奇中,自己更是傳奇。但她卻大方地讓我們以特寫方式靠近她,並且透過她的特寫鏡頭,讓那些高不可攀的傳奇個個都下凡到人間,讓世人有幸一瞥他們的笑語容顔。
——焦雄屏
目錄
俠女江青
夜雨十年
作者江青
友人友事
三毛陪我們度蜜月
追念舞伴董亞麟
在你的玫瑰園安息吧!——懷念畫傢丁雄泉
感懷良師益友俞大綱教授
姑娘與大韆
無牽無掛地走吧!——黃苗子、鬱風伉儷
夕陽無限好
——君子信疆
最“平凡”的人——紀念董浩雲先生百年冥誕
隔海近鄰——亨俊剋與米娜
一生一心一意追求真善美——記藝術傢蔡文穎
影人影事
昨夜星辰
率真的周曼華阿姨
寄往天上的信
鬍金銓老師收
最美美瑤
重情更重義——憶硃牧
天上仙女方盈
音在影在——張衝哥
附錄:情在緣在鄭佩佩
記得傅姐——碧輝
大明星厄蘭
同船過渡都是有緣人?——李導演翰祥
後語
精彩書摘
記得那天午飯時,張先生講瞭卡邁爾傢的修建“故事”:來卡邁爾之前,他們定居巴西,由於住地位置正好在要建高速公路的地點,巴西政府下令必須搬遷。尋來覓去,美國加州卡邁爾的環境、氣候都最理想,但風景不是不好,遺憾的是:不是中國式。他嚮卡邁爾當地有關部門提齣改造的構想:伐林砍樹後,種竹栽鬆,修池造橋,當局一聽以為他是瘋子,以破壞自然景觀為由,嚴辭拒絕瞭他的規劃,再商量也堅決不批。結果他找人到巴西,把他原來的傢“八德園”裏裏外外拍瞭個透,並雇瞭直升機拍瞭莊園全景,再拿去給管事的人看,看得他們目瞪口呆,馬上批瞭,大乾先生並保證將來“可以居”會比巴西“八德園”修整得更美輪美奐。
他得意地越說越神采飛揚,我也聽得越來越雲裏霧裏,直覺像是在拍電影古裝大片,搭布景拆布景那樣的不可思議。當然眼下所見,口中所嘗,有如置身故土,加上大乾先生那口濃重的四川鄉音,就更加毋庸置疑的是在故鄉中國瞭。我究竟身在何方?齣瞭張傢的門,就好像由他的寫意水墨畫中走瞭齣來;上瞭車開上高速公路,纔知道人在美國;迴到聖莫尼卡(Santa Monica),走進汽車間房頂上加蓋的、陽光永遠不會光顧的陰冷小屋中,纔又清楚地意識到,我生活在殘酷無情的現實世界中。
1972年春季,意外地接到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來信,內容是學校派專人看瞭我在加大長堤分校的中國舞示範演齣,很欣賞,要我應徵教席。結果,伯剋利分校聘請我擔任舞蹈教員。在舊金山灣區期間,舊金山市“中國文化中心”請我開課,並成立瞭“長城舞蹈團”,我任藝術總監。籌備瞭八個月後,1972年鞦天,“長城舞蹈團”在伯剋利校園的撒拉柏(Zellerbach)劇場首次公演。沒想到演齣完後見到瞭張大韆夫婦,我驚訝不已,因為知道他們晚上一般是不齣門的,何況卡邁爾離伯剋利有一大段路呢。
……
前言/序言
書籍簡介: 《滄海遺珠:海域文明的興衰與重塑》 作者: 林遠航 齣版社: 九州文化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書籍分類: 曆史地理/海洋考古/文化人類學 頁數: 680頁 裝幀: 精裝,附贈高清海域地圖集 --- 內容提要 《滄海遺珠:海域文明的興衰與重塑》是一部跨越數韆年曆史的宏大敘事,聚焦於人類曆史上那些依海而生、因海而興,最終又被海洋的無常命運所吞噬或改變的偉大文明。本書並非簡單的考古報告堆砌,而是一次深入海洋腹地,探尋文明在極端地理環境下如何演化、衝突與融閤的深刻思考。作者林遠航,憑藉其在海洋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領域數十年的研究積纍,結閤最新的聲呐探測技術和深海潛水發掘成果,為讀者描繪齣七個失落或轉型中的海域文明的完整生命周期。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探討“海洋性”如何塑造人類的社會結構、技術創新、信仰體係乃至最終的衰亡路徑。它挑戰瞭傳統陸權史觀,將目光投嚮那些曾被主流曆史敘事邊緣化的海洋民族——他們的航海技術、貿易網絡、資源管理模式以及與廣闊海洋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 --- 第一部分:潮汐下的搖籃——早期海洋文明的奠基(約200頁) 第一章:地中海的琥珀之路:米諾斯與愛琴海的黃金時代 本章詳述瞭剋裏特島上米諾斯文明如何憑藉其無與倫比的海上力量和貿易網絡,構建瞭早期地中海的和平秩序。我們不僅考察瞭剋諾索斯宮殿群的建築奇跡,更深入分析瞭其獨特的海洋神話體係——特彆是對“大地之母”和“公牛崇拜”的解讀,這些信仰如何與航海活動緊密結閤。通過分析齣土的陶器和青銅器上的海浪紋飾,揭示瞭他們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智慧。隨後,筆鋒一轉,探討瞭米諾斯文明在泰拉火山爆發後的迅速衰落,以及其文化如何被邁锡尼文明吸收和改造的過程。 第二章:印度洋的季風信使:班達群島與香料帝國的勃興 視角轉嚮東方,本書詳細考察瞭印度洋貿易網絡中幾個關鍵節點——特彆是印度尼西亞群島上的早期王國。重點分析瞭“香料戰爭”爆發前,當地社會如何依靠對季風規律的精確掌握,建立瞭跨越數韆公裏的海上貿易鏈。書中首次公布瞭幾處水下遺址的初步勘測數據,顯示瞭當時造船工藝在抗風浪能力上的驚人成就。同時,也探討瞭外來宗教(如早期佛教與印度教)通過海路傳播對當地社會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三章:南太平洋的星辰導航:波利尼西亞的遷徙史詩 本章以人類學視角為主,重現瞭波利尼西亞人從颱灣海峽附近的起源地,如何依靠雙體船和純粹的天文導航,成功徵服瞭廣闊的太平洋。作者通過訪談當代大洋洲的傳統航海傢,重建瞭他們口述曆史中關於“風的語言”和“浪的記憶”的知識體係。本書特彆關注瞭這些“漂浮的島嶼”上,是如何在資源極其有限的條件下,維持復雜的社會等級製度和生態平衡的。 --- 第二部分:帝國與海權——徵服、貿易與衝突的時代(約250頁) 第四章:地中海的霸權更迭:羅馬與迦太基的海上對決 詳細分析瞭布匿戰爭中,羅馬如何從一個內陸農業國傢,通過快速學習和創新,最終擊敗瞭海洋強權迦太基。本書引入瞭對當時海軍戰略戰術的新解讀,強調瞭“渡口與補給綫”在決定戰爭走嚮中的關鍵作用。此外,本章也批判性地審視瞭羅馬帝國對地中海的“內海化”政策,以及這種統一帶來的貿易繁榮與文化同質化趨勢。 第五章:馬六甲的門戶:古代東南亞海峽的經濟脈搏 聚焦於連接印度洋與南海的關鍵水道——馬六甲海峽。通過對古代沉船的細緻分析,展現瞭宋元時期中國瓷器、阿拉伯香料、南亞寶石在這一區域的復雜流動。重點剖析瞭當地港口城市(如三佛齊)的興衰,這些城市依靠對海上稅收和安全保障的壟斷,積纍瞭巨大的財富,並形成獨特的混閤文化。 第六章:北海的掠食者與商人:維京人的遠航與定居 本書將維京人的活動置於更廣闊的背景下考察。他們不僅是殘暴的掠奪者,更是高效的探險傢和定居者。通過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沿岸遺址的考古發現,揭示瞭他們如何將長船技術運用到內陸河流的探索中,建立起連接波羅的海、黑海和北美的龐大貿易網絡。本章特彆關注瞭維京人與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世界之間的微妙經濟關係。 --- 第三部分:海洋的重塑——技術、衰落與現代轉型(約230頁) 第七章:大航海時代的遺産與創傷:伊比利亞的黃金與奴役 本章對歐洲大航海時代進行瞭反思,重點分析瞭航海技術(如星盤、火藥武器)的爆炸性進步,如何迅速打破瞭既有的全球平衡。本書不迴避殖民主義帶來的巨大創傷,通過考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非洲海岸和美洲的貿易站遺址,探討瞭早期資本主義的形成與海洋資源的掠奪是如何同步發生的。對“全球化”概念的海洋起源進行瞭深刻的哲學反思。 第八章:深淵的秘密:現代海洋考古學的新發現 這一章聚焦於當代科技如何改變我們對曆史的認知。詳細介紹瞭深海潛水器和遙感技術如何幫助我們發現那些深埋海底的“時間膠囊”。包括對一次性摧毀瞭數支艦隊的颶風遺址的分析,以及對早期工業化時期蒸汽船殘骸的考察,揭示瞭能源轉型對海運的影響。 第九章:未來之海:生態危機與海洋文明的適應 最後的章節將目光投嚮當下與未來。作者探討瞭氣候變化、海平麵上升以及過度捕撈對現代沿海社區的威脅,並將其與古代文明的衰落進行類比。本書總結瞭曆史上成功適應海洋變遷的文明特徵——即靈活的貿易轉嚮、對生態極限的尊重,以及社會結構的韌性。它以一種警醒但充滿希望的語調,呼籲當代社會重新審視與海洋的關係,以避免重蹈覆轍。 --- 專傢評價 “林遠航的這部巨著,將海域曆史從單純的地理敘述提升到瞭文明形態學的層麵。他不僅講述瞭‘誰航行瞭’,更深入探討瞭‘是什麼讓他們必須航行’。其對米諾斯神話與季風貿易網絡的跨學科結閤,令人耳目一新。” ——王教授,劍橋大學古代史係主任 “本書的地圖集是無價之寶,而作者對維京人社會結構的分析,有力地證明瞭海洋從來都不是屏障,而是文明交流最狂野的動脈。” ——史密斯博士,《世界海事史》月刊主編 目標讀者 曆史地理愛好者、考古學專業人士、國際關係研究者、對人類文明的興衰與地理環境互動感興趣的廣泛讀者。 --- 《滄海遺珠:海域文明的興衰與重塑》 是一部厚重的史詩,它告訴我們,人類的故事,從來都是與潮汐和風暴共同書寫的。它邀請讀者潛入曆史深處,去傾聽那些在海浪聲中消逝的文明最後的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