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鉴藏:中国外销瓷

艺术与鉴藏:中国外销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玫瑰,孟露夏 著,王立翔,汪涛 编,张淳淳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瓷器
  • 外销瓷
  • 艺术史
  • 鉴赏
  • 收藏
  • 陶瓷
  • 清代
  • 民国
  • 贸易史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53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56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与鉴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艺术与鉴藏:中国外销瓷》以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中国外销瓷藏品为线索,讲述了16至19世纪中国瓷器出口至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的历史。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外销瓷最丰赡的博物馆之一。《艺术与鉴藏:中国外销瓷》中近200件精品,均系该馆藏品首次公开出,全面展示了中国外销瓷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中西融合的器型以及外来的绘画纹样。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艺术品的鉴藏源流及其他(代序)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外销青花和彩绘瓷器
第三章 特别订单:纹章瓷
第四章 特别订单:欧式风格的装饰和器型
第五章 装饰附件和在欧洲装饰的瓷器
第六章 欧洲以外的市场:为日本、中东、印度和东南亚制作的瓷器
第七章 来自汕头、德化和宜兴的外销瓷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不涉及您提到的《艺术与鉴藏:中国外销瓷》的内容。 --- 图书名称:《宋代园林的精神图景:文人审美与造园技艺的交融》 图书简介 第一部分:时代的风貌与园林的兴起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宋代(960年—1279年)园林艺术的独特面貌、哲学基础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与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其审美情趣从唐代的宏大、华丽转向内敛、含蓄与自然的融合。这种时代精神的转变,在园林艺术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宋代园林不再仅仅是帝王或权贵的私家炫耀之所,而是迅速成为士大夫阶层精神寄托与审美实践的重要场域。本书首先从宏观上梳理了宋代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与文人士大夫群体壮大的历史背景,论述了这些因素如何为精巧、富含意趣的私家园林的勃发提供了土壤。我们聚焦于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城市景观变迁,分析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进行艺术化的表达。 第二部分:文人审美与园林哲学的重塑 《宋代园林的精神图景》的核心在于阐释宋代文人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再诠释及其在造园实践中的体现。宋代理学(程朱理学)的兴起,强调内省、格物致知,促使人们以更加理性和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和体悟自然。园林的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1. “意境”的营造与“小中见大”的艺术: 宋代园林追求的不是对自然界的简单复制,而是对自然本质的提炼与象征。书中共详细分析了如何运用叠石、理水、花木配置等手法,在有限的院落内,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技法,营造出山林野趣,实现“一勺之水,可得江湖之大”的审美效果。 2. 禅宗美学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影响深远,它推崇的“空寂”、“枯槁”之美,与宋徽宗时期的院体画风相呼应。在园林中,表现为对不加雕琢的“野趣”的推崇,以及对石、水、苔藓等元素意境的强调。 3. 文学与园林的互动: 宋词的兴盛为园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本书收录并剖析了苏轼、欧阳修、周邦彦等大家留下的咏园诗词,探讨他们如何将园林中的某一特定景观(如假山、池塘、亭榭)转化为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文学意象,反过来指导园林的布局与命名。 第三部分:技艺的创新与园林要素的精微化 本书对宋代园林技术层面的革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示了造园技艺的成熟与细腻。 1. 理水艺术的巅峰: 宋代对水体的处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再局限于唐代的大型池沼,而是注重水的动态、声音与形态变化。例如,如何通过暗渠、水泵(可能指早期的提水工具或巧妙的水流设计)与山石的结合,模拟自然溪涧的潺潺水声,以及如何利用水面映照天空与建筑,增强空间感。 2. 叠石的“瘦、漏、透、皱”: 宋徽宗时期,对太湖石等假山石材的审美达到了顶峰。本书专门开辟章节,详述了宋人对石材肌理的独特偏好——追求“瘦”而不臃肿、“漏”以通气、“透”以见空、“皱”以显老态。通过对现存遗迹和文献记载的对比研究,还原了当时叠石技术的复杂性与艺术性。 3. 建筑与园林的融合: 宋代园林中的亭、台、轩、榭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与周围环境高度统一的观景平台。例如,研究了曲折回廊的使用,如何引导游者的视线,使人在行走中不断发现新的景观层次,实现了“步移景异”的动态观赏体验。我们详细分析了如朱熹在朱子园中的布局思想,如何将理学原理融入空间结构。 第四部分:历史的流变与园林的典范 本书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宋代园林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士大夫私家园林(如记录在《梦粱录》中的杭州园林片段)、寺庙园林以及皇家园林中的某些特定景区。 通过对文献记载(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园冶》的早期思想渊源)的梳理与考古发现的印证,我们力图构建一个清晰的宋代园林生态图景。这些案例展示了宋代园林如何从唐代的“大观”转向对“内在精神”的追逐,奠定了后世明清私家园林的基础,但又保持着其独有的时代气质——即在高度的文人修养与精湛的技艺下,对自然本真与哲思意蕴的执着追求。 总结 《宋代园林的精神图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宋代园林——它不仅是物质性的空间构造,更是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精神世界的外化与诗意栖居的典范。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史、宋代美学、以及士大夫文化的重要参考读物。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绘画史的著作,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作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演变脉络梳理得极其细致入微,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宗炳、王微的“卧游山水”,每一步的理论发展和技法革新都被阐释得清晰有力。特别是书中对不同流派画家笔墨特点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荆浩、关仝等北方山水画派“雄伟”气势的解读,那种将笔墨语言与天地精神相融合的哲学思考,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而且,书中配图的质量极高,高清的细节扫描让那些模糊的古代摹本也仿佛重现了当年的神采。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亲身走进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画室,感受着笔墨在宣纸上洇开的瞬间力量。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内核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引导我们理解中国文人阶层对自然和宇宙的独特理解方式。

评分

评价三: 坦白讲,我本来对明清文人家具的鉴赏兴趣不大,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巧妙地避开了单纯的造型描述,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江南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美学和空间哲学上。作者将“虚静”的概念引入对圈椅和罗汉床的解读中,阐述了家具不仅仅是坐卧的器具,更是构建个体精神秩序的“界碑”。最妙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木材(如黄花梨、紫檀)的物理特性与文人气质的关联进行了细致的论证,比如早期家具的“瘦硬”与后期家具的“富丽堂皇”之间的风格过渡,被描绘得如同人物性格的成长史。这种将器物与人物命运、时代情绪紧密捆绑的叙事手法,极富文学性和感染力。读完后,再看任何一件明式家具,都会不自觉地去探究它背后所承载的那份宁静而疏离的文人情怀,仿佛能听到木材在岁月中发出的低语。

评分

评价二: 我最近沉迷于这本关于宋代青铜器研究的专著,内容之扎实,令人叹为观止。它完全没有采取那种泛泛而谈的通史叙事,而是聚焦于宋徽宗时期对早期青铜礼器的“复古”运动及其背后的政治动机。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常见的宋人笔记和官方档案,揭示了宣和年间皇家收藏与铸造活动的深度关联。尤其是对几件标志性仿古簋器上铭文的释读,作者提出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认为部分铭文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带有特定的时代谶语色彩。这种结合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和金石学的方法论,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保持高度专注。纸张的触感和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学术书籍应有的庄重与考究,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这本书对于想跳出传统“唯墓葬论”研究范式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将器物视为文化符号的时代巅峰。

评分

评价四: 这套关于敦煌壁画修复历史的资料汇编,简直是艺术史研究者的“秘密武器”。它不是一本面向大众普及的画册,而是严谨地收录了二十世纪初西方探险队和早期中国学者在莫高窟进行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原始记录。书中包含了大量模糊但极具价值的现场照片、手绘的病害图谱以及中外专家的往来信函。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酥碱”和“粉化”的早期处理方法的记录,可以看到当时科学手段的局限性与保护人员的巨大勇气。阅读这些档案,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艰辛与不易,那些前辈们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如何凭借经验和信念去挽救那些正在风化的艺术珍品。每一份报告都充满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紧迫感,仿佛能闻到石窟里潮湿的泥土和化学药剂的味道。对于想要了解现当代文物保护技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人,这本书提供了无价的第一手材料,它展示了知识的积累是多么漫长且充满曲折。

评分

评价五: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理论探索之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古典园林视为一种“可居于其中的哲学”,而不是单纯的建筑景观。作者深入剖析了叠山理水背后的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以及亭台楼阁在空间序列中引导观者情绪变化的设计逻辑。书中对“借景”和“框景”的阐述尤为精妙,它不是教你如何识别园林元素,而是教你如何“进入”到造园者设想的情感空间中去。比如,书中分析了苏州网师园“看山楼”的设计,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模拟出无限的远山意境,这种对有限与无限辩证关系的探讨,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文字凝练,充满思辨性,阅读时必须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每一个比喻和论断,才能体会到那种层层深入、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文载道,让读者在园林的美学表象下,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精神脉络。

评分

吴藕汀先生与中华书局的结缘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1958年,经由陈乃乾先生的绍介,藕公第一部作品《词名索引》由中华书局出版。2012年3月16日至31日,中华书局在国家图书馆的稽古厅举办“中华书局百年历程暨珍贵图书文献展”,展品中有1999年吴藕汀先生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主要构图为远衬青山,近着红树,旁有茅屋,两人相对。作品右上题字如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诗,己卯年八月,吴藕汀,时年八十又七。”此作是经由谁人之手交予中华书局收藏,至今已经无从查考。藕公去世后一年,即2006年,中华书局编辑李忠良出差嘉兴,顺道访秀州书局范笑我,恰逢吴藕汀之子吴小汀在场。当即达成了“吴藕汀作品集”的出版意向。自2008年8月以来,中华书局已出版的吴藕汀作品有《词名索引》、《戏文内外》、《药窗杂谈——与侗廔信摘录》、《十年鸿迹》、《鸳湖烟雨》。2013年,适值吴藕汀先生诞辰百年,《孤灯夜话》和《药窗诗话》(增订本)的相继出版,标志着先生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已出齐,这算是对藕公最好的纪念吧。(《孤灯夜话》/吴藕汀著 吴小汀整理/中华书局2013年4月第1版/定价:29元)

评分

书不错抽时间看看

评分

大陆地区

评分

吴藕汀先生与中华书局的结缘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1958年,经由陈乃乾先生的绍介,藕公第一部作品《词名索引》由中华书局出版。2012年3月16日至31日,中华书局在国家图书馆的稽古厅举办“中华书局百年历程暨珍贵图书文献展”,展品中有1999年吴藕汀先生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主要构图为远衬青山,近着红树,旁有茅屋,两人相对。作品右上题字如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诗,己卯年八月,吴藕汀,时年八十又七。”此作是经由谁人之手交予中华书局收藏,至今已经无从查考。藕公去世后一年,即2006年,中华书局编辑李忠良出差嘉兴,顺道访秀州书局范笑我,恰逢吴藕汀之子吴小汀在场。当即达成了“吴藕汀作品集”的出版意向。自2008年8月以来,中华书局已出版的吴藕汀作品有《词名索引》、《戏文内外》、《药窗杂谈——与侗廔信摘录》、《十年鸿迹》、《鸳湖烟雨》。2013年,适值吴藕汀先生诞辰百年,《孤灯夜话》和《药窗诗话》(增订本)的相继出版,标志着先生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已出齐,这算是对藕公最好的纪念吧。(《孤灯夜话》/吴藕汀著 吴小汀整理/中华书局2013年4月第1版/定价:29元)

评分

大陆地区

评分

吴藕汀先生自幼家道殷实,过着左琴右书的生活,但成年之后,太半人生处动荡之世,个人命运便如一叶处江流之中。即便如此,先生仍能保持“自由之思想,人格之独立”,这于生者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孤灯夜话》是吴藕汀先生的又一本随笔集。由于时代的原因,先生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写在烟盒纸上,或小学生的方格本上,字体大小不一,他人难以辨认,整理这些文字的繁重任务,大部分由其哲嗣吴小汀先生承担。小汀先生说:“先父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曾表示,就这样随意地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为尊重藕公的想法,保持作品原貌,编辑只根据文字量的多少简单分了九卷,修正了一些整理稿中明显的错讹文字,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补充了一些整理稿中缺失的文字。《夜话》内容涉及金石书画、版本考据、填词赋诗、种药养虫、人物故实、京昆弹词、社会变迁,可谓琳琅满目。文字处处见性情,像日记,又像时评。面对这样一位知识渊博又有真知灼见的文化老人,就如同坐拥一座格调不俗、藏品丰富的图书馆,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打开这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下去。

评分

大半夜的给这段时间买的东西大评论 东西有点多 还真有点累

评分

1971年,聂鲁达在巴黎,听某个可靠的朋友透露,说他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聂先生那年,六十七岁了,离过世还有两年。虽然终于在诺贝尔文学兼比谁晚死奖中,跑赢了那帮老头评委,到底不能像年轻人刚进洞房,猴急跳脚脸火烫。他只遍请巴黎的诸位朋友吃饭,人问他理由,他只笑而不答。直到消息出来,诸位恍然大悟,纷道恭喜。数中一位问:“那你颁奖词准备说啥?”聂先生一拍脑袋:“高兴忘了!”扯过张菜单,翻个面,就用他招牌的绿墨水开始写起来。

评分

国农业银行通过全国24064家分支机构,30089台自动柜员机和遍布全球的1171家境外代理行,以覆盖面最广的网点网络体系和领先的信息科技优势,向全世界超过3亿5千万客户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