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医大师亲笔真传系列:实用温病学》系张老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所集的一本关于温病的论著。《国医大师亲笔真传系列:实用温病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整体论述温病的发展概况、辨证、诊断、治法;下篇分别论述温病的各个类型,包括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等病证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证治法则。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能够帮助广大中医学生、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开阔视野,增进学识。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温病学说发展概况
一、从《黄帝内经》成编至唐代
(一)温病学说的起源
(二)温病类属之分
(三)外感热病专著之问世
(四)温病学说的新发展
二、从宋、金、元至明代
(一)对《伤寒论》与温热病的研讨倍加重视
(二)疫病专书的始作者
(三)寒凉学派的形成
(四)伤寒与温病学说渐趋分化
(五)该时期对伤寒、温病发展的主要成就
三、从清代以后
(一)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的争辩
(二)温病学说的发扬
结语
第二章 温病的辨证
一、辨新感与伏邪
(一)新感
(二)伏邪
二、辨证纲领
(一)卫气营血
(二)三焦
结语
第三章 温病的诊断
一、望诊
(一)辨舌
(二)验齿
(三)面色
(四)察目
二、闻诊
(一)闻气味
(二)闻语音
三、问诊
四、切诊
(一)脉诊
(二)腹诊
结语
第四章 温病的治法
一、解表法
(一)解表法的意义和作用
(二)解表法的运用
二、和解法
(一)和解法的意义和作用
(二)和解法的运用
三、化湿法
(一)化湿法的意义和作用
……
各论
精彩书摘
(2)黄苔:黄苔主气分之病,黄薄者邪初化热,黄厚者热已炽盛;润泽者,虽有热而津未伤,干燥者津已伤;平整均匀者,多宜于清,断裂芒刺者,则当下;黄而黏腻者,乃湿热之证;黄白相兼者,乃卫分之邪未尽,已入里化热;黄薄而不燥,或微黄,皆热邪初入气分之证,当用轻清透泄,或辛凉开泄;黄薄而干燥者,乃胃中津液被伤,当以甘寒轻剂以养脾胃之阴;黄厚而干燥者,热已盛,若质地未坚者,仍属无形之热,当以辛寒清热保津;若老黄色,质地坚敛,断裂芒刺者,乃邪热结于腑中之实证,当用攻下法;黄而黏腻者,属湿热内伏,当根据邪留之部位而施治,偏于中上焦者,胸脘痞满,当芳香宣化;偏于中下焦者,脘腹痞满,当用苦辛通降,或芳香化浊等法皆可。
(3)灰苔:灰苔即黑苔之轻者,多由黄苔转化,灰苔再重能变为黑苔。灰苔可分为燥、润两种,燥者多主热证,润滑多属寒湿。
灰而干燥者,为热邪伤津,胃阴被伤,当甘寒救液;灰而断裂芒刺者,属热结腑实,当用攻下;灰而滑润,多属寒或寒湿,常见于伤寒,温病不多见;灰而黏腻,为湿遏热伏之象,当泄湿透热。
初患温病,即现灰腻灰黄等苔,乃属素有食滞伏饮等病,不可误为寒证。又有舌无苔,有如烟煤隐隐,若口渴烦热而燥者,乃平时胃燥,当甘寒养胃;若不渴而肢冷者,则属阴证。
(4)黑苔:黑苔是由灰苔进一步发展而成,或从黄苔迅速演变,其辨证与灰苔大致相同,主要看燥、润来辨别寒、热。
黑而干燥者,为津枯火炽,急急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水);黑燥而中心厚者,乃土燥水竭,急以咸苦下之;苔黑而质地坚敛断裂者,多属热结腑实之证,亦当急予攻下,缓则津枯,每成下亦不通之危症;黑而滑润者,为水来克土之阴寒证,当温之;初病褊舌色黑而润,发热胸闷者,乃胸膈素有伏饮;苔黑而黏秽,脘腹痞满者,乃夹食滞,或湿浊不化,当宣导之。
舌苔的变化,主要就是上述四种,这四种舌苔所主的病变,都属卫、气分。其中薄苔主表,白厚苔、黄苔、灰苔、黑苔皆主里;滑润者多属寒,黏腻者必有湿,干燥者皆属热;苔坚厚者乃热实证,枯焦者则属阴液亏损。根据这些原则,再结合其他症状,就不难辨别了。另外在辨舌苔时,必须注意是否染苔,也就是假苔一类,如刚吃过柿子、石榴等水果,或带色的饮食物,能染上假色,不可为其蒙蔽,当令患者漱洗后,或停一个时期再察看。
2.舌质:舌质是指舌的本体颜色变化,通常分为四色,即红、绛、紫、蓝。舌体是直接受营血来贯注,又能通过经脉和脏腑直接发生联系。所以舌质的变化,能反映出脏腑营血的病变情况和程度,以下就四种颜色所主之病变,加以说明。
(1)红舌:红舌当分淡红、深红、有苔、无苔,淡红者多属虚证,深红者则属实热,有苔为气分之热邪未尽,无苔者乃热邪人营。
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而干燥者,乃上焦气热灼津,当清泄气分之热邪,慎不可早用营血分之药,反致滋腻留邪;舌尖色红甚至起芒刺者,乃心经火邪上炎;四边色红者,是肝热,甚则起芒刺者,是肝经热极。纯红鲜红是热人营分。纯红有裂纹或有黑小点者,或红点如碎之状者,皆热毒炽盛之证,须急予凉血清热解毒;光红如殊红者,乃阴虚心火上炎之证,病情多凶;舌红而干燥无津者,属营热而津液耗伤,当清热养阴。舌色淡红者,乃气血虚弱之证。
(2)绛舌:绛舌较红舌为尤重,主邪人营分之病变,当分有苔、无苔及潮润、干燥,有苔者为气分之热邪未尽;纯绛无苔者邪人营血分;潮润者营虽有热,而伤津未重;干燥者乃营热劫津。
……
前言/序言
国医大师亲笔真传系列:实用温病学 内容简介 《国医大师亲笔真传系列:实用温病学》是一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温病学专著。全书以国医大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根基,系统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辨证论治及预防保健等重要内容。本书不仅深入解读了温病学的经典理论,更着重于体现大师在临床实践中独到的见解与精妙的治疗方法,旨在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爱好者及学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易于掌握的温病诊疗指南。 一、 温病的辨证理论:精微与宏观的融合 本书对温病辨证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在宏观层面,它详细讲解了外感温热病机的基本规律,包括邪气如何从口鼻而入,循经传变,以及在人体内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书中特别强调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经典辨证体系的内涵与应用,并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认识,对温病“疫疠之气”的致病特点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在理论阐述中融入了大师对温病病机认识的精微之处。例如,对于湿热、暑热、寒湿等不同性质的温邪,以及其在人体内可能引起的细微病理差异,书中都给予了细致的描绘。大师认为,许多温病的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往往与病机认识不够深入,辨证不够精细有关。因此,本书在阐述过程中,不断引导读者深入肌理,体察邪正盛衰的细微变化,力求做到辨证准确,为后续的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二、 辨证施治:经验之道的具体呈现 《国医大师亲笔真传系列:实用温病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体现。本书并非止步于理论的罗列,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大量的医案和临床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大师是如何将辨证理论应用于临床,并最终做到辨证施治的。 在辨证方面,书中列举了多种常见温病的典型证型,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并对每种证型的特点、临床表现、舌脉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同时,针对一些疑难复杂的温病证候,大师也分享了自己辨证的心得体会,如如何通过“问、闻、切、望”四诊信息的综合分析,如何结合患者的体质、地域、季节等因素,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施治方面,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温病治疗的常用治法,包括清热解毒、辛凉解表、宣肺化痰、泄热通腑、芳香化湿、滋阴润燥等等。但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深入剖析了大师在组方遣药上的独到之处。例如,为什么在某个证型中会选用某味药,这味药在方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其他药物如何配伍能够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解释。对于一些名贵中药的使用时机、剂量以及炮制方法,大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三、 经典方剂的创新运用与验方精粹 温病治疗离不开经典方剂,但经典的运用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本书在介绍经典方剂时,不仅阐述了其源流和主治,更着重于大师在临床实践中对这些方剂的化裁与运用。例如,对于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等耳熟能详的方剂,大师是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增减药物,以达到更佳的疗效。这种化裁过程,充分体现了大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此外,《国医大师亲笔真传系列:实用温病学》还收录了大量大师的经验方和效验方。这些方剂往往针对性强,疗效显著,是大师多年行医的宝贵财富。这些验方在书中得到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其组成、用法、主治以及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要点。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大师也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 预防与康复:温病防治的长远考量 除了疾病的治疗,《国医大师亲笔真传系列:实用温病学》还将目光投向了温病的预防与康复。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医养生保健在预防温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季节性养生、饮食调养、情志调畅、起居有常等方面的建议。 在康复阶段,本书也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温病之后,人体正气往往受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恢复过程。书中介绍了温病恢复期如何进行调理,如何选择补益类中药,以及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以防止疾病复发或留下后遗症。大师认为,真正的医术不仅在于治病,更在于帮助患者重拾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五、 适用人群与价值 《国医大师亲笔真传系列:实用温病学》是一部面向广泛读者的著作。 中医临床医师: 本书提供了系统、深入的温病诊疗理论与实践指导,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提升温病辨证施治的能力,掌握更多实用的临床经验和验方,从而提高治愈率,解决临床难题。 中医院校学生: 本书是学习温病学的重要参考书,它以大师的临床经验为载体,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有助于学生建立扎实的温病学基础,并能从中领略到中医大家治学之道。 中医爱好者: 对于热爱中医、希望了解温病学知识的读者,本书也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的途径。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医的智慧。 总而言之,《国医大师亲笔真传系列:实用温病学》是一部集权威性、实践性、系统性于一体的温病学佳作。它不仅是对经典温病学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国医大师临床智慧的生动展现。本书将成为您学习、研究、实践温病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