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法学院学生、律师、法官、检察官、其他法律                                   作者德肖维茨从法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权利的来源,用语简练,层层深入,丝丝入扣。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德肖维茨是美国当今著名的律师与法学教授,其在中国已经出版的作品都广受欢迎。这本书主要从法理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在这本书中,德肖维茨提出了一种全新而令人信服的答案。传统的理论中有权利来自上帝,来自自然法——"天赋人权",来自法律的规定等等说法。德肖维茨既怀疑真的存在位于宪法与法律之外的自然法?我们如何知道自然法说了什么?而权利为什么会随时空不同而变化?另一方面,如果权利不过是人类法律的产物,为什么我们允许权利凌驾于人民意志之上?少数人的权利可以胜过多数人的意志,其论证的基础何在?由此,德肖维茨主张权利并非来自上帝、自然、逻辑,或是仅仅来自法律。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这既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础课题,也是每个关心个人权利的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提出,权利产生于人类对非正义的经验。正义是个捉摸不定的概念,难以定义,而且各种解释彼此冲突;但不义则正好相反,它是立即的、直觉的、具有广泛共识的,并且是具体的。《你的权利从哪里来?》是一个不以正义理论为起点的权利理论,它从反面入手:由下而上、从试误中以及从集体的不义经验出发,得出人类的权利源自人类的恶行。人类的权利是在与非正义做斗争的漫长过程中一步一步积累而成的,人类的权利是为了抵御各种各样的非正义行为而建立起来的。     
作者简介
     艾伦·德肖维茨,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刑辩律师,著名法学家,哈佛法学院教授。曾在辛普森杀妻案、克林顿绯闻案与弹劾案、泰森案等一系列备受瞩目的案件中担任辩护律师。德肖维茨1962年自耶鲁法学院毕业,28岁即成为哈佛法学院教授,是这所名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1981年,美国刑事辩护律师协会给他颁奖,推崇他“作为学者对于个人自由与人权的卓越贡献”。德肖维茨也是专栏作家、演说家、书评家与畅销书作家,知名度遍及世界,德肖维茨的著作包括《最好的辩护》《致年轻律师的一封信》《大法官的偏见》《性的麦卡锡主义》《合理怀疑:从辛普森案批判美国司法体系》《厚颜无耻》《颠覆命运》《法律创世记》以及《虐待的藉口》等。     
目录
   谢辞
导论 权利来自哪里
第一篇 权利的来源
第一章 权利是什么?
第二章 造物主是权利来源吗?
第三章 自然是权利来源吗?
第四章 权利还有其他“外在”来源吗?
第五章 立宪民主真的需要权利外源理论吗?
第六章 我们需要发明外在的权利来源吗
——即便它并不存在?
第七章 自然法是有利还是有害的虚构?
第八章 什么才是权利来源?
第二篇 经验作为权利来源的一些挑战
第九章 总有正确答案吗?
第十章 如果权利不是来自造物主或自然,我们该如何区别权利与单纯的偏好?
第十一章 经验取向是否会混淆哲学与社会学?
第十二章 权利会产生恶行吗?
第十三章 权利外在来源的争论是否为自由主义
与保守主义之争?
第三篇 在特定议题上运用经验权利理论
第十四章 经验权利能否箝制多数决的滥用?
第十五章 “生命”权存在吗?
第十六章 不受政府检查的权利存在吗?
第十七章 要求政教分离的权利存在吗?
第十八章 迁徙的权利存在吗?
第十九章 动物有权利吗?
第二十章 死者能对自己的器官主张权利吗?
结论 权利的未来
注释      
精彩书摘
     《你的权利从哪里来?》:
  不过,如果世界各国一致同意,杀害犹太人、奴役黑人或吃小孩是可允许的,那该怎么办?这是否足以使之成为“法律”,并剥夺受害者的任何权利?受害者可以引用什么样的权威来源?战后的纽伦堡大审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它承认并施行了一套人类设计的基本规则,用以超越个别国家的实定法。这项努力在概念与实务上都相当困难,特别是“新”实定法要回溯适用到先前已经施行的法律上。虽然如此,它还是造成了改变。现在已经有一些关于违反国际实定法的审判与有罪判决出现,其中不乏被告行动完全符合自己国内实定法的例子。'83因此,纽伦堡大审站在法律与道德连续体的两端。纳粹掌权期间在纽伦堡制定的法律,战后即在纽伦堡受到审判。在战胜国位阶较高的实定法压制下,原初的纽伦堡法毫无辩解的余地,而这件案子也成了全世界共同的实定法判决先例。虽然这个判例难以执行,但国际人权的世界已与一个世纪前大不相同。
  对于那些赞同边沁怀疑论观点的人——边沁说所有道德权利都是“毫无道理,大言不惭”——我的看法是,就边沁写作的时代来看,他的描述或许正确,特别是18世纪与19世纪初。这表示我们必须更努力。身为国际人权的拥护者,我们有责任让世界共同体相信,生活在以权利统治的世界,要比生活在受武力统治的世界好,正如生活在由权利统治的国家,要比生活在单凭权力统治的国家好。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特别是在通讯全球化的时代里,再用“我们不知道”这个犹太人大屠杀期间绝大多数正直的人们所说的理由当借口,已不再合理。许多人知道,或应该可以知道,或有机会却不想知道。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法兰克福特(Felix Frankfurter)在听完伟大的卡尔斯基(Jan Karski)对华沙犹太区与死亡集中营的详细说明后,对卡尔斯基说:“像我这样的人在对像你这样的人说话时,必须完全诚实。因此,我诚实地说道:我无法相信你。
  法兰克福特的意思并不是不相信,而是他无法相信。法兰克福特与其他跟他类似的人选择不要知道,为的是眼不见心不烦,这是人的天性。若要避免犹太人再次遭遇大屠杀,必须从教化出发。
  在即时通讯的时代里,否认——拒绝相信——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直接面对如何倡议、实施与执行基本人权(特别是人类有不因个人的种族、宗教或族群而遭杀害的权利)这个困难议题,借此将自己提升为不是只依循”自然“本能(自我保存、基因传播)行动的物种。在这个国家基于种族、族群与宗教而赞助恐怖主义的时代里,这种要求更是迫切。最近的恐怖主义,正是一种足以改变哲学思想的经验。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小布什总统的正当决定,他授权击落即将坠入建筑物的遭劫持客机。哲学家必须让这项决定与既有的理论协调一致,因为几乎人人都相信,在那样的情况下,这个选择虽然邪恶但却适当。这个问题对罗尔斯来说并不难,因为对于任何处在无知之幕后的人而言,让数百人的生命多持续几秒钟,显然比不上让数千人能安享他们的天命。边沁基于功利主义计算也不会有任何犹豫。康德则会伤透脑筋,因为这是牺牲一群人来拯救另一群人。聪明的康德主义哲学家也许会认为飞机上的乘客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愿成为杀害其他人的工具。但这并不能帮神学家解决问题,因为对他们来说,寻求死亡就是自杀。如果一个痛苦不堪的末期病患在上帝决定终止他的生命之前都不能寻求死亡,一个旅客又怎能加速自己的死亡来拯救他人呢?
  ……      
前言/序言
   
 
 
    
				 
				
				
					寰宇之思:探寻知识与文明的边界  书名: 寰宇之思:探寻知识与文明的边界  作者: [此处留空,暗示作者身份的多元或未定]  出版社: [此处留空,暗示出版的独立性或学术性]  字数: 约十五万字  ---   卷首语:无垠的知识疆域  人类对“已知”的渴求,犹如宇宙膨胀般永无止境。我们所处的现实,不过是无数层叠加的认知结构中的薄薄一层。《寰宇之思》并非试图建立一个终极的知识体系,而是作为一艘轻盈的探索船,驶入那些传统学科边界模糊、哲学思辨最为激烈的海域。它探讨的不是既定的规则或既成的权利,而是构建规则与定义权利的基础性认知结构本身。  本书是对知识本体论、人类心智的局限性以及文明演进动力学的深度剖析。它邀请读者暂时放下对确定性的依恋,跟随作者的思绪,在科学的严谨与哲学的浪漫之间游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知识图景是如何被塑造、被误读,以及如何可以被重构。  ---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宫与感知的边界 (The Labyrinth of Mind and the Edge of Perception)  引言:我们如何“看见”世界?  本部分着重于人类认知科学与现象学的交汇点。我们习惯于相信眼睛所见、大脑所思即是客观现实,然而,这只是大脑构建出的一种高效的、服务于生存的“用户界面”。   第一章:皮层下的宇宙:对感觉输入的重构  本章深入探讨了感官数据的处理过程。重点阐述了人类大脑如何通过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模型运作,即大脑并非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预测下一刻的输入。讨论了“先验知识”在塑造即时感知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引入了对错觉、幻觉以及不同物种感官世界(Umwelt)的比较分析。我们审视了语言结构对思维模式的锁定作用,以及在失去特定感官输入后,其他感官如何进行代偿性扩张——这并非是权利的延伸,而是适应性的重组。   第二章:时间、空间与连续性的幻象  我们对线性时间流逝的感知是文明的基石,但物理学和神经科学对“现在”的定义却日益模糊。本章挑战了牛顿式的绝对时空观,探讨了从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到量子纠缠中对“分离性”的瓦解。在哲学层面,讨论了柏格森对“绵延”(Duration)的阐释,以及在信息论中,信息如何跨越时空壁垒进行编码和传播。核心在于,我们所经验的连续性,很可能是一种对离散事件的平滑处理。   第三章:叙事建构与“自我”的流动性  “我是谁?”这一古老的提问,在现代认知科学面前显得尤为脆弱。本章分析了“自我”(Self)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大脑持续运行的、高度编辑的叙事流。通过对记忆的错误性(False Memory)和叙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的研究,揭示了我们是如何为了维持内在的连贯性而不断修改过去的“事实”。这并非关乎个体主张的合法性,而是对“主体”这一概念进行去中心化的考察。  ---   第二部分:符号的帝国与意义的涌现 (The Empire of Symbols and the Emergence of Meaning)  知识的积累依赖于符号系统的有效性。本部分探讨了语言、逻辑和数学作为人类文明最高成就的符号体系,它们是如何创造出脱离物理实体的“第二现实”。   第四章:逻辑的疆界:形式系统与不完备性  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到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人类逻辑体系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同时也暴露了其内在的局限。本章详细阐述了形式系统(Formal Systems)的内生性危机——任何足够强大的系统都无法在其内部证明自身的完全性和一致性。这使得我们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必须接受一个审慎的后设认知:真理是依赖于其所处公理集合的产物,而非绝对的、悬空的实体。   第五章:语言的拓扑学:从语义到语用  语言是意义的容器,但容器的形状决定了内容的表达。本章运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分析了词汇如何固化社会共识,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意义是如何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中产生漂移和冲突。这里探讨的不是语言如何保障交流的效率,而是语言如何无形中限制了我们想象新概念的能力。   第六章:算法的诗篇:信息与复杂性的度量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了信息科学。通过夏农的信息熵(Entropy)概念,我们探讨了信息量与“无序性”之间的关系。复杂性并非是事物数量的堆砌,而是信息压缩效率的体现。我们分析了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等模型如何从极简的规则中涌现出高度复杂的模式,揭示了“涌现性”(Emergence)——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现象——如何成为宇宙演化的核心驱动力,而非某种神秘的外部干预。  ---   第三部分:文明的算法:结构、耦合与不可逆性 (The Algorithm of Civilization: Coupling, Structure, and Irreversibility)  文明是人类在特定环境下,为了降低熵增和提高生存概率而形成的宏大、动态的、自组织的结构。本部分将探讨驱动这一结构演化的底层机制。   第七章:技术加速与因果链的断裂  技术进步并非匀速的线性攀升,而是指数级的跳跃。本章分析了“奇点”概念(无论在技术还是社会层面)的本质,即当系统的反馈回路速度超过人类伦理和政治决策的速度时,因果关系变得难以追踪。我们审视了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关键节点,如何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高惯性、高敏感性”的新状态,使过去的经验预测未来的能力急速衰减。   第八章:社会耦合:大规模协作的脆弱性  从城市化到全球金融网络,人类社会展现出惊人的耦合度。这种高耦合性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但也制造了系统性风险。本章运用复杂系统理论中的“临界性”(Criticality)概念,探讨了看似微小的局部扰动如何通过网络传导,最终导致全局崩溃(如金融危机或能源系统瘫痪)。这种脆弱性源于对单一模式的过度优化,而非权利分配的公平与否。   第九章:历史的非线性:选择的残余与路径依赖  历史并非是一条清晰的因果长河,而是无数次“非线性分支点”的结果。本章强调了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的强大力量:早期的微小偶然性(如一次关键的发明、一次关键的决策)被后来的结构锁定,使得后来的选择空间被极大地压缩。我们不是在“选择”我们的未来,而是在不断地适应并重构一个被过去“锁死”的结构。理解这一点,是理解任何社会结构运行规律的先决条件。  ---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航行  《寰宇之思》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种审慎的怀疑精神,一种对知识结构保持警惕的态度。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或便捷的定位,而是提供一套思维工具,用以解析我们所处的认知迷宫、符号帝国与结构性限制。真正的理解,或许不在于掌握了什么“正确”的知识,而在于深刻认识到:我们所知的每一项“确定性”,都建立在无数尚未被检验或被刻意忽略的假设之上。探索的乐趣,就在于不断揭示这些假设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