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今天,扬州的盐业在历经雨打风吹之后,已经积淀成古城中一座座风韵犹存的宅园,幻化为市井间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传奇,扬州盐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人们去探胜、猎奇和深究。王自立编著的这本《扬州史话:扬州盐业史话》结合现存的盐商住宅、园林等建筑和全国对于扬州盐业历史最新的研究发现,以通史的形式来反映两干多年扬州盐业历史。论述比较全面具体,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通俗,观点鲜明。
内容简介
《扬州史话:扬州盐业史话》是“扬州史话”丛书之一种,入选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扬州史话:扬州盐业史话》共分七章,以通史的形式反映了先秦至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两千多年来扬州盐业的发展概况。论述比较全面具体,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通俗,观点鲜明。并配图六十余幅。
目录
引言 扬州盛衰 皆因淮盐
第一章 擅利巨海 以致饶沃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扬州盐业
第一节 不产盐的扬州城内为何会建有盐宗庙
——先秦时期的扬州盐业
第二节 “刘濞煮海”与扬州大王庙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扬州盐业
第二章 东南盐盛 尤重扬州
——隋唐及五代时期的扬州盐业
第一节 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对扬州盐业有何贡献
——隋代的扬州盐业
第二节 第五琦、刘晏、王播与扬州盐业
——唐代初、中期的扬州盐业
第三节 从白居易《盐商妇》中的“扬州小家女”谈起
——唐代晚期及五代时期的扬州盐业
第三章 淮南产盐 全国居首
——宋元时期的扬州盐业
第一节 天下三分海盐利,二分无赖出扬州
——北宋时期的扬州盐业
第二节 中央盐业专卖机构为何会设在扬州、真州
——南宋时期的扬州盐业
第三节 人生不愿万户侯,愿逐盐利到扬州
——元代的扬州盐业
第四章 天下盐利 扬州为雄
——明代的扬州盐业
第一节 为何秦商、晋商和徽商都奔向扬州
——明代初期的扬州盐业
第二节 “纲盐法”开创扬州三百年辉煌历史
——明代中、晚期的扬州盐业
第五章 动关国计 巅峰衰败
——清代的扬州盐业
第一节 扬州盐商与皇家的关系
——清代乾隆之前的扬州盐业(上)
第二节 扬州盐商如何将扬州文化推向巅峰
——清代乾隆之前的扬州盐业(下)
第三节 陶澍“废纲为票”与扬州盐业衰败的关系
——清代嘉庆之后的扬州盐业(上)
第四节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扬州盐商瞬间衰败
——清代嘉庆之后的扬州盐业(下)
第六章 淮南盐业 命途多舛
——民国时期的扬州盐业
第七章 风雨兼程 再创辉煌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扬州盐业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精彩书摘
隋炀帝与盐业的关系,更多的是或隐或现、若有若无地出现在一个民间故事之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民间故事的版本多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随着讲述者所处地域的不同而变化,有时是隋炀帝,有时却又是隋文帝或是唐太宗。这个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隋代(一说唐代)的某一天,皇宫里御膳房的大厨师们被隋炀帝(或说隋文帝、唐太宗)叫来问话。当时,隋炀帝已经厌倦了各种山珍海味,每天不知道吃什么是好。于是他问:“你们作为御厨,一定熟悉、了解许多美食,那么,你们告诉朕,世上什么东西最为好吃?”这本来就是个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棘手问题。
一来酸甜苦辣,人各有其喜好;二来地域不同、食材不同,各人的荤素要求自然不同;再加上不同时期、不同心情,各人的口味又有诸多不同。因此,大厨师们都不知如何应答,只好缄口不言。这时候,一位平素最为少言寡语的詹姓厨师(一说其名为詹鼠)上前禀告道:“微臣以为,这世上最好吃的东西乃是盐。”隋炀帝似乎没有听清楚,詹大厨便按要求又重复了一遍:“这世上最好吃的东西乃是盐。”这个答案显然不是隋炀帝当时想要的。试想,盐乃每日烹饪时必需的佐味之料,平常无奇,又仅仅只有一个咸味,哪是什么最好吃的东西?因此,这个厨师的回答,在隋炀帝的眼里自然有戏弄圣上之嫌。于是,盛怒中的隋炀帝一声令下,詹大厨便在不明不白中掉了脑袋。
詹大厨的被杀,令其他御厨们噤若寒蝉。从此之后,御厨们便不敢在菜中放盐,以免惹祸上身。无盐的菜肴令隋炀帝每日食而无味、难以下咽,这才悟出当时詹大厨话中的奥妙。后悔不迭的隋炀帝于是下令,追封忠诚老实、敢于直言的詹大厨为“詹王”。
从此,民间便尊詹王为厨师菩萨,餐饮业也从此供奉詹王为祖师爷。直到今天,在湖北、四川乃至更为广泛的海外华人地区,民间每年都有祭祀“詹王”之俗。即从立秋当天起,连续一个多月(或说四十八天)的时间之内,所有饭店、酒馆和从事烹饪的厨师们,每天都要恭恭敬敬地上香、祭拜,以此来纪念这位“厨神”。
另据流传于清末民初的《采风录》记载,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各地都设有“詹王会”,一来供奉这位“厨师菩萨”,二来制售各种食物,甚至有时还借此机会来进行厨师们的厨艺比赛;后来,这一天又逐渐演变成为厨师们收徒和弟子出徒谢师的日子——八月十三成为中国厨师们最为看重、华夏厨界最为热闹的日子。因此,民间便流传有“有詹无詹,八月十三”的俗语。
可喜的是,上述这个民间故事还有一个光明的结尾,那就是自从发现自己错杀无辜的詹王之后,隋炀帝开始体恤民情,实行了许多与民休息的政策。更多的版本中,此刻的主角换成了隋文帝或唐太宗——似乎好事全是他们这两位的,而坏事全加在了隋炀帝的身上,这也许就是直到现在人们还是不能客观地评价隋炀帝的原因。
但是,不管这个民间故事的真实性到底如何,隋炀帝与扬州盐业的关系却是非常密切,而且他对扬州盐业是功不可没的——在记载扬州盐业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还原隋炀帝一个真实的形象,因为正是他下令在疏浚古邗沟、修筑山阳运河的基础上开挖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使得扬州盐业乃至整个扬州经济从自给自足的“古邗沟时代”,走向了输送全国各地的“大运河时代”,从而出现了“两淮盐业盛于隋唐”的繁盛局面(语见唐仁粤主编《中国盐业史》[地方编])。
一提及大运河,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历史上那个已经与乘龙舟沿大运河下江南看琼花、看美女的荒淫生活联成一体的隋炀帝杨广,形成了一条千年不变的“隋炀帝一大运河一琼花一荒淫一亡国”的线索,对他的评价也以不够公正的“恶评”为主;但是,如果把扬州盐业的内容也加入到这条线索之中,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完全相反的线索“隋炀帝一大运河一扬州盐业一丰功伟绩”。应该说,用“扬州盐业”替换掉“琼花”,用正史典籍替换掉文人故事、民间传说,这条线索必定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情况,沿着这条线索,我们便可以寻找到能够更加公正地评价隋炀帝的依据。事实上,隋炀帝下令开挖的大运河,不但解决了饮水、浇灌等问题,还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对小到扬州、大到中国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隋代以前,中原地区的北方人想要南下,往往是借助水路交通,主要是经由涡、颍二水入淮,通过淝水入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当时的合肥、寿春(今均为安徽属地)都是一方都会,“皮革、鲍、木输会也”。隋炀帝开通济渠(唐、宋时称之为汴河或汴渠)之后,汴、淮两水汇合口的泗州(与今江苏盱眙县隔淮水相望)成为南北交通的要隘,“南商越贾,高帆巨橹,群行旅集。居民旅肆,烹鱼酾酒,联络于两隅,自泗而东,与潮通而还于海”(张耒《思淮亭记》,《张右史文集》卷49)。自泗水以下由江淮运河(明代之后称为里下河)入江,于是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应运兴起。
……
前言/序言
城市是有情感和记忆的。
特别是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只要一提及“扬州”二字,无论是朝夕相守的市民,还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或是来来往往的商旅,几乎都会流露出由衷的感叹和无尽的思念,即如朱自清先生在《我是扬州人》中所说:“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朱先生的寥寥几笔,看似平淡,满腔的情感却在字里行间奔涌,攫人心田。可见,扬州这座城市之所以素享盛名,不仅仅在于她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地域有多么富饶,也不仅仅在于她从前有过怎样的辉煌,现在有着怎样的荣耀,更在于人们对她有着一往情深的眷念,以及由这种眷念牵连出的耿心记忆。
情感和记忆,是这座城市另一种意义上的财富,同时也是这座城市另一种意义上的标识。
2014年,扬州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的盛大庆典。
其实,更严格地说,2500年是有文字记载的建城史,扬州人类活动的文明史远远不止于此。早在距今5500~7000年前,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就开始了制作陶器和选育稻种。仪征胥浦的甘草山、陈集的神墩和邗江七里甸的葫芦山也都发现3000~4000前的商周文化遗址。我们之所以把2014年定为扬州建城2500年,是因为《左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城邗,沟通江淮。”这七个字明确地说明了吴国在邗地建造城池,也就是我们今人时常提及的古邗城,于是,公元前的486年,对扬州人来说,就成为一个永久的记忆。这句话还说明了另一件永远值得记忆的历史事件,就是这一年,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邗沟在扬州开凿了。邗沟的开凿,不仅改变了扬州社会发展的走向,也改变了古代中国的交通格局,这一点,也是人们的永久记忆。正是由于有了邗沟,有了后来的大运河,才使得扬州进入了社会发展的快速通道,成为中国古代交通的枢纽,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座十分重要的城市。
扬州这座城市,承载着太多的情感与记忆。于是,一批地方文史学者一直以扬州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为己任,数十年坚持不懈。他们一直在探求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从远古走到了今天,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哪些令人难忘的脚印?在中国发展史上有哪些为人称颂的作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又有哪些发人深省的影响?我们今人应该怎样认识扬州文化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定位?怎样认识扬州文化的特色和本质?以及扬州文化对扬州城、扬州人的影响又该怎样评说?等等,这些都是极富学术含量的科研课题,也是民众极感兴趣的文史话题。日积月累,他们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大量的文稿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这些成果如同颗颗珍珠,十分珍贵,却又零散,亟需编串成光彩夺目的项链。适逢2500年的建城庆典即将来临,把这些成果编撰成丛书,让世人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扬州的历史与文化,无疑是建城庆典的最好献礼。
由此,《扬州史话》丛书便应运而生了。这套丛书的跨度长达2500年,内容涵盖了沿革、学术、艺术、科技、宗教、交通、盐业、戏曲、园林、饮食等诸多方面,应该说,扬州文史的主要方面都有涉及,是一部相对完整地讲述扬州2500年的历史文化丛书。这套丛书2009年开始组稿,逾三年而粗成,各位作者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编撰过程中,为了做到资料翔实,论述精当,图文并茂,每一位作者都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吸纳了前人和今人众多的研究成果,因而,每一本书的著述虽说是作者个人为之,却是融汇了历代民众的集体记忆和群体情感,也可以说是扬州的集体记忆和群体情感完成了这部丛书的写作。作者的功劳,是将这种集体记忆和群体情感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将易于消逝的记忆和情感,化作永恒的记述。
《扬州史话》丛书是市委市政府向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献礼之作,扬州的几任领导对丛书的编纂出版都十分重视,时任扬州市委副书记的洪锦华同志亲自主持策划并具体指导了编纂工作。这套丛书,也可以看作是扬州的索引和注释,阅读它,就如同阅读扬州这座城市。扬州城的大街小巷、湖光山色,扬州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历史上的人文遗迹、市井掌故,当代人的奋斗历程、丰功伟绩,都可以在这套丛书里找到脉络和评说。丛书将历史的碎片整理成时空衍变的轨迹,将人文的印迹组合成城市发展的画卷,在沧桑演化中,存储正在消亡或即将消亡的历史踪影,于今昔变迁时,集聚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文化符号。
岁月可以流逝,历史不会走远。城市的记忆和情感都融汇到这套丛书里,它使得扬州人更加热爱扬州,外地人更加了解扬州,从而存史资政,熔古铸今,凝心聚力,共创未来。未来的扬州,一定是江泽民同志题词所期望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是为序。
袁秋年2012年12月
扬州史话:扬州盐业史话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