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遗书(第二卷)》是法国十八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让·梅叶神甫的传世之作。梅叶在他的《遗书》中通过他亲眼目睹的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并利用《圣经》中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一切神灵都是一小撮狡猾之徒捏造出来的,同时还深刻地指出教会和王权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目的在于剥削农民并从精神上麻痹和恐吓他们,使他们不敢起来反抗。《遗书》在反对封建迷信和封建剥削制度方面,曾经起过重大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三〇、[由基督教教义和道德中的谬误而得出的关于基督教的虚伪性的]第五个论据
三一、[第一种谬误:基督教关于造物主的教义]
三二、[第二种谬误:关于神的体现的教义]
三三、[耶稣基督是什么东西]
三四、[他的传道和教训]
三五、[基督教最初不过是低劣可鄙的宗教狂热病的产物]
三六、[基督教的第三种谬误:在圣餐礼中崇拜面团制的神]
三七、[崇拜面团制的神和崇拜木、石、金、银制的神的比较]
三八、[崇拜面团制的神为各种偶像崇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九、[第四种谬误:关于创世和原罪的教义]
四〇、[第五种谬误:关于上帝对人类的原罪的愤怒以及对人类的惩罚的教义]
四一、[基督教道德的三个主要谬误]
四二、[根据基督教为贵族的不法行为、暴政和压迫作辩护并加以神圣化而得出的关于基督教的虚伪性的]第六个论据
四三、第一种祸害是:[令人痛恨的人类的不平等现象]
四四、[贵族的起源]
四五、第二种祸害是:[为只会掠夺和压迫别人的寄生虫的存在辩护]
四六、[为大批无用的教士和闲逸的僧侣的存在辩护]
四七、U为宣誓过贫穷生活的僧侣的财富辩护]
四八、[为大批可以从事正当劳动的乞食僧侣的存在辩护]
四九、第三种祸害是:[一些人将土地资源吞为私有而不归公有,从而产生许多不幸和灾难]
五〇、第四种祸害是:亡不同家族间不平等的不公正现象]
五一、第五种祸害是:[不能解除的婚姻]
五二、[如果人类共享生活资料,对人类将是多大的幸福]
五三、[忘却早期基督徒共同生活的原则]
五四、第六种祸害是:[国王的残暴统治]
五五、[法国国王的残暴,人民处境的不幸]
五六、捐税的产生和增长
五七、“1694年欧洲之福”,正论法国历代国王的残暴统治]
五八、[不应授与国王以任意设税之权]
……
七五、[基督徒所希望的天福只是想象的幸福]
俄译者注释
精彩书摘
三一、【第一种谬误:基督教关于造物主的教义】
于是,使徒的罗马基督教首先就教导并责令人相信,只有一位神存在,可是同时又教导并责令人相信,有三位神存在,而且每一位都是真神。它热烈地宣传,神是三位的,同时又是一体的。如果神真有三位,而且每位都是真神,那么无疑地有三位神,如果神真有三位,那么说神只有一位就是错误的。如果说神只有一位是真理,那么说有三位真神就是谎话,因为对同一个对象,确实不能既说是“一个”,又说是“三个”。同一基督教又教导并责令人相信,这三位所谓的神当中的第一位,它所称之为圣父的,生出第二位,它称之为圣子,这两位又共同产生第三位,它称之为圣灵。尽管这样,它还是教导并责令人相信,这三位所谓的神是彼此完全不相依赖的,甚至一位不早于另一位,因为任何一位都不是先于另一位而存在的。这显然也是荒谬的,因为任何物体都不能由另一物体获得存在而与它没有某种依赖关系,因为物体必须本身先存在才能给与另一种物体以生命。这就是说,如果这些所谓的神的第二位和第三位是由第一位而获得存在的,那么他们的存在必然依赖给与他们以存在或生育他们(生产他们)的第一位;这个给与另两位神以存在的第一位神,也必须先存在才能给与另两位以存在,因为不存在的东西是不能给与任何东西以存在的。
这就是说,如果第一位确实给与另两位以存在,而另两位也确实由第一位获得存在,那么第一位无疑地必然在另两位还不存在时就已存在,因此,他们是一位先于另一位而存在的。此外,说某种生育出来(或生产出来)的物体完全没有本原,这显然是矛盾和荒谬的;因为,根据我们的基督徒的说法,第二位和第三位神是生育(或生产)出来的,那就意味着,他们是有本原的;如果他们有本原,而第一位却没有,因为他不是任何另一位生育(或生产)出来的,那么由此就必然得出结论:一位先于另一位而存在,也就是第一位先于第二位,第二位先于第三位;要知道,说他们一位由另一位所诞生但彼此没有任何依赖关系,而且一位不先于或后于另一位,这是荒谬的。如果这是荒谬的,那么硬说真正的神是一体而同时又是三位,当然也是同样荒谬的。我们的基督徒虽然也觉得这是荒谬的,可是提不出一个合理的论据;因此他们只能说,必须一心敬神而不必去管人类的理性,必须听从信仰而约束人类的智慧’恭顺地崇拜这些崇高而神圣的奥义,而不要企图加以理解。但是,他们所叫作信仰的东西,如我上面所证明的,只是些谬误、臆造、欺骗的原则。因此,当他们向我们说,必须虔敬地、盲目地听从他们的信仰所教导并责令他们相信的一切东西时,他们这样就仿佛是说,必须根据这个谬误、捏造、欺骗的原则而盲目地、虔敬地相信各种谬误、捍浩和欺骗。
……
前言/序言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吋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83年5月
《遗书》(第二卷):思想的沉淀与时代的绝响 引言 在浩瀚的学术星空中,“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犹如一座桥梁,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鸿沟,将人类思想的精髓呈现于华夏大地。而在丛书的众多卷帙中,《遗书》系列,特别是其第二卷,以其独特的分量和深刻的洞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记录,更非仅为某个学派的宣言,而是集结了一群在各自领域内卓有成就的思想家、学者、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在人生暮年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以最真挚、最深刻的情感,对生命、对世界、对文明进行的一次回望与告白。 《遗书》(第二卷)的价值,在于其“遗”字所蕴含的深意。这并非是无用的残篇,而是经过岁月淘洗、阅历沉淀后,最精华、最本真的思想结晶。这些“遗书”的作者们,大多经历了风雨,饱尝世事,他们的文字,少了青年时的激昂与冲动,多了老年时的沉静与智慧,少了对未来的盲目憧憬,多了对过往的深刻反思。他们用生命最后的余温,点燃了思想的火炬,将自己毕生的学识、感悟、遗憾、期望,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内容概述与篇章亮点 《遗书》(第二卷)收录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术领域、不同人生轨迹的十二位先驱者的“遗言”。每一位作者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着他们所处的时代,审视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审视着个体生命的意义。 第一篇:哲思的回响 本卷开篇,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理性主义大师的晚年绝笔。在这篇“遗书”中,他以精炼的语言,回顾了自己一生对“真理”、“理性”和“存在”的孜孜不求。他不再纠缠于复杂的形而上学辩证,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人类精神的本质,对自由意志、道德律令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进行了更为通透的解读。他坦诚地承认了自身理论的局限性,并对后世哲学家提出了关于超越二元对立、回归直观感悟的殷切期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智者对知识边界的清醒认识,以及对人类理性能力永恒的信任。 紧随其后的是一位东方哲学大家的作品。这位学者,一生致力于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试图构建一种能够消弭冲突、促进和谐的生命哲学。在他的“遗书”中,他没有留下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选择以一种更为亲切、更为生活化的方式,分享了他对“道”、“缘”和“无常”的深刻体验。他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如何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去爱,去原谅,去放下。他的文字,如同一泓清泉,洗涤着浮躁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一种回归本真的力量。 第二篇:科学的审视 本卷的科学部分,汇聚了两位在各自领域内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 第一位,是一位在物理学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将目光从微观粒子的奇妙世界,转向了宏观宇宙的奥秘。他的“遗书”,既有对量子力学发展方向的深邃预测,也有对宇宙起源与终结的哲学思考。他痛惜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呼吁科学家们保持对纯粹知识的敬畏之心,并将科学的力量用于造福人类,而非成为毁灭的工具。他的文字,既充满了科学家的严谨与理性,也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另一位,则是一位在生物学领域享有盛誉的演化论先驱。在生命的终点,他不再拘泥于物种演化的细节,而是将视角提升到生命本身的意义。他回顾了自己一生为揭示生命演化规律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角色产生了深刻的疑问。他反思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并对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与建议。他的“遗书”,是对生命最宏大的赞歌,也是对人类文明最真诚的警示。 第三篇:艺术的绝唱 在艺术的领域,《遗书》(第二卷)收录了两份格外动人的篇章。 一位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巨匠。他的“遗书”,并非是音乐理论的阐述,而是他对自己一生创作历程的回顾,以及对音乐作为人类情感最直接表达方式的深切体悟。他讲述了音乐如何成为他与世界沟通的语言,如何在生命的低谷给予他力量,如何在生命的辉煌中升华他的情感。他特别强调了音乐在唤醒人类内心共鸣、超越语言障碍方面的独特作用。他的文字,充满了旋律感与节奏感,仿佛能带领读者走进他充满激情的音乐世界。 另一位,则是一位在文学领域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作家。他的“遗书”,是对他创作生涯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质的深刻反思。他谈论了语言的力量,谈论了叙事在构建意义中的作用,谈论了文学如何反映人性,如何抚慰心灵。他尤其表达了对那些未能完成的作品的遗憾,以及对年轻一代作家寄予的厚望。他的文字,优美而充满力量,如同他笔下那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历久弥新。 第四篇:社会的省思 本卷的社会部分,关注的是那些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变革贡献力量的思想者与行动者。 一位是致力于社会公平的政治家。他的“遗书”,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总结,也是对国家治理与社会公正的深刻反思。他回顾了自己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也承认了其中的曲折与不足。他坦诚地谈到了权力与责任,谈到了改革与稳定,谈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他的文字,充满了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饱含着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紧随其后的是一位社会改革的倡导者。她的“遗书”,是对女性解放与社会平权的有力呼吁。她回顾了自己在争取平等权利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也看到了社会进步的曙光。她没有回避时代的局限性,但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她的文字,充满了女性特有的韧性与智慧,也展现了对全人类共同福祉的追求。 第五篇:个体的追问 本卷的最后部分,则转向了个体生命的终极追问。 一位是经历过战乱与流离的旅行家。他的“遗书”,是对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记录,更是对人生短暂而精彩的感悟。他用旅行的视角,审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反思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他强调了经历的重要性,强调了体验生命丰富性的必要。他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带领读者领略世界的广阔与美好。 最后一位,是一位在艺术与科学领域均有涉猎的通才。他的“遗书”,是对他一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总结。他没有留下明确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鼓励后人继续探索。他谈论了好奇心的重要性,谈论了跨学科研究的价值,谈论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无限可能。他的文字,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也激发着读者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价值与意义 《遗书》(第二卷)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这些“遗书”的作者们,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他们的文字,犹如一面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风貌、社会的变迁、思想的碰撞。通过阅读他们的“遗言”,我们可以更真切地理解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更深刻地体会那些时代思潮的源流。 其次,它为我们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智慧启迪。这些作者,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对生命、对真理、对人类命运的追问,却是具有普遍性的。他们的思想,经过时间的检验,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能够为我们在当下的人生困境中提供指引,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启示。 再者,它是一部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每一位作者,在生命的尽头,都以一种超越功利的姿态,反思生命的价值与目的。他们的“遗书”,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我们自己生命的意义,去审视我们的人生道路,去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幸福。 最后,它也提醒着我们,思想的传承是多么重要。这些“遗书”,是作者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它们鼓励我们继承前人的智慧,也激励我们独立思考,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 结语 《遗书》(第二卷),是一部关于思想、关于生命、关于时代的重量级著作。它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思想的沉淀,是智慧的升华,是时代的绝响。它以其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广阔的视野,吸引着每一个渴望探索深度、追寻智慧的读者。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听到先哲们的低语,更能感受到他们不灭的精神火焰,它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抵达更广阔的思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