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式的近代中國金融史 銀行傢之於上海城市文化生態風貌的長長投影
這裏,有你所不知道的老上海往事, 有曆史風塵中的民國名士背影
銀行傢——宋漢章 章乃器 張嘉璈 陳光甫 杜月笙 周作民 貝祖詒 ……
文化名人——梅蘭芳 金嶽霖 茅盾 魯迅 鬍適 宋春舫 ……
《非常銀行傢:民國金融往事》上篇寫標誌著上海銀行傢崛起的小萬柳堂事件,寫1916年抗拒“停兌令”風潮,寫陳光甫與鬍適為抗戰甘做“過河卒子”,寫國民黨統治崩潰時期的“軋金子”與黃金風潮案,寫銀行傢集體逃亡香港,可以看作是隨筆式的近代中國金融史,金融之於政治的長長投影一覽無遺。下篇寫金嶽霖、梅蘭芳、宋春舫、林同濟等文化人,寫國際飯店、中國銀行、大陸商場等滬上著名建築,寫金融業、銀行傢與城市社會的密切關係,摺射齣金融業和銀行傢對上海城市文化生態和風貌的重要影響。
邢建榕,上海市檔案局副局長,知名學者、作傢。復旦大學曆史係畢業,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上海史和檔案文獻研究,現任復旦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社科院兼職教授、特約研究員。著有《外國文化名人在上海1919-1937》、《老上海珍檔秘聞》、《陳光甫日記》、《上海銀行傢書信集》等。另在《史學月刊》、《史林》、《民國檔案》及《解放日報》、《文匯報》、《文匯讀書周報》、《新民晚報》等報刊雜誌發錶文章數百篇。
本書內容聚焦於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但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金融史研究。其著重點在於敘述民國銀行傢與這座城市的關係,他們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與近代中國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發生瞭什麼樣的關係。這是一個全新的角度,過去的研究者很少涉足。
——楊天石
上篇
宋漢章自述小萬柳堂事件
不聽袁令抗中央——1916年的“停兌令”風潮
餐桌上的銀行傢
恒泰幫: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的政治內幕
銀行傢墨跡
段祺瑞南下秘辛
杜月笙:“麯蟮修成瞭龍”
章乃器自掉金飯碗
金融元老葉景葵
“做瞭過河卒子”——鬍適詩贈陳光甫
白銀危機與傅筱庵的命運
“灰色銀行傢”周作民
銀行傢的三種顔色
金融痛史不忍看
“特券”:衝擊日僞淪陷區的假幣
從《烏鴉與麻雀》看“軋金子”
銀行傢冷覷黃金風潮案
李銘案中案
一封僞造的周總理函
金嶽霖的經濟學根底
……
下篇
他們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
楊天石
在民國史研究中,上海有其獨特的地位,城市內涵豐富,中西文化交融,近代中國的許多曆史事件、著名人物都在這裏留下印記。多年來,海內外研究者對上海的興趣始終不減,相關成果,占瞭民國史研究的很大比重,蔚然成為顯學。
本書內容聚焦於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但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金融史研究。其著重點在於敘述上海銀行傢們與這座城市的關係,他們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與近代中國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發生瞭什麼樣的關係。這是一個全新的角度,過去的研究者很少涉足;長期從事近代史研究的學者渴望瞭解,一般讀者對此也饒有興趣。
據我所知,研究金融史的學者並不少,僅上海復旦大學一校,就有中國金融史研究中心,近年來成果纍纍。但是,金融史著作要和大量數字、數據打交道,讀起來較為艱深、枯燥,普通讀者較難接受。建榕的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學術性、原創性和可讀性相結閤,選題新穎,內容獨特,落筆時始終注意麵嚮廣大讀者,從而形成瞭短、信、新、趣四個重要特色。
短。建榕曾在上海《新民晚報》開設過“海上金融”專欄,時近兩年。他的這本書保留瞭“晚報體”的風格和優點,每篇僅二三韆字,讀者一口氣可以讀完。
信。建榕在上海市檔案館工作多年,近水樓颱先得月,本書內容,多來自檔案資料,因而所述均有根有據,紮實可信,與道聽途說、獵奇覓異,無可查考的掌故、筆記一類書籍迥異。
新。寫書、讀書,最忌重復舊知舊聞,讓讀者啖冷飯,吃腐肉,喝酸湯。本書選題新穎,故事新穎,取材多來自私人日記或書信,因此,大多為人所未知未聞,或鮮知鮮聞,難知難聞。
趣。著作立說,當然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但是,如能在敘事、說理的同時,注意趣味性,使讀者讀來津津有味,自是一種難得的境界。建榕本書,既風雲四起、波瀾翻覆,又娓娓道來、收放自如,不少篇寫得相當生動有趣。
本書內容似可分上下兩篇,上篇寫標誌著上海銀行傢崛起的小萬柳堂事件,寫1916年抗拒“停兌令”風潮,寫陳光甫與鬍適為抗戰甘做“過河卒子”,寫國民黨統治崩潰時期的“軋金子”與黃金風潮案,寫銀行傢集體逃亡香港,可以看作是隨筆式的近代中國金融史,金融之於政治的長長投影一覽無遺。下篇寫金嶽霖、梅蘭芳、宋春舫、林同濟等文化人,寫國際飯店、中國銀行、大陸商場等滬上著名建築,寫金融業、銀行傢與城市社會的密切關係,摺射齣金融業和銀行傢對上海城市文化生態和風貌的重要影響。
尤其令人興味盎然的是,一些文學作品呈現齣來的金融世相,如南京路除夕夜的蕭條,魯迅筆下弄堂的叫賣聲,匯豐銀行與清末貪官的存款,一發不可收拾的信交風潮等,也都被建榕納入本書的寫作範圍。茅盾的不朽小說《子夜》所描繪的光怪陸離的都市景象,如大上海租界、南京路、洋房和巡捕、紅頭阿三,銀行、證券交易所、大飯店、跑馬廳以及迴力球館,汽車、口紅、高跟鞋,等等,也都可以在建榕的筆下得到印證。文學源於生活,可以有虛構和想象;曆史則忠實還原生活本相,無一語無來曆。文學與曆史交互並讀,定然彆有滋味。
建榕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上海史和檔案文獻研究,主編過《陳光甫日記》、《上海銀行傢書信集》等檔案史料,寫過不少得到學界稱譽的論文。前不久,他來電告訴我,他已將有關民國銀行傢的文章結集,希望我寫幾句話,聽聞非常高興,因寫此序以為祝賀,並嚮讀者推薦。
2013年12月
《非常銀行傢:民國金融往事》這本書,我可以說是一口氣讀完的,那種沉浸感真的非常棒!作者的文筆非常老練,而且對民國時期金融史的把握相當精準。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那些看似遙遠的金融事件和人物,拉近到瞭我的眼前。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資料上的用心,書中引用的史料和采訪,都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可信度和深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能夠站在曆史的高度,冷靜地分析那些金融決策背後的時代背景和政治博弈,以及這些決策對當時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民國時期那些“非常”的銀行傢們,他們身上那種敢於冒險、敢於創新、又懷揣傢國情懷的精神,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他們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個體,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他們的成功與失敗,都反映瞭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和殘酷性。
評分這本書《非常銀行傢:民國金融往事》,無疑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民國金融史的入門讀物,同時也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曆史畫捲。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刁鑽,他沒有選擇主流的敘事模式,而是從一群“非常”的銀行傢切入,通過他們的視角,去展現民國金融業的波瀾壯闊。這種寫法的好處在於,它能夠將冰冷的金融數據和宏觀經濟理論,注入鮮活的人物情感和命運沉浮。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時代背景的鋪墊,他能夠將當時的政治格局、社會思潮、甚至是國際環境,巧妙地融入到金融人物的故事綫中,讓讀者在閱讀人物傳記的同時,也能對那個時代的整體麵貌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書中對於金融傢們的商業策略、風險控製、以及他們如何應對政治壓力和市場波動,都有細緻的描繪,這對於瞭解金融運作的本質非常有幫助。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瞭民國時期金融業的輝煌與艱難,更讓我思考瞭在時代變遷中,金融從業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所肩負的曆史責任。
評分《非常銀行傢:民國金融往事》這本書,真的可以說是打開瞭我對民國時期金融界的一扇新窗戶。我之前對那段曆史的瞭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而這本書則以一種非常係統和深入的方式,為我梳理瞭那個時代的金融脈絡。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嚴謹,但又不失趣味性,他能夠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金融術語和經濟理論,轉化成普通讀者也能理解的故事。我特彆佩服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功夫,書中引用的不少史料都非常珍貴,這為整個故事增添瞭極高的學術價值和閱讀的深度。書中對於那些“非常”銀行傢的描寫,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他們並非完美的英雄,而是有優點也有缺點,有遠見也有局限的普通人,他們的經曆,反映瞭那個時代中國金融業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金融精英們的智慧、勇氣和責任感,也讓我對中國近代金融史的演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初讀《非常銀行傢:民國金融往事》,我並沒有預設太多期待,但隨後的閱讀體驗卻讓我驚喜連連。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巧妙地將宏大的金融史與鮮活的人物故事相結閤,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民國時期中國金融業的勃勃生機,以及在那背後,一群懷揣理想、砥礪前行的銀行傢們的身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金融事件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他能夠抽絲剝繭,揭示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復雜邏輯和利益糾葛。同時,他對人物的描繪也十分傳神,無論是那些叱吒風雲的金融巨頭,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幕後推手,都被刻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通過他們的故事,我不僅瞭解瞭民國時期的金融生態,更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獨特的時代精神和民族韌性。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近代金融史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那些為國傢發展做齣貢獻的先輩們。
評分這本《非常銀行傢:民國金融往事》讀完之後,我腦子裏一直縈繞著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以及那些在時代的洪流中起伏沉浮的金融巨子們。作者的敘事非常引人入勝,他沒有落入枯燥的學術說教,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把那些晦澀的金融概念和復雜的曆史事件,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物的刻畫,每一個“非常銀行傢”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命運軌跡。他們既有洞察時局、運籌帷幄的纔乾,也有個人情感的掙紮和時代洪流下的無奈。讀到他們為瞭民族資本與外資周鏇,為瞭國傢的金融命脈與權勢鬥爭,真是讓人熱血沸騰,又不禁為那個時代的局限和犧牲感到唏噓。書中的許多細節都處理得非常到位,比如當時上海灘的十裏洋場,那些豪華的銀行大樓,那些紙醉金迷的生活,以及暗流湧動的政治鬥爭,都仿佛躍然紙上。讀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民國時期的金融格局,更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和實業傢的傢國情懷和曆史擔當。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書,更像是一部描繪時代群像的史詩,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時代的烙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