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的众多学生中,最理解其心愿、理想、追求的,大概就是本书作者、与南师同龄的刘雨虹先生。南师辞世后,作者以九十高龄,仍致力于南师旧作的修订与新书的出版,并开始定期撰写博客,与友好分享南师生前点滴,及作者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本书将博文结集,相信读者能从中读出关于人生的况味和岁月的智慧。
作为同龄人和南师著述的重要整理者、推广者,刘雨虹先生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在理解着南怀瑾,表达着南怀瑾的心愿、理想和追求。她曾于南师七十寿诞之时编成《怀师》一书,后又于一九九九年四月撰成《禅门内外——南怀瑾先生侧记》。这一回,她又选择了文字。她和老师因文字结缘,可能文字才是最好的介质,才能最贴切地说出一点什么吧。于是,最初的悲痛和忙乱稍息,九十高龄的刘雨虹先生开始以“东拉西扯:说老人、说老师、说老话”为题撰写博客,回忆南师生前点滴、生命际遇,笑谈当下热点、过往云烟,话题随性而发,文字简洁活泼,看似简单平白的话语却时常颇有深意,透出老者的智慧和豁达、生命的鲜活及顽强。
刘雨虹,于一九六九年初识南师怀瑾先生,旋即参加禅学班追随学习,并参与《人文世界》月刊工作。
作者曾于南师七十寿诞时编成《怀师》一书,后又于一九九九年撰成《禅门内外――南怀瑾先生侧记》,记录南师身边的大小事。追随学习期间,并主编出版多本南师讲课记录。
南师辞世后,作者以九十高龄,仍致力于南师旧作的修订与新书的出版,并开始定期撰写博客,与友好分享南师生前点滴,及作者近百年的人生经历。
自说自话
一、老人的尊严
二、老人的母亲节
三、生日快乐
饮食真麻烦
四、老人的吃和补
五、好人和坏人
六、息事宁人又发露
七、关于一代奇人
八、分别心
九、不信因果的人
十、谁信因果
十一、照片的故事
十二、走入歧途的人
十三、再来的人
十四、一百天了
十五、想起从前――显明法师到美国了
十六、下雪了
十七、想起抗战时期
十八、唯识与生命科学
十九、谁是天才
二十、战时的名将
飞虎队在中国
廿一、拜年 拜早年
廿二、两个人――莫言和蒲松龄
廿三、老师的咖啡
廿四、老人的固执
廿五、修法的往事
廿六、一桩奇怪事
廿七、台湾早年的一桩大事
廿八、台湾的反美事件
廿九、儒和佛
三十、二月初六
卅一、与老师的文字因缘
卅二、接班人
卅三、文化和文字(一)
卅四、文化和文字(二)
卅五、文化和文字(三)
卅六、三个医家
卅七、说阴阳五行(一)
卅八、说阴阳五行(二)
卅九、说阴阳五行(三)
四十、访老友周梦蝶
四一、十二年前的一天
四二、台北街头
四三、是非成败转头空
四四、张中行先生的逝世新闻
四五、比来比去
四六、有始有终
四七、吃什么才好
四八、新书消息
四九、老师为什么去医院
五十、医院中的五天
五一、最后的时光
五二、老师的大事
五三、送葬回来
五四、身归何处
五五、人生的大事
五六、固执和选择
五七、脑功能与静坐
五八、呼吸法门新书
五九、原谅和同情
六十、看病吃药的事
六一、金石药物
六二、唱念吧
六三、呼吸与健康
六四、丑闻
六五、舍利和佛牙
六六、一张老照片
六七、真真假假
六八、编辑和作者
六九、不知道为了什么
七十、纪念集
七一、南师辞世周年纪念活动
七二、迷信和谣言
七三、闲话姓名
七四、工作 功德 义工
七五、人老成精
七六、果报与习气
七七、不堪回首的事
七八、我的学佛朋友
七九、会反省的人
八十、自己的病自己治
八一、理性与感性
八二、真小人和伪君子
八三、找到另一半
八四、无中生有的宇宙
八五、感恩节的话
八六、飞机上的故事
八七、是爱是害
八八、寂寞的老人
八九、又说老话
九〇、岁末闲话
九一、新春回顾
九二、马年祝愿
九三、信念的力量
九四、《禅海蠡测》的故事
九五、南老师的书
自说自话
东拉西扯的短文,竟然集结成书出版,实在有些意外。对于大家的厚爱,我十分汗颜。
为什么写这些杂七杂八的短文,又在网络上发表呢?说起来也是有些原因的。
二〇一二年的九月,发生了震惊许多人的一件事,南怀瑾老师竟然逝世了。对很多人而言,那是太悲痛太意外的大事,因为,心目中的南老师,应该是活到一百二十岁的啊!
可是,老师却走了,真的走了,再也见不到了……大家的泪水在流,哀痛在空中弥漫,在扩散,似乎天地变色,又回到宇宙洪荒……
转身过去,想起人生路上的荆棘和花朵,想起老师,从前的老师,想起九十年来的自己,想起种种一切……于是提起笔,写下第一篇,老人、老师、老话。
一年转眼已过,天地依旧,景物亦然。唯一不同的,是读者们的鼓励,偶而灵光一闪,令人喜悦,令人心开,令人忘忧……
可笑的是,我对网络是半身不遂的门外汉,多谢牟炼和彭敬二位小友,代为操持运作,太辛苦他们了。
本书中小标题略有改变。
刘雨虹
二〇一三年除夕
南老师的书
有人问我,既然一年前(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九日)就离开了老古公司,也离开了太湖大学堂,为什么还在忙?到底忙些什么?
难怪许多人都问我同样的问题,因为我常婉拒亲友们的邀约,理由永远是“最近很忙”。
说了不少次很忙之后,当然引起亲友们的好奇。他们说,这么大的年纪,到底忙些什么啊?
其实忙的不止我一个人,而是四五个人,有时更是六七个人。我自己每天工作至少五六个小时,年轻的几位,工作时间更长。大部分时间是忙着订正南老师的书,而且是已出版过的书。
更因为东方出版社要重新出版,在编辑校对的过程中,正好配合修订书中原来的错误部分。这也是我多年来想做而无时间做的事。
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说来话长,先说一个《论语别裁》的笑话吧,大家自然就明白了。
《论语别裁》这本书,是一九七六年出版的(我并未参加工作)。出版不久有一天,发现书中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竟然印成了独孤氏,于是我连忙去问老师。
我说:“老师!唐太宗的皇后不是长孙皇后吗?为什么《论语别裁》里说是独孤氏呢?”
老师的回答真妙,他说:“我也不知道。”
由老师这句话,大家就可以知道,老师书中鸡零狗碎的问题真不少。但是却掩盖不了书中那雄伟的气魄、无边广阔的视野、潇洒自在的信手拈来,令千千万万的人陶醉,而且爱不释手。
老师读书之多,令人难以想象,日久天长,不免会张冠李戴,把《红楼梦》里的话,说成《西厢记》中的;把古书的“左衽”,说成露右肩之类(中间少说了一句话)。因为古书的“左衽”是说边区落后没文化人的服装,向左掩襟,与汉人的右衽相反。可是现在左衽、右衽、中衽都有,太多了,不能说他们没文化啊!所以就变通说法了。
另外,在《原本大学微言》中,老古版本引用古书,竟漏了一大节,居然过了十几年,最近才被读者发现,难怪学院派的学者们,常批评南老师没学问,不算学者。在这方面来说,老师当然比不上学者们的学问高。
归根究底来说,南老师的讲录出版,当初都是一群热心的同学们,东拼西凑而成的,在那个老师带领的无中生有的情境中,既无责任编辑,也无专业校对,反正先出版再说,如要等到十全十美,恐怕永远出不了书。
现在我所说的订正老师的书,是因为市面上流通的书很紊乱,擅自删改的、不负责任的,充斥于各处,我们希望加以检查订正,以减少今人及后人查考的困扰。
说到书中的错误,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听讲的同学们,都认为老师讲的绝对正确无误,所以并未查对资料。真是一群糊涂学生,怪不得老师不承认大家是他的学生。
后来经过十年二十年,大家才体会到,老师也会记错,也会有口误。有趣的是,查资料时,网络上很多是“南怀瑾说的”,而分明又是错的。可见网络上的资料,也是认为老师不会错的人铺上去的。
一九九〇年,我奉老师之命,到上海复旦大学,为了出版《论语别裁》这本书,与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陈世强会了面。当时大陆和台湾在出版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大,我只说一个修改原则,就是不适合简体字版的言辞,可以删除,但不可改动或增添。
这本简体字的《论语别裁》,出版后我没有看过,听说错误不多,改动也少,可能与陈君工作严谨有关。复旦后来又出版了很多老师的书,我也都没有看过,只是接到很多读者抱怨的信和改错的信。
这使我想起出版界一句流行的话,“无错不成书”,这句话还真有些实在,因为没有错的书太少太少了。不过,更改原著的原意,是绝对不可原谅的。
还有一件必须说一说的事,就是前人的诗词,老师常有改动一两个字的情形,认为更贴切。现在查对资料时,常发现版本很多,可见自古以来都有人更改别人的文句。所以什么是原版?真难为了后人,害得那些专研考据的学人,一辈子所考据的,只有几个字而已。
啰唆了一大堆,我们这一群老师不承认的学生,就是天天忙着老师的书,希望整理出一套正确的善本,使读者们有据可查,而所谓的正确,是指内容正确,是老师的原意。当然啦,也只是尽力而为,只能算是比较正确罢了。
一般说来,简体字的版本,自二〇〇八年东方出版社出版《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起,之后所有老师的书,东方在付印前,都经过老师这里校审过的,应该属于正确的版本。现在大家除了忙着校正老师的书之外,也在编辑南师的年谱,这个工作牵涉时间久远,颇为不易,但虽费力费时,也是必须要做的事。
拉杂了一篇,仍然文不尽意,留待以后再说吧。
老人的吃和补
有些老人吃饭,年轻人是看不顺眼的。有一个老人,用餐时有五六样食物,一小碗烩面,外加稀饭一小碗,烧豆腐一点,鲑鱼洋葱三明治,地瓜或玉米……东吃一口,西吃一口,才算勉强吃饱了。反正五六种不同的,不中不西的,绝对不能只吃一两种。
其实我就是这种老人,不过,我比较注意营养均衡,水果蔬菜都会吃,也接受西方的营养观念。南老师则十分传统,又不爱吃水果,大概是幼年生活在海边,只爱吃海鲜。
其实,这些年来,南老师没有吃过一顿合胃口、舒服的饭,因为十天之中九天有客人,有时生张熟李,前来的各方豪杰志士们同桌进餐,老师酬酢应对,哪有工夫吃啊!因为客人都是来拜望老师的。晚上九点多十点回到自己的地方,发现有些饿了,吃什么呢?也只能胡乱将就吃一些作罢。
说到南老师吃东西的事,有一次真是太有趣了。老师是每天夜里工作的,有一天到清晨三四点钟,有点饿了,在冰箱中找到一包生水饺,他那个智慧的头脑,突然感觉水煮没有蒸得快,就在电饭锅中蒸。结果蒸了一个小时仍是硬的……怪不得爱迪生有两只猫,他就在墙上挖了一大一小两个洞,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所以头脑极不平凡的人,做法就是特别。
老师结果吃什么,不知道。第二天他在办公室自己说这件事,大家都大笑不止。所以我常跟老师说:“老师啊!我的福气比你好,因为我自己会做啊!”
我说这个话,大家不要误会,以为没人照顾老师的饮食。其实帮忙的有好几个人呢,只因为老师不愿意麻烦别人,所以问他想吃什么,他都是说“随便吧”。偶尔会说皮蛋粥或豆腐之类的,结果大家只好瞎猜了。
中国人逢年过节,都喜欢买些补品,回家孝敬老人。
这可是很严重的一件事,因为按照清代大名医徐灵胎的说法,老人的进补,各有不同,有人须补阴,有人须补阳。所以不能乱补,老人需要的是平衡。
其实,吃多了就是补,老人活动少,消耗少,多吃造成肠胃堵塞,麻烦就大了。
有些人太有钱了,家中老太爷老太太被补得胖墩墩的,可敬可爱又可怕。
古人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老师也常说“人没有饿死的,大都是饱死的”,年轻人小心吧。好人和坏人好人和坏人
这两天见到几个从台湾来的熟人,不觉想起从前的种种,记得认识老师还不太久时,有一天我和行亷姐到老师办公室去问些问题,行亷姐说:“老师这里都是学佛的,都是好人。”
老师一听立刻说:“你错了,学佛的人大多是普通人,普通人有好也有坏。很多学佛的人,贪心比普通人还重,光想成佛,想有神通,实际上他连一个好人都做不到。”
我们听了,傻傻的,算是学了第一课吧。转眼到了几十年后,在太湖大学堂的办公室,大约是两年前吧,小崔说到他的生辰八字,我就说:“老师,小崔命里有两个贵人呢。”
老师听到后,却幽幽地说:“你们遇到的都是贵人,我遇到的都是坏人。”
听见老师这样说,我很不甘心,立刻站起来对老师喊道:“老师什么意思啊?我们都是坏人吗?”
老师不得已,只好说:“你们是好人,可是我遇到的人,坏的占多数。”
天哪!我心里想,老师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可能我也在坏人之列吧?我可要好好反省反省……
反过来我又想到,老师啊,谁叫你有教无类呢?当然坏人多啦!这只是我心中在想,并没有说出来。
老师心目中的坏人到底是啥样的人?当然不是打家劫舍的江湖大盗,也不会是抢银行或诈骗的人。可能吧,我猜想,大概就是那些外表是好人,是学佛的善人,但是满肚子贪嗔痴慢疑,利用老师求名求利,又是口是心非,暗箭伤人。老师教来教去都改不了这些人分毫,多泄气啊!
现在老师已离我们而去,离开了好人,更离开了坏人,留下来的仍是好人和占多数的坏人。不过,老师如果看到纪念他的留言和文字的话,反而会发现,他们多数是好人,更多的是改邪归正的人。这些人,却多半是老师不认识的人。可惜呀!老师,为什么你生前不认识他们呢?为什么许多坏人反而认识你呢?因为你太仁慈了吗?还是“方便出下流”呢?我真的有些迷糊了。
再说,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就拿自己来说吧,我到底算好人,还是坏人?如果是好人,我以后应该如何对待认识的人中的坏人呢?
如果我是坏人,为什么我不知道呢?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呢!对了,我现在要去查一查十恶业,看看自己占了几条再说吧。反正,大概是有时好,有时坏,自己坏行为都不知道,这个“知”字多难啊!
……
从书名《东拉西扯:说老人 说老师 说老话》来看,我预期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会非常松散,但这种“东拉西扯”反而可能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像有些书籍那样条理分明、结构严谨,它更像是在一次闲聊中,从一个话题自然而然地跳到另一个话题,但最终又能串联起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我想,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没有刻意去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顺着自己的思绪,随性而发。这反而更能体现出“说老人”、“说老师”、“说老话”这种题材的特点——它们本身就充满了生活化的、非线性的特质。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仿佛我是一个倾听者,静静地听作者在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有一些篇章,会像老人们泡的茶一样,初尝或许平淡,但越品越有味,回甘悠长。而“老话”,我猜想,书中会不会将它们与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让这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触动,而非一次性的震撼。
评分这本《东拉西扯:说老人 说老师 说老话》的书名,一开始就抓住了我。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也不是流水账式的个人日记,而是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时代印记。我能想象,在书里,“老人”不仅仅是年龄的象征,更是智慧的源泉,是历史的见证者。那些关于他们的人生故事,或许包含了奋斗的艰辛,也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态度。而“老师”,我猜想,作者会以一种特别尊敬又带着一丝俏皮的笔触来描绘,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品格,他们的付出,或许会在这本书里得到最真挚的写照。至于“老话”,我期待它能唤醒我脑海中那些模糊的记忆,那些从小听到大的俗语,它们简单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就能给予我力量和启迪。这本书,我想,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或者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最触动人心的道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三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又从中提炼出怎样的思考,让我们这些年轻一代,也能从中受益。
评分《东拉西扯:说老人 说老师 说老话》这个书名,就带着一种烟火气和人情味,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生活细节和真情实感的随笔。当我看到“说老人”时,我便会想到那些脸上刻满岁月痕迹的长辈,他们身上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他们的言谈举止,往往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智慧。而“说老师”,则让我回忆起那些曾经引领我走向知识殿堂的恩师,他们或许严厉,或许慈祥,但他们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说老话”这一部分,我猜想,书中会将那些代代相传的俗语、谚语,通过作者的视角重新解读,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东拉西扯”,可能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作者在回忆和感悟中,信手拈来的片段,这些片段汇聚在一起,却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生图景,展现出作者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方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共鸣,也能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关于传承的启示。
评分初见《东拉西扯:说老人 说老师 说老话》的书名,我脑海中就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感:阳光透过老屋的窗户,在斑驳的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一位老人正坐在摇椅上,缓缓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老师”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粉笔灰在空气中飞舞,以及老师们充满期待的目光。《东拉西扯》这个词,更是暗示了一种随性而至、不拘泥于形式的写作风格,或许书中会有许多零散的片段,但正是这些看似“东拉西扯”的细节,才能最真实地展现出人生的千姿百态。我猜测,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回忆录,而是作者在回顾这些人生中的重要人物和经典语录时,所产生的深刻思考和人生感悟。它可能包含着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师恩的感恩,以及对传统智慧的传承。我尤其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解读那些“老话”?是直接引用,还是结合现代社会背景进行阐释?无论如何,我都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温暖、亲切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重温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
评分刚拿到这本《东拉西扯:说老人 说老师 说老话》,心里就涌起一股特别的情感,仿佛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翻看一本旧相册,里面承载着我童年、少年,乃至成年后那些闪闪发光的记忆碎片。书名就带着一种朴实和亲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瞬间勾起我对家中长辈,以及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们的思念。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是那种硬邦邦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那些关于“老人”、“老师”和“老话”的故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描绘出老人们脸上深刻的皱纹里藏着怎样的智慧,他们的眼神里又映照出怎样的人生阅历。老师们的一颦一笑,一字一句,是否也如同书中描绘的那样,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而那些“老话”,或许是谚语,是俗语,是祖辈们代代相传的经验之谈,承载着最朴素的道德观和生活智慧。我甚至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一些画面:夕阳下,爷爷奶奶围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慢慢悠悠地说着过去的故事;课堂上,老师充满激情地讲解着知识,偶尔一句俏皮话又引得全班哈哈大笑。这本书,我想,会是一次对过往的美好回溯,一次对生命本源的温情探寻。
评分有关南怀瑾先生的书,经典收藏!
评分南师的书是必看的,好好学
评分正版放心,书很好 ,一直喜欢有关南怀瑾先生的
评分恩,不错的书,值得购买,推荐!
评分印刷的也不错。
评分买的放心,用的舒心,读的开心,感谢京东
评分经典好书,需要认真品味。
评分刘老师的书非常喜欢读。正版。质量好。发货送货超快。非常好,谢谢
评分好得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