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上下/本杰明·格雷厄姆著 巴曙松译

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上下/本杰明·格雷厄姆著 巴曙松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本杰明·格雷厄姆 著
图书标签:
  • 投资
  • 价值投资
  • 证券分析
  • 财务分析
  • 格雷厄姆
  • 巴曙松
  • 经典
  • 金融
  • 股票
  • 投资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大社明德求是书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730017342X
商品编码:11417554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1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9787300173429/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上下

定价:129.90元

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19

ISBN:730017342X

字数:

页码:9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1.5kg

编辑推荐


《《证券分析(第6版)(套装上下册)》是巴菲特唯yi亲笔作序推荐图书,内容在1940年经典版本基础上,增加华尔街10位金融大家全新导读,使得经典投资理念与当今市场环境完美结合,让证券分析在新的时代再次焕发出耀眼光彩。

 作者格雷厄姆被誉为“现代证券分析之父”“华尔街教父”,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其在投资界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生物学界的达尔文。其投资哲学为“股神”巴菲特、“市盈率鼻祖”约翰?内夫、“指数基金教父”约翰?博格等一大批顶ji投资大师所推崇,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资产规模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他的信徒。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型过程之中,无论是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等市场参与者,还是监管机构等,都在探索下一步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证券分析》第6版,是希望价值投资能够成为主导性的投资理念,成为当前市场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证券分析(第6版)(套装上下册)》是巴曙松老师带领的业内专业人士翻译团队,历时一年半潜心打造的zui专业、zui权wei的中文译本。 在国内,《证券分析(第6版)(套装上下册)》得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黄红元,国泰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金旭,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鼎力推荐。在国外,耶鲁首席投资官大卫?斯文森,摩根大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捐献基金领袖杰克?迈耶等数十位华尔街大鳄联袂推荐。

内容提要


证券分析(第6版)(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证券分析》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自1934年出版以来,八十年畅销不衰。市场反复证明,《证券分析》是价值投资的经典之作。《证券分析(第6版)(套装上下册)》是1940年版本的升级版。而《证券分析》1940年版本是作者格雷厄姆和多德zui满意的版本,也是股神巴菲特zui为钟爱的版本。第6版在保持原书原貌的同时,增加了10位华尔街金融大家的导读,既表明了《证券分析(第6版)(套装上下册)》在华尔街投资大师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为这部经典著作增添了时代气息。 《证券分析(第6版)(套装上下册)》的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华尔街教父”。他既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任过教授,又在华尔街创造过辉煌的投资业绩;既经历过让投资者得意忘形的大牛市,又经历过让投资者沮丧绝望的大萧条。市场锤炼了格雷厄姆,也证明了价值投资的意义所在。 正如巴曙松老师所言:“历史不会重演,然而总是押着韵脚。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同样需要确立价值投资的理念。我决定组织力量翻译《证券分析(第6版)(套装上下册)》的初衷,也正在于此。”
海报:

作者介绍


  作者:(美国)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美国)戴维?多德(David L.Dodd) 译者:巴曙松 陈剑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被誉为“现代证券分析之父”“华尔街教父”,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其在投资界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生物学界的达尔文。作为一代宗师,其投资哲学为“股神”巴菲特、“市盈率鼻祖”约翰?内夫、“指数基金教父”约翰?博格等一大批顶ji投资大师所推崇,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资产规模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他的信徒。 他不仅是沃伦?巴菲特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时的研究生导师,而且被巴菲特膜拜为“精神导师”,巴菲特称自己投资理论的“85%来自格雷厄姆”。巴菲特甚至给自己的儿子取名霍华德?格雷厄姆?巴菲特,以纪念恩师。 戴维?多德(David L.Dodd),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任美国金融协会副主席、美国经济学会会员、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成员。格雷厄姆的助手、追随者和忠贞不渝的伙伴。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等。 陈剑,南开大学金融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目录


  推荐序 改变一生的智慧之书 译者序 在中国证券市场转型的过程中重温经典的价值——《证券分析》第6版译本序 证券分析(上) 第6版 前言 格雷厄姆和多德永恒的智慧 第2版 前言 对金融行业新发展的探讨 第1版 前言 不可以蠡测海 第6版 引言 格雷厄姆和《证券分析》面世:时代背景 第2版 引言 投资策略的难题 第壹部分 证券分析综览及方法 导读 必不可少的教诲 01 证券分析的范围与局限以及内在价值的概念 02 分析问题的基本要素以及定量和定性因素 03 信息来源 04 区分投资与投机 05 证券的分类 第二部分 固定价值投资 导读 解开债券之谜 06 固定价值投资选择的第壹原则 07 固定价值投资选择的第二和第三原则 08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 09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续) 10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再续) 11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完) 12 铁路与公用事业债券分析中的特殊因素 13 债券分析中的其他特殊因素 14 优先股理论 15 优先股投资的选择技巧 16 收益债券和担保证券 17 担保证券(续) 18 保护性条款与优先证券持有人的补偿 19 保护性条款(续) 20 优先股的保护性条款与维持充足的次级资本 21 对所持证券的监管 第三部分 具有投机特征的优先证券 导读 “冲动与理智” 22 特权证券 23 附带特权优先证券的技术特征 24 可转换证券的技术特征 25 附带认股权证的优先证券、参与型证券、转换与对冲 26 存在安全性问题的优先证券 第四部分 普通股投资理论与股息因素 导读 跟随现金流 27 普通股投资理论 28 普通股投资的新准则 29 普通股分析的股息因素 30 股票股息 证券分析(下) 第五部分 损益表分析与影响普通股估值的收益因素 导读 追求理性投资 31 损益表分析 32 损益表中的非经常性损失和其他特殊项目 33 损益表中的误导手段与子公司的盈利 34 盈利能力与折旧及其他类似费用之间的关系 35 公用事业类公司的折旧政策 36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折旧与摊销费用 37 过往收益的作用 38 质疑或否定过往收益 39 普通股市盈率与基于资本总额变化的调整 40 资本结构 41 低价普通股与收益来源分析 第六部分 资产负债表分析与资产价值的内涵 导读 解析资产负债表 42 资产负债表分析与账面价值的重要性 43 流动资产价值的重要性 44 清算价值的意义以及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 45 资产负债表分析(完) 第七部分 证券分析的其他方面:价格与价值间的差异 导读 股票市场大幻象和价值投资的未来 46 认股权证 47 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 48 公司金字塔结构的相关内容 49 同领域公司的比较分析 50 价格与价值的背离 51 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续) 52 市场分析和证券分析 第八部分 全球价值投资 导读 将格雷厄姆与多德的理论应用于世界范围内的投资 附录 第6版 跋 鸣谢    

文摘


版权页:



学术界并没有马上把《证券分析》奉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教材。在格雷厄姆和多德作出过突出贡献的领域,切尔西·博兰德在《证券分析》第壹版问世的三年后出版了《普通股投资理论》一书,引用了53部著作和43位不同的作者的观点,但其中并没有格雷厄姆或者多德。 然而,埃德加·劳伦斯·史密斯(Edgar Lawrence Smith)却得到了博兰德的充分重视和尊重。史密斯在其1924年出版的《普通股的长期投资》(Common Stocks as Long Term Investments)一书中,对“债券天生优于股票”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史密斯论述道,美元(即使是1924年金本位制度下的美元)具有通货膨胀的倾向,这就意味着债权人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地位,但普通股的持有者则不同。如果股票持有者投资的公司赚取了利润,而该公司的管理层决定保留一部分利润作为未来的投资,同时这些留存收益的投资又产生了更多的未来利润,那么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本金就会“以复利模式不断增长”。 史密斯选择的时机是无可挑剔的。他的书出版不到一年,著名的柯立芝牛市(Coolidge bull market)就出现了。只有短短129页的《普通股的长期投资》,为不断攀升的市场提供了便捷的理论支持。普通股在长期能够表现得更好,这一观点成为美国投资原则的真理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还没有人这样认为)。格雷厄姆的观点似乎与史密斯的理论强烈相悖,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反对史密斯不加批判地将理论运用于牛市。格雷厄姆阐述道,以10倍于收益的成本进行股票投资是一回事,以20到40倍于收益的成本进行投资又是另一回事。而且,史密斯的分析绕开了股票凭证背后有多少资产作支持这一重要问题,只是鼓吹人们狂热而不加批判地去买卖股票。zui后,史密斯的论证中包含这样一条假设,即普通股能够在未来重现其过去的业绩表现。显然,格雷厄姆并不相信这一点。   

序言



改变一生的智慧之书 沃伦?巴菲特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 在我丰富的藏书中,有四本我特别珍视,它们都写于五十多年前。然而假使我今天才第壹次读到它们,仍会受益匪浅文字虽老,智慧不朽。 它们中的两本分别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壹版(1776)和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1949),而第三本就是读者手中的《证券分析》的原稿。1950—1951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时候,就开始研究《证券分析》,并非常幸运地成为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学生。可以说,《证券分析》和两位恩师改变了我的一生。 以功利论之,当年所学为我后来的投资和商业生涯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在遇到本杰明和戴维之前,我早已对股票市场充满兴趣。在11岁攒足购买第壹只股票所需的115美元之前,我已经读完了奥马哈公立图书馆(Omaham Public Library)中每一本与股票市场相关的书。我发现很多与股票市场相关的书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妙趣横生,但可惜,没有一本是真正有用的。 直到读了本杰明和戴维的著作并聆听了他们的教诲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的“取经之旅”结束了。57年来,我一直遵循着两位恩师阐述的投资路线图。对我而言,没有任何理由再去寻找其他的投资方法。 两位恩师不仅教会我投资的方法,而且一直信任并鼓励我,我们结下了毕生的友谊。他们从未想过从年轻的学生身上索取分毫回报,只是付出与帮助,这是我zui佩服两位恩师的地方。如果聪慧与生俱来,慷慨和仁慈则是他们的选择。 愤世嫉俗者也许会对两位恩师的行为大惑不解。本杰明和戴维指导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购买廉价股票或参与套利交易,实质上是在培养数以千计的潜在竞争者,与本杰明投资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Graham-Newman Corporation)竞争。值得一提的是,本杰明和戴维还会将真实的投资案例应用到课堂和著作中,这实际上是把学生要做的工作也完成了。恩师的言行和他们的学识给我和我的同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仅学会了聪明地投资,更学会了聪明地生活。 保存在我书橱里的《证券分析》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使用的1940年的版本,我至少反复研读过四次。不言而喻,这本书是如此与众不同。 接下来我要提到的第四本书更加弥足珍贵。2000年,戴维?多德的独生女儿,芭芭拉?多德?安德森(Barbara Dodd Anderson)将她父亲那本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送给了我。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笔记,都是戴维为1940年出版的《证券分析》准备的修订意见。对我而言,没有任何礼物比这本书更有意义。 在中国证券市场转型的过程中重温经典的价值 ——《证券分析》第6版译本序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关于证券市场的经典著作不胜枚举,我们为什么要从中挑选出《证券分析》第6版这样一本被视为比较晦涩的投资经典来进行翻译呢?首先,这是一本经受了时间和市场检验的经典,更重要的是,我们判断,这本书对于当下的中国证券市场转型来说,应当有其独到的指引作用。 关于《证券分析》这本经典著作不同版本的译本也不在少数,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也是因为在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过程中,切身体会到这一版的独到价值。格雷厄姆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投资艺术有一个特点不为大众所知,门外汉只需要不大的努力与能力,就可以取得过得去(即使并不很可观)的投资成绩;但是如果要在这个入门级的水平上再更进一步,则需要更多的实际锻炼与智慧积累。”历经约八十年岁月检验的《证券分析》,已经发展到第6版,其中既体现了市场实际运作经验的积累,也可以说是对格雷厄姆投资智慧的印证和深化。 毫无疑问,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型过程之中,无论是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等市场参与者,还是监管机构等,都在探索下一步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自然成为我们的一个分析和思考的参考。 我们现在常常把美国证券市场视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领先者,实际上从其两百年的发展历史看,在差不多前一百年里,华尔街往往被冠以“操纵横行、赌博成风”的藏污纳垢之所,当时不少证券交易常常根据各种虚实难辨的消息传言,如同雾里看花,再加上监管不力而滋生的市场操纵等,导致市场乱象丛生,很难期望这样的资本市场能为实体经济的运行提供支撑和保障。直至美国“大萧条”时期过后,市场痛定思痛,才开始逐步走上专业理性的道路,其中,在证券分析方面zui有代表性的著作也在这个时期涌现,那就是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在这本书中,格雷厄姆与多德首次提出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强调建立完整严谨的证券投资的分析框架与理论体系,帮助投资者在市场中发现潜在的投资价值,《证券分析》一书也因此被尊为“投资圣经”。以此为标志,价值投资理念被美国市场的投资者广泛接受,成为美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重温《证券分析》这样一部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证券分析史的探究,而更多的是立足于当下的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我的理解是,价值投资成为主导性的投资理念,应当是当前市场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如果把经济发展史与证券分析的演变历史对照来看,可以发现,《证券分析》这部经典著作和经济危机颇有渊源。1929年到1934年是《证券分析》的孕育期,在这个时期,美国的“大萧条”给华尔街带来重创,却也让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理论经受了危机的洗礼。格雷厄姆既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任过教授,又在华尔街创造过辉煌的投资业绩;既经历过让投资者得意忘形的大牛市,又经历过让投资者沮丧绝望的大萧条。泡沫膨胀时不得意忘形、危机肆虐时不放弃希望,市场锤炼了格雷厄姆,也更坚定了他对价值投资的信心。正如本书献词页上所引用的贺拉斯的诗句:“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黯然失色。” 纵观西方证券投资思想的变迁史,从不同的理论假定、分析视角和逻辑框架出发,市场在不同阶段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与思想,与价值投资理论并行活跃的有技术分析理论和现代金融理论。 从演变脉络来看,技术分析理论从道氏理论发展而来,旨在从证券价格本身的历史走势中探寻规律,zui早采用的是直觉经验化的投资策略,而后发展到图形化的投资模式,再到指标与模型化的投资决策方式。《证券分析》中对技术分析有不少评价:“技术分析是一门艺术,需要特别的才能方可成功。”书中将证券分析(书中代指价值投资理论)和技术分析类比为律师和音乐家两种职业,有才能的律师能过上不错的生活,而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探寻成功的音乐生涯道路上,会遇到许多令人痛彻心扉的障碍。由此可见,遵循价值投资理论的证券分析师能从工作中获得满意的成果,而技术分析的持续成功却需要非同寻常的素质或运气。 大萧条之后,格雷厄姆初步提出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基本框架,其内涵和外延被价值投资的追随者不断扩充,成为证券投资实践领域zui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之一。价值投资倡导的基本理念是: (1)“价值远超过价格所带来的安全边际”,这也是《证券分析》这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价值投资者所追寻的安全边际必须有足够的缓冲带,不是试图以20元的价格购买价值21元的证券。巴菲特曾将“安全边际”做过一个有趣的比方:“架设桥梁时,载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驾驶1万磅的卡车穿梭其间。” (2)投资的理念。格雷厄姆认为“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有望保本并能获得满意收益的行为。不满足这些条件的行为就被称为投机”。格雷厄姆引导市场逐渐理解到,投资股票不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也不是投资者之间的零和博弈,“投资者不是从同伴手中赚钱,而是通过企业的经营赚钱”。价值投资者在拥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时买入,当然这可能并不是价格的底部。 (3)寻求确定性的投资。在美国大萧条的背景下,很多优质资产的价格处于明显的低位,格雷厄姆也更多地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有形资产的价值。巴菲特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做过精彩的阐述:“那些能够做出正确的定性分析的投资者有可能赚到真正的大钱,但是根据显而易见的定量分析更有可能赚到有把握的钱。”后来价值投资者将格雷厄姆的分析框架逐步应用到无形资产等领域,寻找企业的护城河等。 (4)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格雷厄姆曾告诫投资者:“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遵循两个投资原则:一是不要亏损,二是永远不要忘记第壹条原则。”价值投资者寻求的是企业价值回归的过程,因此从长期看,是一项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进入20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开创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先河,随后现代金融理论迅速发展,MM定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都对金融市场的变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推动了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现代金融理论中对收益与风险的衡量、均衡分析、资产配置、套利等的研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但这些理论上“优美”的模型在实践时往往暴露出程度不同的缺陷,受到较多批评的是“理性人”、“市场无摩擦”等假设并不符合现实的金融市场。以有效市场假说为例,其主要的推论是任何战胜市场的企图都是徒劳的。该假说认为巴菲特等投资者持续战胜市场纯粹是运气使然,但如果我们进行分类研究,就会发现价值投资者这一群体持续战胜市场的概率会明显高一些。这并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群体现象,因此不是运气原因使然,而是价值投资者这一群体确有符合市场实际运行规律之处。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为金融理论推动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又一次突破,其放松了传统理论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强调参与人的认知缺陷,将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引入模型分析,更好地贴近了市场现实,但是总体上看,行为金融理论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综合对比上述不同的主流投资理论,我们便可发现,价值投资是经历了多次市场危机检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得相对较好的分析框架之一。价值投资的理念历经八十年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其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价值投资并不是一套刻板的操作守则,而是完整的投资原则与思想体系,这些原则与思想同证券市场的意义与运行规律有着良好的契合,因此能够“经受得了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检验”。价值投资就像一套开源的系统,供投资者自由开发;而操作守则不同,如果一套很好的交易策略被市场所熟知,那它将立刻变得无效,这也是技术分析的缺陷之一。 我曾经与几位在国际市场从事多年交易的投资者分析比较上述不同投资理念,尽管在对不同分析方法的评价上有分歧,但是有一点共同的看法是,价值投资是可以训练、积累、学习的,但是技术分析和行为金融等应用到投资上,更多的是一种艺术。 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已与格雷厄姆时代迥然不同,然而《证券分析》所传达的投资理念,不仅没有被扔入历史的废纸堆,还在更广阔的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支持者与践行者。巴菲特就是价值投资忠实的追随者之一,他曾经这样分析过自己投资理论的成分:“我是15%的费雪加85%的格雷厄姆。”尤其在身处经济衰退、市场低潮时,价值投资者更有能力在市场寒冬中岿然不动,并zui终获得成功。市场检验的结果显示,《证券分析》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巴菲特自己也强调:“对于刚刚开始起步学习投资的投资者来说,模仿那些已经被市场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投资方法是事半功倍的做法,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这样做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历史不会重演,然而总是押着韵脚。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同样需要确立价值投资的理念。我决定组织力量翻译《证券分析》第6版的初衷,也正在于此。在更为关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主线的金融发展背景下,以企业基本面为对象的证券分析方法与原则,对增强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市场反复证明,《证券分析》是价值投资的经典之作。1934年以来,每一版《证券分析》都努力将当时的投资实践所得的宝贵经验补充进书稿中,细细地品读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历代价值投资者的投资心得与感悟。第6版的zui新内容不仅囊括了巴菲特的亲笔序言,还包括十位当今华尔街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基金经理人针对每一部分内容分别撰写的导读,另外也新增了美国资深投资银行家托马斯?鲁索zui新撰写的“环球价值投资”部分,给这部接近八十岁高龄的著作增添了时代气息。 本书的翻译由我主持和组织,并与陈剑博士共同进行翻译的协调和统稿校订工作,巴曙松、陈剑、罗泳涛、沈长征、李科、任志强、李琦、陈昊、殷铭、孙健翔、郑子龙、夏荧营、姜建军、吴凡等参与了初译,初译之后又经过四轮的交叉校订与统校。湛庐文化的编辑为促成此书的出版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我们也十分感谢黄红元先生、金旭女士、李仁杰先生对该书给予的积极推荐。 整个翻译工作历时一年之久,我们尽可能以从容的心态,力求为读者献上一份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译作,特别是在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过程中,期望这本书的翻译,可以起到它在美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中那样的独领风气的积极作用。当然,即使再细致的工作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疏漏与不足,还望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以便不断改进完善,就如同这本经典著作的不断完善一样。 zui后,我乐意以格雷厄姆的名言与各位读者共勉:“很显然,价值投资需要坚定的信念,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思考做事,而且需要耐心等待遥遥无期的机遇。” 是为序。 巴曙松 2013年4月   


《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投资智慧的经典传承 这是一部影响了无数投资者的投资圣经,一本穿越时空的智慧结晶。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位被誉为“价值投资之父”的传奇人物,用他毕生的研究和实践,为我们构建了一套严谨、系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证券分析框架。《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不仅是格雷厄姆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他为投资者提供的最宝贵的财富。 本书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深邃的投资哲学与实操方法融为一体。它详细阐述了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强调了投资的本质是购买一家企业的未来收益,而非仅仅交易股票的价签。格雷厄姆教授我们如何剥开市场表面的喧嚣,深入探究企业的内在价值,识别被低估的优质资产,规避潜在的风险。 洞察市场本质,把握投资真谛 在充斥着短期波动和市场情绪的市场中,《证券分析》如同定海神针,引领读者回归理性思考。书中对市场先生(Mr. Market)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市场情绪的非理性和易变性,告诫投资者不应被市场的短期涨跌所左右,而应利用市场的非理性来获利。格雷厄姆强调,成功的投资并非预测市场走势,而是通过深入的基本面分析,选择那些价值被低估的投资标的,并耐心持有。 严谨的分析框架,系统的投资方法 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严谨而系统的分析方法。格雷厄姆为读者提供了量化的工具和定性的视角,帮助投资者全面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从财务报表的深度解读,到经营状况的审慎分析,再到行业前景的客观判断,每一个环节都旨在帮助投资者建立起一套清晰的评估体系。 财务报表解读的艺术: 书中详细指导如何阅读和理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从中发掘出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状况。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透过数字看清企业的经营本质。 安全边际的守护: 格雷厄姆提出的“安全边际”概念是价值投资的核心基石。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如何计算和运用安全边际,确保投资者在买入证券时,留有足够的缓冲空间,以应对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和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 债券与股票的深度分析: 无论是以稳健著称的债券,还是充满机遇的股票,本书都提供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方法。对于股票,格雷厄姆教授了如何评估普通股的价值,如何分析股息政策,以及如何理解不同类型的股票。对于债券,则深入讲解了债券的风险、收益以及评估其投资价值的方法。 行业与宏观环境的审视: 投资并非孤立地看待一家公司,而是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行业和宏观经济环境中。本书也引导读者关注行业趋势、竞争格局以及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超越时空的智慧,历久弥新的价值 尽管《证券分析》出版距今已有数十年,但其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并未过时,反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其指导意义愈发凸显。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的诱惑和噪音也前所未有。格雷厄姆的智慧,恰恰是帮助投资者保持清醒头脑、抵御诱惑的良药。 巴曙松教授的译本,以其精准、流畅的语言,将格雷厄姆的原著精髓完整地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译者不仅是语言的传递者,更是思想的解读者,他用扎实的金融功底,确保了原文的严谨性与可读性,让中国读者能够原汁原味地领略这位投资大师的思想魅力。 面向所有投资者,通往理性投资之路 《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适合所有希望在投资领域取得长期成功的投资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证券分析的书,更是一门关于如何理性思考、如何独立判断、如何在复杂市场中保持冷静的哲学。 阅读此书,您将学会: 如何避免常见的投资误区。 如何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决策流程。 如何识别并投资那些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公司。 如何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中,保持耐心与信心。 这是一次与伟大思想的对话,一次通往理性投资的必经之路。它将重塑您对投资的认知,为您在资本市场中扬帆远航,提供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最宝贵的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而是先花了一些时间去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地位。知道这是“价值投资之父”的传世之作,并且是经历过多次修订的经典版本,我就知道这本书的含金量绝非一般。格雷厄姆在书中对于“企业的基本面分析”的阐述,是我最期待的部分。他强调要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管理层、竞争优势,而不是仅仅关注市场的短期价格波动。书中关于“股息支付能力”和“盈利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它让我看到了如何从公司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来判断其投资价值。巴曙松教授的翻译,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格雷厄姆的思想迷宫,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能提升我的投资技能,更能塑造我成为一个更理性、更有远见的投资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严谨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而回报也一定是丰厚的。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几乎要将人淹没,它并非那种让你快速掌握“致富秘籍”的浮躁读物,而是带着一种严谨、沉静的学者风范,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究价值投资的根基。格雷厄姆的文字,通过巴曙松教授精准的译笔,显得既深刻又相对易懂,虽然涉及一些金融学和会计学的专业术语,但整体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安全边际”概念的反复强调,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计算,更是一种投资心态的体现,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智慧。书中对各种债券、股票以及其他证券的详细分类和分析方法,让我这个金融领域的“菜鸟”茅塞顿开。我之前对一些金融工具的理解非常模糊,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它们之间有着如此严谨的内在联系和估值逻辑。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投资并非依赖于市场的短期波动,而是建立在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刻理解和对价值的理性判断之上。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教导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识别真正的投资机会,避免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挖掘一座知识的金矿,虽然过程需要耐心和努力,但挖出的每一块“黄金”都价值连城。

评分

初读《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反潮流”的智慧,与当下充斥着各种“快钱”、“炒作”的金融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仿佛一股清流,强调的是基于内在价值的理性投资,而非追逐市场情绪的短期波动。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种证券的分析技巧,再到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的构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识别“劣质证券”和“投机性证券”的部分,这对于很多新手投资者来说,简直是保命符。它教会我们如何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潜在的风险。巴曙松教授的翻译功不可没,他将格雷厄姆严谨而深刻的论述,用清晰流畅的中文呈现出来,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虽然书中有些案例可能已经随着时间推移而显得有些陈旧,但其核心的分析逻辑和原则,却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需要的是耐心、纪律和对价值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一种投资哲学的熏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金钱和投资的态度。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厚度确实让人望而却步,但当你真正沉下心来,开始阅读其中的内容时,你会发现它所蕴含的智慧是多么的宝贵。格雷厄姆用他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证券分析框架。书中对各种财务报表的解读,以及如何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都写得非常细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股息政策”和“盈利能力”的分析方法印象深刻,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公司虽然股价不高,但却拥有稳健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分红记录,而有些公司则存在被高估的风险。巴曙松老师的翻译,将格雷厄姆的精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且在一些地方进行了恰当的注释和补充,使得这本书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更加友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投资并非是简单的买入卖出,而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细致分析的过程。它教会我如何像侦探一样,去挖掘企业内在的价值,去识别那些被市场低估的“珍珠”。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投资者心智的锻炼,它要求你具备耐心、专注和批判性思维。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厚实了,刚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花时间去啃的巨著。我平时就对金融投资领域很感兴趣,也读过一些相关的入门书籍,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这次偶然看到《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这本书,还是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位“价值投资之父”的大作,而且是巴曙松老师的翻译,简直是如获至宝。虽然还没来得及完全看完,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理论功底和宝贵经验。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尤其是他对“安全边际”和“内在价值”的强调,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如何识别被低估股票、如何进行基本面分析、以及如何规避投资陷阱的详细论述。我知道这本书的篇幅可能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正所谓“好饭不怕晚”,我相信一旦我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本书一定会给我带来颠覆性的投资认知,让我在投资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股票的书,更像是一套完整的投资哲学和方法论,是对金融市场本质的深刻洞察。拿到书的瞬间,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仿佛肩负着一份沉重的学习任务,但内心又充满期待,知道这将是一段充满收获的旅程。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书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闪耀光芒,而《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巨著。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在当时是革命性的,而即使在今天,依然是价值投资的基石。书中对于“企业价值”的定义,以及如何通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股息政策、财务结构等多个维度来评估其内在价值,都写得极为透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资本结构”的讨论,这让我明白了不同负债水平对企业风险和收益可能产生的影响。巴曙松老师的翻译,将格雷厄姆的严谨思考和深刻洞察,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让这本书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这本书需要的是耐心和深度,它不是一本能够让你快速致富的书,而是一本能够让你成为一个更成熟、更理性的投资者的书。它让我明白,投资的成功源于对事实的客观分析,对风险的审慎评估,以及对市场非理性行为的理解和利用。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去倾听它智慧的人。格雷厄姆在书中提出的“投资”与“投机”的界限,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安全边际”来规避风险,是我学习的重中之重。我之前在投资中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区分哪些是真正的投资机会,哪些是危险的投机。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判断标准。巴曙松教授的翻译,忠实地还原了格雷厄姆的精髓,并且在一些晦涩的专业术语上做了很好的解释,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高。它不仅仅教我如何分析股票,更教我如何思考,如何建立一种基于理性分析和风险控制的投资理念。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投资的态度,从追求短期收益,转变为追求长期的稳健增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经久不衰的智慧。在如今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依然坚持着对价值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性的推崇。书中对于“净资产价值”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识别那些被市场低估的、但拥有实质性资产的企业,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它让我明白,投资不仅仅是关注未来的盈利预期,更要关注企业眼下拥有的真实价值。巴曙松教授的译本,将格雷厄姆的论述清晰地呈现出来,尽管书中的一些经济环境和案例已经时过境迁,但其分析的逻辑和方法论,却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教会我如何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挖掘信息,如何去理解“清算价值”和“重置成本”等概念,从而更全面地评估一家企业的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范本,它鼓励读者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市场的噪音所干扰,专注于企业的内在价值。

评分

我必须承认,第一次捧起《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时,它的厚重感和专业性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压力。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并跟随格雷厄姆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时,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各种分析工具,而是构建了一种深刻的投资哲学。格雷厄姆对于“市场先生”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市场情绪的非理性波动,以及投资者如何与之保持距离,做出理性的决策。书中关于债券投资的章节,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我之前对债券的认识相对片面,这本书则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债券的风险和收益特征,以及如何进行估值。巴曙松老师的翻译,在保持原文精髓的同时,加入了恰到好处的注释,使得一些复杂的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它让我明白,债券并非只是简单的“无风险”资产,其背后也存在着复杂的定价逻辑和风险因素。这本书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领悟,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对投资的认知方式。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涵盖了证券分析的方方面面,让我这个原本对投资知之甚少的普通人,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系统的认知体系。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对企业基本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他不仅仅关注公司的财务数字,更关注其商业模式、行业地位以及管理层的素质。书中对于“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区分,以及如何评估它们的价值,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是容易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迷惑,这本书则教会我如何跳出短期思维,关注公司的长期价值。巴曙松教授的翻译,如同一座桥梁,将格雷厄姆深奥的金融理论,用清晰易懂的中文传递给了读者,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这本书让我明白,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而如何准确地预测和评估这些现金流,才是投资成功的关键。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伟大的投资大师对话,汲取着他毕生的智慧结晶。它并非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套需要反复研读、深入体会的“心法”。

评分

服务很好,不错

评分

服务很好,不错

评分

服务很好,不错

评分

服务很好,不错

评分

服务很好,不错

评分

服务很好,不错

评分

服务很好,不错

评分

服务很好,不错

评分

服务很好,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