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讲谈录

方立天讲谈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方立天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9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50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85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家讲谈录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谈“空”说“有”话佛理,佛教的人生哲学,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一部明佛学、参禅理的精当入门书。

内容简介

  《方立天讲谈录》为九州出版社名家访谈书系之一种,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佛学家。主要以访谈、演讲的形式,阐释中国传统佛教的本质源流,举凡四谛、五蕴、禅与悟、缘起性空、般若中观、佛教与传统文化之融合……皆娓娓道来,平易而明。

作者简介

  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195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慧远及其佛学》、《法藏》、《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方立天文集》等。

精彩书评

  近百年来,我们在学术研究方面唯西方马首是瞻,不能够很契合中国本土哲学和佛教的特点。方先生开辟了一条道路,让中国哲学和佛教学术研究重新回到中国文化的本位上来。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方立天先生研究和弘扬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精髓,阐发其现代价值和意义,是佛教界的老朋友。
  ——传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方先生不是一个呆在书斋里治学的人,他关心宗教工作,关心宗教界,在这个领域中朋友众多,经常深入实际,敢于发表见解,时常提出建议,还亲自到宗教干部或者宗教人士培训班来授课。他为宗教工作贡献了睿智和心血,宗教工作的实践也成为他治学的活水源头。国家宗教局近水楼台先得月,延揽了方先生的若干弟子和学生,从事宗教工作事业,他们都已经成为中坚力量,而且极具发展潜力。事实上,我以及我的同事们,都把方先生当作老师……
  ——王作安(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目录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
一、禅宗思想的核心——心性论
二、禅宗思想的本质:自然——内在——超越
三、禅宗的思想特点
如来禅与祖师禅
一、何谓如来禅?
二、何谓祖师禅?
三、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禅法区别
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界限
五、祖师禅提出的思想背景及其流传的文化意义
门外看生活禅
一、生活禅的提出
二、生活禅的界说
三、生活禅的宗旨
四、生活禅的内涵
五、生活禅的修持方法
禅宗与念佛
一、禅与念佛的本义与发展
二、禅宗与念佛
三、小结
佛教思维方式
般若思维简论
一、般若
二、中道
三、二谛
四、八不
五、现观
佛教“空”义解析
一、“空”义的类别
二、“空”义的内涵
三、佛教“空”义学说的评价
谈“空”说“有”话佛理
一、“空”“有”问题是佛教义理的核心
二、“空”“有”学说的历史演变
三、“空”“有”思想的现代意义
禅悟思维简论
一、无念、无相、无住
二、触类是道与即事而真
三、四料简、四宾主与四照用
四、曹洞五位与云门三句
五、机锋与棒喝
六、超佛越祖与呵祖骂佛
七、文字禅、看话禅与默照禅
八、略 评
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简论
一、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的类型
二、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三、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
一、印度佛教思维方式的演变
二、中国佛教思维方式的演变
三、中印佛教思维方式的异同
佛教与人生
佛教的人生哲学
一、佛教的人生哲学
二、佛、儒人生哲学的异同
三、中国佛教对待与儒家人生哲学差异的态度
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
一、前言
二、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
三、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
四、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
五、人间净土理念的倡导
弥勒信仰在中国
一、弥勒信仰兴起的三个原因
二、弥勒信仰演变的三个阶段
三、弥勒信仰的三个特点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一、慈悲理念的哲学基础
二、慈悲理念的思想含义
三、慈悲理念的善行要点
四、慈悲理念的形象创造
五、慈悲理念的内在特质
六、慈悲理念的现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过去与未来
一、引言
二、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
三、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
佛、道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人生价值观是佛、道思想的核心
二、佛、道人生价值观的要义
三、佛、道人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
小引
一、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
二、佛教宇宙图式论与生态共同体
三、佛教因果报应论与生态循环
四、佛教普遍平等观与生态平衡
五、佛教环境伦理实践与生态建设
小结
佛教与文化
中华文化的核心与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与核心
二、人生价值观的要义
三、人生价值观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系
谈谈佛教与中国民俗
一、佛教信仰与民风葬俗
二、佛教活动与民间节庆
三、佛教生活与饮食习俗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小引:探讨的范围、方法和视角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发生交涉的内在思想机制
三、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涉的过程与方式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充实与丰富
五、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涉的成功经验
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
一、佛教文化的意义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论纲)
一、中国佛学思想的特质:重自力、重解脱、重入世
二、中国佛学思想的精华:缘起因果,求智修善,平等慈悲,中道圆融
三、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
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的界说
二、佛教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化佛教的基本内涵
五、中国化佛教的重要特点

精彩书摘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佛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禅宗经历了准备、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历史悠悠,流派众多。自达摩迄至道信、弘忍以来,有牛头宗的兴起和南宗北宗的对立,南宗内又有荷泽、洪州、石头等诸宗的竞起,洪州、石头两宗又衍出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的分立,门叶繁茂,家风各异,兰菊争艳,异彩纷呈。禅宗主流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间不同流派或云即心即佛,或谓非心非佛,或言即事而真,或称本来无事,还有诸如扬眉、瞬目、叉手、踏足、擎拳、竖佛、口喝、棒打甚至呵祖、骂佛等类机锋,其教学与禅修的方法更还有语录、公案、古则、话头、默照以及云门三句、黄龙三关、临济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曹洞五位等,五花八门,纷然杂呈,令人眼花缭乱,困惑难解。究竟如何认识禅宗?禅宗的根本精神是什么?这是研究禅宗首先遇到的重大问题。我想,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禅宗的思想核心、本质及其特点。
  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高度的中央集权专制和分散的自然经济为基本特征。自中唐以来,这种社会格局的内在阶级紧张、中央与地方摩擦、民族之间冲突,渐趋激化,适应破产农民和失意的士大夫的精神需要,禅宗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普遍流传。禅宗为解救人生的苦难而产生,也在解救人生的苦难中发展,形成了一套人生价值哲学体系。禅宗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心性论、道德论、体悟论、修持论和境界论等思想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心性论、功夫论和境界论三大要素,分别阐明了禅修成佛的根据(基础)、方法(中介)和目的(境界)三个基本问题。从这三大思想要素的相互关系来看,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禅宗把自心视为人的自我本质,认为苦乐、得失、真妄、迷悟都在自心,人生的堕落、毁灭、辉煌、解脱都决定于自心。自心,从实质上说是本真之心,也称本心、真心,也就是佛性、真性,正如唐代道宣在《高僧传》中介绍菩提达摩新禅法时所说的“含生同一真性”,此真性为人人所平等具有。由此,禅宗在传法时讲“以心传心”,即师父不依经论,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面授弟子,以禅法大义使弟子自悟自解,这也称传佛“心印”。“自心”是众生得以禅修成佛的出发点和根据,是禅宗的理论基石。
  禅宗也以“自心”为禅修的枢纽,提倡径直指向人心,发明本心,发见真性,以体认心灵的原本状态,顿悟成就佛果。也就是说,禅修是心性的修持。从中国禅宗的发展来看,禅师们都把修持功夫专注于心性上,如,达摩、慧可、憎璨重视坐禅守心,道信、弘忍重视“心心念佛”、“念佛净心”。牛头法融主张“无心”,也是心性的禅修功夫。北宗神秀的禅法,其弟子普寂归结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照”。(见《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南宗慧能提倡单刀直入,自证于心,自悟本性。神会认为灵智是人心的体性、本质,强调开发灵智。马祖及其门下派生出的沩仰和临济两宗,提倡直指本心,强调平时的言语举动、日常生活表现都是本心的自然流露,由此而有屙屎放尿、著衣吃饭、走路睡觉、运水搬柴等都是佛事之说,认为都可以从中体悟真理。石头希迁及其门下衍化出的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宗,重视一切尽由心造的唯心论,认为人的心灵是圆满完美的,只要心地自然,就会佛法遍在,一切现成。由此可见,虽然禅宗各派在修行的方式、方法、风格上各有不同,但是,或为了启导心地的开悟,或顺应心地的自然展现,或求得心灵的自由,各种禅修实践都围绕着心性进行,这是一致的。
  禅宗还把禅修的目的、追求境界、成就佛果落实在自心上,强调佛从心生,自心创造(成就)佛,自心就是佛。如道信提出的“念佛心是佛”的命题,就是专念于佛,心心相续,以求心中见佛。如此,心与佛相融无别,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神秀主张“离念心净”,并认为净心的呈现就是佛地。慧能宣扬“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见自本性,即得出世。”(同上)认为人的自心、自性就是成佛的内在根由,就是佛的本性。成佛并不是另有一种佛身,众生的自心、自性就是佛。众生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即成佛。在慧能看来,佛就是众生原始心灵、内在本性的人格体现,就是本心、本性的觉悟者,并不是外在于众生的具有无边法力的人格神。慧能门下及其后来的临济、曹洞等五宗都宣扬“即心即佛”的思想,“即心”,此心;“即佛”,就是佛心,就是佛。认为众生当前的现实心就是佛之所在。有的禅师还强调“即境是佛”,“触境皆如”,“境”,指事、物。眼前的事物就是佛“真如”之所在。这是从理与事相即的角度,即把理事两边统一起,以求禅境。这里的“理”是指性理,心性的“理”,性理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根源。实际上就是以心性(佛性)与事境相统一,以事境为心性的体现作为禅修的境界。还有的禅师鼓吹“本来无事”、“无心可用”,这是强调人心本来是清净的,而心清净就是佛。所谓心清净就是从主观上排除执著佛法和万物为实有的观念,排除把心视为能实生佛法和万物的实有心的观念。可见,仍是“即心即佛”的变相。简言之,所谓涅槃,所谓佛,就是本性的护持,心态的复原,心灵的升华。
  从上述禅宗的根据、方法和目的三方面思想来看,都是围绕心性展开的,心性是禅宗禅理的基础、禅修的枢纽和禅境的极致,心性论是禅宗思想的核心。研究禅宗,必须着重研究禅宗的心性思想。
  二、从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
  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质、本性,是不假人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真实存在。“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也就是佛性。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为自足完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内在的,是内涵于人身的本质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灵所赋予,又非通过超越经验、违背人性的作为所获得的,同时也是各种外在因素所不能消灭的。人的内在自性是生命的主体、成佛的根据。人的现实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体现,人转化为佛是自性的发现,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显现。人的自性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因为内在本性是清净、圆满、纯朴、觉悟的,是离开一切现象,有别于人的外部表现的。如何实现超越?禅宗认为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就是向自己心性去体认,识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实现了超越。禅宗强调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过程之中,理想就是现实生活之中。这样,禅宗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反求。由此禅宗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寻求超验,而是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禅宗公案中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法演语录》卷下)就是提倡心灵沟通,要求会心体悟。禅宗要求以“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密庵语录》)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祖堂集》卷三)中发现禅意。禅宗要求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从人自身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禅宗提倡内在超越,这种超越意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包括了超越对象、超越方法和超越结果几个方面,这里着重论述超越对象和超越结果。
  为了追求解脱,成就佛道,禅宗设计了一套消解人们心灵深处的紧张、矛盾、障碍,超越二元对立的方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独立实体,向往与自然同样具有永恒性、无限性,向往与自然的同一是人类最深沉、最根本、最强烈的内在愿望。生命现实与美好愿望并非一致,生命短暂与时间永恒、生命个体与空间整体、生命主体与宇宙客体等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矛盾,是禅宗的超越对象,超越目标。
  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最能激发人内在心灵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禅宗以“无生”思想来泯灭生死界定,超越生死的时间界限。“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永嘉证道歌》)“无生”,指一切事物是无实体的、空的,由此也是无生灭变化的。这是要求转变观念,从生灭的现象中看到无生无灭的本质。生灭是短暂的,无生无灭是永恒的,从悠悠生死中了悟无生,就是在短暂中体认永恒,消除短暂与永恒的隔阂。
  ……

前言/序言

  佛学研究的人生体悟(代序)
  方立天
  我不是一个宗教的信仰者,也不是一个宗教的反对者,而是把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对象进行研究的一个大学老师。我想跟佛教有关的大概有这样几类人:直接有关的就是佛教的信徒,第二类就是研究佛教的一些学者,第三就是佛教部门有关的行政官员。
  佛教学术界研究佛教的人是怎么研究的?他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怎样?可能对我们信仰佛教的朋友也会有参照价值。
  研究中国佛学的因缘
  我是浙江人,1933 年出生,1956 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1 年从北大哲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做教师。
  当时哲学系对老师有两条要求:一是从先秦到近现代中国哲学史要会通讲;二是要确定哪一段哲学史作为你的重点研究方向。当时很多人报了先秦、两汉、宋明、近现代,但魏晋南北朝、隋唐几乎没人报。这一阶段除了儒学以外,还有佛教、道教,宗教内容比较多,20世纪60 年代初期的政治舆论环境中,道教、佛教研究都被称为“险学”,但我还是报了这一段,而且决定先研究佛教。
  当时研究佛教有三个困难。一是内容庞杂,历史很长,派别很多,要想系统、全面地把握佛教思想史很不容易;二是佛教有很多概念,它的文字我们大多认识,但它的意思有特定的内涵,不易了解;三是佛教的思维方式跟我们一般的思维方式不同,是通过排斥而肯定,通过否定来呈现事物的真相,通过不是这个,不是那个,然后就是那样来认识事物,与儒家注重现实的思维很不一样。虽然困难不少,但我最后还是确定把佛教研究坚持下来。
  我觉得我与佛学研究有三点因缘:
  一是传统影响。浙江一直是一个佛教大省,佛教的禅宗、天台宗等在民间影响很大。我母亲就信仰佛教,我就读的那个小学和一座庙相连,上完课我们就跑到庙里去玩,去看佛像。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不到成年就走了,母亲希望观音菩萨保佑我活下来,就说我是观音菩萨生的,并把我的小名“观生”贴在关公像后面,这把我和佛教的感情拉得很近,好像我和观音菩萨、关公老爷都有一种特殊关系似的。这很可能是影响我研究佛教的一个内在基础性的原因。
  二是理性选择。进入北京大学以后,在对中国哲学的了解当中,对中国佛教也有了一点了解。认识到佛教内容很丰富,和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关系密切,很值得我们研究。
  三是个性爱好。我比较喜欢研究、思考冷门的问题,不太喜欢研究大家都研究的、都有兴趣的东西。佛教当时当然是不被大家重视的一个学科。我就想,别人不研究我就去研究。只要克服了困难,就会取得学术研究的成果。
  研究中国佛学的轨迹
  我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候,具备的佛教知识很少。后来了解到中国佛教协会办了一个中国佛学院,学校的领导允许我去听课,我就住到庙(法源寺)里,几位教我们的法师都是饱学之士,学习了约八个月,取得两大收获:
  一是对佛教的基本历史、基本理路、基本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是了解到佛门法师的生活,了解到他们都是道德高尚、有追求、有信仰的人,而且也了解到佛教内容很庞大,学问很深。从佛学院回到学校以后,我就开始了佛学研究。我想这个研究不仅要取得近期效果,而且应能成为一个长期研究的系列。
  ⒈从佛教代表人物的个案研究入手
  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一些在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僧人入手。第一个研究的是东晋的道安法师,头一篇研究的文章在《新建设》上发表。当时《新建设》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科学院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杂志,地位很高。
  “文革”结束后,我继续进行个案研究,当时研究的人物有道安、慧远、支道林、僧肇和梁武帝萧衍等等。我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找全资料。比如说道安,首先要把道安写的所有文献、资料都反复看,有关他的传记等也都要看。第二是将已有研究道安的成果都找来看,这样就知道别人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哪些还可以拓展。
  我写的魏晋南北朝佛教人物的系列研究成果,后来被中华书局注意到,20 世纪80 年代初中华书局主动约我把对魏晋南北朝佛教人物的研究结集成书,这就是《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中华书局的人说,我们一般不给年轻人(我当时还比较年轻)出论文集,都是给老专家出书。中华书局出《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和鞭策。
  后来我发现有一个人物在东晋时代特别重要,这就是慧远大师。慧远是山西人,后来在江西弘法,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主持佛事活动。我将对慧远的研究写成专著《慧远及其佛学》。
  我注意到这些个案研究的意义:它是对于佛教领袖的思想的集大成研究,实际上中国佛教领袖的思想就是中国佛教的思想。研究中国佛教思想首先要从研究中国佛教不同阶段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思想开始。所以后来到了隋唐那一段我也研究了法藏(华严宗的创始人)的思想,写了《法藏》一书,在台湾出版,受到较高评价。后来我还研究了禅宗的创始人慧能。这些个案研究使我掌握了中国佛教派别的重要背景,对了解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⒉佛教典籍的整理
  研究佛教首先要研究文献,要看得懂。我的文化背景,功夫、能力都有局限,要读懂佛教典籍的内容有困难。但是,如果缺乏对文献的准确了解,研究佛教就没有基础。我反复思考,想出一个办法:选一本书,把这本书加以标点、注释和校勘,然后用现代的语言进行翻译。对一本书做过这样的系统工作,再读第二本佛教典籍,就会相对比较容易。
  我当时选的那本书是华严宗的经典《金师子章》,是法藏给武则天说法的。他将佛教的华严经义理说给武则天听。文章很短,但很重要。是阐述华严经中关于最高精神境界理论的著作,很深刻,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是要经过修持,达到很高境界以后,宇宙呈现出来的现象、状态在人的主观心境 方立天讲谈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方立天讲谈录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立天讲谈录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方立天讲谈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刘亮程就是个真正的农民。业余时间,高兴了,才写点字。村里人说他是个“闲锤子”,人家盖了房子,买了衣服,添了农具,娶了媳妇。他还是老样子,别人不知道他改变了什么。其实,他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比如他挖了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之间的距离;他扯了几根草,改变了一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他赶开一头正在交配的黑公羊,让一头急得乱跳的白公羊爬上去。对此他评价,“黑公羊肯定会恨我的,我不在乎。羊迟早是人的腹中物,恨我的那只羊的肉和感激我的那只羊的肉,嚼到嘴里会一样香。”多萌的大叔啊。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关于物种:所有动物都是哲学家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方立天讲谈录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