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輩子的經驗,幾代人的心血,不一樣的經驗,不一般的療效。
內容簡介
《名老中醫張顯臣60年中藥應用經驗》臨床應用很突齣,附方一欄的多數方子是作者多年來的臨床用藥心得,且所選藥物都是簡便廉驗而又易得之品。
《名老中醫張顯臣60年中藥應用經驗》重每味藥所講的內容,既簡明扼要,又好懂易記,在臨床應用時是一本很好的本草提要書。
作者簡介
張顯臣,老中醫年已八十。一生攻醫,刻苦好學,在中醫中藥上有較深的造詣,在國內首創“手三針、足三針”療法,治療頸肩腰痛、三叉神經痛和肋間神經痛等疑難病癥,入針即效,齣針即愈,治愈的患者遍布十多個國傢。其醫術與醫德深得患者推崇,《人民日報》《中國醫藥報》《中國經營報》《羊城晚報》《安徽日報》等一百多傢媒體對其做過專題報道,並於1990年載入《中國當代中醫名人誌》。齣版專著兩部,在海內外多次齣版發行。
內頁插圖
目錄
一、解錶藥
(一)辛溫解錶藥
麻黃
桂枝
荊芥
防風
紫蘇
香薷
槁本
羌活
白芷
細辛
辛夷
蒼耳子
生薑
蔥白
(二)辛涼解錶藥
薄荷
柴鬍
葛根
蟬蛻
菊花
桑葉
牛蒡子
蔓荊子
浮萍
淡豆豉
升麻
青蒿
二、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梔子
淡竹葉
竹茹
蘆根
夏枯草
決明子
青葙子
密濛花
蕤仁
(二)清熱涼血藥
犀角
牛黃
生地
玄參
丹皮
地骨皮
赤芍
紫草
白薇
銀柴鬍
絲瓜
人中自
人中黃
童便
(三)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鬍黃連
龍膽草
苦參
秦皮
椿根白皮
(四)清熱解毒藥
銀花
……
三、瀉下藥
四、芳香化濁藥
五、利水滲濕藥
六、祛風濕藥
七、溫裏藥
八、芳香開竅藥
九、安神藥
十、平肝息風藥
十一、湧吐藥
十二、理氣藥
十三、理血藥
十四、補益藥
十五、消導藥
十六、化痰、止咳、平喘藥
十七、收澀藥
十八、驅蟲藥
十九、其他藥
附編
精彩書摘
七、溫裏藥
附子
附子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塊根上所附生的塊狀子根。味辛、甘,性大熱,有毒。《本草正義》謂:“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錶寒,裏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但生者尤烈,如其群陰用事,汩沒真陽,地加於天,倉猝暴癥之肢冷膚清,脈微欲絕,或上吐下瀉,澄澈不臭者,非生用不能為功。”本品功能迴陽補火,散寒除濕。主治一切沉寒痼冷(寒邪久伏在身體的某一部位,經久不愈的寒性病癥),痰厥氣逆,嘔噦,噎膈,脾泄冷痢,風寒濕痹,踒躄拘攣,癓瘕堅塊,霍亂轉筋,陰盛格陽,心腹冷痛,癰疽潰破久不斂口,陰毒不散,寒疝腹痛,腳氣水腫,小兒慢風,大汗亡陽等癥。本品有毒,甘草、乾薑、黑豆可解其毒。
用量用法3-10剋。內服,煎湯。生用性烈毒劇,需煎沸60分鍾以上,以減其毒;製則力緩,毒微。外用,研末凋敷,或切成薄片蓋在患處或穴位上,用艾炷灸之。
炮製
淡附片,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泡,每日換水2-3次,待鹽分漂淨後,每100韆剋附子用甘草10韆剋,黑豆20韆剋,人鍋同煮,至口嘗少有麻辣感時取齣,去甘草、黑豆,颳皮,切為兩瓣,再人鍋加水煮2小時,取齣,晾半乾,切片,曬乾。炮附片,取鹽附子洗淨,清水浸泡一日,去皮臍,再用水浸泡至稍有麻辣感時取齣,再用薑湯泡1-3天,人籠蒸熟,曬至七成乾,用武火急炒至微鼓裂,取齣放涼。
禁忌
陰虛陽盛、真熱假寒(陽盛格陰)及孕婦忌服。
備考
本品含烏頭堿、次烏頭堿等多種生物堿。能興奮迷走神經中樞,有強心作用,用以治療心力衰竭有一定效果。
附方
1.治少陰病,四肢厥逆,惡寒蜷臥,下利清榖,口不渴,脈沉細。或吐利腹痛,四肢厥冷: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剋,乾薑10剋,炙甘草6剋。水煎,溫服。(生附子應先人煎,煮60分鍾以上,以減其毒。(《傷寒論》四逆湯)
2.治風寒流注,偏正頭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個,生切四片,以薑汁一盞,浸炙,再浸再炙,汁盡乃止,高良薑,等份,為末。每服3剋,臘茶清調下,忌熱物少時。(《三因方》)
歌訣
附子純陽補命火 十二經通功效多
沉寒痼冷痰氣厥 嘔噦噎膈瀉痢卻
三痹拘攣瘕瘕塊 霍亂轉筋起沉屙
陰性格陽心腹痛 癰疽不斂寒疝歌
腳氣水腫兒慢驚 大汗亡陽可固脫
川 烏
川烏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根塊。味辛,性大熱,有大毒。人心、肝、脾經。功能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主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急,半身不遂,曆節風痛,心腹冷痛,寒疝腹痛,陰疽腫毒,小兒慢驚風,頭風頭痛,口眼歪斜,冷瀉冷痢。烏頭與附子功用大緻相同,但亦有異。溫補命門,迴陽救脫,附子為好。通痹祛風,拘急麻木,烏頭為優。
用量用法3~10剋。內服,煎湯,宜先煎、久煎,可減低毒性。外用,研末調敷或醋磨汁塗之。
炮製
製川烏,取淨川烏用清水浸泡,每日換水2-3次,至口嘗僅有麻辣感時取齣,每100韆剋用生甘草10韆剋,黑豆20韆剋人鍋同煮,至川烏熟透,內無白心為度,取齣,去甘草、黑豆,切片,曬乾。
禁忌
陰虛陽盛、熱證疼痛及孕婦忌服。不宜與半夏、栝樓、白及、白蘞、貝母同用。
……
前言/序言
筆者習醫臨證近60年,深感為醫之要,首先是要洞悉所用藥物之性味良能,纔能在辨證立方時達到胸有定見,得以方證相宜,收效顯著。明皇甫謂:“醫之為道,莫於識藥性。藥性明,斯能處方用藥以應病。如尺度權衡以應物,而毫末不爽焉。”此乃先賢之至理明言,可不貴哉!
縱觀醫聖張仲景臨證用藥立方,少則一兩味,多在四七味之間,卻能藥到病除。非對所用藥物的性能達到瞭如指掌,焉能有如斯之效?而觀現在之諸多同道,每方藥物竟然多達20多味甚至30幾味,但療效甚微,甚至毫無療效。究其原因是根本不瞭解所用藥物之性能,臨證用藥,如獵人捕兔,四麵設網,實乃愚笨之舉,害事非淺!
曆數十年之體驗,特將470餘味常用中藥作一“既簡而要”的編寫;每味藥均列: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量用法,加工炮製,禁忌,備考,附方等項,後列歌訣,將藥物的主治功能全括在歌詞之內,便於閱瀆記憶。業醫者可根據自己的臨床專長選取200味左右,進行細心品驗,瞭然於心,自會有得、有悟,達到臨床用藥得心應手,藥證相宜,療效卓著之佳境!
筆者年屆八旬,雖臨床幾十年,對部分中藥之性味功能有所瞭解,但在博大精深的中醫中藥這個汗洋之中,仍是滄海一粟,書中不妥之處定所難免,敬希讀者予以指正是幸。
張顯臣
《杏林醫影:張顯臣60載中醫藥瑰寶》 本書並非直接呈現張顯臣老中醫60年中藥應用經驗的全部細節,而是以一種更為宏觀且深入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一位醫者不平凡的杏林之路,窺探他數十年如一日對中醫藥的深厚情懷與精湛技藝。它是一次對中醫智慧的緻敬,一次對生命關懷的凝視,一次對傳統醫學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一部生命史詩,一部醫者傳奇 《杏林醫影:張顯臣60載中醫藥瑰寶》聚焦於張顯臣老中醫的人生曆程,通過講述他從業60餘載的行醫故事,展現一位當代名老中醫如何將畢生精力獻給瞭中醫藥事業。這不是一本簡單的經驗匯編,而是一部承載著歲月沉澱、醫道薪傳的生命史詩。書中所描繪的,是中醫文化在時代變遷中的傳承與堅守,是醫者仁心在實踐中的熠熠生輝。我們將跟隨張老中醫的腳步,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他與每一味中藥的對話,與每一位病患的連接。 智慧的傳承,經驗的淬煉 本書將以彆樣的方式,呈現張顯臣老中醫在中醫藥領域所積纍的寶貴智慧。它不是對具體方劑、用藥技巧的簡單羅列,而是側重於提煉和升華其在臨床實踐中形成的獨特診療思路、辨證施治的精髓,以及對藥物藥性的深刻理解。通過生動的事例、感人的醫案,讀者將有機會觸碰到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獨特魅力,體會到“以人為本,整體觀照”的中醫哲學思想。每一則故事,都凝聚著張老中醫數十年的臨床經驗,是他在無數個日夜與病魔鬥爭中,用智慧與汗水澆灌齣的醫學瑰寶。 人文的關懷,醫者的溫度 在中醫藥浩瀚的星空中,張顯臣老中醫的名字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本書將重點展現他對患者的深切關懷和仁愛之心。中醫藥不僅僅是治療疾病的手段,更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張老中醫如何用他的醫術和醫德,溫暖著無數患者的心靈?他如何看待疾病與生命的關係?他如何在瞬息萬變的醫療環境中,始終保持對中醫的初心與信仰?這些關於人文關懷的篇章,將為讀者呈現一位真正有溫度的醫者形象,讓人們在中醫藥的智慧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輝。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未來的展望 《杏林醫影:張顯臣60載中醫藥瑰寶》並非故步自封,而是以開放的姿態,展現中醫藥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潛力。我們將探討張老中醫如何在傳統理論的指導下,結閤現代醫學的認識,靈活運用中醫藥,解決各種復雜的臨床問題。書中所摺射齣的,是中醫藥在傳承中創新、在發展中壯大的生命力。它也激勵著後來的醫者,如何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實踐,為中醫藥事業的未來貢獻力量。 一本值得珍藏的醫學人文讀物 本書旨在為廣大中醫愛好者、從業者以及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珍貴的精神食糧。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醫藥的書籍,更是一本關於人生、關於智慧、關於生命關懷的百科全書。通過閱讀《杏林醫影:張顯臣60載中醫藥瑰寶》,您將收獲的,是對中醫藥更深層次的理解,對醫者精神的感悟,以及對生命價值的全新認知。這不僅僅是60年的中藥應用經驗的縮影,更是中醫智慧在個體身上的生動體現,是一份值得細細品味、反復研讀的醫學人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