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全译本):一九八四》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40年代末(1949年出版)所著小说。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任何形式下的极权主义必将导致人民甚至整个国家成为悲剧。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做出了许多时代的预言,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小说代表作有《1984》《动物庄园》。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1
四月中明朗清冷的一天,风势猛烈,时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低着头,下巴贴到胸前,想躲过阴冷的风,以最快的速度闪进胜利大楼的玻璃门,可是狂风卷起的尘沙还是跟着他进来了。
一进门厅就闻到煮卷心菜和旧床垫的气味。门厅那头钉着一张彩色宣传画,大得不适合钉在室内,画上是一个超过一公尺长的汉子的脸,看起来四十五岁模样,留着浓浓的小胡子,面相粗犷而英俊。史密斯拾级走上楼梯。即使在情形最好时这电梯也少见运作正常,何况现在白天里连电源都关掉了。“仇恨周”快到了,一切都得节省。史密斯住八楼,虽然他才三十九岁,但右脚踝上方还有一处生了静脉疽,只好慢慢地走,中途还停下来休息了好几次。每上一层楼,都可以看到悬在电梯对面那张有着巨大面孔的宣传画从那里凝视着你。这种彩照设计得很特别,无论你走到哪一个方向,那双眼睛总跟着你。宣传画下面有一行说明:老大哥在看管着你。
史密斯一踏入自己的房问,就听到一个运腔圆润的声音,正在一板一眼地念着大概是与生铁产量有关的数字。房问右边的墙上嵌了一块长方形的铁板,看似是一面蒙蒙的镜子。声音就从那儿传来的。史密斯调节了一下开关,声音低了下来,但生产数字仍清晰可闻。这铁板就是“电幕”,音量大小可以调节,但是不能完全关掉。他走到窗前,本来就身材细小的史密斯,穿上党员制服的蓝色工作服,更显得瘦弱了。他长着淡色头发,面色红润自然,只是皮肤被劣质的肥皂、笨钝的剃须刀片和刚告一段落的严冬天气折磨得粗糙不堪。
即使从紧闭的窗子看出去,外边的世界仍是一副寒冷的样子。街道上,碎纸片和尘沙随风卷起,翻滚成无数的大小漩涡。虽然出了太阳,天空也蓝得刺眼,但除了无所不在的宣传画外再也看不到什么颜色。那张黑髭大脸在每一个角落瞪眼望着你。史密斯对面房子的前面就有一张:“老大哥在看管着你”。那双黑眼睛目光如电,直照他心底。街道上有一张宣传画的一边脱落下来,随风舞荡,宣传画下面的两个字“英社!”(英国社会主义!)也因此而时隐时现。远处有一直升机时而在屋顶掠过,像一只大头苍蝇,盘旋一下后又窜出去。这是巡逻警察的直升机,从别人家的窗子窥看里面的动静。巡逻警察没有什么可怕的,思想警察才要命。
史密斯背后那个电幕声音还在喋喋不休地报告着生铁生产数字和第九个三年计划的超额完成。电幕能同时接收和发送温斯顿所发出的任何声音,不管你在房内说话的声音压得多么低,机器还是一样收听得到。而且只要你站着或坐的地方在电幕的视野之内,那么你的一切举动和言语尽收老大哥眼底。当然,你无法知道他哪一分钟在看管你。思想警察究竟在哪个时候,或者用什么法子去收听那一个人的活动,你只好自己猜猜看了。说不定他们每一分钟都监视着你。但无论如何,他们可以随时接上你那条电线。你活着就得作这么一个假定:你的言语,都会被人听见,而除非在暗黑的地方,否则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眼中一览无遗。起先这不过是心理上的一种戒备,慢慢就变成一种本能了。
史密斯保持着背对电幕的姿势,这样较为安全些,虽然他也知道一个人s的背部有时也会泄露秘密的。胜利大楼一公里之外,就是他办公的地方:真理部,一座屹立于四周灰暗环境中的白色大厦。“这里,”他略带几分厌恶地想道,“这里就是伦敦,第一空域的主要城市。”第一空域本身是大洋邦人口第三大的省份。他尽力思索,想找回一些儿时的记忆,比对一下究竟伦敦以前是否这个样子。那个时候伦敦的房子,是否尽是摇摇欲倒的十九世纪建筑物?屋子的四周是否都得用大木条支撑着?窗户用纸板挡着?屋顶年久失修,也是架满铁柱铁板?花园围墙破裂得东歪西倒?那些被轰炸过的地方,尘土飞扬,柳枝蔓生于破瓦残垣上,以前的本来面目又如何?还有那些被炸弹夷平了的一大块一大块土地,现在都盖上了像鸡笼一样的木板平房,从前究竟是一番什么景象?可是不管他怎样集中精神去思索,童年的记忆仅是一片空白,好像以前发生过的事,没什么背景,也不大明其所以。
真理部大厦,或者,用大洋邦新语说,“迷理大厦”。那是一所在视线以内与其他景物截然不同的建筑物。它是座巨大的金字塔形建筑,白色水泥熠熠发亮。
……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全译本):一九八四》 目录 1. 一部预言,一场警示 奥威尔的时代背景与创作动机 “老大哥”的阴影:极权主义的描摹 语言的扭曲与思想的禁锢:新话与双重思想 2. 维系与挣扎:个体在体制下的命运 温斯顿·史密斯:一个普通人的反抗与幻灭 记忆与历史的对抗:篡改的真相 爱情的火花与最终的熄灭:真相部的办公室 3. 《一九八四》的深远影响与现实意义 文学评论界的解读与赞誉 对后世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在当下社会的回响:数字时代与信息监控 正文 1. 一部预言,一场警示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非一部轻松的读物,它是一声响彻时代的警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刻忧虑与严肃警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世界格局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奥威尔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文学才华,构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未来社会——大洋国。这个国度在“老大哥”永恒的凝视下,奉行着一套冷酷无情的极权主义统治。 奥威尔创作《一九八四》的动机,绝非空穴来风。他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目睹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扩张。他尤其对斯大林主义的恐怖统治深恶痛绝,深刻认识到个人自由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是何等脆弱。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并非简单地描绘一个虚构的未来,而是将他所观察到的现实中的种种危险元素,放大并加以推演,最终呈现出一个极度扭曲、压抑的社会形态。他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极致的描绘,唤醒人们对自由、真相和人性的珍视,警惕任何形式的极权主义侵蚀。 “老大哥”是《一九八四》中最令人不寒而栗的象征。他是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领袖形象,他的面孔充斥在海报上,他的声音响彻在每一个角落。然而,“老大哥”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他是否真实存在,甚至无人能够确定。这种模棱两可的设定,恰恰是极权主义恐怖的精髓——它不需要具体的人格,而是作为一种绝对的权力符号,让民众在无形的恐惧中屈服。在老大哥的统治下,党(英语:the Party)是唯一的权力核心,它将社会严格划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外围党员是执行者,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他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谈话,甚至每一个念头,都可能被监视和记录。而无产者虽然数量庞大,但被剥夺了政治意识,沉浸在感官的娱乐中,对国家的统治构不成威胁。 为了维持这种绝对的统治,党发明了“新话”(Newspeak)和“双重思想”(Doublethink)。“新话”是一种被阉割的语言,它通过简化词汇、消除词语的引申义和情感色彩,来限制人们的思想表达能力。一旦语言变得贫乏,能够承载的思想也随之枯竭。例如,原本可以用来表达愤怒、不满、悲伤的词汇,都被统一成一个模糊的贬义词,那么人们就很难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负面情绪,更不用说将其上升为政治上的反抗。“双重思想”则是一种更为精密的心理控制手段。它要求党员能够同时接受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并且在必要时,能够同时相信两者。例如,党宣称战争永无止境,但又要宣传大洋国在战争中不断获胜。党员必须接受这两个互相矛盾的事实,并且能够毫不费力地在两者之间切换,甚至在需要的时候,忘记自己曾经相信过矛盾的另一方。这种能力,使得党能够随意篡改历史,扭曲真相,而民众也难以对其产生质疑。 2. 维系与挣扎:个体在体制下的命运 在《一九八四》的宏大背景下,故事的核心是温斯顿·史密斯,一个生活在外围党员中的普通人。与大多数麻木不仁的同僚不同,温斯顿内心深处保留着一丝对真相和自由的渴望。他从事着一份令人绝望的工作——在真理部(Ministry of Truth)修改历史文献,删除不利于党的信息,创造出符合党需要的“历史”。这项工作本身就是对真相的亵渎,也让温斯顿对历史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开始秘密地写日记,用已经被淘汰的旧语言记录下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冒险。 温斯顿的反抗,最初是极其微弱的。他无法直接挑战党,只能在细微之处寻求个人空间的释放。他购买旧物件,试图从中寻找一丝逝去的、真实的过去。他试图通过写日记来对抗遗忘,记录下那些被党抹去的真实。他回忆起童年时模糊的片段,那些尚未被党侵蚀的记忆,成为了他内心仅存的慰藉。他对于“过去”的执着,是对当下被扭曲现实的一种无声的抗议。他深知,失去了历史,就等于失去了根基,失去了自我认同。 在温斯顿的抗争过程中,他遇到了茱莉亚。茱莉亚和温斯顿一样,也是一个外围党员,但她的反抗方式与温斯顿截然不同。茱莉亚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她的反抗体现在对个人感官享乐的追求。她利用职务之便,秘密地与不同的男性发生关系,从中获得短暂的快感和逃避现实的慰藉。当她与温斯顿相遇时,他们之间产生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温斯顿在茱莉亚身上看到了生命的活力和对压抑的反抗,而茱莉亚也从温斯顿那里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他们的爱情,虽然发生在极端压抑的环境下,却成为了他们短暂的避风港,一度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可以摆脱“老大哥”的监视的。 然而,在《一九八四》的世界里,个体的情感和自由终究无法与强大的体制抗衡。温斯顿和茱莉亚的爱情,最终被党所察觉,他们被捕入狱,并被带到了著名的“友爱部”(Ministry of Love)。友爱部并非顾名思义的部门,而是党进行思想改造和刑讯逼供的场所。在这里,温斯顿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的身体被摧残,精神被打击。他所珍视的一切,包括他对茱莉亚的爱,对真相的坚持,都在党的酷刑下土崩瓦解。 在“101房间”(Room 101)这个终极的恐惧之地,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恐惧。温斯顿最终在恐惧的驱使下,背叛了茱莉亚,用自己最爱的人作为交换,以求逃离那份极致的痛苦。当他走出友爱部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试图反抗的温斯顿了。他的思想被彻底清洗,他内心深处对于“老大哥”的爱,已经成为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感情。他彻底臣服于党,放弃了所有的个人意志,成为了党想要他成为的、一个完全服从的机器。 3. 《一九八四》的深远影响与现实意义 《一九八四》自问世以来,便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小说之一。文学评论界对其的评价极高,奥威尔以其精炼的语言、严密的结构和深刻的思想,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却又令人恐惧的未来世界。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更是一个关于权力、自由、真相和人性的哲学探讨。 《一九八四》对后世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它不仅成功地预言了极权主义的某些表现形式,也为描述和理解此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词汇和概念。诸如“老大哥”、“新话”、“思想警察”(Thought Police)、“双重思想”、“电幕”(telescreen)等词语,早已融入了我们日常的语言之中,成为了描述社会监控和意识形态控制的代名词。许多作家、艺术家、思想家都受到了《一九八四》的启发,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断地对奥威尔所描绘的黑暗前景进行反思和警示。 在当下社会,尽管我们生活在看似自由开放的民主国家,但《一九八四》的现实意义依然显得尤为突出。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收集和监控的可能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商业公司对用户数据的追踪,以及政府层面的信息安全考量,都在不同程度上模糊了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的界限。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真假难辨,“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不禁让人想起奥威尔笔下被篡改的历史和被扭曲的真相。 《一九八四》提醒我们,自由并非理所当然,它需要每一个个体的警惕和捍卫。对权力的制约,对真相的追求,对个人思想的保护,这些都不是可以忽视的议题。当“老大哥”的眼神不再仅仅是海报上的形象,而是通过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网络数据和算法,悄然审视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更应该警醒,思考如何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去守护那些构成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要素——自由、尊严和独立的思想。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它问世七十多年后,依然是一部振聋发聩的著作,它以其永恒的警示力量,告诫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极权主义的警惕,对自由的珍视,永远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