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及1867年后经济学手稿研究恩格斯编辑资本论工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7卷)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及1867年后经济学手稿研究恩格斯编辑资本论工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7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锦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经济学
  • 资本论
  • 恩格斯
  • 手稿
  • 历史研究
  • 政治经济学
  • 马克思
  • 文献
  • 19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11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64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7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是一套用真是的历史运动和革命实践书写的浩瀚的珍贵历史文献。

内容简介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及1867年后经济学手稿研究·恩格斯编辑〈资本论〉工作研究》分为《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研究、1867以后经济学手稿研究、恩格斯编辑《资本论》工作研究三个部分,主要阐述和探讨了马克思这两大部经济学手稿的文本研究、经济理论的背景、理论成就,以及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时辨认马克思的笔迹、对第2、3卷的篇章结构的划分、更正马克思的计算错误、删除或替换某些例题所作的杰出贡献。

作者简介

郑锦,女,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编审,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

前言/序言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7卷——<资本论>的诞生之路:手稿、修订与思想演进》 本书简介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系列中的第七卷,聚焦于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手稿的复杂演进历程,特别是其早期构思、中期结构调整以及最终定稿前后的关键思想发展阶段。本书并非简单地收录某一特定时期(如1863-1867年)的经济学手稿,而是致力于勾勒出《资本论》从零散笔记到系统巨著的整体思想脉络,为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深度与广度提供坚实的文本基础和研究视角。 本卷的编纂,旨在梳理和分析那些在马克思晚年整理和修订过程中,对《资本论》三卷本(特别是第一卷)的最终形态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散布于不同时间段的重要文稿。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大量未曾或较少公开出版的原始资料进行细致的文献学和思想史梳理,揭示马克思在理论构建过程中所经历的内部辩论、概念的精炼,以及面对经济学界新旧思想挑战时的理论回应。 第一部分:早期构思与框架的奠基(1840s末至1850年代初) 本部分将回顾《资本论》理论母题的萌芽阶段,关注马克思在流亡伦敦初期,如何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批判性继承中,初步确立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独特范式。 1.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初期转向: 分析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等早期论述中,对价值、劳动、异化等核心概念的初步界定。这部分资料的梳理,旨在展示马克思如何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转化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性、历史性批判的工具。 2. 1850年代的理论积累: 重点考察马克思在1850年代,通过对经济危机的亲身观察以及对历史资料的广泛搜集,如何深化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这一阶段的手稿片段,往往体现了马克思对“机器大工业”与“劳动过程”关系的早期思考,为后续的“生产过程”分析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群的深入解读 本卷将投入大量篇幅,对被后世称为“1857-1859年手稿”或“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重要文本进行系统性的文献分析。这些手稿被视为连接早期批判与成熟理论体系的关键桥梁。 1. 生产的普遍条件与特殊条件: 深入剖析马克思在这些手稿中对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国家权力等)与生产力(技术、劳动分工)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研究者将看到,马克思如何试图在抽象的价值形式分析之前,先确立一个涵盖历史所有制形式的宏大理论框架。 2. 货币与资本的初始形态: 探讨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如何处理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这一核心问题。这包括对“商品拜物教”概念的初步发展,以及对利息和利润来源的初步探索。这些早期论述,虽然未完全成熟,但清晰地展现了马克思如何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循环论证,构建出一个动态的、内在矛盾的资本逻辑体系。 第三部分:1860年代手稿的理论深化与结构调整 本部分关注马克思在完成《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蓝图后,所进行的持续性深化和修订工作,这部分工作直接影响了后续两卷的展开方向。 1. 剩余价值理论的严密化: 分析马克思如何通过对工作日的延长、强度增加等不同形式的剩余价值榨取的细致分析,来巩固其理论的经验基础。这包括对机器、大工业背景下,劳动力的“超额剩余价值”的探讨,展示了理论与现实经验的紧密结合。 2. 资本周转与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早期思考: 尽管系统论述出现在后期的手稿中,本卷将追溯马克思在1860年代对资本周转速度和利润率长期下降趋势的初步萌芽。这部分手稿揭示了马克思试图在“价值”层面和“实现”层面,解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努力。 第四部分:马克思晚期对理论体系的自我批判与完善 本卷的最后一部分,将侧重于分析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仍在持续进行的思想反馈和理论微调。 1. 流通领域与生产领域的张力: 梳理马克思对商品流通环节(如商业资本、信用)的进一步考察,分析他如何试图将这些在生产领域中被暂时抽象掉的要素,重新纳入到资本运动的总模型中,以解决理论的完整性问题。 2. 历史唯物主义的贯彻: 考察马克思晚期手稿中,对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在经济基础之上如何形成的更精细的论述,体现了他对古典经济学仅关注生产要素分配的局限性的超越。 总结 本书《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7卷》通过对横跨近三十年的、不同阶段的经济学手稿进行细致的文本挖掘与比较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动态的《资本论》思想建构史。它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原始资料汇编,更是一部关于马克思如何以其非凡的批判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一步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秘密的“思想工作日志”。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希望超越二手解读,直抵马克思经济学批判原典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思想时代,亲眼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1863-1865年的手稿,仿佛是马克思在思想的熔炉中淬炼出的最赤诚的火焰,那些零散的笔记、初步的论证,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剩余价值的早期阐述感兴趣,究竟是如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一步步走向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深刻揭示?而1867年后的手稿,则像是成熟的果实,展示了马克思在《资本论》出版后,如何进一步打磨和深化他的理论体系。这些后期的思考,是否回应了现实经济的挑战,又是否预见了新的发展趋势?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的工作研究,更是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显微镜,让我们得以窥探到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深刻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恩格斯的严谨、忠实,以及他试图将马克思宏伟思想清晰呈现的努力,都跃然纸上。这本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内核,把握其发展脉络,乃至在当代经济学研究中找到新的切入点,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源。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学说,就必须追溯其思想的源头和发展脉络。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1863-1865年这段时期,正是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进行突破性思考的关键时期,那些手稿中可能蕴藏着大量关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全新论断,这些论断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理解《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论证至关重要。而1867年后的手稿,则进一步展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问世后,对其理论的持续深化和精炼。这部分内容尤其能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的工作研究,则让我们看到了《资本论》这部巨著得以完整呈现的背后,恩格斯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卓越贡献。他的编辑工作,不仅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忠实继承,更是一种创造性的阐释。这本书,绝对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们,深入理解其理论精髓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们送上了一份厚礼。单看书名,便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1863-1865年的经济学手稿,这正是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彼时他正在进行着《资本论》的理论构建,这些未曾公开发表的原始思考,无疑承载了最为纯粹、最为深刻的洞见。而1867年后的经济学手稿,则标志着马克思在《资本论》出版后的持续深化研究,可能包含了对既有理论的补充、完善,甚至是新的探索。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的工作研究,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马克思思想如何被整理、传播、甚至是演进的重要视角。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和助手,他对《资本论》的编辑工作,不仅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忠实呈现,也可能包含了其自身的理解和阐释。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论》的逻辑、马克思思想的演变轨迹,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论,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重温马克思早期的思想火花和晚期的深化研究,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全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工具,去审视当下,去预判未来。

评分

对于任何致力于深入理解《资本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必读之作。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框架,更是理论构建的全过程。1863-1865年的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在进行一次思想上的“大爆炸”时期留下的珍贵记录,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是尚未定型的、却充满生命力的思想萌芽。研究这些早期手稿,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是如何一步步从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继承,走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性颠覆。而1867年后的手稿,则展示了《资本论》完成之后,马克思思想的延展与深化,这些内容或许更加成熟,更加体系化,也更加贴近现实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的工作研究,更是为我们揭示了《资本论》这部巨著背后,那段不为人知的、充满了艰辛与智慧的整理与出版过程。恩格斯对于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之深,以及他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都将在这部分内容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立体、更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足以吸引所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是什么”的答案,更关键的是它揭示了“怎么来的”和“怎么发展的”。1863-1865年的经济学手稿,就如同马克思思想的“源代码”,里面充满了原始的、未经雕琢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对价值、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核心概念的早期探索和逻辑推演。这对于理解《资本论》的理论深度和逻辑严密性至关重要。而1867年后的手稿,则像是马克思思想在“产品迭代”中的升级版,他是否在《资本论》出版后,对某些理论有了新的认识,或者对某些现实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刻的洞察?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的工作研究,更是能让我们在阅读《资本论》时,多了一层“幕后花絮”的理解。恩格斯是如何梳理马克思庞杂的手稿,如何做出取舍和判断,他的编辑工作本身就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解读和阐释。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的“生产车间”,感受思想的孕育与成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