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部针刀医学界首次出现的、科学规范的专科应用解剖学著作,结合针刀临床实际,有的放矢,以常见病种为主线,将针刀入路层次、毗邻组织结构、针刀松解目标等,一一客观展示,图文并茂,能助施术者胸有成竹,避免医源性伤害,还加强了对针刀治病机理的理解,对于夯实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促进学科的发展,推广针刀疗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钟世镇教授
我高兴地向广大针灸医师推荐此书,该书的出版将会极大地促进针刀疗法在针灸医师中的推广,而且,对改善针灸医师的知识结构也具有重要价值,从而有力地推动针灸学科更健康地发展。
相信针刀医学和针灸学的有机结合将会进一步焕发针灸学科的生命力。
——中国针灸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陈汉平教授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作为第一部针刀临床解剖学著作,对针刀医生科学严谨地从事临床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对于帮助初学者打消因解剖知识不足而引起的畏难情绪而言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必将对针刀医学的学科基础建设、针刀医师的科学培训、针刀疗法的有序推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会长 董福慧教授
内容简介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套装上下卷)》是针刀疗法问世近四十年来第一部针刀应用解剖学著作,作者从针刀临床实际出发,以常见病种为主线,既有相应的理论阐述,又针对针刀的施术部位进行了详尽的局部解剖,将针刀入路层次、毗邻组织结构、针刀松解目标组织等一一客观展示,使施术者对针下的解剖结构做到了然在胸。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施术的准确性,避免医源性伤害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于针刀治病机理的理解,避免对针刀治疗进行穿凿附会、猜测推导,甚至无端联想。同时,对于其他学科了解针刀治疗的科学性也大有裨益。
全书共分为八篇,涉及三十余种疾病的相关解剖、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针刀治疗等内容。其中,既有对针刀临床常见病种的研究,也有对躅外翻、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等疑难疾病针刀治疗的探索。书中还详细阐述了针对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蝶腭神经节刺激术等临床治疗技术的局部解剖、操作入路等内容的研究,读者可通过阅读有关章节迅速掌握操作要点。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套装上下卷)》内容翔实,直观实用,图文并茂,适合从事针刀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各级医师及研究生阅读,也可供骨科、疼痛科、康复科、针灸科等专业的医师参考。
作者简介
李石良,男,1963年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现任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央保健专家。
兼任: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疼痛学分会常委;中国针灸学会:总会理事、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实验针灸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眩晕学组委员;北京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针灸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临床研究》等杂志编委。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部针刀医学界首次出现的、科学规范的专科应用解剖学著作,结合针刀临床实际,有的放矢,以常见病种为主线,将针刀入路层次、毗邻组织结构、针刀松解目标等,一一客观展示,图文并茂,能助施术者胸有成竹,避免医源性伤害,还加强了对针刀治病机理的理解,对于夯实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促进学科的发展,推广针刀疗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钟世镇教授
★我高兴地向广大针灸医师推荐此书,该书的出版将会极大地促进针刀疗法在针灸医师中的推广,而且,对改善针灸医师的知识结构也具有重要价值,从而有力地推动针灸学科更健康地发展。
相信针刀医学和针灸学的有机结合将会进一步焕发针灸学科的生命力。
——中国针灸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陈汉平教授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作为第一部针刀临床解剖学著作,对针刀医生科学严谨地从事临床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对于帮助初学者打消因解剖知识不足而引起的畏难情绪而言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必将对针刀医学的学科基础建设、针刀医师的科学培训、针刀疗法的有序推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会长 董福慧教授
目录
上卷
第一篇 颈项部疾病
第一章 颈项部解剖
第一节 颈项部骨性标志
第二节 颈椎
第三节 颈项部肌
第四节 颈项部皮肤与筋膜
第五节 颈椎的连结
第六节 颈项部血管
第七节 颈项部神经
第八节 颈椎影像学解剖
第二章 颈椎病
第一节 病因病理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针刀治疗及其他
第三章 颈源性头痛
第一节 解剖学基础
第二节 病因病理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针刀治疗及其他
附1: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
附2: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报告
第四章 颈源性听力障碍
第一节 解剖学基础
第二节 病因病理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针刀治疗及其他
附:耳鸣的临床研究报告
第五章 寰枕间隙狭窄
第一节 病因病理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针刀治疗及其他
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第一节 解剖学基础
第二节 作用机制
第三节 操作入路
第四节 常用药物及剂量
第五节 适应证
第六节 并发症
第七节 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第二篇 颜面部疾病
第一章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
第一节 解剖学基础
第二节 病因病理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针刀治疗及其他
附:颞下颌关节强直
第二章 鼻炎
第一节 解剖学基础
第二节 病因病理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针刀治疗及其他
……
下卷
前言/序言
《筋膜链与肌筋膜疼痛的精准调控》 本书深入探讨人体筋膜链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疼痛发生中的核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肌筋膜疼痛的精准调控策略。不同于传统局灶性治疗,本书强调以全身整体观为指导,将个体疼痛点置于其所属的筋膜链大系统中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疼痛的真正根源。 第一部分:筋膜链的解剖学基础与生物力学机制 本部分首先对人体的主要筋膜链进行详尽的解剖学梳理,包括前后表链、侧链、螺旋链以及功能性运动链。我们将详细介绍构成这些筋膜链的关键肌群、筋膜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通过精美的三维解剖图谱和示意图,读者将能够直观地理解筋膜在支撑、传导张力、维持姿态稳定等方面的基础作用。 随后,我们将深入分析筋膜链在生物力学上的运作机制。从人体运动的动力学角度,解释张力如何通过筋膜链进行传递和分配。读者将了解,当某一环节的筋膜发生粘连、损伤或功能失调时,其产生的张力异常如何沿着筋膜链向远端传导,并可能在其他区域引发代偿性应力,最终导致疼痛的发生。我们将重点阐述力的传导路径、张力分布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与不良姿势、重复性劳损等因素之间的关联。 第二部分:肌筋膜疼痛的发生机制与诊断评估 本部分聚焦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的发生机制。我们将详细介绍肌筋膜疼痛触发点(Trigger Point)的形成、特性及其临床表现。通过对触发点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深入剖析,解释肌肉内部的微观病变、缺血以及神经肌肉失调是如何导致疼痛的产生。 在诊断评估方面,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临床评估方法。这套方法强调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递进。首先,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诱发因素、既往史等,初步锁定可能的疼痛区域。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体格检查的要点,包括姿势评估、步态分析、关节活动度检查,以及如何运用触诊技术,识别特定区域的肌肉紧张、条索状硬结以及触发点的压痛。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入“筋膜链可视化”的评估理念。这意味着,在评估患者疼痛时,我们不仅仅关注局部肌肉,更要分析其在整个筋膜链中的位置和受累程度。通过观察患者的姿势、运动模式以及触诊时张力的传递方向,推断出潜在的筋膜链失衡。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一些特殊的运动测试来激活或缓解特定筋膜链的张力,从而辅助诊断。 第三部分:筋膜链导向的精准肌筋膜疼痛调控策略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将为您呈现基于筋膜链理论的创新性疼痛调控方法。我们摒弃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转而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调控思路。 筋膜链评估与治疗方案制定: 基于第二部分的评估方法,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患者具体的筋膜链失衡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包括确定首要干预的目标链、次要干预的目标链以及整体协调性的调整。 手法治疗的筋膜链应用: 深层组织松解技术: 介绍如何在筋膜链的解剖路径上,采用特定的深层推拿、筋膜松解等技术,针对性地解除粘连、恢复筋膜的滑动性。我们将演示如何通过沿着筋膜链的方向进行操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肌筋膜释放与牵伸: 详细阐述如何结合肌筋膜释放技术和功能性牵伸,在激活目标肌肉的同时,放松过度紧张的肌群,重建健康的肌张力平衡。我们将提供一系列针对不同筋膜链的、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牵伸练习。 触发点精准处理: 在明确触发点位置的基础上,介绍如何结合筋膜链的整体张力进行精准的压力释放、干针等技术,并辅以被动活动和主动运动,促进触发点的消散。 运动康复与本体感觉重塑: 筋膜链激活与协同训练: 设计一系列针对特定筋膜链的激活和协同训练方案,帮助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运动模式,加强受损链的功能,并改善不同链之间的协调性。 本体感觉与平衡训练: 强调本体感觉在维持筋膜链稳定中的作用,提供有效的本体感觉和平衡训练方法,提高患者对自身身体状态的感知能力,预防疼痛复发。 生活方式干预与疼痛管理: 姿势纠正与人体工学: 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筋膜链的特点,为患者提供实用的姿势纠正建议,并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人体工学设计,从源头上减少不良应力。 自我管理与疼痛认知: 强调患者在疼痛管理中的主动作用,提供关于疼痛认知的指导,以及易于掌握的自我保健方法, empowering 患者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 第四部分:常见筋膜链失衡与临床案例分析 本部分将聚焦于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几种筋膜链失衡模式,例如“长期伏案工作者”的颈肩胸背链失衡,“跑者”的下肢链与核心链失衡等。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特定模式下的疼痛发生原因,并结合前文的理论和技术,提供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流程。 同时,本书将收录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临床案例。每个案例都将详细描述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发现、基于筋膜链的诊断过程,以及采用本书所介绍的技术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这些案例将是理解和应用书中内容的最佳实践范例,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技能。 总结 《筋膜链与肌筋膜疼痛的精准调控》致力于为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以及对人体运动和疼痛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极具临床实用价值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指导。通过掌握筋膜链的奥秘,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疼痛的本质,并运用精准、高效的调控策略,为患者带来真正的康复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