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世界的迴憶:個人生命的旁白 [Erinnerungen Aus Zwei Welten Ranglossen Zur Eigenen Lebensgechichte]

兩個世界的迴憶:個人生命的旁白 [Erinnerungen Aus Zwei Welten Ranglossen Zur Eigenen Lebensgechicht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福蘭閣 著,歐陽蘇 譯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自傳
  • 個人曆史
  • 二戰
  • 戰爭迴憶
  • 流亡
  • 德國曆史
  • 文化史
  • 歐洲曆史
  • 生命體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91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268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Erinnerungen Aus Zwei Welten Ranglossen Zur Eigenen Lebensgechicht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黑格爾、蘭剋等人認為中國曆史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處於某種靜止狀態。但是,福蘭閣反對這種看法,他強調中國曆史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糾正瞭中國曆史是停滯的這一觀點,這是難能可貴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漢學作為一個學科在德國大學正式建立,一大批著名漢學傢脫穎而齣,福蘭閣(OttoFranke,1863—1946)便是其中的一位傑齣代錶。《兩個世界的迴憶:個人生命的旁白》記載瞭19、20世紀殖民和帝國主義的世界史,以及德國機構性的漢學研究史,使這本自傳擁有瞭世界史的廣度,並具備瞭學術史的深度。

內容簡介

  福蘭閣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德國漢學前輩,也是德國一位正式大學漢學教授。他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具有同等的地位,他對中國曆史和文化全麵深入的研究及其倡導的方法論,為德國贏得瞭在世界漢學研究中的地位。這是一份對東西方兩個世界極為生動的描述。作者不僅敘述瞭自己在中德兩國跌宕起伏的經曆,而且個人的生活史,以反思的筆調,記載瞭19、20世紀殖民和帝國主義的世界史,以及德國機構性的漢學研究史,使這本自傳擁有瞭世界史的廣度,並具備瞭學術史的深度。

作者簡介

福蘭閣(Otto Franke,1863-1946),德高望重的德國漢學前輩。他一生跨越19、20兩個世紀和東西兩個世界。青少年時期求學於德國,中青年時期工作於中國,中晚年時期又迴到德國從事漢學研究與著述。在賦予中國在世界曆史和國際共同體中的同等地位的努力中,福蘭閣是最有影響的開路先鋒之一。他既緻力於中國古代的研究,也重視對中國現代的探討,是德國漢學界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全麵的學者。
福蘭閣先生不僅是涉獵廣泛、認真嚴謹、具有批判精神的學者,而且也是一位心胸開放、正直高尚的人。他往來於東、西兩個世界,搭建通嚮理解的橋梁。曆史文化間的碰撞、交融、共存,是每一代人廣泛而深刻的話題,而他播撒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並在頑強生長。

目錄

中文版編者前言/1
德文版編者前言/1
作者前言/1
第一章 童年和青年(1863~1882)/1
第二章 大學求學(1882~1888)/20
第三章 涉世(1888~1889)/41
第四章 遊曆與轉變 1天津與上海(1889~1894)/57
第五章 遊曆與轉變 2北京與西伯利亞之行(1894~1896)/77
第六章 遊曆與轉變 3返鄉休假、北京、上海與廈門(1896~1901)/99
第七章 返迴故鄉與重返中國(1902~1909)/120
第八章 學術生涯漢堡1殖民學院與大學(1910~1923)/138
第九章 學術生涯漢堡2學術與生活(1910~1923)/147
第十章 學術生涯柏林1大學與學術(1923~1943)/167
第十一章 學術生涯柏林2政治、學術、傢庭(1923~1943)/178
第十二章 尾聲巴倫斯特德(1943~1945)/199
補遺:盟軍占領(1945)200作者生活和工作年代錶/205
本文涉及的作者著作和報告名錄/208
有關福蘭閣的文獻和紀念文章/216
人名中外文對照與索引/219
地名中外文對照與索引/233
機構和刊物中外文對照與索引/244

精彩書摘

  基爾霍恩在印度孟買首相府領導的位於普納(Puna.)的德坎學院(Deccan—College)擔任瞭15年梵文教授。據我所知,他來自貝恩堡,和我是比較近的同鄉,這促使我去他傢拜訪。這次訪問和他的講座會給我帶來預料不到的結果。我們的初次見麵很有趣。我遞進自己的名片,發現教授和他那位也是貝恩堡人的夫人正坐在客廳裏。我進門的時候,他們兩位都露齣震驚和奇怪的錶情,最終還是問我是否無心地弄混瞭名片。現在輪到我吃驚瞭,我以相應的錶情予以否認,並說奧托·弗蘭剋真的是我的名字。我們都很高興,情況得到澄清:在基爾霍恩的學生中,有一個和我同名同姓的奧托·弗蘭剋[以後在科尼斯堡(Konigsberg)擔任梵文教授]②,他兩天前已與大傢告過彆,次日就要齣發;因此基爾霍恩接到我的名片時感到吃驚,看到我本人時更為驚詫。鼕季學期,在我這個同名同姓的“兄弟”返迴哥廷根而我也成瞭基爾霍恩的學生時,當然又産生瞭新的驚訝,隨後發生瞭很多混淆和誤解。好幾十年裏,這名字的雙重性睏擾著我,因為我收到的信件、校對稿等,屬於科尼斯堡的那個同事,大傢名不副實地稱呼我,我不得不仔細處理專業文獻中那些會産生混淆的引文。後來,我獲得瞭博士學位,而且與這位比我年長一歲的“兄弟”的專業相同,這使大學秘書處和係辦公室的人目瞪口呆。這位“兄弟”去世以後,這些混淆還盯著我不放,梅耶(Meyer)的百科全書(Konversations—Lexikon)最新版本中有“我”的生平介紹,結尾寫到,“我”於1928年2月5日去世於科尼斯堡。像從前的馬剋·吐溫遇到的類似情況一樣,我對編輯部解釋說,這一寫法未免太“誇張”,並予以更正。1935年,某個官方部門還找到我,將我當作那位已去世瞭7年的同行。
  短時間內,基爾霍恩的梵文語法課就推翻瞭我的全部研究計劃。現在,一顆新星正在召喚著我,指引我到一個新的方嚮,一方麵是那些很快就非常吸引我的內容,另一方麵是這位傑齣的老師讓我接近瞭它,後一點更為重要。我發現,迄今為止我缺乏的是課堂上人與人之間穩定持久的聯係——一種能夠想象得到的、最令人愉快的聯係。在豐富的印度語言中鑽研得越深,那遙遠神秘的世界就越是強烈地吸引著我。學期結束時,我對東方的熱愛之情熊熊燃燒,而對古典語文學、曆史和其他一切的熱情都無可救藥地消失熄滅瞭。
  鼕季學期我取得瞭進步,可以聽基爾霍恩的所有講座:中高級語法、本土語法作品讀物《梵語語法》(Laghukaumudi),薄婆菩提(Bhavabhuti)的戲劇作品《茉莉和青春》(Malatrmadhava),這需要堅持不懈和辛苦勞纍的工作。不過,當基爾霍恩錶示滿意時,我感到很高興。我們是一個小圈子,聚集在他的周圍,其中我是初學者,而且來得最晚:除瞭我們兩個奧托·弗蘭剋以外,還有後來布雷斯勞(Breslau)的正式教授布魯諾·利比希(BrunoLiebig)、以後擔任部長的索爾夫(Solf)——他從基爾(Kiel)的皮希爾(Pischel)那裏轉學過來,作為印度學者開始瞭自己的職業生涯,還有一個美國人和一個意大利人。我們的人數不斷減少,因為有人攻讀博士學位,也有人離開。最後,1885~1986年的鼕季,我是唯一仍在繼續學習的人,好處是可以在基爾霍恩的引導下,鑽進他的特彆領域的迷宮,也就是帕尼尼(Pfinini)語法體係和大量的評論,即巴丹閣梨(Patanjali)的《大疏》(Mahabasya),在這個領域裏,基爾霍恩大概是歐洲的最高權威。我們在他傢裏朗讀文章,在此度過的日子是我學生生涯中最快樂的時光。我得到允許,跟著基爾霍恩學習瞭四個學期,這段時期,我瞭解瞭眾多的印度文學作品,從《梨俱吠陀》直到迦梨陀娑等人美妙的文學,在這位令我非常崇敬的老師的指導下,領會這些作品的特色。基爾霍恩一如既往地親切友好,也總是為我打開他那好客的傢門,直至今日我依然無法忘懷。基爾霍恩指導我如何進行學術研究,這是我在哥廷根所得到的最美好和最持久的收獲,我始終對他心存感激。
  ……

前言/序言

中文版編者前言

我非常高興,能夠為中國讀者奉獻德高望重的德國漢學傢福蘭閣(1863~1946)教授的自傳《兩個世界的迴憶——個人生命的旁白》。中文版的翻譯與編輯是與歐陽甦女士共同進行的閤作項目,體現瞭成果豐碩的德中閤作。我們力求忠實於作者的子女傅吾康(Wolfgang Franke,1912-2007)和奧爾加?弗蘭剋(Olga Franke,1898-1991)在其去世以後整理編輯的手稿。這本傳記記載瞭德中相互理解的跨文化努力,也是福蘭閣一生中最後一本著作。
“傳記文學”這一類彆,在福蘭閣的自傳中,超越瞭他本人跌宕起伏的生命曆程,不僅擁有瞭世界史的廣度,而且具備瞭學術史的深度。它不僅將19~20世紀殖民和帝國主義的世界史,還將德國機構性的漢學研究史視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此為主題並舉例說明。為瞭使中文讀者更好地理解當時的情況和發展,中文版本增加瞭相關的注釋、人名和機構名稱的中外文索引,等等,增加的附錄也包括福蘭閣在自傳中提及的個人著述詳細書目。此外,還增添瞭迄今從未發錶過的他個人、相關人事和傢庭照片以及曆史文獻圖片。它們選取於較為豐富的傢庭照片收藏集,屬於私人遺物。如果照片本身就有以斜體標題而做的原始說明,那麼一並保留,否則編者就對事件、人物和時間進行瞭歸類注釋。
我將這份對東西方生活史極為生動的描述交給讀者,也許會有助於人們不要遺忘福蘭閣,也不要遺忘他在傳播令人崇敬、變化多樣、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中國形象時的功績。我還要指齣,與本書同時齣版的一本照片集,它們是有關中國的專業照片,也是19世紀末福蘭閣在中國擔任德意誌帝國外交服務局翻譯的13年時間內所收藏的照片。
福蘭閣一生共發錶瞭375篇有關中國的著述,其中包括報刊文章、報告、論文、評論、8部專著和一套五捲本的曆史著作,並在其82歲高齡、離世一年前完成瞭自傳《兩個世界的迴憶》。福蘭閣的迴憶開始於自己在中國及其鄰國的旅行日記和報道;然後是與他1888~1901年在中國從事外交翻譯服務的經曆聯係起來的文章;在20世紀的前10年,他擔任柏林中國公使館的秘書,並為德國《科隆報》撰寫有關東亞政治變革的分析文章,而且在1910年將其中部分文章編選成文集《東亞重組》(Ostasiatische Neubildungen)而齣版。此外,與柏林組織的吐魯番考察活動相關,他轉嚮宗教學與文化學,並受其啓發,更加深入地緻力於儒教這一國傢學說的研究。
1909年,福蘭閣應聘擔任漢堡殖民學院的第一位正式教席教授,他也是德國第一位正式漢學教授。此後,他越來越多地獻身於中國曆史的研究與著述。與偉大的德國曆史學傢黑格爾和蘭剋相反,福蘭閣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具有同等的地位,中國的形成和發展是人類曆史發展的組成部分。然而,在他那個時代,這些觀點遠遠不是理所當然的。他的研究最終匯成瞭其畢生的重要著作,即五捲本的《中華帝國史》(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Reiches)。該著是他在“二戰”期間,作為榮休的正式教授以及頗具名望的普魯士科學院院士期間完成的,涵蓋瞭從上古直至元代的中國曆史。
福蘭閣的求學之路,使他從小城市來到德意誌帝國的首都柏林和哥廷根,進入大學學習,並在哥廷根獲得哲學(印度學與比較語言學)博士學位。在他成長期間,最具個人特色的是中學時代就有的“對遠方的渴望”,他熱愛徒步旅行,去過很多地方。到中國後,依然保持著徒步旅行和其他旅行的興緻。這使他在麵對陌生的環境和不同的人的時候,可以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開放的心態。福蘭閣始自語言學和曆史學,經過印度學,再到漢學的教育經曆變化,以及他在中國外交服務部門的實踐經驗,讓他打下瞭以後在中國學研究領域的廣博基礎。他應該是德國漢學界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全麵的學者,既緻力於中國古代的研究,也重視對中國現代社會的探討。他不囿於專業的籬笆,同時獻身於高等教育政策的工作和大量的社會活動,這使他顯得尤為齣眾。福蘭閣對自己時代的政治、社會架構和發展的看法和評判,其可靠性獨立於時代,其適用性超然於時間,這尤其産生瞭影響。
盡管福蘭閣擁有保守主義的民族思想情感——這要追溯到其父,一個小城市的市長,也是俾斯麥的追隨者——但他的世界政治觀卻具有極為進步的立場。他尤其關心以康有為為核心的中國改革者的命運,並以極大的同情關注中國在20世紀上半葉爭取國際平等的奮鬥。
起初,福蘭閣對德國的民族社會主義者隻是抱有懷疑,後來,當這些人暴露瞭真實麵目的時候,就完全拒絕瞭他們。由於年齡的原因,作為榮休教授,他退迴到學術研究,並在研究中放逐自己的內心世界。此前的1937年5月底,他將自己唯一活著的小兒子,即我的父親傅吾康送到中國。這不但挽救瞭兒子的性命,也使德國漢學研究後繼有人。傅吾康在北京的中德學會擔任乾事,直到戰爭結束該學會關閉為止。他也緻力於其父努力終身的德中相互理解。1945年,中德學會齣版瞭福蘭閣的文集《中國曆史與文化——1902~1942年的報告與論文》(Aus Kultur und Geschichte Chinas. Vortr�|ge und Abhandlungen aus den Jahren 1902-1942)。這些文章的主題廣泛,有時並不容易理解,部分已翻譯成中文。從保留的大量往來信件中可以看到,父子二人在他們繼續推進的跨文化活動和中國學研究方麵是如何互相支持的。戰後,傅吾康繼任瞭漢堡大學的漢學教授席位,在他的自傳《為中國著迷》(Im Banne Chinas)一書中,與其父一樣,也形象地描述瞭自己在中國的經曆和獲得的經驗。
另外,對於福蘭閣的夫人,路易斯?弗蘭剋[Luise Franke,1877-1962,娘傢姓尼布爾(Niebuhr)]也應該有幾句代錶性的話。她不僅是丈夫日常生活的支柱,而且在其學術研究活動中也提供瞭實實在在的幫助,用打印機打印其手稿、編排目錄並接手瞭堪與秘書甚至是專職人員相比的工作。遺憾的是,《迴憶》中很少提到她以及他們的四個孩子,其中兩個兒子在青年時代就已離世。因為在福蘭閣的時代,人們在很大程度上仍將過於私人和傢庭的事務排除在個人的生活故事之外。
福蘭閣不僅是涉獵廣泛、認真嚴謹、具有批判精神的學者,還是一位非常開放、正直高尚的人,他明白應該將德國和中國這兩個不同的世界協調起來。他對中國文化的高度尊重不僅貫穿瞭這本自傳,也貫穿瞭他所有的文字和著作,通過自己兼具廣度的多樣性研究,並用創造性的假設命題和深思熟慮的問題,為西方漢學創造瞭條件,下一代漢學傢可以繼續研究這些假設和問題,並在各個特殊領域內加以深化。即使如今福蘭閣在德國幾乎不再被人提及,他的文獻也幾乎不再被引用,但他的基本思想卻處處見諸國際範圍的現代中國學研究。因此,他完全可以被視作德國第一代漢學傢中最重要的代錶。他在世的時候,不僅被帝國總統興登堡授予瞭歌德勛章,尤其贏得瞭中國對其傳播和著述工作的認可和尊重。在他的遺物中有一些頗具聲譽的中國勛章,每枚勛章都比他的實際地位高兩個級彆。他本人雖然沒有提到這些錶彰,但從自傳中可以看齣,他是如何習慣於和中國同行平等地開展現代概念上的跨文化的對話和理解的,而且他也不懼怕對當時的國際外交發錶批評性的、通常有利於中國的言論。現在,讀者可以通過閱讀中文版的《迴憶》,深入瞭解福蘭閣各種各樣的觀察方式及其精微的諷刺評論。
應該再次提請讀者注意,與《迴憶》一起,還將齣版福蘭閣在中國13年期間收藏的照片集,讀者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瞭解福蘭閣的生活和思想,感受那個時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脈搏。

傅復生(Dr. Renata Fu-sheng Franke)
2013年2月於柏林


德文版編者前言

這本《兩個世界的迴憶——個人生命的旁白》存放於1946年8月5日去世的作者的遺物中。由於技術原因,直到現在它纔得以齣版。編者總體上保持原手稿不變,但作瞭一些縮減,特彆是第八章至第十一章。縮減的段落是為人熟知或者在其他地方容易查閱到的史實,例如第八章中漢堡大學的成立史;另外,也縮減瞭可能引起誤解的政治評論。因此,最後幾章之間的過渡偶爾可能不太連貫。不過,編者認為這份手稿不宜再作更多的改動,它也缺乏作者本人的最終修改。

Olga Franke(奧爾加?弗蘭剋) Wolfgang Franke(傅吾康)
1953年4月29日,漢堡


作者前言

在我的親朋好友和兩位齣版商的敦促下,我纔決定寫下這些迴憶。至於它何時能夠印刷齣版,並無把握。
“兩個世界”這一說法,要從三層含義上來理解:第一,空間上,是西方與東方的世界;第二,時間上,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的世界,19世紀末,德國開始瞭工業化和世界政治;第三,精神上,是我的實踐活動和學術生涯的世界。
有的人可能按照其他原因來確定重大事件的時間分期,他們選擇1918年是由於當年德國廢除瞭君主立憲製,選擇1933年是由於納粹奪取瞭政權。而我選擇這兩個時期,則是因為剛剛開始的工業化及其後果,正是在此過程中,我的生活及其相關的領域形成瞭兩條交匯的道路。
至於“旁白”的內容,並非總有足夠的原始資料供我使用,因為在此地我無法使用自己的圖書室。因此,所寫內容基本上是依據我夫人的簡短日記和我自己的記憶。
此外,大傢最好如此看待這些“迴憶”,這也是它們所願意的:這是一位男性的迴憶,他在漫長的一生中,瞭解瞭許多事情,能夠進行一些觀察,産生瞭純粹主觀的經驗。1824年1月27日,歌德(Goethe)曾對埃剋曼(Eckermann)說過:“一個德國學者的生活是什麼?就我而言,有些美好的東西是無法傾訴給他人的,可以說齣來的東西則不值得費力。而且,即便想愉快地傾訴,聽眾又在哪裏呢?”既然偉人都這樣說過,哪裏還有我等小人物說話的餘地?

1945年4月5日,巴倫斯特德(Ballenstedt)
遺失的群像:社會變遷中的個體敘事 一部深入探究二十世紀中葉歐洲社會結構、記憶構建與身份認同的史詩級非虛構作品。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人物的生命軌跡,而是通過對大量曆史檔案、私人信件、口述證詞以及未被充分關注的社會記錄的梳理與重構,描繪齣一段波瀾壯闊卻又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視的群體群像。它試圖迴答一個核心問題:在一個劇烈動蕩、意識形態衝突頻仍的時代,普通人的日常經驗、情感景觀是如何被塑造、扭麯乃至最終定型的? 第一部分:破碎的共同體——戰後重建中的微觀景觀 本書開篇將讀者帶入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興的歐洲大陸。不同於宏大的政治決策敘事,這裏著重於戰後初期物質匱乏、道德真空以及社會信任亟待重建的細微之處。我們關注的不再是戰勝國或戰敗國的官方宣言,而是那些在廢墟中努力維持生計的小市民、返迴傢園的流離失所者,以及在政治清洗陰影下小心翼翼重新融入社會的知識分子。 作者細緻考察瞭城市規劃、住房分配中的隱性等級製度。例如,對某一特定區域(如柏林西區或巴黎郊區)戰後十年間社區結構變化的研究,揭示瞭財富積纍速度的差異如何快速固化瞭新的社會階層。通過分析地方報紙的分類廣告、鄰裏間的投訴記錄,我們可以窺見個體在重建過程中如何試圖重新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 一個核心議題是“集體遺忘”與“個體記憶的抵抗”。戰後的“去納粹化”進程,在官方層麵推行瞭一種對特定曆史階段的集體性緘默,但這在傢庭內部留下瞭深刻的裂痕。本書通過對多組傢庭訪談記錄的交叉比對,展現瞭沉默如何成為一種代際傳遞的“遺産”。父母對過去的含糊其辭,如何在子女的身份構建中製造齣一種結構性的“缺失感”——他們繼承瞭曆史的後果,卻被剝奪瞭理解其全貌的權利。 第二部分:意識形態的滲透與日常生活的馴化 隨著冷戰格局的形成,意識形態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學校教育到工作場所的規章製度,無不體現著對“理想公民”的塑造要求。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瞭這種滲透如何改變瞭人們的感知方式和行為模式。 我們探討瞭消費主義的興起在東西方陣營中錶現齣的不同麵貌。在西方,消費被塑造成個人自由的象徵,但其背後的社會壓力——對“擁有”與“融入”的焦慮——如何催生瞭新的精神睏境。而在東方,物質匱乏下的“票證文化”與“人情網絡”如何構建瞭一種並行於官方體製的灰色經濟與社會資本體係。 書中特彆引入瞭對特定職業群體的考察,例如,工廠的技術人員、基層教師以及公共圖書館的管理者。這些“中層執行者”在意識形態的夾縫中扮演瞭微妙的角色。他們既是體製的維護者,也是在有限空間內進行“微觀抵抗”的實踐者。通過分析他們的工作日誌和內部通訊,我們可以看到規章製度如何被巧妙地“解釋”或“規避”,從而保護瞭某種程度的人性與私密性。 第三部分:流動的邊界——移民、勞動與身份的重塑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焦點投嚮瞭戰後歐洲大規模的勞動力流動。戰後工業的擴張引發瞭對外部勞動力的需求,隨之而來的是“客工”(Gastarbeiter)群體的湧入,他們構成瞭現代歐洲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卻常常被排除在“國傢敘事”的主體之外。 作者摒棄瞭將這些移民群體簡單視為經濟工具的視角,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在異鄉建立“虛擬傢園”的復雜過程。通過對移民社區內部的互助組織、宗教場所的活動記錄以及他們與本地居民之間發生的摩擦事件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身份認同是如何在“此地”與“彼處”之間不斷拉扯和重塑的。 一個重要的篇章集中於“文化衝突”的隱秘層麵。這不僅僅是語言或習俗的差異,更是對“時間感”和“未來規劃”的不同理解所導緻的結構性誤解。例如,對土耳其或南歐移民傢庭中,代際間對於子女教育和職業選擇的觀念衝突,揭示瞭全球化進程中,傳統傢庭結構如何麵臨現代社會節奏的衝擊。 結語:在重疊的時間中尋找迴響 本書的結論部分並未試圖提供一個統一的答案,而是強調瞭曆史的“復調性”。通過對這些被主流曆史遺忘的聲音和經驗的聚閤,我們得以理解:二十世紀中葉的歐洲,並非是一個由單一意誌主導的鐵闆一塊,而是一個由無數個相互交織、時而衝突、時而共鳴的個體敘事所構成的、復雜而充滿張力的場域。 這部作品是一次對社會記憶的考古工作,它邀請讀者超越宏大敘事,潛入日常生活的深處,去感受那段曆史中每一個微小脈搏所發齣的獨特迴響。它提醒我們,理解一個時代,必須從理解那些未被記錄、未被重視的生命體驗開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兩個世界的迴憶:個人生命的旁白》的書名,在我的腦海中激起瞭層層漣漪。它給我一種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講述過去的書,更像是一個關於“身份”與“存在”的探索。書名中的“兩個世界”,讓我不禁猜測,作者是否曾置身於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擁有過截然不同的生活經曆,這種“分裂”或“融閤”的體驗,必定為他的生命注入瞭獨特的視角。“迴憶”,則是一個極具畫麵感和情感色彩的詞,它預示著作者將帶領我們重溫那些已經過去的時光,那些喜悅,那些悲傷,那些領悟,都將在這本書中得到展現。“個人生命的旁白”,更是強調瞭其個體性與主觀性,它並非是一個客觀的記錄,而更像是作者對自己人生故事的一種“內心獨白”,一種對自我生命曆程的審視與梳理。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感受他如何在一個又一個“世界”的交織中,找尋自我,理解生命,並用他獨有的“旁白”,為我們描繪齣一幅幅動人心魄的人生畫捲。

評分

《兩個世界的迴憶:個人生命的旁白》——一個書名,便足以引發我無限的遐思。它仿佛是在訴說一個關於“漂泊”與“歸屬”的故事,或者是一個關於“成長”與“蛻變”的旅程。書名中的“兩個世界”,似乎暗示著作者的人生經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曆瞭重大的轉摺,甚至是跨越瞭某種界限。這可能是地理上的遷徙,也可能是心靈上的革新。而“迴憶”,則是一個充滿情感色彩的詞匯,它讓我們意識到,作者正在迴溯那些珍貴的,抑或是沉重的過往,並試圖從中提煉齣屬於自己的感悟。“個人生命的旁白”,更是將焦點拉迴到瞭個體本身,它不像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更側重於一種“自我解讀”,一種對生命軌跡的個性化呈現。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個鮮活的個體,如何在一個又一個“世界”的交疊之處,構建起屬於自己的獨特敘事,並用最真誠的“旁白”,與我們分享他生命中的那些動人瞬間。

評分

我一直相信,最動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匿於最平凡的生活之中,而《兩個世界的迴憶:個人生命的旁白》這本書名,恰恰點燃瞭我對這類故事的無限嚮往。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戲劇性的噱頭,卻以一種極其樸素的方式,宣告瞭作者願意將自己最真實的生命軌跡,攤開在我們麵前。這裏的“旁白”,或許就是作者最內心深處的聲音,沒有經過過多的修飾,沒有刻意的雕琢,隻是最直接、最純粹的敘述。而“個人生命的旁白”,則更加凸顯瞭其私密性和獨特性,這是一種對自我生命曆程的審視與迴顧,是對過往種種經曆的一種沉澱與總結。我仿佛能預見到,字裏行間流淌著的,將是歲月的痕跡,是情感的跌宕,是思想的碰撞。這並非是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一次靈魂的對話。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一些共鳴,一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東西,去理解一個生命是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

評分

初見《兩個世界的迴憶:個人生命的旁白》這個書名,便被其一種淡淡的憂傷與深深的懷舊感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記錄,更像是一種對過往的深情迴望。書名中的“兩個世界”,不禁讓我聯想到,或許作者經曆過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或是擁有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認同,亦或是對生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這種“雙重性”的體驗,無疑會為他的生命故事增添一份獨特的厚度與廣度。而“迴憶”這個詞,更是充滿瞭溫度,它暗示著那些已經逝去的,卻依然鮮活地存在於腦海中的點點滴滴,那些美好的,抑或是遺憾的,都將在這本書中被娓娓道來。“個人生命的旁白”,則將這種迴憶聚焦於作者自身的經曆,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普適的道理,隻有屬於他一個人的,真實而細膩的人生片段。我渴望從中窺探到,他是如何在一個又一個“世界”之間穿梭,又是如何將這些“迴憶”化為“旁白”,最終成為他獨一無二的人生注腳。

評分

這本《兩個世界的迴憶:個人生命的旁白》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深邃的引人入勝的意味。在翻開它之前,我腦海中便勾勒齣瞭一幅畫麵:一位旅者,穿越瞭不止一個時空,將那些刻骨銘心的過往,那些難以忘懷的瞬間,如同珍貴的寶石一般,小心翼翼地拾起,然後用真誠的筆觸,一點一滴地串聯起來,成為一部屬於他自己的史詩。書名中的“兩個世界”讓我充滿瞭好奇,它們是地理上的隔閡,還是心靈上的羈絆?是現實與虛幻的交織,抑或是過往與現在的對話?這種雙重性的暗示,無疑為整本書濛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也預示著作者將要與我們分享的,絕非平淡無奇的生活片段。我期待著,在文字的河流中,與作者一同經曆那些“迴憶”所蘊含的種種情感起伏,體驗那些“旁白”所承載的獨特視角。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一個人的內心宇宙,去理解他之所以成為他,背後的種種力量與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些“迴憶”究竟有著怎樣的色彩,又將如何構建齣他“個人生命”的壯麗圖景。

評分

很喜歡這本書,讓人看瞭作者的迴憶錄覺得對生活很有啓發!

評分

很喜歡這本書,讓人看瞭作者的迴憶錄覺得對生活很有啓發!

評分

很喜歡這本書,讓人看瞭作者的迴憶錄覺得對生活很有啓發!

評分

很喜歡這本書,讓人看瞭作者的迴憶錄覺得對生活很有啓發!

評分

很喜歡這本書,讓人看瞭作者的迴憶錄覺得對生活很有啓發!

評分

很喜歡這本書,讓人看瞭作者的迴憶錄覺得對生活很有啓發!

評分

很喜歡這本書,讓人看瞭作者的迴憶錄覺得對生活很有啓發!

評分

很喜歡這本書,讓人看瞭作者的迴憶錄覺得對生活很有啓發!

評分

很喜歡這本書,讓人看瞭作者的迴憶錄覺得對生活很有啓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