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域外汉学评论萃编》文献收录完备,大部分为最新发现,在相关学者的传记或文集或年谱,均未收录或提及。有些文章直接出自海外汉学家的中国留学生之手,当事人写当时事,对国外汉学的理解自然比今人更为透彻,更为准确,评价亦可能较为客观,对现今海外汉学史研究仍具积极的参考价值;这些文献不仅对研究汉学史有用,而且也是研究近代中国学术史一份不应忽视的宝贵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编校缘起
通论篇
欧人中国研究溯源
近世纪来西洋人之中国学研究
外国汉学研究概观
欧洲各国对于中国学术之研究
各国对于中国文化之研究
大战开始后七年间西洋之中国史研究
近代“汉学”研究论
中国学研究者之任务
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上之影响
西洋汉学与中国文明
欧洲之汉学
外国汉学研究论
国别篇
近五十年来日本人对于中国历史之研究
日本之东洋史研究
关于中国学之问题
日本之现代中国学界展望
英国汉学的回顾与前瞻
英国的汉学家
法国支那学小史
二十世纪之法国汉学及其对于中国学术之影响
德国人汉学的研究
近五十年来德国之汉学
现下在德国之中国学
德国“支那学”的现状
德国青年汉学家
美人研究中国史之倡导
美国研究汉学之现状
美国的汉学研究
俄国现在研究中国文艺的情形
印度之汉学
专题篇
中国文学在现在西洋之情形
西洋学者对于中国语音学的贡献
外国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史之研究
明治以后日本学者研究满蒙史的成绩
东西洋人对于中央亚细亚的研究概况
关于东西汉学家考证中国边疆史地的态度问题.
东北史地研究之已有成绩
人物篇
欧洲“支那学”家
沙畹之撰述
论伯希和教授
敬悼马伯乐先生
纪念法国汉学家马伯乐教授
汉学家法国葛兰言先生
法国支那学者格拉勒的治学方法
卫礼贤教授及其著作
尉礼贤的生平和著作
佛尔克教授与其名著《中国哲学史》
德国佛郎克教授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介绍高本汉先生
访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日本文学博士那珂通世传
白鸟库吉及其著作
悼内藤虎次郎氏
交通史专家藤田丰八博士
东洋史专家桑原□藏
书评篇
《中国文化之发达》
《中国史与文化》
The Chinese,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
费次者洛德的《中国文化小史》
China:A Short Cultural History
评西文中国古代史著作
评Giles的《中国文学史》
Confucianism and Modern China
《中国民间传说三讲》
《中国旧史学》
Wang An Shih,A Chinese Statesman,and Educationalist of the sung Dynasty
《乾隆之禁书运动》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 of Ch'ien—Lung
《远东国际关系史》
《哈佛大学亚洲学报》
评《清代名人传略》
评《中国的边疆》
顾德利著《中国民族小史》
评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及《续编》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及《续编》
介绍一本中国地理新著
评向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中国经济与社会》
威特佛格尔著《中国经济与社会》
评佐野袈裟美的《中国历史读本》
略评几本外国人著的中国历史
《东洋古代史》
《经学史论》
《中国文学论集》
评《先秦经籍考》
《兀良哈及鞑靼考》
《满洲发达史》
青木正儿的《支那近世戏曲史》
评盐谷温《元曲概说》
机构篇
河内远东博古学院
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概况
记巴黎中国学院
德国之中国文化研究机关
介绍北平之中德学会
中德学会与中德文化
中法汉学研究所工作概况
东方文化总委员会及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之概况
记东洋文库与支那文库
日人研究中国学术之机关
篇目举要      
精彩书摘
     三
  但我国的中国学,决不是只由如上所说的那些汉学者支持。现在支持这种学问的人,是那些汉学者以外的两根玉柱:一是称为中国学者的人们;一是称为中国研究家的人们。这两派有以下所说的几点区别,但在要科学的研究中国的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所谓中国学者,是以文献——特别是古典语的文献为资料,而研究中国。资料方面,是以从来汉学者所用的东西为根干,而客观的研究;所谓中国研究家,是以目前中国的事象为资料,而研究中国。文献也不能说是不用,但其所用者,大概是用近代语所记载的。总之,他们是以从来的汉学者不知道的或弃而不顾的东西为资料。前者是古代中国的研究;后者是现代中国的研究。如以人代表,前者是官私立大学之支那哲学部、东洋史科、支那文学科等的毕业生;后者是外国语学校之支那语科、东亚同文书院等的毕业生。前者是在所谓“汉文”之名下,专修中国的古典语;后者是在所谓“支那语”之名下,专修中国的近代语。
  所以,这两派既异于教养,又异于研究的方向。然而他们都是孜孜不倦的想从中国的事象中,寻出理法来,故以这点说,他们是同一的科学者。
  惟成为问题者,是这两派皆个别存在的、无关系的进行他们的研究。不但无关系而已,而且这两个流派互以侮蔑对手为能事。中国学者笑中国研究家无学;中国研究家自豪我们是真正的中国研究家,知道活中国的只有我们。
  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奇怪的。古代的中国、现代的中国并无若何变异,这个民族虽在政治上屡为异民族征服,可是在文化上向未被征服过。所以,昔时的中国和现时的中国,根本是同一历史的,故意分成两个来研究,恐怕没有必要吧!
  固然,世上往往也有这样的看法,以为现在的中国和从前的中国全然相异,但这是错觉。这种错觉,是在过去的长期间,因我们与现实的中国隔绝而起的。我们好久期间是以汉学理解中国,只读中国书籍,而只读其一部分,专求我之所好去理解。但自明治以后,我们又接近现实的中国了,于是根据汉学的理解,发见了许多难以理解的东西。由此而生的惊异,逐渐夸张,终于把那些部分认为现在的中国。从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是个别的这种认识,就是这样产生的。儒教的精神在中国破产了,发出这样的慨叹来,同时还高唱这样的论调,怎样研究古书,也无益于知道现在的中国。这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是因我们既未透彻的理解中国的古典,又未彻底的认识现在的中国而生的。
  我留学中国时,听见书铺掌柜夸奖某学者说:“他的学问大”,我才细细的玩味那古典所教的尊重经验的思想。这句极简单的话,在评人的学问时,是最美的赞辞。《易》云:“君子多蓄前言往行。”《易经》上规定为知识的积蓄就是学问的这句话,活现在今日俗人的话里。儒教的精神决没有灭于中国,古书的研究也不会无用于知道现在的中国。
  现在的状态,是分一为二。在这一点上,不仅奇怪,而且也未完成其各各之道。研究从前的中国,求实证于现在的中国——眼前可以知觉的现在的中国,才算完成;研究现在的中国,求事象之成立于从前的中国,才算告成。否则,汉学者亦属无学,中国研究家也不能说是知道活的中国。
  ……    
				
 
				
				
					《西方视野下的近代中国:思想、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与文化在西方视角影响下所经历的深刻变革的学术专著。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细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旨在揭示西方思潮、制度和文化观念如何在中国知识界与社会精英阶层中激起涟漪,并最终重塑了中国现代性的面貌。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从多个维度展示近代中国转型的复杂性与多重性。  第一部分: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想涌入中国所带来的知识革命。重点剖析了“西学”的引进过程及其在中国士林中的接受、阐释与本土化。我们详细考察了严复、梁启超等早期思想家如何艰难地在传统儒家伦理框架与新兴的进化论、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之间架设桥梁。   进化论的冲击与“新名词”的诞生: 深入分析了赫胥黎《天演论》等著作的译介,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并催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早期形态。此处的讨论不仅限于思想的移植,更关注其在中国传统关系伦理体系中产生的张力和重构。  政治哲学的移植与争论: 探讨了卢梭、孟德斯鸠、约翰·密尔等西方政治思想家的学说如何被引入,并成为辛亥革命前后关于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理论基石。特别关注了激进民主思想与温和改良思潮之间的辩论,这些辩论深刻影响了民国初期的政治实践。  “科学”与“德性”的再平衡: 研究了以赛·钱德勒、杜威等为代表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何试图将科学精神与现代道德教育相结合,试图在抛弃旧道德体系后,构建新的社会价值基础。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新的社会群体  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不仅体现在思想层面,更直接反映在阶层结构和新的社会群体的崛起上。本部分着重考察了传统士绅阶层的衰落、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职业官僚以及早期产业工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士绅的转型与现代性焦虑: 分析了科举制度废除后,旧式士绅如何试图通过投资实业、参与地方自治或投身政治运动来维持其社会地位。这种转型过程充满了矛盾与妥协。  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公共领域”的建立: 详述了新式知识分子——无论是留学海外归国者还是新式学堂毕业生——如何在报刊、学会、社团中构建起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核心力量。他们对于国家命运的集体关怀,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动员的重要基础。  城市化进程与工人阶级的前身: 考察了通商口岸和新式工业发展对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瓦解作用,以及伴随而来的早期产业工人群体的形成及其初步的阶级意识萌芽。  第三部分:教育体系的革命性重构  教育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石。本书详细梳理了从晚清“新政”到民国时期,中国教育体系如何全面学习西方模式,试图建立一套服务于国家强盛和个人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全面西化: 剖析了教育方针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摇摆不定,以及对传统私学的替代过程。  学科设置与教材的本土化挑战: 考察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被引入后,如何适应中国特定的历史叙事需求,以及在不同学派(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影响下教材编写的争夺战。  性别观念的解放与女学教育的兴起: 专题研究了女学作为改造传统家庭结构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女权思想和中国本土救国思潮共同推动下,取得的长足进展。  第四部分:艺术、文学与审美观念的转型  审美领域是中西文化碰撞最为激烈和直观的领域之一。本部分探讨了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如何经历一场深刻的现代化洗礼。   白话文学的胜利与“人学”的兴起: 重点分析了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家,如何通过倡导白话文,将文学从精英阶层转向更广大的民众,并使文学主题从“载道”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和人性深处的挖掘。  造型艺术的西方化: 考察了油画、素描等西方绘画技法传入后,如何挑战了传统水墨画的主导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何为艺术”、“艺术为谁服务”的争论。  音乐与国家情调: 研究了西方管弦乐、和声学体系如何被引入,并与中国传统曲调相结合,催生了如《义勇军进行曲》这类具有强烈现代国家意识的音乐作品。  第五部分:法律与国家主权的重塑  近代中国的主权危机与不平等条约体系,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将目光投向西方的现代法律体系,以期实现法治并争取国际平等地位。   法学体系的引进与本土实践: 详细考察了德国法、日本法等大陆法系对中国早期法律现代化构建的影响,以及《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过程。  司法独立与领事裁判权的废除: 这一部分侧重于政治外交层面,分析了中国如何在争取司法主权的过程中,将建立现代法院和完备的成文法作为核心目标。  第六部分:结论与反思:现代性的多重路径  本部分总结了前述各部分的发现,并提出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性反思。它强调,西学东渐并非一个单向度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张力、选择、误读与再创造的复杂动态系统。中国现代性的形成,是传统与外来力量持续对话、激烈冲突与最终融合的产物。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深刻的历史洞察。  ---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思想史、社会学、文化研究和政治史的研究方法。  注重阐释过程: 强调对西方概念进行“本土化”的复杂过程的细致辨析,而非简单地罗列“引进了什么”。  细节支撑: 大量引用一手史料、译本序言和早期论辩文章,确保论证的扎实性与历史的现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