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战争1:对决细菌 病毒

微战争1:对决细菌 病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哲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生物
  • 医学
  • 微生物
  • 细菌
  • 病毒
  • 健康
  • 免疫
  • 科学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10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98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微战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微战争1:对决细菌 病毒》是一部以前所未有的视角讲述细菌、病毒与人类世界之间关系的震撼之作。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和人类共存的漫长历史中,人类与他们亦敌亦友,或和谐相处,或相互对抗。而另一方面,站在更为高远的视角上来看,整个地球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人类之于地球又如同病毒之于人类,一次次将人类世界置于危险之地的大瘟疫,又何尝不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在发挥作用,以抵抗人类世界快速发展、人口急速膨胀对地球带来的危害?

内容简介

  《微战争1:对决细菌 病毒》讲述了在人类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共存的漫长历史中,与他们亦敌亦友、或和谐相处,或互相对抗的关系。尤其是人类面对一次次猛烈的大瘟疫、流行病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所经历的惨痛失败。在这场漫长而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人类世界涌现了一代代超凡卓越的科学家们,在他们光辉的成绩背后又有许多不为人知、令人动容的故事。在《微战争1:对决细菌 病毒》里,不但可以看到一部宏观的人类与细菌、病毒世界的关系史,更可以看到在这部大历史下,更为鲜活的细节。

作者简介

  王哲,笔名京虎子。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毕业后从事艾滋病基础和流行病学研究,后赴美继续从事艾滋病研究,现从事IT业,业余时间进行写作,曾获得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目录

细菌
1.突破了一个局限
2.寄生的本质
3.地球的调控手段
4.下巴有几块骨头?
5.用一套血管连起来
6.等待了二百年
7.法国有个人
8.为了其他人的女儿
9.科学奇才
10.一时瑜亮
11.愿望是良好的
12.绅士的手是干净的
13.消毒
14.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15.一种细菌=一种疾病
16.各擅其长
17.魔球的梦想
18.魔球还是魔弹?
19.前方叫急
20.消毒行不通
21.被战争改变了的人们
22.去做细菌培养师
23.待不住的象牙塔
24.死而复生
25.埃尔利希的后人
26.链球菌的噩梦
27.十年之计
28.曙光
29.梦想成真
30.还有巴斯德人
31.埃尔利希摔下来
32.百浪多息
33.磺胺
34.出事了
35.药不能自己想吃就吃
36.奥秘
37.“兔子”
38.青霉素
39.抗生素
40.卷土重来

病毒
1.迫在眉睫的威胁
2.进化的伙伴
3.存活的可能绝无仅有
4.成功
5.两位英雄
6.小儿麻痹
7.最佳武器
8.儿童的贡献
9.麻疹
10.不能冒的风险
11.走麦城
12.低头
13.摆脱阴影
14.猴子带来的病毒
15.非洲的传闻
16.始作俑者的结局
17.八仙过海
18.小心为上策
19.乙肝疫苗
20.反应停
21.肺炎疫苗
22.疫苗的未来
23.矛头所指
24.真相
25.另外一个突破点
26.艰难
27.未来不可预测

精彩书摘

  愿望是良好的
  在对抗疾病的问题上,巴斯德之所以从预防的角度着手,是因为他的两个孩子先后死于伤寒。巴斯德不懈地寻求不得病的办法,尤其是不得传染病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方法,其他的孩子就不会夭折。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巴斯德对于对抗传染病有了自己的办法:清洁。他认为只要接触不到致病原,人就不会得病了。落实到炭疽也一样,如果动物接触不到炭疽菌孢子,就不会得炭疽。
  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后,巴斯德有了洁癖,和人握手后必须马上洗手,后来干脆不和别人握手了,他认为传染病是通过人的手传播的。谁要是邀请他去吃饭,他要把人家所有的盘子都仔细看一遍,结果经常还是认为不干净而不吃东西。对于巴斯德来说,最脏的地方是医院,因为那里有无数的病人带着无数的病菌,连那里的空气都是致病的。每次经过医院附近,他都要求家人捂住口鼻以避免吸入医院传来的空气。
  巴斯德感觉到光靠清洁消毒还不够,细菌无处不在,人类是不可能彻底和细菌隔绝的,必须用另外一种办法,让人类具有抵抗细菌的能力。于是,他想到了琴纳。
  80年过去了,琴纳的牛痘苗还是一枝独秀,还是那么让人觉得深不可测,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有效,是怎么达到预防天花的效果的。用琴纳自己的话说,医学家们还像在漆黑的坑道中的矿工一样,在黑暗中摸索着。琴纳的幸运之处,是他找到了牛痘这个天花的近亲,但是其他传染病并没有这种近亲,因此琴纳的办法是无法复制的。
  巴斯德一直有用琴纳的办法对抗传染病的念头,在研究炭疽时他又发现那些得了温和的炭疽的动物能够恢复过来,说明传染病是有可能进行预防的。但他一直不知道从何入手,直到开始研究鸡霍乱。鸡霍乱一旦流行,几天之内整个鸡群90%的鸡都会死亡。一位兽医发现感染了霍乱的鸡血液中有细菌,便请巴斯德帮忙。巴斯德经过研究,发现豚鼠是传播这种细菌的中间宿主,下一步就是要找到预防的办法。
  1879年,巴斯德的助手鲁克斯用让细菌暴露在空气中的办法培养出了一种毒力低的鸡霍乱菌培养液,给鸡注射这种培养液,鸡不会患鸡霍乱,再给注射过低毒鸡霍乱菌的鸡注射毒力强的培养液时,鸡还是不会得鸡霍乱。这样一来,用不着像琴纳那样要给人传染病找个近亲,而是通过对细菌进行减毒,再用其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用这种办法,他们征服了鸡霍乱,巴斯德把这种办法叫做疫苗“Vaccine”,以纪念琴纳的牛痘苗。
  在成功地研究出第一个现代疫苗后,巴斯德重新回到炭疽的研究上。预防炭疽要比预防鸡霍乱有意义多了,因为人也会得炭疽,牲畜如果不得炭疽了,人也就不会得炭疽了。
  但是,暴露于空气对炭疽菌的毒力没有影响。巴斯德团队试验了不同的办法,终于,张伯伦发现在某种特殊的温度下,炭疽菌就不会形成孢子,这样毒力会减弱。用这样的炭疽菌给羊接种,羊会得一次温和的炭疽病,待羊从炭疽病中恢复过来后,再用强毒的炭疽菌给羊接种,羊也不会发病。巴斯德又发现,这种减毒的炭疽菌如果被干燥的话,就会产生减毒的孢子,这种孢子容易生产和运输。
  1881年5月5日,巴斯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公开试验,给24只羊、6头牛和1只山羊接种了炭疽疫苗,另外一组同样数目的动物作为对照组。5月31日,给所有的动物注射强毒炭疽菌,巴斯德预测,所有接种疫苗的动物都会存活,所有未接种疫苗的动物都会死亡。
  巴斯德的预测在别人的耳朵里,是十足的大话,他的敌人更不相信他,认为其中肯定有什么猫腻。他的一位宿敌认定巴斯德会等细菌都沉到试管底部后,把没有什么毒力的试管上部的液体给接种过疫苗的动物注射,把底部毒力强的液体给未接种过疫苗的动物注射,因此要求在接种之前摇一摇试管。另外一位要求给动物接种致死剂量的两倍的细菌培养液。巴斯德想都没想,下令加大到三倍剂量。
  注射完后,巴斯德回到家中,等得越来越焦虑,由于这次试验关系到他的荣誉,让他坐立不安,要靠妻子的安慰才能平静下来。
  6月2日,收到电报,试验非常成功。巴斯德来到试验现场,发现接种过疫苗的动物无一死亡,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动物纷纷死去。在预防传染病上,巴斯德登上了个人的顶峰。
  这个消息马上传播到欧洲各地,巴斯德的助手们日夜加班制备炭疽疫苗,两周之内接种了两万只羊。由于需求量太大,赶制匆忙,一些疫苗没达到标准,毒力不够或者太强,部分动物接种过疫苗后还是死于炭疽病,兽医和农民开始质疑科学家。后来,对生产过程进行了改进后,这些问题消失了。巴斯德再一次成为英雄,在他的马车经过时,常常有人脱帽欢呼:巴斯德万岁,您救了我的牛。
  虽然关键环节是由鲁克斯和张伯伦发现的,但巴斯德认为他们是自己的手下,因此功劳是自己的,鲁克斯和张伯伦对此也认可,一直对巴斯德很忠诚。法国政府为此授予巴斯德荣誉军团大鹰章时,巴斯德要求政府先授予鲁克斯和张伯伦荣誉军团红十字勋章,他才接受大鹰章,算是肯定了两个人的贡献。
  巴斯德除了解决鸡霍乱、炭疽病,还研究了如何解决医院内感染的问题。让巴斯德介入这个领域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弟子和主要助手埃米尔·鲁克斯的妻子死于产褥热。
  历史上,产褥热最盛行的地方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
  文明的前进靠的是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开始并不一定引起社会的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有些时候还会导致无法预料的副作用和后果。现代医学也一样,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事情,这是因为医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常常某一个领域领先了,可是其他领域跟不上,结果适得其反,产褥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产褥热是妇女产后出现的感染,这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早在古希腊时,希波克拉底就记载过这种疾病。但那时,这种病一直是偶然发生的,直到17世纪后,这种病才从偶然出现变成常见病。最早大规模的暴发是在巴黎的神舍,这是巴黎最大也最穷的医院。
  神舍于17世纪初创建于巴黎圣母院的一翼,是一所给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教会医院,不管多穷的病人,神舍都收。因为巴黎的穷人太多,很快神舍就拥挤不堪,扩张到塞纳河两岸,用一座桥连接起来。1626年桥上盖了一座两层的建筑,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产房,之前产妇全是在自己家生孩子。
  在自己家生孩子,不管接生婆的水平如何,都会冒很大的风险,有很多产妇死于分娩,胎儿也经常夭折。现代医学的进步从本质上来说是要为民众提供有保障的服务,在医院生孩子,一旦出现意外,医护人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死于分娩的概率会小很多,胎儿也安全多了。神舍盖产房的出发点是非常科学的,因为产妇不是生病的患者,让她们和病人在一块儿,会增加她们生病的概率,单独建一个产房,不就等于和疾病隔离了吗?这种办法在其后200年被欧洲其他国家仿效,在医院生孩子渐渐成为人们认可的方式,这是现代医学的一大进步,大大地降低了婴儿死亡率。正是因为婴儿死亡率不断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才得以大幅度提高。
  关于人均寿命,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以活着的人的岁数作为标准,例如有人说明朝、清朝的人寿命长,因为七八十岁的人多了,还有所谓的长寿之乡,就因为那里的百岁老人多。但其实人均寿命是根据人死的时候的年龄算出来的,比如某个镇子今年死了100人,把他们的岁数加起来除以100,就是这个镇子的人均寿命。就拿那些所谓的长寿之乡来说吧,多是山高岭险的地方,百岁老人是有几个,可是孩子生下来先死了一两成,少年人经常有因为感冒肺炎就送命的,青壮年人经常出现掉落山涧里找不到尸首的,科学办法算下来,人均寿命非常低。提高人均寿命的最好办法,不是靠什么养生延年,而是靠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因为如果生下来就死的话,寿命最多算1岁,和另外一位99岁的一平均,寿命是50岁。要达到人均寿命70岁,每死一个婴儿,得有一位老人活到140岁。可是如果救活了这个孩子,哪怕他只活到41岁,和99岁的一平均,平均寿命就是70岁,一个人活到41岁,要比活到140岁容易得多。新中国成立后,人均寿命快速提升,就是因为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建立产房在17世纪初是非常先进的科学理念和实践,可惜,科学的办法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神舍产房建立了20年后,便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次产褥热流行。
  ……

前言/序言


《微战争1:对决细菌 病毒》并非一本关于细菌和病毒的百科全书,也不是一本详细介绍微生物学分类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它以一种引人入胜且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将微观世界的生存斗争以“战争”的叙事框架呈现出来。它不会深入探讨细菌或病毒的DNA序列、复杂的复制机制,亦不会罗列各种医学诊断方法或治疗方案。 相反,这本书更侧重于描绘一场宏大而隐蔽的“战争”。想象一下,在这场战争中,你无法用肉眼捕捉到任何战士的身影,却时刻感受着它无声的冲击。书中的“对决”并非简单地描述生物学现象,而是赋予了这些微小生命以“意志”和“策略”。你可以理解为,书中描绘的是一场发生在细胞层面、组织层面,甚至是整个生命体内的“生存博弈”。 “细菌”和“病毒”在这里,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阵营”和“战斗方式”。它们不是冷冰冰的科学名词,而是具有鲜明“个性和目的”的参与者。它们之间的“对决”充满了策略性,有的“部队”擅长快速扩张,有的则精于潜伏和突袭;有的“战士”拥有强大的攻击力,能够瞬间摧毁防御工事,有的则以巧妙的伪装和渗透见长。 这本书不会教你如何分离细菌培养皿,也不会解析病毒的基因组。它所描绘的“战争”更像是对生命内在运作机制的一种比喻性解读。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对免疫系统如何工作的生动阐释,对微生物群落如何相互制约、共同演化的艺术化展现。书中的情节,可能围绕着某个微观战场展开,描绘细菌如何突破“防线”,又如何被“我方”战士(例如免疫细胞)识破并围剿。病毒如何侵入宿主细胞,如何在细胞内“繁殖大军”,又如何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 《微战争1:对决细菌 病毒》旨在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体内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中,那场从未停止、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微观战争。它或许会讲述一些微生物如何利用环境中的资源,如何适应极端条件,如何在看似平静的状态下积蓄力量,并在合适的时机发起“进攻”。同时,书中也会描绘“防御方”——也就是生命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如何识别入侵者,如何调动资源,如何进行反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付出的“代价”。 这本书更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肉眼不可见世界的“观察窗”。你看到的不是教科书式的枯燥知识点,而是一场场扣人心弦、充满智慧和韧性的生命较量。它可能会让你思考,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微小生命,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又是如何塑造着我们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你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命的顽强,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大智慧”。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详细列出各种细菌病毒名称、病症的医学手册,或者一本关于微生物生态学理论的学术论文集,那么这本书可能不完全符合你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微观生命“史诗”的开篇,通过“战争”的隐喻,让你对生命内在的复杂性、竞争性和动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它或许会让你在阅读后,对那些看不见的微小生命,多一份敬畏,多一份好奇,多一份理解。它描绘的“对决”,更是一种对生命力、适应力、以及复杂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生动呈现。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浩瀚的书海中,《微战争1:对决细菌 病毒》这个书名,带着一种简洁而有力的冲击力,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一个标题,更像是一个引子,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微观世界。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看不见的战壕里,默默进行的,却影响着我们健康和生存的无数场“战役”。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些微小生命的“战争”,是如同电影《独立日》中外星人入侵般的宏大场面,还是更像一部精密的生物学纪录片,详细解析每一个“单位”的运作和互动?我期待它能够揭示病毒的狡猾与细菌的顽强,以及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如何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与之展开殊死搏斗。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阅读中,感受到微观世界的生命力与挑战,甚至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健康和生命本身的启示,就像在阅读一部关于生命本身的史诗。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微战争1:对决细菌 病毒》时,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便油然而生。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明了主题,却又充满了悬念。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微小的战士们在看不见的战场上浴血奋战,它们可能是帮助我们抵抗疾病的益生菌,也可能是潜伏在我们身体里的潜在威胁。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这些微观世界的“战争”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会像一部扣人心弦的科幻大片,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场对抗的激烈,还是更像一部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剖微生物的奥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们对那些看不见的生命形式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敬畏。它可能会讲述一场艰难的战役,让我们看到人类身体的脆弱,也可能描绘一次精彩的胜利,让我们惊叹于生命的韧性。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思考我们与微观世界的联系,以及生命本身的复杂与神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以一种充满科技感又带点神秘色彩的方式呈现了微观世界的对抗。我特别喜欢封面上的色彩运用,深邃的蓝色背景衬托出细小但充满力量的元素,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看不见的生命形式的激烈搏斗。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这视觉上的冲击力,就足以勾起我对书中内容的强烈好奇。封面上隐约可见的细菌和病毒的纹理,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我们潜入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却又异常陌生的领域。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微小的生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它们如何运作,又如何相互影响。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易于理解又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或许还能让我们对自身的免疫系统有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感觉很扎实,仿佛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精彩的故事,迫不及待想翻开它,开始这段奇妙的微观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微战争”这个词,立刻让我联想到那些关于宇宙战争或者历史战役的宏大叙事,但当我知道这场战争的参与者是细菌和病毒时,我感到了一种奇妙的反差和巨大的吸引力。这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像是在用一种史诗般的视角来解读我们身体内部正在发生的、永不停歇的生存斗争。我猜想,这本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拟人化,让它们拥有自己的“策略”、“盟友”和“敌人”。也许我们会跟随某一种细菌,观察它的崛起和扩张,又或者跟随一种病毒,见证它如何入侵宿主细胞,完成它的生命周期。这种微观视角的宏大叙事,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我期待它能够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又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将那些在细胞层面发生的激烈对抗,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惊叹于生命体的复杂与顽强,同时也对我们自身所拥有的强大免疫系统,多一份敬畏。

评分

我最近正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展我视野,同时又不失趣味性的读物,而这本书的名字《微战争1:对决细菌 病毒》恰好抓住了我的眼球。它听起来就像是一场发生在我们身体内部,或者说我们所处环境中的宏大叙事,只不过尺度被缩小到了肉眼无法企及的程度。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构建这场“战争”的叙事,是侧重于科学的严谨性,还是更偏向于故事性的跌宕起伏?我希望它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让我们体会到这些微小生命体的生存法则和它们对我们世界的影响。或许它会讲述一场成功的免疫反应,就像一场精彩的战役,又或者揭示一次严峻的挑战,让我们看到人类身体如何与之抗争。这本书让我对“微观”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想象,它不再仅仅是科学家的研究对象,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竞争甚至冲突的战场。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知识上的启迪,也能提供精神上的震撼,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命本身。

评分

现在看纸质书的不多了额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王先生的书吗,必买~~~~~~~~~~~~

评分

goodgoodgoodgoodgoodgood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看,一直支持

评分

还没来得急看 有时间看看

评分

1879年,巴斯德的助手鲁克斯用让细菌暴露在空气中的办法培养出了一种毒力低的鸡霍乱菌培养液,给鸡注射这种培养液,鸡不会患鸡霍乱,再给注射过低毒鸡霍乱菌的鸡注射毒力强的培养液时,鸡还是不会得鸡霍乱。这样一来,用不着像琴纳那样要给人传染病找个近亲,而是通过对细菌进行减毒,再用其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达到预防疾病的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