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學術名著:美學的理論》是20世紀意大利著名哲學傢、史學傢、美學傢、文學批評傢和政治傢剋羅齊撰寫的亨譽世界的美學名著。1947年硃光潛先生曾根據英文譯本翻譯成《美學原理》齣版,影響瞭幾代中國學人。此次重譯,譯者根據意大利文第7版譯齣。新譯本汲取硃譯本的精華,並對不少美學、哲學範疇進行瞭全新的翻譯,對讀者和美學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剋羅齊的美學理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貝內德托·剋羅齊(Bendetto Croce),是20世紀意大利著名哲學傢、美學傢、文學批評傢、政治傢,更是享譽西方的曆史學傢和史學理論傢。他是意大利文化界反法西斯的“旗手”,又是與伽利略齊名的意大利科學散文大師。其主要著作有《精神哲學》(四捲)——《作為錶現科學和普通語言學的美學》、《實踐哲學——經濟學與倫理學》、《作為純概念科學的邏輯學》、《曆史學的理論和曆史》,《十九世紀歐洲史》,《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曆史》,《自我評論》,《維科的哲學》,《倫理與政治》,《文化與道德生活》,《但丁的詩》,《文藝復興盛期和晚期的詩人和作傢》等
一直覺與錶現
直覺認識
直覺認識獨立於理性認識
直覺與感知
直覺與時空概念
直覺與感覺
直覺與聯想
直覺與錶象
直覺與錶現
對直覺與錶現的差異的錯覺
直覺與錶現的同一
二直覺與藝術
推論與說明
藝術與直覺認識的同一
無特殊差異
無強度差異
擴展性及經驗性差異
藝術天纔
美學中的內容與形式
評模仿自然及藝術幻覺
評視藝術為感受事實而非理論活動——審美外觀與感受
評審美感官論
藝術品的統一性及不可分性
作為解放者的藝術
三藝術與哲學
理性認識與直覺認識密不可分
評對此論點的否定
藝術與科學
內容與形式:另一意義;散文與詩
第一度與第二度的關係
無其他認識形式
曆史性——曆史性與藝術的同一與差異
曆史批判
曆史懷疑主義
作為完美科學的哲學——所謂自然科學及其局限性
四美學中的曆史主義與理智主義
評似真與自然主義
評在藝術中捍衛論點及典型的藝術觀
評象徵與寓意
評藝術和文學種類論
判斷藝術時源於種類論的錯誤
種類區分的經驗意義
五曆史學與邏輯學中的類似錯誤
評曆史哲學
美學入侵邏輯學
邏輯學的本質
邏輯判斷與非邏輯判斷的區彆
三段論法
僞邏輯與真審美
改革的邏輯學
六理論活動與實踐活動
意誌
作為更高一度認識的意誌
反駁與說明
評實踐判斷或價值判斷
從審美活動中排除實踐活動
評藝術目的論與內容選擇論
藝術的實踐無害性
藝術的獨立性
評格言——文如其人
評藝術中的真誠概念
七理論活動與實踐活動的類比
實踐活動的兩種形式
經濟效用活動
效用活動與技術活動的區分
效用的與利己的區分
經濟意誌與道德意誌
純粹經濟性
道德性的經濟層麵
純經濟活動與道德上不辨善惡的錯誤
評功利主義與倫理學或經濟學改革
八擯除其他精神形式
精神的體係
天纔性的各種形式
無第五種活動形式——法律,社會性
宗教性
形而上學
心智想象與直覺知性
神秘的美學
藝術的死亡與永存
九錶現不可分為方式或程度和批判修辭學
藝術的各種性質
無錶現方式
翻譯的不可能性
評修辭學範疇
修辭範疇的經驗意義
作為審美事實同義詞應用的修辭範疇
修辭範疇用以指示各種審美缺陷
超越審美事實的應用:為科學服務
學校中的修辭學
錶現的相似性
翻譯的相對可能性
十審美感受與區分美醜
詞語“感受”的各種意義
作為活動的感受
感受與經濟活動的同一
評快樂主義
作為每種活動形式陪伴的感受
某些常見感受區分的意義
價值與反價值:對立麵及其統一
作為錶現價值的美或隻是錶現的美
醜以及構成醜的美的要素
幻想既不美也不醜的錶現
真正審美感受與陪伴性、偶然的感受
評錶麵的感受
十一評審美快樂主義
評作為高級感官快樂的美
評遊戲論
評性欲論與勝利論
評同情說美學,在同情說美學中內容與形式意義何在
審美的快樂主義與道德主義
嚴格禁欲主義否定藝術,而教育學為藝術辯護
評純粹美
十二同情說美學與僞審美概念
同情說美學與僞審美概念
評藝術中醜的及超越醜的理論
僞審美概念及從屬於心理學
不可能嚴格界定僞審美概念
例證:崇高、喜劇性與幽默的定義
僞審美概念與審美概念的關係
十三自然與藝術的“物理美”
審美活動與物理概念
審美意義上的錶現與自然主義意義上的錶現
錶象與記憶
幫助記憶的形態
物理美
內容與形式:另一意義
自然美與人為美
混閤美
書寫符號
自由美與非自由美
評非自由美
創造的刺激物
十四物理學與美學的混淆造成的錯誤
評審美聯想主義
評審美物理學
評人體美論
評幾何圖形美
評模仿自然的另一層麵
評美的基本形式論
探尋美的客觀條件
美學的天文學
十五外現的活動——藝術的技巧及理論
外現的實踐活動
外現的技巧
各類藝術的技巧理論
評各類藝術的美學理論
評藝術分類
評藝術聯閤論
外現活動與效用及道德的關係
十六趣味與藝術的再造
審美判斷——審美判斷同審美再現的同一
分歧的不可能性
趣味與天纔的同一性
同其他活動類比
評審美絕對主義(理智主義)與審美相對主義
評相對的相對主義
基於刺激及心理狀態多樣性的反駁
評自然符號與約定符號的區分
超越差異性
文物修復與曆史解釋
十七文學與藝術的曆史
文學與藝術中的曆史批判及其重要性
文學藝術史及同曆史批判、審美判斷的區彆
文學藝術史的方法
評藝術起源問題
進步標準與曆史
在文學藝術史中無唯一進步路綫
反對這個規律的錯誤
詞語“進步”在藝術事實中的其他意義
十八結論——語言學與美學的同一
研究概述
語言學與美學的同一
語言學問題的美學公式:語言的性質
語言的起源及發展
語法與邏輯的關係
語法類型或詞類
述說的個性與語言的分類
規範語法的不可能性
具有教學特徵的工作
基本語言事實或詞根
審美判斷與典範語言
結論
意漢術語對照錶
剋羅齊生平著作年錶
初版譯後記
有時人們還要求藝術復製自然的、即曆史上存在的實在;這是模仿自然說的另一種錯誤意義,其後真實主義真實主義,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宰意大利文學的現實主義流派,主張客觀地反映生活。——譯注和自然主義甚至提供混淆審美事實和自然科學方法的實例,即渴望一種(我們不知道)戲劇或小說,不僅應當是觀察的,而且完全是實驗的。
〔評在藝術中捍衛論點及典型的藝術觀〕
混淆藝術方法和哲學科學方法更為常見,於是把闡明概念、結閤智力可理解的和可感知的、錶現觀念或普遍視為藝術的任務;這樣就用科學代替藝術,或用變為半審美半邏輯的特例代替一般藝術活動。
藝術捍衛論點的理論導緻相同錯誤,即這種理論要以個彆錶象作為科學規律的例證。例證,之所以為例證,是對所要證明的東西而言;因此屬於科學論述的方式,雖然帶有通俗性或普及性。
關於典型的美學理論同樣如此,當典型恰恰理解為(正如通常所為)抽象或概念,並斷言藝術應當讓類型在個體中引人注目。其後若典型就是指個體,這裏隻是單純的詞語變化。在此種情況下,典型化導緻個性化,即確定並錶現個體。堂吉訶德是一個典型;但若不是所有堂吉訶德式人物的典型,能是什麼的典型呢?能說是自身的典型嗎?是抽象概念、比如是喪失現實感或追求榮譽的典型?肯定不是。用這些概念可以想到無數人物,但都不是堂吉訶德。換言之,在一位詩人的錶現中(例如在一位詩中的人物),我們發現我們的充分確定並真實的印象;我們說那種錶現是典型的,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它是審美的。對詩的或藝術的普遍,同樣可以這樣說:有時用這些詞語重復在藝術中對典型的要求,但這種要求想要強調藝術作品的精神性和理想性,而模仿論者、現實主義者和真實主義者對藝術作品的此種性質渾然不知或加以否定。
〔評象徵與寓意〕
在繼續糾正這些錯誤或澄清誤解時,我們將指齣象徵也被視為藝術的本質。然而,若設想象徵同藝術直覺密不可分時,象徵就成為藝術直覺的同義詞,藝術直覺總具有理想性;在藝術中不存在雙重基礎,隻存在一個基礎,在藝術中一切都是象徵的,因為一切都是理想的。若設想象徵可獨自分離,若一方麵可錶現象徵,另一方麵可錶現被象徵的東西,則重犯理智主義的錯誤:所謂象徵是對一個抽象概念的說明,是一個寓意,是科學,或是笨拙模仿科學的藝術。但我們對寓意也必須公正,要注意到它在某些情況下是完全無害的東西。先有《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其後纔想齣寓意;先有馬裏尼馬裏尼(G。Marini,1569—1625),意大利詩人,“馬裏尼詩派”的鼻祖。經過20年的努力,1623年完成長達45000行的長篇敘事詩《阿多尼斯》。——譯注的《阿多尼斯》《阿多尼斯》為馬裏尼的敘事詩,敘述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的愛情故事。——譯注,其後淫蕩的詩人纔暗示那部敘事詩旨在告知“無節製享樂以痛苦告終”;先完成一座美女雕像,其後雕刻傢纔能貼上標簽,以便告其雕像象徵“寬厚”或“仁慈”。這種寓意是事後附加到已完成作品上的,並未改變藝術作品。那麼它是什麼呢?它隻是一個錶現外在地附加於另一個錶現。把一小頁散文附加於敘事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以錶達詩人的另一種思想;一個詩句或一個詩節加於《阿多尼斯》,以錶達詩人想讓一部分公眾相信的東西;對那座雕像,隻加上一個詞:“寬厚”或“仁慈”。
〔評藝術和文學種類論〕
然而,理智主義錯誤的最大勝利在於藝術和文學種類論,這種理論在學術著作中仍然盛行,並且迷惑瞭藝術批評傢和藝術史傢。現在,我們考察其淵源。
人的精神可從審美的轉到邏輯的,恰恰因為審美的是邏輯的第一級;由於對普遍的沉思,就破壞瞭錶現,即破壞瞭對個彆的沉思;把錶現事實化解在邏輯關係中。我們業已指齣,反過來這種活動可具體化為錶現,但並不意味著前種錶現未被破壞,未曾讓位給新的審美—邏輯錶現。當我們站在第二級上,就離開瞭第一級。
……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簡直令人震撼,它沒有采用那種浮於錶麵的概念羅列,而是從最基礎的哲學根源入手,層層遞進地構建起一個宏大而精密的理論體係。我發現作者在處理一些核心概念時,錶現齣瞭非凡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常常能看到他對既有理論的精妙反思與突破。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那些觀點太過精闢,需要時間去消化和沉澱。它迫使你跳齣日常的思維定勢,用一種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審美現象。這種對思維邊界的不斷拓展,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體驗,它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簡單輸入,而是一場深刻的認知重塑,讓人感覺自己的思考維度都得到瞭提升。
評分這本書的討論雖然深刻,但它最動人之處,恰恰在於它對“人”的關懷和對個體經驗的尊重。在那些宏大的理論架構之下,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對審美體驗中那種不可言喻的、主觀的“顫動”的珍視。它沒有將美學降格為一套冰冷的公式,而是試圖去捕捉和命名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動和精神共鳴。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感動,比如一束光影的變化、一段音樂的起伏,都開始有瞭更深一層的感知和敬畏。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的學術認知,更重要的是,它溫柔地重塑瞭我與世界、與藝術之間那種更真誠、更具反思性的連接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格調,厚實的封麵采用瞭一種啞光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承載著厚重的知識分量。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講究,米白色的紙張配上清晰銳利的字體,閱讀體驗極佳,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大量的引文和注釋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閱讀的舒適度。從我打開它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它作為一本“名著”所應有的那種沉靜而莊嚴的氣質,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設計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這無疑為原本深奧的理論內容增添瞭一份視覺上的享受,讓人更有動力去深入探索書中的奧秘。
評分說實話,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其晦澀難懂,畢竟涉及的是高度抽象的理論構建。然而,實際閱讀後發現,作者的敘述邏輯極其嚴密且富有張力,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復雜的概念編織成一個連貫而引人入勝的故事綫。雖然理論的深度毋庸置疑,但作者總能在關鍵節點插入一些恰到好處的曆史案例或清晰的邏輯推導來支撐他的論點,這使得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學術探討變得觸手可及。閱讀它就像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越一片復雜的思想迷宮,雖然路途艱險,但每一步的指嚮都清晰明確,讓人信心倍增,充滿探索的樂趣。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框架,它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美學範疇,而是將視野擴展到瞭更廣闊的文化、社會和曆史場域中去。作者的論述充滿瞭跨學科的視野,時而藉鑒現象學,時而引入結構主義的分析工具,構建齣的理論框架具有極強的解釋力和預見性。我發現,當我試圖用書中提齣的視角去分析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或文化産品時,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輪廓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仿佛作者為我提供瞭一副高清的濾鏡。這種理論工具的賦能感,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獲取,它真正教會瞭我如何去“看”和“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復雜時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