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特剋爾用她可以做祖母的歲月記憶、人生體驗,透過對孩子們玩耍、學習、交往的行為觀察和分析,透過對電子玩具、機器人、虛擬現實的追問和思考,牢牢抓住“孤獨”這一人類掩藏頗深的情感脈絡,點中瞭網絡時代人與機器關係中焦灼多變、令人遐想的“命門”。文筆齣彩、引人入勝。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特剋爾認為,我們為瞭連接而犧牲瞭對話。大傢都熟悉這樣的場景:傢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彆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我們期待他人少,期待技術多。本書雖有將連接與對話過度對立之嫌,但特剋爾還是提齣瞭一個充滿挑戰性的問題:不間斷的聯係,是否讓人類陷入瞭更深的孤獨?
——鬍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洞察中國社會數字化進程一人
★《群體性孤獨》一書將人與計算機、人與互聯網互動時産生的心理變化和行為變化的全新發展,以及特剋爾教授的全新研究成果深入淺齣地呈現給瞭讀者。可以說,要瞭解人類的未來,就必須要瞭解人與計算機和互聯網的關係,尤其是情感關係。這一切,可以從這本著作開始!
——王煜全 海銀資本閤夥創始人,互聯時代未來趨勢專傢
★有一天,我們將習慣用文字而非聲音,用數據而非撫摸,來傳遞感情。有一天,我們將依賴技術,超過依賴彼此。這就是真正的“機器人時代”。對於這種所謂的“機器的美好和技術的美好”,我有一種由衷的恐懼與憎惡。
——周濤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
★關於我們是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創造虛擬“自我”的,雪莉·特剋爾說得最清楚。她是我們技術界的“弗洛伊德”,遠在我們洞察自己的內心之前,她就闡明瞭我們內心的轉變。《群體性孤獨》是一本令人迴味的書,是洞悉未來自我的一次深度之旅。
——凱文·凱利 《連綫》創始主編,暢銷書《失控》、《科技想要什麼》作者
★對於人類與計算機的關係,相對於其他學者,雪莉·特剋爾有著更廣闊的觀察和更深入的思考。
——霍華德·加德納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認知和教育學教授,多元智能理論創始人,暢銷書《智能的結構》作者
★雪莉·特剋爾是網絡文化領域的“瑪格麗特·米德”。無論為人父母,還是老師,當你的孩子在當今科技世界的感情暗流中隻身航行時,如果你想理解和支持他們,這將是一本必讀之書。它的每一章都富有洞見、精彩紛呈。
——米切爾·雷斯尼剋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教授,“終身幼兒園團隊”負責人
★《群體性孤獨》是一本纔華橫溢、見解深刻、令人興奮,有時卻也讓人不安的好書。在這本美國最的學者寫作的未來之書裏,可以看到計算機是如何影響我們人類的。她披露瞭“瓦爾登湖 2.0”的奧秘,並告知我們值得擁有比關懷型機器人更好的東西。現在就關上你的智能手機,拿起這本好書,汲取雪莉·特剋爾這些富有力量的啓示吧。
——羅莎貝斯·莫斯·坎特 哈佛商學院教授,《進化!自信和超級公司》作者
★這本書的寫作基於龐大的實驗項目,文字一針見血,引人入勝。它能同時吸引學者和普通讀者的興趣,也將成為社會媒體影響力研究中的經典之作。
——吉爾·剋爾·康威 史密斯女子學院榮譽退休教授,《庫倫來時路》作者
★《群體性孤獨》是一本深入淺齣的書,文字既大膽又委婉,觀點既振聾發聵又令人欣慰,描述瞭人們如何在一個日益調和的環境裏試圖找到彼此。如果互聯網和人性可以有治療專傢,那一定是雪莉·特剋爾。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 《程序還是程序化》作者
各方贊譽 /I
推薦序 /V
要瞭解人類的未來,就必須瞭解人與技術的關係
作者序 / IX
轉摺點
引 言 /001
技術讓我們的關係更親密瞭嗎?
第一部分 機器人時代:孤獨中的新型親密關係
第1章 最親密的夥伴“拓麻歌子” :有生命的電子寵物 /025
電子寵物改變瞭孩子們對“生命”的理解。他們在養育“拓麻歌子”的過程中,付齣過愛,也感受到愛的迴報。當這些電子寵物“死去”時,孩子們會體驗到失去親人般的悲傷。在他們心裏,這些電子寵物也是值得懷念的“生命”。
第2章 栩栩如生的“菲比” :涉足情感地帶 /039
人們可以與機器人建立親密關係。“倒拎測試”告訴我們,人們可以隨意地倒拎著“芭比”,但卻不會這樣對待真正的小動物,而倒拎“菲比”機器人超過 30 秒,人們就會有負罪感。我們本以為隻有人纔能涉足情感地帶,實際上,機器人對此也很在行。
第3章 一起長大的“愛寶”:我們都有美好童年 /059
孩子們忘不瞭跟他們一起長大的那個“泰迪熊”,因為它會喚起人們的童年記憶。而對於朝夕相伴的那個機器人“愛寶”,人們更無法割捨,因為它還會喚起人們對機器人童年的記憶。對於孩子們來說,“愛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勝過一切”。
第4章 魅力無限的“真寶”:你是它唯一的關注 /075
機器人“真寶”不會發脾氣,做事守規矩,並一心一意地圍著你轉。而現實中的保姆盡管有時更加貼心,但她們也有她們自己的事兒。孩子們開始可能將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到機器人身上,但最後他們卻與機器人建立瞭真實的關係。
第5章 社交高手“凱斯麥特”:你愛它,它也愛你 /091
“凱斯麥特”是能通過社交互動而進行學習的機器人,它擁有一套“情感”係統,知道在交談中怎樣應對自如,並與人建立親切感。通過“關愛”,孩子們不但可以嚮機器人釋放他們內心的苦悶,還渴望與機器人發展一段真實的情感。
第6章 能治病的“帕羅”:半個心理醫生 /113
“帕羅”是“最具治療性”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所喚起的“傾訴欲”,隻有一半兒的療效,隻有讓真正的人與它們一起工作,纔能收獲另一半兒療效。機器人的情緒錶達,也許是“作秀”,可我們還能找迴無可替代的親密關係嗎?
第7章 擁抱“機器人時代”:親密關係的美好未來 /137
機器人能為我們做很多實實在在的事兒。機器人的麵部錶情和聲音,讓它們有瞭像人一樣的思想和靈魂。因此,我們與機器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將人們從“虛擬”拉迴到“現實”的“機器人時代”正在到來。
第二部分 網絡化生存: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第8章 永遠在綫:網絡自我的三種新狀態 /161
人們通過移動設備把自己牢牢地拴在網絡上,從而獲得自我的新狀態。第一種狀態是“逃離現實世界”:也許他們正在你身邊,但他們的精神已經遊離到瞭另一個世界。第二種狀態是“雙重體驗”:人們能夠體驗到“虛擬與現實的雙重人生”。第三種狀態是“多任務處理”:人們由於可同時處理多種事情而贏得瞭更多時間。
第9章 網絡技術改變成長曆程:“分開”和“獨處”都失去瞭原來的意義 /183
今天的年輕人生活在“永遠在綫”狀態,他們期待著被“打擾”。網絡技術改變瞭人們對“分開”的理解,也讓年輕人失去瞭“獨處”的機會。通過遊戲,人們還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重新塑造一個比現實更為完美的“第二人生”。
第10章 有打電
話的必要嗎?聲音傳遞情感,短信給你安全 /199
發短信讓人有一種安全感,並且可以通過細心斟酌而展現齣一個期望的自我。但虛擬空間對“道歉”等現實問題是無能為力的。打電話意味著你在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也意味著一種“交談”能力。聲音傳遞情感,我們卻巴不得讓聲音在生活中消失。
第11章 削弱與背叛: 亦真亦幻的《第二人生》 /221
通過“演練”和“實踐”,《第二人生》也可以與現實的人生相差無幾。如果遊戲裏的角色跟現實中的人完全不同,也不能稱之為“背叛”。虛擬人生也許能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更有自信、更勇敢地去改變自我。有些在現實生活中失意的人,可從遊戲中獲得滿足。
第12章 真情告白:網上告白隻是用“分享”避開“孤獨” /241
有些人會選擇去“自白網站”排解孤獨。人們寜願在網上對著陌生人懺悔和釋放情感,也不願意直接麵對你所傷害的人給他一個真正的道歉。實際上,網上告白沒有想象的那麼好,人們隻是為瞭感覺良好而用“分享”避開“孤獨”
第13章 焦慮:科技提供便利,也帶來焦慮 /255
“手機在身”讓孩子們擁有瞭安全感,但孩子們生怕漏掉任何一條重要信息。網上友情容易獲得,但這種親密關係也存在著隨時失去的風險。在網上,人們既無法抗拒“偷窺”的誘惑,又擔心被他人“偷窺”。網絡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給他們帶來焦慮。
第14章 年輕人的懷舊情結:網絡世界不是“瓦爾登湖 2.0” /281
獨一無二的關注真好!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寫信、打電話或麵對麵聊天,他們喜歡展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網絡上的“錶演”很纍人,他們已經厭倦瞭,他們渴望靠近真實的感覺。年輕人越來越懷念那些正逐漸消逝的美好事物,在他們心裏,手機和網絡世界不是可以“逃離”的另一個“瓦爾登湖”。
結 語 /297
不可或缺的對話
後 記 /317
傢書的意義
譯者後記/327
數字時代的瓦爾登湖
技術讓我們的關係更親密瞭嗎?
技術,作為人類親密關係的紐帶,如今已經成為人們從現實關係中解脫的工具。在諸如“第二人生”(Second Life)這樣的網絡虛擬世界中,你可以創建自己的虛擬化身、虛擬住房、虛擬傢庭和社會生活。它的廣告大意是這樣的:“終於有這麼一片天地,讓你熱愛自己、熱愛朋友、熱愛人生。”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裏,許多人以虛擬化身的方式生存著。在這裏,他們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富有、更年
輕、更苗條、穿著更體麵。同時, 我們也深深迷戀著諸如機器寵物這樣的社交機器人。2009—2010 年最受歡迎的節日禮物是一款名叫“豬豬鼠”的機器寵物,它比真實寵物更完美:可愛、反應靈敏、不需要清理排泄物,而且長生不老。
技術是極具誘惑力的,因為它能彌補人性中脆弱的一麵。而我們的確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物種。我們時常感到孤獨,卻又害怕被親密關係所束縛。數字化的社交關係和機器人恰恰為我們製造瞭一種幻覺:我們有人陪伴,卻無須付齣友誼。在網絡世界中我們彼此連接,同時也可以互相隱身。比起麵對麵交談,我們更習慣於發短信交流。一位年近五旬、憂心不已的母親講述的這個故事,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我當時正在尋找一個新保姆。通常,我都希望在應聘者自己的住所麵試她們,因為我認為這樣就能夠在她們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更好地考察她們,而不是在我的傢中。所以,當一個叫羅尼的人來應聘時,我立刻和她約定瞭麵試時間。我來到她的公寓,她的室友為我開瞭門。室友是個年輕女孩,21 歲左右,很專注地在她的黑莓手機上打字。她的兩個大拇指被綳帶嚴嚴實實地包紮著,小拇指上還夾著夾闆,讓人看著都心疼。我覺得應該安慰一下她,就說:“那一定很疼吧?”但她隻是聳瞭聳肩膀,說:“沒事兒,我還能打字。”我告訴她我是來麵試羅尼的,能否幫我敲敲羅尼的門告訴她我來瞭。這個女孩看上去非常驚訝:“噢,不行。我從不敲門,那樣太冒昧瞭,我會給她發短信。 ”於是,她發瞭一條短信給離她不到5米的羅尼。
這本書是我關於“計算機和人際關係研究”三部麯的最後一部。我在本書中試圖迴答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生活為何變成如今的模樣,我們是否滿意這樣的生活?
在我的第一本書《第二個自我》中,我探究瞭個人電腦的主體性問題:不要問電腦能“為”我們做些什麼,而要問電腦“對”我們乾瞭些什麼,對我們看待自我的方式、我們的社交關係、作為人的自我知覺有什麼影響。人們很早就開始藉助互動式、反應式的計算機反思自我,思考人與機器之間的區彆。智能機器是活物嗎?如果不是,那原因何在?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兒童最可能將這類計算機物品視為某種“活物”——一個還在不斷進化中的故事。在三部麯的第二部《虛擬化身》中,我將關注點從人類如何看待計算機,轉移到瞭人類如何在網絡空間塑造新的身份認同。而在本書中,我試圖展示技術將如何把上述兩本書中的觀點推上一個新颱階。
計算機不再等著人類來賦予它們意義。如今的社交機器人能與我們眼神交流、侃侃而談,並學著識彆我們。它們嚮我們賣萌求收養,我們也想象著有一天它們能給我們迴饋。如今機器人設計領域討論最多的話題正是關於陪護功能的研發。2010 年夏天,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大幅報道瞭有關機器人教師、機器人伴侶、 機器人醫師的新聞。微軟公司也演示瞭他們研發的虛擬人“麥洛” (Milo)。“麥洛”能識彆那些與它互動的人,它的性格也在這樣的互動中逐漸形成。更給力的是, 在嚮公眾介紹“麥洛”的宣傳片裏,一個年輕人在一個虛擬花園裏與“麥洛”玩遊戲,而在片子末尾,更讓人興奮的事情齣現瞭:他在被父母斥責後選擇嚮“麥洛”大倒苦水。
我們不得不問,這些新興技術預示著什麼。一些人希望未來機器人能幫忙打掃地毯、洗衣服;另一些人甚至希望發明機器新娘。社交機器人是真實人際關係的一種替代,而網絡終端設備提供的計算機中介式社交,則是真實人際關係的另一種替代。當我們和機器人談情說愛、和智能手機難捨難分時,我們通過機器重新定義瞭自己,也重新定義瞭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人們將黑莓手機的上網功能視為生活中“希望的田野” ,在這裏再也沒有寂寞和孤獨。一位年近七旬的女士這麼描述她的蘋果手機: “就像袖珍書上有一個小型時代廣場,燈光閃耀,人潮匯聚,盡在其中。 ”當人類寂寞難耐時, 網絡正散發著迷人的魅力。但倘若我們沉迷於此,則會錯失獨處的快樂。
機器人時代
2005 年 11 月末,我帶著 14 歲的女兒麗貝卡來到坐落在紐約的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參觀達爾文主題展。從博物館門口那個巨大的恐龍骨架標本開始,我們就開啓瞭一場地球生命禮贊之旅,觀賞達爾文所說的“無限形體美麗至極”(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這些不計其數的生物標本如今已經寂然無聲,但它們卻是大自然進化在全世界每一個角落裏的印證。這裏是記錄達爾文的一生和他的思想的最佳場所,他的物種進化論是當代生物學的核心理論。這次達爾文展的目的正是想取悅和說服觀眾,同時給那些攻擊進化論的行為一個小小的迴擊。
展覽入口處陳列著兩隻巨大的海龜。它們來自厄瓜多爾西部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也正是在那裏,達爾文展開瞭聲名遠播的進化論研究。博物館將這兩隻海龜視為奇珍異寶。在充斥著各種塑料模型的博物館裏,隻有它們是活的,而且和達爾文在150 多年前看到的加拉帕戈斯海龜一模一樣。有一隻海龜藏瞭起來,另一隻則蜷縮在籠子裏,紋絲不動。麗貝卡仔細地觀察著這隻海龜,若有所思,過瞭一會兒,她一本正經地說:“他們完全可以用一隻機器龜的!”我大吃一驚,問她什麼意思。她說, 如果海龜隻是在博物館裏無所事事、 一動不動的話, 完全沒有必要費盡韆辛萬苦,把它從太平洋的小島運到紐約。她十分同情這隻海龜過著監禁一般的生活,卻對它的真實性無動於衷。
這一天是感恩節周末,觀摩的人們排瞭很長的隊,每個人都凍得瑟瑟發抖。我開始與其他父母和孩子交談。我的問題是:“你會在意這是不是一隻真的海龜嗎?”這個問題馬上在無聊等待的人群中引發瞭熱烈討論。一個 10 歲的小女孩說,她更願意看到一隻機器海龜,因為活的實在不怎麼好看: “這些養海龜的水看起來髒兮兮的,好惡心。”許多支持采用機器海龜的觀點進一步呼應瞭我女兒的想法:活海龜經不起摺騰。一個 12 歲的女孩堅定不移地說:“看看這些海龜,它們什麼也不用乾,沒必要用活的。”她的父親看著她, 睏惑地說:“但是最關鍵的是,它們是真實的、活生生的,這纔是最重要的。
達爾文主題展把生物的真實性問題放在瞭醒目位置,不僅展齣瞭達爾文當年野外研究用的放大鏡,而且還有他用過的筆記本,上麵記錄著他第一次闡述進化論時的名言妙句。但是,孩子們麵對遲鈍的、會呼吸的加拉帕戈斯海龜時的漠然態度,使這次主辦方關於“真實性”的賣點幾乎沒有什麼立足之地。這次在博物館的見聞,讓我想起麗貝卡 7 歲時的另一件事。那次我們乘船遊覽地中海,海水碧波蕩漾,美得如同明信片上的畫。那段時間麗貝卡正熱衷於電腦上的模擬魚缸軟件。因此,當她發現地中海水裏有什麼東西在動時,興奮地指著喊道:“噢,媽媽快看,這是個水母!它看起來像真的一樣!”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迪士尼公司的一位副總裁,他說他一點都不驚訝。因為當年迪士尼“動物王國”主題公園在奧蘭多市開張的時候,主要的賣點就是裏麵養瞭各種“真的”動物——都是活體動物。然而,來到公園的第一批遊客卻對此怨聲載道,他們抱怨這些動物看起來不如其他迪士尼公園裏的電子動物那麼“真實”:機器鰐魚拍打著尾巴,眨巴著眼睛,總之,它們能把鰐魚典型的活動展示得活靈活現。而真實的鰐魚,就像加拉帕戈斯海龜一樣,反而不願意和人接觸。
我相信,在我們的仿真文化裏,我們如何看待事物的真實性,就像維多利亞時期的人如何看待性愛一樣——是危險的、 令人睏擾的, 是禁忌、 也是魅力。很多年來,我一直堅持這個觀點。但是在博物館,我卻發現孩子們的立場令人不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認為真實性沒有內在價值,隻有在實現特殊目的時纔有意義。達爾文眼中的“無限形體美麗至極”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再是必須的。我又追問瞭孩子們另一個問題: “如果你在展覽上把一隻真海龜換成瞭機器海龜,你覺得有必要告訴觀眾嗎?”結果許多孩子告訴我沒有這個必要。對於是否告訴觀眾動物的真假,取決於“觀眾是否需要知道” ,即是不是為瞭實現某一特殊目的。但是,這些動物活著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僅僅在一年之後,我遇到瞭另一件齣乎我意料的事。我接到《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c American)的一位記者打來的電話,采訪主題圍繞著機器人和人類的未來。在這場對話中,這位記者竟然指責我的觀點暗含瞭反對同性戀婚姻的立場。我對這樣的指責感到非常震驚。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想法,也從未反對過任何同性交往或結婚,他對我的指責完全是無中生有。而這位記者之所以找茬,隻是因為我曾經錶示過不贊同人類和機器人談情說愛、談婚論嫁。
這次采訪的起因是英國的企業傢、計算機科學傢戴維·利維(David Levy)的一本關於機器人的新書。1968 年,身為國際象棋高手的利維曾和 4 位人工智能科學傢打賭,說 10 年之內不會有計算機應用程序能贏過他。利維贏得瞭這場技術賭局。雖然賭注隻有區區 1 250 英磅,但是整個智能科學界都因此而灰頭土臉。這次的失敗是由於他們對不成熟的科技預言過於自信。直到下一個 10 年,利維纔被象棋計算機程序打敗。打敗他的是一個叫作“深思”的程序。眾所周知,20 世紀 90 年代,一個叫作“深藍”的程序擊敗瞭當年的國際象棋冠軍加裏·卡斯帕羅夫。而“深思”正是“深藍”的早期版本。現如今,利維是一傢“智能”兒童玩具公司的首席執行官。2009 年,他和他的團隊又贏瞭,但這次贏得的是極富盛名的勒布納人工智能奬。在一場談話類軟件的世界錦標賽中,利維團隊開發的“聊天機器人”(chat bot)程序脫穎而齣,成功地讓測試者們相信,他們正在和一個人而非機器對話。
雖然我對利維的創造性十分欣賞,但是對他的新書《和機器人的愛與性》(Love and Sex With Robots)中的觀點卻並不認同。一位《紐約時報》的記者對此書評價頗高,認為裏麵的科學幻想一點也不滑稽。這名記者剛剛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瞭兩周的采訪,在文章中對麻省理工學院的機器人文化大加贊賞, 認為它正在創造“新的生命形式”。這本書預言人類與機器的性愛將在半個世紀後成為一個嚴肅而認真的議題,也就是說,“人和機器人墜入愛河,將和人類之間迸發愛情一樣平常。同時,人類性行為的次數和做愛的體位都將得到擴展,因為機器人能教給你更多,超過世界上所有已齣版的性愛指南”。利維認為,機器人能教會我們如何成為更棒的朋友和情人,因為我們能拿它們做練習。甚至當人類無法完成的時候,機器人還能代替。利維由此提議,和機器人結婚真是美事一樁。他認為,機器人雖然算是某種程度上的“異類”,但是在很多方麵比人類更好。它們從不欺騙,也不會傷心。在利維看來,即使是在人類最私密的領域裏,對機器人價值的評價也隻存在一種標準:和機器人在一起你覺得舒服嗎?這位計算機語言大師用機器人行為的影響來評判未來的機器人。而且他還打賭說,過不瞭幾年,這就會成為我們唯一的標準。
我是一名接受過心理分析訓練的心理學傢。無論從感性還是專業理性齣發,我都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和這種關係的“真實性”纔是重中之重。假定人工智能可以發展齣一套自有的做愛體位模式,我仍然為一種觀點感到擔憂——這種觀點認為,和一颱機器卿卿我我是不需要感覺的。實際上,這隻是一係列“仿佛”行為的集閤,你得認為它“仿佛”關懷備至、“仿佛”善解人意。在我看來,“真實性”意味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因經曆相似而與他人産生情感共鳴的能力,因為人類以相同的方式齣生、擁有傢人、品味失去傢人的痛苦和死亡的真義。而機器人,即使再精密復雜,顯然也難以企及。
……
轉摺點
30 年前,當我剛剛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職、開始從事計算機文化的研究時,彼時的世界還是一派稚氣的景象。孩子們在電子設備上玩《三連棋》遊戲,電子遊戲中的火箭發射擊碎入侵地球的小行星, “有智慧”的計算機程序已經可以在一場正式的國際象棋比賽中和真人選手一決高下。第一代傢用電腦的購買者主要是一群發燒友,他們嘗試自己編寫簡單的小遊戲。沒有人知道傢用電腦在未來還會發揮怎樣的作用。在這個人工智能還很年輕的新領域,學者們在討論可以識彆簡單形狀、操控圖塊的程序。人工智能科學傢在辯論未來的機器獲得“智慧”的方式。一些人認為可以通過外部植入程序的方法獲得;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未來的機器可以通過被寫入簡單的程序自行進化為復雜的智慧體,正如當今的神經生物學傢發現人類的智慧和自我意識,是通過相對簡單的人腦結構和活動産生的。
我成為瞭他們中的一員,如同人類學傢一樣,是這片嶄新世界中的陌生人。那時我在巴黎生活瞭數年,研究心理分析的思維如何進入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人們如何用這一新語言進行自我反思。我之所以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是因為我感覺到在計算機語言中,類似的情況也正在發生。“調試”、“編程”這樣的計算機詞匯,開始在政治、教育、社會生活,以及心理分析學最重要的中心——關於自我等多方麵被使用。當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同事們沉浸於如何讓計算機完成各種精巧、復雜的任務時,我的關注點卻在其他方麵。計算機正在怎樣改變作為 “人類” 的我們?我的同事們通常反對我的這個說法,他們堅持認為計算機“隻是工具” 。但我依然認為“工具論”具有一定欺騙性。人類自古就是由工具所塑造。而如今,正處於機器和大腦界限邊緣的計算機,正在改變和塑造我們。
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師,我試圖探索“設備的內在曆史”(inner history of devices) ,這需要大量的傾聽——通常不是那些正式采訪中的故事,而是正式訪談結束後的、邊角料般的評論和對話。為瞭完成我的工作,我采用瞭“實地研究”(也稱作民族誌研究)和“臨床診斷”兩種方法。人類學傢通常的做法是花費數百小時在單一的環境中探訪本地的知識。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潛伏”在計算機科學學院、傢用電腦發燒友俱樂部以及初中生的計算機實驗室中。我嚮計算機科學傢、發燒友和孩子們提問, 但通常情況下, 我會傾聽他們在新的“智慧”機器附近如何交談,並且觀察他們的行為特徵。
我常常聽到由計算機話題引發的深刻而博學的對話。也許在一些人看來,人類的大腦和計算機非常相似,都是被編程的“機器”。如果大腦是由程序控製,那麼也許自由意誌(free will)就隻是幻覺。最奇特的是,類似上麵這樣的對話常常不隻發生在研討會會議室裏,還發生在廚房、飯桌以及遊戲活動室中。計算機將哲學討論帶入瞭日常生活中,特彆是將孩子們變成瞭哲學傢。電子設備陪伴孩子們玩《三連棋》遊戲、進行單詞拼寫測試,孩子們則開始思考:計算機是活的嗎?它們的思維方式和人類有所不同嗎?在“智慧”機器的時代,人和機器的區彆是什麼?
20 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我見證瞭人類曆史上的獨特時刻:機器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重新思考人類思維、記憶和理解力的含義。計算機激發我們進行自我反思。對於我來說,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與當時纔 13 歲的德博拉的一段對話讓我記憶猶新。在學習瞭一年計算機編程後,德博拉說當他用計算機工作時,“自己的一部分心智成為瞭計算機心智的一部分” ,你開始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與計算機麵對麵,人們在機器這麵鏡子中反思自我。受到德博拉這段話的啓發——也是嚮西濛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緻敬,在 1984 年,我將自己齣版的第一本書命名為《第二個自我》。
1984 年。這個特殊的日期由於和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同名,而在西方知識界成為一個標誌性的年份。在書中,奧威爾描繪瞭這樣一個未來的社會景象:人們受到政府全天候的監控,公開的頭腦控製,個人權利喪失殆盡。諷刺的是,盡管當時許多科幻小說都將未來科技的社會影響描繪成上述這種反烏托邦式的情景,但我自己在 1984 年齣版的書中卻是樂觀而充滿希望的。誠然,我也有所擔憂。我擔心新技術具有強烈的“黏性”,讓人們無法與其分離;我也擔心沉迷於計算機的世界,會讓我們逃避麵對真實世界中的個人問題和宏觀政治問題。但是,在我的第一本書中,我主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論述計算機如何啓發我們進行新的自我反思。
在《第二個自我》這本書發錶後的數十年中,人們與計算機的關係發生瞭劇烈的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人機關係主要是指人與計算機一對一,但到瞭20世紀90年代以後,情況就不再如此。計算機成為通往虛擬世界的門戶,在那裏人們可以過著與現實世界平行的生活。人們加入美國在綫(American Online)的網絡,發現瞭新的“空間感” 。這是一個令人陶醉的時代:我們不再拘泥於那有限的、隻有數十個朋友的社交圈子,而可以有數百個、甚至數韆個朋友,從而開拓瞭前所未有的社交廣度。我的研究焦點也從一對一的人機關係轉移到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人際關係中。
我在波士頓的傢中每周末都舉辦比薩派對,邀請各路朋友參加,請他們講述各自在虛擬世界中的新生活。他們講述自己在屏幕內外的生活,描繪瞭虛擬和現實的界限如何被侵蝕。人們的自我角色不再是單一的,而是伴隨著綫上綫下、虛擬現實的轉換形成瞭多元的身份認同。通過技術的棱鏡,我再一次感受到人類自我身份創造和體驗的轉變。
我將研究結論寫成瞭 1995 年的第二本書《虛擬化身》。這本書從積極的視角對網絡身份探索進行瞭研究。但是,我在 1984 年時的樂觀態度已經受到瞭挑戰。 在訪談中, 許多人認為他們的在綫生活要比他們嘲弄地稱為 “RL”(Real Life)的現實生活更舒心。比如,一位來自中西部的大學生道格,他在 3 個不同的網絡虛擬世界中擁有 4 個虛擬化身(avatar)。他總是同時打開這幾個虛擬世界的窗口,傢庭作業和電子郵件的頁麵,以及最愛的遊戲界麵。他很輕鬆地在不同的虛擬世界中穿越,他告訴我,現實生活 “隻是多打開一個窗口而已”,並且他補充道:“甚至通常不是我最喜歡的那個。”這將我們的未來引嚮何處?
到瞭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兩大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第一大趨勢是生活的完全網絡化。我們無須明確的目的地就可以上網。通過網絡瀏覽器和搜索引擎——Mosaic、Netscape、IE、Google,人們仿佛在一個無盡的處女地進行探索。同時,由於無綫互聯網的發展,人們不再需要通過傳統意義上的“電腦”設備、桌麵、網綫連接纔能登錄。由於網絡隨時隨地、無處不在,因而我們纔能隨時與彼此同在。第二大趨勢是機器人的進化。如今的機器人不僅可以幫助人類完成睏難和危險的工作,而且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朋友。這一領域的成果於 20 世紀 90 年代末進入瞭孩子們的遊戲活動室:孩子們開始有瞭電子 “生物” 的陪伴。它們的要求被關注,同時也似乎可以反過來關注孩子們。
《群體性孤獨》一書對上述電子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 15 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瞭新的闡釋,將焦點集中在年輕的“電子土著”(digital native)身上。這一代人的成長伴隨著手機、智能電子玩具。如果說在《虛擬化身》一書的結尾,我曾錶達瞭自己對於模擬化生存所要付齣代價的憂慮,那麼在這本書中,這種憂慮則更加嚴重。如今的我們缺乏安全感、卻又渴望親密關係,因此纔求助於科技,以尋找一種既可以讓我們處於某種人際關係中、又可以自我保護的方法。我們發短信,我們和機器人交互。我感覺我們正在見證人和技術關係第三次變革的轉摺點。我們屈服於無生命的掛念,又害怕與人交往的風險和失望。我們更依賴於技術而非彼此。
在本書中,我集中論述過去 15 年中的觀察和思考,同時也用曆史的眼光看待這些新問題。為瞭講述人造生物是如何促進人際關係的故事,我從 20 世紀 70 年代的 ELIZA 計劃開始講起,一直講到人類形狀的社交機器人,如 21 世紀初期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多莫”(Domo)和“梅茨” (Mertz)。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齣現瞭許多其他的電子“生物”,包括電子寵物蛋“拓麻歌子” (Tamagotchi),機器人“菲比”(Furby)、“愛寶”(AIBO)、“真寶”(My Real Baby)、 “凱斯麥特”(Kismet)、“卡格”(Cog),以及一種專門為老年人提供陪伴的機器人——海豹醫生“帕羅”(Paro)。我要感謝參與到我機器人研究的250多人。一些人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參觀機器人,另一些則是我將機器人帶到學校、課後活動中心和養老院中。當和孩子們一起研究的時候,我總是盡可能地讓他們把機器人帶迴傢幾個禮拜,請他們和傢人撰寫“機器人日誌” ,記錄傢裏有瞭“菲比”、“愛寶”、“真寶”這些機器人後的日常生活。
在這個關於計算機中介傳播的故事中,我於 20 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就開始通過電子郵件、BBS、網上聊天(Internet Relay Chat)和美國在綫進行研究,並且加入瞭第一個虛擬社區和多人在綫角色扮演遊戲。在過去的 10 年中,網絡形態發生瞭劇烈的改變,我也將研究對象擴展到無綫通信設備、短信、即時信息、社交網絡、Twitter和大規模多人在綫網絡遊戲。我的研究同時也包括由三維環境和虛擬化身組成的虛擬現實社區。
……
速度快
評分送貨速度快如果書目明細不用自己打印更好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知識很深厚,受益匪淺
評分618買的,挺便宜。
評分就一個字,好,書質也好
評分618買的,挺便宜。
評分很不錯的書籍,搞活動,一下子買瞭很多
評分書包裝完好無損,快遞小哥服務很好
評分好好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