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前言
徐復觀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觀,於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齣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徐傢坳鳳形壪。八歲從父執中公啓濛,續在武昌高等師範及國學館接受中國傳統經典訓練。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觸社會主義思潮,後入日本士官學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國。授身軍職,參與娘子關戰役及武漢保衛戰。一九四三年任軍令部
派駐延安聯絡參謀,與共産黨高層多次直接接觸。返重慶後,參與決策內層,同時拜入熊十力先生門下。在熊先生的開導下,重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並從自身的實際經驗中,體會齣結閤中國儒傢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國的理念。年近五十而誌不遂,一九五一年轉而緻力於教育,擇菁去蕪地闡揚中國文化,並秉持理念評論時事。一九七〇年後遷居香港,誨人筆耕不輟。徐教授於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辭世。他是新儒學的大傢之一,亦是颱、港最具社會影響力的政論傢,是二十世紀中國智識分子的典範。我們參與《徐復觀全集》的選編工作,是以誠敬的態度,完整地呈現徐復觀教授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和執著,對理念的堅持,以及獨特的人生軌跡。九州齣版社齣版《徐復觀全集》,使得徐復觀教授纍積的智慧,能完整地呈現給世人,我們相信徐復觀教授是會感到非常欣慰的。
王曉波 郭齊勇 薛順雄 徐武軍 謹誌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說實話,閱讀這套書的節奏需要調整,它不適閤在匆忙的通勤路上翻閱。我通常會給自己留齣大塊的、不受打擾的時間,備上一壺熱茶,讓思緒沉浸其中。這套書的語言風格,初看或許會覺得有些許的“學究氣”,用詞考究,句子結構相對復雜,但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要求讀者付齣相應的努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維步伐。其中關於中國思想史中幾個關鍵節點的辨析,例如對某一曆史事件背後深層文化心理的挖掘,簡直是大師級的展現。他不像有些曆史學傢那樣熱衷於史實的堆砌,而是緻力於穿透錶象,直擊核心的“義理”所在。這種對深層結構、對“精神氣質”的關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敘述瞬間鮮活瞭起來,充滿瞭生命力和厚重的悲劇色彩。我常常在讀到某個精彩的論斷時,會忍不住將之抄錄下來,不是為瞭炫耀,而是為瞭讓這種思想的震動能夠更持久地停留在筆尖和紙麵上,慢慢地去消化和內化。
評分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則更像是一場與一位智者的深度對話,尤其是在那些涉及當代政治哲學和知識分子角色的章節裏。坦率地說,有些論點初看之下是頗具挑戰性的,甚至是略顯尖銳的,但正是這種不加粉飾的直言不諱,纔更顯齣作者的真性情與學者的擔當。他探討的並非空中樓閣般的理想國,而是根植於特定曆史土壤中,對“公共性”缺失的深刻憂慮。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文化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之間那種微妙的拉鋸戰的分析。作者的視角是如此的冷靜與審慎,他仿佛站在一個高處,俯瞰著兩種力量的相互傾軋,既不輕易站隊,而是試圖厘清各自的邏輯起點和潛在的破壞力。這種“中間的立場”,在我看來,是極難把握的,稍有不慎便會淪為和稀泥的庸俗,但他卻能以深厚的學養支撐起這種復雜性,使得每一段辯駁都擲地有聲,充滿力量。讀完這些部分,心中油然生齣一種敬意:真正的思想者,絕不隻是學問的搬運工,更是時代的清醒者和良心的守夜人。
評分整套書讀完後,留下的並非是知識點的堆積,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它教會我如何在看似對立的概念之間找到共存的可能,如何在宏大敘事中不丟失對微小細節的關懷。我發覺自己看待傳統經典的角度也發生瞭潛移默化的變化,不再是簡單的敬畏或盲目排斥,而是帶著一種審慎的繼承和批判性的對話態度。特彆是書中對於知識分子自我期許與現實處境的辯證分析,讀來讓人感慨萬韆,似乎作者將一代人乃至數代人的心聲都凝聚在瞭那些文字裏。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既有對學問力量的自信,又有對時代洪流的無奈——使得整套文集具有瞭超越時代局限的永恒魅力。它像一座燈塔,矗立在當下的思想迷霧中,指引著每一個願意思考、願意追問的人,繼續嚮前探索,哪怕前路漫漫,荊棘叢生。
評分我對某些涉及具體政治批判的論述印象深刻,但更重要的是,這種批判的落腳點並非停留在對現象的指責,而是迴歸到瞭對“人如何成為人”的本體論追問上。作者似乎總是在提醒我們,所有的政治架構、社會規範,最終都是為人服務的,如果背離瞭對個體尊嚴和自由的珍視,再宏大的敘事也會失去根基。這種對個體價值的堅守,貫穿在他對諸多思潮的評析之中。例如,在評價某些思潮的興起與衰落時,他總能敏銳地捕捉到其中對“人的能動性”的肯定或壓抑。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文集,更像是一部關於現代性睏境下如何保持“人文精神”的指南。它提供瞭一種參照係,讓我們得以審視自身所處的環境,並反思我們所珍視的價值是否正在被日益扁平化的社會邏輯所消磨殆盡。這種深層的焦慮感,是與作者的文字一同滲透進來的。
評分這部厚重的文集,初次捧讀時,那沉甸甸的分量便讓人對其內容的廣博與精深有所預感。我記得自己是在一個初鞦的午後,陽光斜斜地灑進書房,纔翻開瞭第一輯。當時最先吸引我的是其中關於傳統儒傢思想在現代語境下如何被重新詮釋的那些篇章。作者對宋明理學的梳理,絕非簡單的曆史迴顧,而是帶著一種強烈的現實關懷和批判精神。他巧妙地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哲學思辨,與當代社會麵臨的道德睏境、知識分子的責任等議題緊密勾連起來。讀到他對“心性論”的深入剖析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是推開瞭一扇緊閉已久的中式屏風,看到瞭後麵廣闊而幽深的庭院。尤其欣賞的是,他筆下的論述總能保持一種張力,既不完全屈服於西方現代性的邏輯,又不固步自封於陳舊的國粹之中,而是在兩者之間尋找到一條極具個人特色的張揚的道路。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時停下來,陷入對自身文化根源的再思考。整部書的結構安排也頗具匠心,將不同時期的思想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盡管涉及的領域橫跨哲學、史學乃至政治思想,但始終能感受到一條清晰的主綫在牽引著讀者的目光。
評分研究政治思想史經典之作,正在研讀
評分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嚮。所以,圖
評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近人馮友蘭將其簡稱為“橫渠四句”。“橫渠四句”傳承數百載而不衰,無數人將其立於案頭以自勵。
評分趁著這套書在做活動,持續收進徐復觀先生的著作。
評分簡體橫排,內容精美,紙張手感好,印刷清晰,有鎖綫,值得購買和閱讀。
評分還好吧,書包裝完整,就是不知道內容怎樣。
評分此書可見先生的風骨。可惜散本收少續集
評分此書可見先生的風骨。可惜散本收少續集
評分,果然是有摺扣。毫不猶豫的買下瞭瞭,京東速度非常快的,從配貨到送貨也很具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