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文集(共五卷)

福楼拜文集(共五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福楼拜(法),施康强 著
图书标签:
  • 福楼拜
  • 法国文学
  • 经典文学
  • 小说
  • 文集
  • 名著
  • 19世纪文学
  • 现实主义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鉴文化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96748
商品编码:1138146004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福楼拜文集(共五卷)

:380.00元

作者:福楼拜(法),施康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020096749

字数:71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卷一: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梦想着小说和杂志上所描写的传奇浪漫的爱情,歆慕上流社会的“优雅生活”,在发现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的平庸之后,对自己的婚姻十分悔恨,终于陷入感情上的空虚。机缘巧合下,她先后爱上了一个乡绅和一个文书,然而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她的丈夫包法利变卖所有家产,却依旧无法偿清债务;他向母亲借钱,因为不舍得将女儿送到母亲身边做伴,母子关系终于决裂。他突然发现了妻子与人偷情的信件,痛苦难当,却竟然原谅了爱玛的情夫。在承受了种种打击之后,他也撒手人寰,留下了孤苦的女儿寄养在家道贫寒的姨母家中。福楼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卷二:
  《情感教育》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十八岁那年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只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试写过小说和华尔兹舞曲,还跟人学习绘画,但都半途而废。他深深爱上了画商阿尔努的妻子玛丽。玛丽虽不爱丈夫,但恪守妇道。后来,她终于被莫罗的一片痴情所打动,答应与他约会。时值一八四八年二月,巴黎爆发了革命。莫罗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但玛丽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约。绝望之余,莫罗投入交际花萝莎奈特的怀抱。两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儿子不幸夭折。莫罗与出身贵族的实业家当布勒兹交往,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成为当布勒兹夫人的情夫。实业家去世后,两人准备结婚。但在破了产的阿尔努夫妇的家具拍卖会上,当布勒兹夫人的举动深深刺伤了莫罗的心,于是他与这位贵妇人一刀两断。他万分沮丧地回到家乡,心里尚存一线希望:与一直爱恋他的乡下姑娘路易丝共结连理。可是他恰遇路易丝与他的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莫罗返回了巴黎。一天傍晚,阿尔努夫人突然来访,两人万分激动,互诉衷肠。她剪下一缕白发留给莫罗作纪念,与他诀别。
  卷三:
  《萨朗波》是一部历史小说。小说描写迦太基在次布匿战争中被罗马打败,要担负巨额赔款,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挥霍无度,以致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举行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哈米尔卡尔的女儿萨朗波,在希腊奴隶史本迪于斯的引导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由萨朗波负责守护的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哈米尔卡尔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亏得萨朗波只身走进马托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战争局势。哈米尔卡尔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逐个击破,彻底消灭。马托被俘,被残忍地处死,萨朗波的目光同马托的目光相遇以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死去。
  《圣安东尼的诱惑》,取材于宗教传说,反映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绝望。作品以剧本的形式写成,细致地描述了圣安东尼一生中的一个夜晚如何面对各种严酷的诱惑。《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说:福楼拜在写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尽善尽美。他早就立志要给法国写出一部像《浮士德》那样的作品。一八七四年出版的《圣安东尼的诱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卷四:
  《三故事》包括《淳朴的心》、《圣朱利安传奇》、《希罗迪娅》。《淳朴的心》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琐事,刻画了女佣费莉西泰淳朴善良、慷慨无私而博爱的品质,描绘了她凄凉宁静而无可指责的一生。《圣朱利安传奇》描述朱利安为了补赎误杀父母的罪孽,苦修行善积德,终成正果的坎坷经历,阐明了一个主题:成功或者失败,原因在于战胜自己而不是宿命。《希罗迪娅》中,藩王希罗特害怕结怨于民,不肯下令杀害施洗者约翰,阴狠刻毒的藩后希罗迪娅却设下美人计,在生日宴会上让美女莎乐美婆娑起舞俘虏藩王,终使其下令砍下了约翰的头颅。三个信徒捧着约喀南的头颅走向加利利,象征着耶和华为耶稣取代,耶稣的时代即将到来。
  《布瓦尔和佩库歇》中,布瓦尔和佩库歇是两位抄写员,两人认识后彼此感觉很投机,很快交上朋友。后来布瓦尔得以继承一笔数量可观的遗产,于是两人果断放弃职业,一起到乡间购置了别墅和地产,并开始了他们的“科学生涯”,一门接一门地研究学问,然而一事无成。小说因福楼拜突然辞世而中断,使人觉得此种徒劳无益之举,似乎无尽无休。这当然不是作家的本意。根据他留下的提纲,二人对此感到厌倦,于是重操旧业,誊写了一册“固有概念词典”。作家曾经说:“要从全书才能看出意义来。”(1877年10月5日致左拉)正如弗雷德里克与戴洛里耶那样,布瓦尔和佩库歇终也要退回起点。在此过程中,他们也要丧失一切。
  卷五:
  《文学书简》是福楼拜真实思想观点、性格情感的流露。书简中有不少涉及文学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美学思想、艺术主张,虽然某些观点不无矛盾,判断未必正确,好恶也不可能全都科学,但他写实主义的创作指导思想、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主张和对语言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却脉络清晰,贯穿始终,想必对读者理解福楼拜的文艺思想及其作品大有裨益。
  《庸见词典》:“这部词典将是对人们赞同的一切的历史性颂扬。我将证明多数永远有理,少数永远有错。我将把伟人送给所有笨蛋去糟践,把殉道者送到刽子手的刀下,而且用一种*夸张的、火箭喷发一般的文体。比如说,在文学领域,我将证明——这很容易做到——平庸因为是所有人都能够得着的,才是惟一合法的。因此需要排斥任何种类的创新,认定它是危险的、愚蠢的……对于所有可能遇到的话题,人们将能在词典里按字母顺序,找到为在社会上做一个体面的可亲的人而必须说的话。”

目录


第二卷 情感教育
第三卷 萨朗波 圣安东尼的诱惑
第四卷 三故事 布瓦尔和佩库歇
第五卷 文学书简 庸见词典

作者介绍


  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是十九世纪继巴尔扎克、司汤达之后跃入法国文坛的第三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引起爆炸性的反响,且至今仍作为经典名著享誉世界。

  福楼拜毕生从事写作,而成品数量并不很多,包括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库歇》在内,总共只有五部长篇和三个短篇。但这为数不多的作品已足以使他许多同代作家而步入大师的行列。

  福楼拜对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突破,是从作品中完全排除主观抒情成分,创立了所谓“纯客观”的艺术。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功力深厚的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他所选择的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及事件的组合,来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而不一定要直抒情怀。这种把作者和作品拉开一定距离的写作方法,以其客观、冷漠的风格,对后来的法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福楼拜在二十世纪名声大振,被当代文学评论家奉为现代派艺术的先驱。

文摘


序言



《法兰西文学的璀璨星辰:福楼拜文集(共五卷)》 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古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星辰。这位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巨匠,以其对语言精炼的极致追求,对现实主义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的复杂描摹,彻底革新了小说的创作手法,为后世文学树立了难以企及的标杆。他所留下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细腻入微的法国风情画卷,又如同一面面映照出人类内心深处幽暗与光明的镜子。 “福楼拜文集(共五卷)”不仅是一套作品的汇编,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朝圣。它将这位文学巨匠毕生心血的结晶,以最完整、最精美的姿态呈现于读者面前,让每一位渴望触碰文学经典之美的人,都能在这五卷宏大的篇章中,沉醉于福楼拜那独树一帜的艺术世界。 第一卷:初探凡尘的《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文集”的首卷,便以其震古烁今的《包法利夫人》开启了读者的阅读之旅。这部被誉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的作品,讲述了艾玛·包法利,一个被浪漫小说填充了头脑的农家姑娘,嫁给一位庸碌的乡村医生后,如何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一次次追逐虚幻的爱情与浮华的梦想,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展现了他对“客观性”写作的坚定信念。他摒弃了传统小说中作者的干预与说教,而是以冷峻而精准的笔触,捕捉艾玛内心世界的微妙波动,描绘她对现实的逃避与对幻想的沉溺。从她对婚姻的失望,到对情人的幻想,再到对物质享乐的追求,每一个细节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福楼拜的语言,如同一把手术刀,解剖着人物的灵魂,也解剖着那个时代法国小镇的世俗与空虚。 《包法利夫人》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女性的悲剧。它更是对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虚伪、庸俗以及人性的普遍困境的深刻反思。艾玛的悲剧,是那个时代无数被压抑、被物质蒙蔽心灵的灵魂的缩影。福楼拜以其超凡的艺术才能,将这个普通的故事,升华为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经典。阅读《包法利夫人》,就是一次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一次对生活本质的冷静审视。 第二卷:沉浸历史的《情感教育》 “福楼拜文集”的第二卷,将读者带入另一部鸿篇巨制——《情感教育》。这部作品以十九世纪法国七月王朝的动荡时期为背景,描绘了青年弗雷德里克·莫罗在个人情感与社会变革的双重洪流中的迷茫与挣扎。 《情感教育》并非一部简单的爱情小说,更不是一部激昂的政治史诗。福楼拜将个人情感的萌动与历史的变迁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了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渺小与无奈。弗雷德里克对美丽的罗莎娜的爱恋,是他青春期情感的萌发,也是他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寄托。然而,现实的残酷、政治的动荡,以及周围人物的复杂关系,使得他的情感之路充满了曲折与幻灭。 福楼拜在《情感教育》中,对十九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更为广阔而深刻的描绘。他笔下的巴黎,既有浮华的沙龙,也有阴暗的角落;既有对革命的憧憬,也有对权力的追逐。他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从追逐名利的政客,到耽于享乐的贵妇,再到怀揣理想的革命者,每个人物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种种病态与矛盾。 《情感教育》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展现了人在时代浪潮面前的无力感。弗雷德里克最终并没有实现他心中的宏图大志,他的情感也走向了失落,这恰恰是福楼拜对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幻灭”情怀的真实写照。阅读《情感教育》,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度回溯,也是对个体在历史进程中命运的深刻思考。 第三卷:凝视异域的《萨朗波》与《圣朱利安的传说》 “福楼拜文集”的第三卷,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奇异与宏伟的世界。在这里,福楼拜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作家,对历史、神话和异域风情的驾驭能力。《萨朗波》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古罗马历史小说,而《圣朱利安的传说》则是一篇充满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篇章。 《萨朗波》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爆发的那场惨烈的雇佣兵战争。福楼拜以惊人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史学功底,为我们再现了那个遥远而血腥的时代。他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迦太基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以及雇佣兵们复杂而粗犷的生活。女主角萨朗波,一位美丽的祭司,在战争的洪流中,经历了爱恨情仇,也展现了女性在残酷现实中的坚韧与魅力。福楼拜在《萨朗波》中,对暴力、欲望与宗教的描绘,充满了令人震撼的力量,也展现了他对宏大叙事的精湛掌控。 《圣朱利安的传说》则是一篇风格迥异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位中世纪圣徒的故事,这位圣徒一生致力于行善救人,最终通过承受巨大的痛苦,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福楼拜在这篇作品中,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牺牲精神以及救赎的主题。他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笔调,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氛围,将读者的心灵引向对生命意义的深层追问。 第三卷的作品,充分展现了福楼拜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他既能驾驭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能捕捉细腻入微的宗教情感。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福楼拜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 第四卷:对文学形式的极致探索——《布瓦尔与佩居歇》 “福楼拜文集”的第四卷,呈现了一部最为独特、也最具实验性意义的作品——《布瓦尔与佩居歇》。这部未完成的作品,是福楼拜晚年倾注心血的结晶,也是他对知识、信息以及人类愚蠢本质的深刻反思。 《布瓦尔与佩居歇》讲述了两位业余研究者,布瓦尔和佩居歇,他们决定利用一笔遗产,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充实自己。然而,他们的学习过程却是荒诞而滑稽的。他们尝试各种学问,从农业、园艺到哲学、历史,但每一次都浅尝辄止,最终陷入了更大的迷茫与困惑。 福楼拜在这部作品中,以一种讽刺的笔调,对知识的泛滥、信息的过载以及现代社会的愚昧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布瓦尔和佩居歇的经历,折射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反而可能迷失方向,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他们对知识的追求,最终沦为了对肤浅的模仿和对表象的追逐。 《布瓦尔与佩居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预见了现代社会信息过载的弊端,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洞察。福楼拜通过对两位主人公荒诞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知识面前的局限性,以及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与理性的艰难。这部作品,虽然未完成,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理解福楼拜思想的重要窗口。 第五卷:思想的凝练与文学的余韵——书信、随笔与未竟之作 “福楼拜文集”的第五卷,是整个文集的点睛之笔,它将读者引向福楼拜更为私密的心灵世界,以及他对文学创作更为深邃的思考。这一卷汇集了福楼拜的书信、随笔以及部分未竟之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全方位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窗口。 福楼拜的书信,是理解他思想和创作过程的宝贵财富。在这些书信中,他与友人、同行交流思想,讨论文学理论,抒发创作感受。我们能从中窥见他对自己作品的严苛要求,他对语言的极致打磨,以及他对现实主义的坚定追求。他的书信,如同一份份珍贵的文学手稿,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纯粹艺术家的执着与热情。 随笔部分,则收录了福楼拜对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语言,评论当时的文学潮流,剖析社会问题,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这些文字,如同他小说中的精炼句子一样,充满了智慧与启发。 未竟之作的部分,则让我们看到福楼拜作为一位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即使在晚年,依然在不断地尝试与创新。虽然这些作品可能未能以完整的面貌呈现,但它们同样闪耀着福楼拜独特的艺术光芒,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福楼拜文集(共五卷)”不仅仅是一套书,它是一次完整的文学体验。从《包法利夫人》中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到《情感教育》中对时代洪流的精准描绘,再到《萨朗波》的宏伟叙事,《圣朱利安的传说》的神秘沉思,以及《布瓦尔与佩居歇》的智慧批判,直至第五卷中那闪耀着思想光辉的书信与随笔,福楼拜以他毕生的心血,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富而深邃的文学世界。 阅读这套文集,就如同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精湛的艺术家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对话。你将沉醉于他那如水晶般澄澈的语言,震撼于他那洞察幽微的目光,更将收获对生活、对人性、对艺术的全新理解。这套“福楼拜文集”,必将成为每一位热爱文学的读者案头不可或缺的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图书馆借到了一套关于古典音乐理论的入门教材,主要讲解了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初期,奏鸣曲式和赋格曲的结构分析。这套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大量使用乐谱的局部细节作为范例,用非常清晰的图解方式,把复杂的对位法和和声进行拆解开来。比如,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C大调前奏曲的分析,它不仅告诉你“这里是终止式”,还会用颜色和箭头标注出声部进行中的“引导音”如何巧妙地被隐藏和释放。阅读它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因为你得一边看着文字解释,一边在脑海中甚至实际弹奏出那些乐句的走向。它让我对音乐的“建筑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那些听起来天马行空的旋律背后,是多么严谨和精确的数学逻辑在支撑。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这种对结构和内在秩序的探究,与文学批评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审美领域,让我明白,优秀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叙事,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力量。

评分

最近刚看完的一部日本战后文学的精选集,主要是大江健三郎和安部公房的一些中篇作品,那种特有的、既疏离又极度内省的风格,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大江健三郎的作品里,那种对残缺、异化和父子关系的探讨,总是带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执着和痛苦的自我剖析。相比之下,安部公房那些带着荒诞剧色彩的故事,比如那个关于“螺丝钉”的比喻,则将现代人的存在焦虑提升到了哲学层面。这套书的翻译质量非常出色,准确地捕捉到了原文那种语气的微妙变化,特别是安部公房那种冷静得近乎残酷的叙事腔调,被译者精准地保留了下来。我尤其喜欢他们作品中对于“外部世界”的描绘,那种模糊不清、似乎随时可能崩塌的现实感,让人觉得我们所身处的日常,不过是另一种精心搭建的幻觉。这套书的排版风格偏向简洁留白,让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文字本身,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夜晚,关掉所有电子设备,纯粹地与文字进行一场智力与情感的搏斗。

评分

最近淘到了一套非常精装的《名著精选典藏系列》,虽然不是我一直追寻的福楼拜,但拿到手的时候还是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扉页上泛黄的纸张香气给迷住了。这套书里收录的是俄国白银时代几位重量级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集,比如布宁的《薄暗的小巷》和蒲宁的几篇著名的爱情短篇。布宁的文字,带着一股子寒冷又缠绵的暮气,描述的那些逝去的贵族庄园和刻骨铭心的怀旧情绪,简直是让人一页一页地陷进去,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冰雪覆盖的乡间小路上,徒劳地呼唤着旧日时光的幽魂。尤其欣赏其中对人物内心细微波动的捕捉,那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比很多冗长的心理分析都要来得有力。而且,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每一卷的封面都用了不同色调的丝绒材质,拿在手里简直就是一种享受,那种触感是数码时代阅读无法替代的。我打算最近找个周末的下午,泡上一壶浓茶,就着午后的斜阳,慢慢品味这些关于逝去与追忆的故事。虽然期待中的那套文集还没找到,但这次意外的收获,让我对俄国文学的独特韵味有了更深的体会,特别是那种深沉的、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忧郁气质,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评分

手头上正在啃的是一套关于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后期社会风貌的非虚构历史著作,三卷本,篇幅浩大,内容细致到让人汗毛直竖。这套书聚焦于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地的工厂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特别是童工的使用、恶劣的居住环境以及新兴的贫困阶层文化。作者似乎是一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结合体的角色,他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统计数据,还穿插了大量来自当时报纸的读者来信、法庭记录和医生报告,将那种赤裸裸的生存挣扎展现在眼前。我特别被其中描述纺织厂内机器轰鸣和空气中弥漫的棉絮对工人健康的影响那一段所震撼。那种压抑感是渗透在每一个字里的,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煤烟和汗水的混合气味。阅读过程是缓慢而沉重的,因为它要求你直面人性的黑暗面和资本逻辑的冷酷无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比小说更直接、更冰冷的证据链,还原了一个被浪漫化了的时代背后最真实的血肉磨坊。每读完一个章节,都需要停下来,深呼吸好久才能继续,因为它带来的精神负担是实实在在的,但这种阅读体验的深度,却是其他轻量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二十世纪初欧洲先锋艺术运动的画册与理论文集合集,这套书的重点放在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早期萌芽阶段。里面收录了大量的原始手稿扫描件、艺术家的私人信件以及当时重要的宣言和评论,信息量大到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对于安德烈·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的解读,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潜意识创作理解的一扇窗。它不像很多当代艺术评论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直接深入到精神分析的源头,探讨梦境、自动写作和集体无意识如何被艺术化地重构。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把其中关于“意象的碰撞”理论消化了一半,那种逻辑的跳跃性和视觉的冲击力,着实让人感到思维被撕裂后又重组的兴奋。书中的插图,尤其是马克斯·恩斯特那些拼贴作品的清晰度,简直是博物馆级别的还原。这套书的排版也十分大胆前卫,很多文字是垂直排列或者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阅读过程本身就像是一场行为艺术。它让我意识到,文学和艺术的边界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模糊和充满张力,充满了对既有美学规范的颠覆和挑衅,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沉浸在那种革命性的思潮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