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身影集

张学良身影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友坤 著
图书标签:
  • 张学良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回忆录
  • 传记
  • 军事
  • 政治
  • 东北
  • 民国
  • 老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36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6051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56
字数:29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从来没为我自己争权夺利过,我能给国家,给人民贡献,我尽我力量。我个人地位,我随便怎样,我就走开,就完了。”
  ——张学良

内容简介

  

  千秋功过,自有定评。
  斯人已逝,光影永存。 张学良的一生有太多的称谓:少帅、花花公子、军阀、不抵抗将军、爱国将领、千古功臣……他的一生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他的几次抉择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西安事变,促成了联合抗日。
  西安事变后,他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数十载幽禁岁月,研史究佛,仍存“为生民立命、继往开来”之志,生命之光从未暗淡。待到重获自由,虽漂泊异域,仍心系祖国一统。
  《张学良身影集》图文并茂,真实记录了张学良将军的世纪人生。选用图片都异常珍贵,其中有多幅图片为首次披露。

作者简介

  张友坤,1938年4月生于河南洛阳。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退休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研究员。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将军专职秘书。
  转业后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法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保卫局局长;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安事变研究中心顾问、张氏帅府张学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型文献片《千古功臣张学良》顾问等。
  主要著作有:《缄默五十余年张学良开口说话》(与管宁译著)、《张学良年谱》(与钱进、李学群合著)、《张学良世纪风采》(大型影集)、《张学良画传》、《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等。
  1998年赴夏威夷拜见张学良,赠送《张学良年谱》和本人编拍的《张学良在大陆的幽居历程》录像带。
  2000年6月3日,到夏威夷祝贺张学良百岁华诞,赠送60套《张学良世纪风采》,并与徐文惠(徐海东大将的女儿)一起,向张学良将军面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抗日名将吕正操祝贺张将军百岁华诞的亲笔函,同时代为敬献祝寿花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唐德刚


  ★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8岁关到83岁。
  ——李敖


  ★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1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1位?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三,“西安兵谏”,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刘大年

目录

[第一章] 先祖逃荒闯关东 “六子”乱世车上生
一、祖籍·身世
二、墓地“龙脉”
三、“小六子”
四、资聪顽童




[第二章] 恩师启蒙少帅心 四弟学思将军魂
一、二张师生缘 伯苓点明灯
二、张氏兄弟好 学良重学思


[第三章] 一夫当关二妻随 冰霜爱情日月垂
一、结发凤至
二、终身赵四


[第四章] 从军露角敢易帜 调停大战忆伤痕
一、为学医“误”入军途
二、直奉战争露头角
三、首战告败欲报仇
四、张作霖大骂“小六子”
五、息争御侮
六、东北易帜
七、奥运情结
八、入关息战
九、伤痕苦忆


[第五章] 兵谏长安转乾坤 身陷囹圄终不悔
一、兵谏挽狂澜
二、被扣无怨悔


[第六章] 迁徙两岸岁月幽 安居异邦思乡愁
一、迁徙幽居
二、两岸庆华诞
三、他乡自由身
四、乡情思绪


[第七章] 墨宝兰花冶性情 心醉国粹京戏迷
一、墨宝刚劲秀
二、将军兰花缘
三、尚国粹 迷京剧

[第八章] 师生将帅重会晤 张吕学良连正操
一、忝列门生 情同袍泽
二、赵一荻八十寿宴
三、久别重逢 三次密晤


[第九章] 南开门徒领风骚 学良恩来芳万古
一、“同乡同师”同爱国 各为中华做贡献
二、“患难”之中结友谊 周为救张竭全力
三、党和人民常思念 期盼将军归故里


[第十章] 寿比南山百春度 星陨长河千秋憾
一、何以高寿
二、魂落异邦
世纪之星 光耀千秋--张学良生平年表


[后 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1990年8月,张学良对日本记者谈及此事时再次表明,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发动西安事变没有错,也许方法欠妥,如此而已,别无他说。
  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在谈到大家最关心,也最敏感的西安事变时说:“西安事变,我当时就说过,委员长就好像是盏灯泡,我暂时把它关一下,我把它擦一擦,我再把它开开,让它更亮。”“不客气地说,那是泥菩萨,首领就是泥菩萨,我把这泥菩萨已经搬倒了,我再自行把它扶起来,它有灵,他要我脑袋疼,不能不给它磕头。在西安,蒋先生既然答应了,那你是权威,我拥护你,我陪你去南京,去请罪。蒋先生也真是,他没有说假话,他后来也真是这样做了。他对我说:‘我不剿共,我不剿共了,我跟共产党合作!’”
  “我是坚决反对内战的,假如我不这样做,恐内战更扩大。”张学良曾对宋美龄说:“耿耿此心,可质天日,敬请夫人放心。”“我们这次举动,把个人荣辱生死完全抛开,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民族!”他还对周恩来说:“我张学良对你和毛先生的意见一向是很尊重的,既然中共都主张和平解决,那我还有什么话说。”张对美籍华人唐德刚教授说:“我没有搞《忏悔录》那玩意儿,我也没有去发表那个东西。”“如果重走一遍人生,我还会那样干。”“我问心无愧,我没有私心。我敢给你说,我做那件事(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没有做过与我私人地位、利益有关系的东西,我没有。假使我自个有地位利益,就没有西安事变。我跟你说,我大权在握,富贵在手,我什么都不要。所以,蒋先生也能原谅我。我跟蒋先生是要钱,还是管他要地盘?我没有。牺牲我自己。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我说我们与共产党打什么呢?都是中国人,打什么呢?都是政治问题,不是不可谈的嘛,所以后来谈是我的主张。而且我对介公讲,我说共产党你也剿不了。他说为什么?我说共产党有人心,我们没人心。”可见,后悔之说,纯系捏造。
  ……

前言/序言

  本书于2005年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详见原书后记)。因为它是国内外唯一一部图文并茂的普及型张学良传记,在颂扬张学良将军丰功伟绩的同时,对张学良坎坷、曲折而又极富传奇的爱国人生、家庭生活、个人魅力、将军兰花缘、一生京戏谜、张学良与周恩来、张学良与吕正操在美国三次密晤,以及张学良何以长寿?张学良为什么生前未回大陆?等等,书中均有详尽的阐述。因此,受到众多读者欢迎。虽有两次印刷,但已绝版多年。
  今承蒙当代出版社周五一社长大力支持,再版此书,对于加强、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有现实意义。
  在此,特别感谢王忍之同志为本书题写书名。对出版社的领导以及田雪鹰、任小平、李森、许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卢云、辽宁阜新的王云鹏同志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深表谢意!
  鉴于一些读者和朋友们的建议,特将书名改为《张学良身影集》。此次再版,新增加的一些图片,均出自张闾蘅、张闾芝、陈海滨编著的《张学良、赵一荻私人相册:温泉幽禁岁月(一九四六——一九六〇)》;彩插中的几张照片是笔者今年3月赴台期间拍摄的;对于原书中的个别错字也都一一改正,并填补了原书“张学良生平年表”中的一些空白。即:1948—1953年、1957—1958年、1960年、1962年、1970—1974年,1976、1981、1985、1987、1997年张学良的行迹。尽管如此,因水平所限,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
  张友坤 2014年4月10日于北京



《铁与血的交响:欧洲近现代战争史述》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以宏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自17世纪末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以来,直至20世纪末冷战结束的近四百年间,欧洲大陆上爆发的重大战争、军事思想的演变,以及战争对欧洲乃至全球政治、社会、科技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细节丰富的战争画卷。 第一部:绝对王权与早期均势(17世纪末至拿破仑战争前)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在路易十四时代达到顶峰的欧洲君主专制体制下,国家间为维护或打破均势所进行的连串冲突。我们详细考察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及七年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结果。 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军事调动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常备军制度的兴起对社会结构的重塑。从腓特烈大帝的“条顿式”纪律到早期火炮技术的改进,军事组织效率的提升是如何成为国家权力集中的关键支柱。我们特别关注了普鲁士在军事行政管理方面的创新,例如建立职业化的军官团制度,这为后世的军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部分也梳理了海洋强权如英国海军力量的崛起,并分析了其在欧洲大陆均势战略中所扮演的“平衡者”角色。通过对这些冲突的审视,读者可以理解“有限战争”时代,君主们如何通过精确的军事行动,在不完全颠覆现有秩序的前提下,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第二部:革命之火与民族洪流(拿破仑战争至1870年) 拿破仑的崛起及其对欧洲旧秩序的冲击,标志着战争性质的根本性转变。本部分聚焦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全民战争”概念,即总体战的雏形。 我们将详细剖述拿破仑军事思想的核心——集中兵力、快速机动和决定性会战的实践。从奥斯特里茨的辉煌到俄国寒冬的悲剧,对拿破仑战役的剖析,不仅是对军事天才的解读,更是对人民战争动员能力的研究。 随后,目光转向19世纪中叶的“统一战争”。我们不再将1848年革命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将其视为民族主义思潮涌动、旧帝国体系面临瓦解的表征。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的工业化国家在后勤和技术方面的差距,并着重探讨了普鲁士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如何通过“铁血政策”——特别是对专业军事教育和铁路运输的精妙运用——一步步实现德意志的统一。萨多瓦战役和色当战役被视为军事工业复合体早期胜利的典范。 第三部:工业化的终极检验(1871年至1945年) 这是全书篇幅最为宏大、论述最为深刻的部分。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战场上得到了最残酷的体现,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首先,我们剖析了“施里芬计划”的陷阱,详细解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错综复杂的同盟体系,以及技术进步(机枪、毒气、堑壕战)如何将一场原本设想为快速流动的冲突,拖入僵持且血腥的消耗战泥潭。对于凡尔登、索姆河等战役的惨烈,本书试图超越简单的战术分析,探讨了工业化社会在面对大规模非理性死亡时的心理和社会反应。 接着,本书深入研究了战间期军事理论的演变,特别是“机动作战”思想在各国(如德国的闪电战理论、苏联的深层战役学说)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分析被结构化为对“多维战争”的解读:空军力量的战略性作用(不列颠空战、战略轰炸)、海军战术的革新(航母的使用)以及陆地战场的联合兵种协同。重点分析了东线战场对人力资源的极致消耗,以及科技竞赛(雷达、原子能)如何成为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关键要素。 第四部:核阴影下的冲突重塑(1945年至冷战结束) 冷战并非没有战争,而是战争形式的根本转变。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核威慑理论的建立及其对全球战略格局的影响。 我们考察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代理人战争的特点,这些冲突是超级大国意识形态对抗在局部战场上的投影。分析了“有限介入”的战略目标、游击战的兴起与反游击战的困境,以及信息战的早期萌芽。 此外,本部分还回顾了军事技术从冷战初期向信息时代的过渡,包括喷气式技术、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发,以及对军事组织“扁平化”的需求。结尾部分总结了柏林墙倒塌前后,欧洲安全框架的重构,以及传统战争模式向非对称冲突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叙事跨越了数个世纪,旨在建立“战争的连续性”视角,避免将每一次冲突视为孤立事件。我们特别注重对军事思想与政治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考察,强调技术进步绝非战争胜负的唯一决定因素,而是必须服从于国家战略意志的工具。通过对档案资料和一手回忆录的交叉引用,本书力求提供一个既有宏观理论深度,又不失历史细节鲜活度的欧洲战争编年史。它是一部关于权力、技术、国家组织与人类集体命运的书籍。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看到《张学良身影集》这个名字,我就觉得它一定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我总觉得,“身影”这个词,带着一种时间沉淀后的厚重感,似乎能捕捉到一个人的神韵和过往。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张学良先生的想象,他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期待这本“身影集”能像一位耐心的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他人生中的关键“身影”,这些“身影”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更可能蕴含着流动的历史和鲜活的故事。 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更加写意的方式,来呈现张学良先生的形象,或许会侧重于表现他人生不同阶段的神态和气质。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不为人知的照片,能够让我们窥见他内心深处的世界?比如,他在西安事变前后,眼神中是怎样的坚定与彷徨?他在晚年,又是如何看待往昔岁月? 我相信,这本书不会仅仅止步于图片的展示,更会有 S_I_H_U_ 的文字解读,将那些“身影”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情感纠葛一一呈现。我渴望从中读出历史的沧桑,读出人性的光辉,读出一位伟大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担当。这本“身影集”,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张学良先生的传奇人生。

评分

这本《张学良身影集》,虽然我还没能拜读,但单凭书名,便已经让我心潮澎湃,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位传奇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无数身影。他是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关键人物,他的每一次出现,都仿佛带着一种历史的重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身影集”究竟收录了哪些珍贵的影像?是他在东北军校的英姿勃发?还是他在西安事变前后,眼神中流露出的深邃与决绝?亦或是他晚年,在台湾海峡边,饱经沧桑却依然眼神坚毅的模样?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片的点缀,更可能是文字的串联,是对那些“身影”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那些文字,或许能带我穿越时空,亲历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去理解张学良先生的每一个选择,他的每一次呼吸,甚至他每一次凝视背后,所蕴藏的复杂情感与深远意义。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能够让我窥探历史深处,理解一个民族曾经经历过的磨难与辉煌的窗口。我渴望从那些“身影”中,读出历史的脉络,读出人性的光辉,读出一位伟人的复杂与伟大。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叫做《张学良身影集》的书,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勾起了我对民国时期那位传奇人物的浓厚兴趣。坦白说,我对张学良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和一些零散的史料片段中,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不够真切。这本书的名字“身影集”,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论述,而是更侧重于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张学良的人生轨迹。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出现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那些泛黄的、带着岁月痕迹的影像,一定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张学良的形象变化,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的深沉内敛,再到晚年的平和淡然。每一张照片背后,我相信都承载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一段历史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忠实的记录者,用镜头捕捉下张学良的关键时刻,比如他指挥军队的场景,与各界人士会晤的情景,甚至是他在私人生活中的点滴流露。通过这些“身影”,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历史转折点上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让张学良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评分

《张学良身影集》这个书名,总是能引发我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我感觉,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传记,而更像是一本通过“影像”为线索,串联起张学良传奇一生的“档案”。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能穿越回那个年代,亲眼“目睹”张学良先生的人生片段。 我猜想,这本书里的“身影”二字,可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张学良先生的真实面貌。也许有他在戎装检阅军队时的英武,也许有他在政治场合深思熟虑的沉静,也许还有他在个人生活中的温情与从容。我渴望通过这些“身影”,去感受他眼神里的故事,去体会他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去揣摩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这些“身影”的背后,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比如,某个特定场合的“身影”,可能意味着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某张照片里的对话人物,可能揭示着当时复杂的政治博弈。我期待这本书不仅能提供视觉上的冲击,更能通过丰富的史料解读,帮助我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张学良这位历史人物,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提起《张学良身影集》,我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是一种凝固了的历史感。我猜想,这本书的“身影”二字,绝非是简单的图片堆砌,而更像是一种艺术化的呈现。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极为考究的方式,将张学良先生一生中那些极具代表性的“瞬间”定格下来,并且,这些“瞬间”背后,必然会伴随着深度的解读和 S_I_H_U_ 的历史背景梳理。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照片,一些从未公开过的影像资料,它们将带领我们“亲眼”见证张学良先生的成长、蜕变,以及他作为一位东北少帅,如何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我尤其好奇那些“身影”背后所蕴含的叙事张力,是怎样的一段段往事,造就了张学良的传奇?是怎样的心路历程,让他做出了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更能读懂他所处的时代,他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家国情怀。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度回溯,一次对一位伟人人格魅力的致敬,它将以独特的方式,唤醒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很好!!!!

评分

照片不少,意义不大,观点不新。

评分

快递太慢了,

评分

还行

评分

非常好的图书,真是物有所值!

评分

纵观张学良一生,不管当今人如何另眼评价,他对于中华民族是有贡献的。

评分

帮别人买的,很满意

评分

不错好东西学习历史的好书

评分

我觉得是很不错的,真的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