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學原理/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教材係列 [THE 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保護生物學原理/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教材係列 [THE 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誌剛,馬剋平 編
圖書標籤:
  • 保護生物學
  • 生物多樣性
  • 生態學
  • 環境科學
  • 野生動物保護
  • 物種保護
  • 生態係統保護
  • 研究生教材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生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090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021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教材係列
外文名稱:THE 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04
字數:108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保護生物學原理/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教材係列》以如何防止物種滅絕為主綫,結閤中國實際,介紹保護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實踐方法。  《保護生物學原理/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教材係列》迴顧瞭保護生物學産生的曆史背景,吸收瞭新問題、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探討瞭學科特徵與學科結構。探索瞭物種大滅絕原因和研究方法,介紹瞭物種瀕危等級評估方法,闡述瞭中國物種多樣性格局及其成因、有關全球變化的不同觀點及全球變化對生物分布格局的可能影響,探討瞭生命倫理、動物意識、動物福利、動物權利、生態足跡、公共物品、野生生物所有權、自然資源法、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運動狩獵與戰利品狩獵、野生生物國際貿易、保護成本與生態文明等熱點問題。介紹瞭遺傳多樣性、生態係統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及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韆年生態係統評估、遺傳資源保護和惠益分享問題,並介紹瞭動物行為與物種保護、種群生存力分析、瀕危物種就地保護與異地保護方法和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及社區、生計、傳統文化與自然保護等問題,並提供瞭保護生物學名詞。  《保護生物學原理/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教材係列》可以作為自然保護專業的大學生與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為生物多樣性研究者、自然保護工作者和相關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第1章 概論

1.1生物多樣性及其價值

1.1.1生物多樣性

專欄1.1物種

專欄1.2生物分類係統

1.1.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專欄1.3物種的相對價值

1.2人類文明史

1.2.1采集狩獵文明

1.2.2農耕文明

1.2.3工業文明

1.2.4信息文明

1.3人類麵臨的危機

1.3.1人口增長

專欄1.4朝韓非軍事區的生物多樣性

1.3.2資源危機

1.3.3生態足跡

1.3.4地球生命力

1.3.5物種生存危機.

1.3.6生物多樣性危機.

1.4保護生物學

1.4.1原始社會的自然保護

1.4.2現代自然保護的啓濛

1.4.3保護生物學的誕生

1.4.4人類的共識:保護生物多樣性

專欄1.5《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主要原則

1.5中國的生物多樣性

1.5.1物種多樣性

1.5.2農業品種多樣性

1.5.3中國保護生物學問題

1.5.4中國保護生物學研究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第2章 保護生物學原理與研究方法

2.1學科特徵與結構

2.1.1學科特徵

2.1.2研究方法論

2.2學科結構

2.2.1物種多樣性

專欄2.1物種管理方法

2.2.2遺傳多樣性

2.2.3生態係統多樣性

2.2.4人與自然的關係

2.3學科現狀

2.3.1學科知名度

2.3.2誰在從事保護生物學研究?

2.3.3傳統學科的滲透

2.3.4國際國內立法的需求

2.4機遇與挑戰

2.4.1價值和實用

2.4.2機理探索

2.4.3方法缺陷

2.4.4灰色信息

2.4.5立法挑戰

2.4.6全球化和網絡化挑戰

2.5對策

2.5.1明確價值取嚮

2.5.2完善理論體係

2.5.3重視尺度問題

2.5.4收集灰色文獻

2.5.5開展立法研究

2.5.6應對全球化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第3章 物種大滅絕

3.1概論

3.1.1大滅絕現象

3.1.2滅絕的原因

3.1.3研究大滅絕的方法

專欄3.1對以物種-麵積公式反推物種滅絕速率的質疑

3.1.4滅絕的進化意義

專欄3.2蓋婭假說與雛菊世界模型

3.1.5物種大滅絕的周期性

3.2更新世物種滅絕

3.2.1美洲

3.2.2大洋洲

3.2.3非洲與歐洲

3.3全新世物種大滅絕

3.3.1馬達加斯加群島.

3.3.2新西蘭

3.3.3太平洋諸島

3.4我們正麵臨第6次大滅絕嗎?

3.4.1從哺乳動物滅絕率外推

3.4.2從哺乳動物瀕危率外推

3.4.3現代的物種滅絕

3.4.4全球變化下的滅絕趨勢

3.4.5人類的作用

3.5物種易滅絕機製

3.5.1進化瀕危種和生態瀕危種

3.5.2滅絕的非隨機模式

3.5.3物種的生活史特徵

3.5.4物種生態特徵

3.5.5係統發育年齡

3.5.6特有性

3.5.7外來種

3.5.8物種的利用價值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和網站

參考文獻


第4章 物種瀕危評估體係

4.1物種瀕危等級評估方法

4.1.1IUCN物種瀕危等級

4.1.2各國的瀕危等級評價體係

4.1.3基於生境喪失率的瀕危等級評價體係

4.1.4物種抗滅絕能力指數

4.1.5瀕危等級評價體係間的比較

4.2中國瀕危物種評估進展

4.2.1中國瀕危植物物種評估進展

4.2.2中國瀕危動物物種評估進展

4.3中國陸生脊椎動物瀕危等級評估

4.3.1評估原理

4.3.2評估過程

4.4展望

本章小結

思考題

參考網站

參考文獻


第5章 中國高等植物及其瀕危狀況

5.1中國高等植物概況

5.1.1種類與分布

5.1.2全球意義

專欄5.1銀杉

專欄5.2野生稻

5.2中國高等植物麵臨的威脅

5.2.1受威脅現狀

5.2.2受威脅原因

專欄5.3紫莖澤蘭

5.3《中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

5.3.1《中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評估

5.3.2評估結果

5.4紅色名錄的啓示

5.4.1優先保護及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的依據

5.4.2長期監測的基礎

5.4.3優先研究植物紅色名錄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和網站

參考文獻


第6章 物種多樣性地理格局

6.1物種多樣性地帶性格局

6.1.1物種分布的緯度地帶性格局

6.1.2物種分布的海拔格局

6.1.3海洋物種分布格局

6.2物種多樣性的假說

6.2.1能量假說(energyhypothesis)

6.2.2氣候因子假說(climatefactorhypothesis)

6.2.3環境穩定性假說(environmentalstabilityhypothesis)

6.2.4生境異質性假說(habitatheterogeneityhypothesis)

6.2.5麵積假說(areahypothesis)

6.2.6時間假說(timehypothesis)

6.2.7競爭假說(competitionhypothesis)

6.2.8乾擾假說(disturbancehypothesis)

6.3中國陸生脊椎動物地理分布格局

6.3.1物種多樣性格局

6.3.2空間自相關分析

6.3.3物種多樣性格局假說的檢驗

6.3.4能量假說

6.3.5環境穩定性假說

6.3.6生境異質性假說

專欄6.1種域地理分布格局及相關假說

6.4中國陸生哺乳動物種域地理分布格局

6.4.1緯度種域大小

6.4.2緯度種域地理分布格局

6.4.3數據處理方法對Rapoport法則檢驗結果的影響

6.4.4中域效應對種域緯度分布的影響

6.4.5環境因子對物種種域分布格局的影響

6.4.6假說的檢驗

本章小結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7.1全球氣候變化

7.1.1全球變暖

7.1.2中國的氣候變化

7.1.3海洋溫度上升

7.1.4全球氣候變化加劇

專欄7.1對全球變暖的質疑

7.2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

7.2.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

7.2.2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

7.3全球氣候變化的後果

7.3.1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變化

7.3.2雪蓋減小和冰川消融

7.3.3海平麵上升

7.3.4極端氣候

7.3.5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7.3.6全球氣候變化的其他後果

7.4全球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7.4.1對物種的影響

7.4.2對種群和群落的影響

7.4.3對生態係統的影響

7.4.4對生態區係的影響

7.4.5對物種多樣性及其格局的影響

7.4.6對物種多樣性的其他影響

7.5物種和生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反應

7.5.1長期進化適應(geneticevolution)和快速可塑性適應(short-termplasticadaption)

7.5.2物種對氣候變化反應的三個維度(axes)

7.6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格局影響的研究

7.6.1研究方法

7.6.2研究進展

7.6.3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專欄7.2裂腹魚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

7.7全球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

7.7.1全球各國的二氧化碳減排努力

7.7.2減緩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應對措施

本章小結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環境倫理與生態文明

8.1元倫理與倫理規範

8.1.1元倫理

8.1.2倫理規範

8.2生命倫理--倫理學的復活

專欄8.1關於靈長類實驗動物的爭執

8.2.1生命倫理學的原理

8.2.2倫理與保護生物學的關係

8.3環境倫理--人類的反思

8.3.1人類中心主義

8.3.2生態倫理

8.4生態文明

8.4.1生態文明的誕生

8.4.2生態文明以人類價值為核心

專欄8.2動物意識與生命倫理

8.4.3動物意識與生命倫理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第9章 所有權、價格與保護成本

9.1所有權

9.1.1公共物品或服務

9.1.2傳統野生生物的所有權

專欄9.1鼕蟲夏草、鬆茸和紅鬆子

9.1.3現代社會的野生動植物

專欄9.2強霾汙染與公共物品、公共服務

9.1.4公共的悲劇

專欄9.3消費行為

9.2自然資源法

9.2.1立法曆史

9.2.2我國的自然資源法

9.3價格

9.3.1資源的價格

9.3.2生物多樣性定價的方法與可能性

9.4野生動物價格與可持續利用

9.4.1狩獵

9.4.2影響野生動物産品價格的因素

9.4.3盤羊案例

9.5價格的作用

9.5.1邊際效應及其影響因素

9.5.2野生生物價格的負麵效應

9.5.3野生生物價格的正麵效應

9.6保護成本

9.6.1問題的提齣

9.6.2牡蠣礁的保護

9.6.3保護成本的缺口

9.6.4管理問題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第10章 保護生物學中的立法問題

10.1國際環境法概論

10.1.1國際環境法産生的必然性

10.1.2國際環境法的主體和客體

10.1.3國際環境法的特點

10.1.4國際環境法的基本原則

10.2國際野生生物法

10.2.1《生物多樣性公約》

10.2.2《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10.2.3《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

10.2.4《拉姆薩爾公約》

10.2.5《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

10.2.6其他野生生物保護條約

10.3中國環境法概論

10.3.1國傢環境法的概念及特徵

10.3.2中國環境法體係

10.3.3環境管理的原則

10.3.4環境法的基本原則

10.3.5中國環境法和國際環境法的關係

10.4中國有關於野生生物及其環境保護的法律

10.4.1環境保護基本法

10.4.2野生生物海洋環境保護法

10.4.3野生生物陸地棲息環境保護法

10.4.4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

10.4.5野生生物物種保護法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第11章 遺傳多樣性

11.1遺傳多樣性的概念

11.1.1遺傳多樣性的定義

11.1.2遺傳多樣性的描述

11.1.3遺傳多樣性的錶現形式

11.1.4遺傳多樣性的産生和喪失

11.2遺傳標記與遺傳多樣性檢測

11.2.1同工酶和等位酶

11.2.2限製性片段長度多態性

11.2.3DNA指紋圖譜

11.2.4基於聚閤酶鏈反應的分子標記

11.2.5基於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標記

11.3遺傳多樣性與進化潛力

11.3.1進化的必要性

11.3.2影響種群進化的因素

11.3.3影響遺傳多樣性的因素

11.3.4遺傳多樣性如何決定物種的進化潛力

11.3.5進化潛力與遺傳力

11.3.6分子變異與數量性狀遺傳變異間的相互關係

11.3.7通過臨界種群大小來保持物種的進化潛力

11.4遺傳多樣性的時空變化

11.4.1遺傳多樣性的空間變化

專欄11.1中心區和邊緣區大倉鼠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專欄11.2用種群統計學來解釋林蛙的種群遺傳結構

11.4.2遺傳多樣性的時間變化

專欄11.3大倉鼠的種群遺傳多樣性

11.4.3遺傳多樣性的時空變化

專欄11.4螳螂蝦蛄(Haptosquillapulchella)和雕尾定蝦蛄(Hglyptocercus)的種群重建和遺傳多樣性

11.5遺傳多樣性的影響因素與維持

11.5.1遺傳多樣性的影響因素

11.5.2遺傳多樣性的維持

11.6遺傳多樣性與瀕危物種保護

11.6.1瀕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

11.6.2通過遺傳學方法保護瀕危物種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第12章 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管理

12.1中國生物遺傳資源本底現狀

12.1.1農作物遺傳資源本底現狀

12.1.2林木植物遺傳資源本底現狀

12.1.3畜禽動物遺傳資源本底現狀

12.1.4水産生物遺傳資源本底現狀

12.1.5花卉植物遺傳資源本底現狀

12.1.6藥用生物遺傳資源現狀

12.1.7能源植物多樣性

12.2中國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管理與利用

12.2.1中國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

12.2.2中國生物遺傳資源的管理

12.2.3生物遺傳資源的利用

12.3遺傳資源受威脅因素及保護與管理的問題

12.3.1遺傳資源野生生境遭到威脅和破壞

12.3.2品種單一化造成大量地方傳統優良品種的喪失

12.3.3生物遺傳資源管理不善導緻大量資源流失

12.3.4生物遺傳資源編目、收集與保存力度不夠

12.3.5生物遺傳資源研究開發水平偏低

12.3.6法規與管理體製不健全

12.4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

12.4.1"生物海盜"與《生物多樣性公約》

12.4.2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國際製度

12.4.3生物遺傳資源相關的國際公約及其內容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第13章 動物行為與物種保護

13.1動物行為與物種保護的關係

13.1.1動物行為學、保護生物學與保護行為學

13.1.2動物行為研究與物種保護

13.2動物行為的多樣性與生境需求

13.2.1動物行為的彈性、多樣性與空間需求

13.2.2動物行為與棲息地利用

13.2.3棲息環境的異質性與行為多樣性

13.3繁殖行為與物種保護

13.3.1繁殖抑製

13.3.2配偶係統和配偶選擇

13.3.3殺嬰行為

13.4領域行為、遷移與物種保護

13.4.1領域行為、邊緣效應與保護

13.4.2遷移與種群生存力

13.5警戒反應、生理緊張與人類乾擾

13.5.1野生環境中動物的警戒反應和生理緊張

13.5.2警戒反應、生理緊張與遷地保護

13.6行為學方法及其在保護中的應用

13.6.1行為學研究方案設計

13.6.2保護行為學研究方法

13.6.3保護行為學應用途徑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和網站

參考文獻


第14章 種群生存力分析

14.1滅絕因素的劃分和種群保護的目標

14.1.1滅絕因素的劃分

14.1.2係統壓力

14.1.3隨機乾擾

14.1.4種群保護中的基本問題

14.2種群生存力分析

14.2.1種群生存力分析的概念和發展曆史

14.2.2物種滅絕的特徵--渦漩模型

14.2.3種群統計隨機性和環境隨機性對小種群生存力的影響

14.2.4災害對小種群生存力的影響

14.2.5遺傳隨機性對小種群生存力的影響

14.3種群生存力分析的模型和軟件

14.3.1模型的類型

14.3.2軟件類型

14.4種群生存力分析的應用和種群保護的一般原則

14.4.1種群生存力分析爭論的焦點:準確性和適用範圍

14.4.2種群生存力分析在保護生物學中的應用

14.4.3下降種群的種群生存力分析和保護原則

14.4.4小種群保護的步驟和方法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第15章 生態係統多樣性

15.1生態係統多樣性的概念

15.1.1生態多樣性指數

15.1.2生態係統多樣性的意義

15.2生態係統的類型及其分布

15.2.1生態係統的類型

專欄15.1生態係統的主要分類途徑

15.2.2生態係統分布

15.2.3中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

15.2.4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15.3生態係統多樣性的測度

15.3.1多樣性的測度方法

15.3.2β多樣性的測度方法

15.4生態係統多樣性的動態及其監測

15.4.1生態係統的變化

15.4.2生境破碎對生態係統多樣性的影響

15.4.3生態係統多樣性的監測

專欄15.2生態係統多樣性監測的意義

15.5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係統功能

15.5.1有關物種在生態係統中作用的假說

15.5.2關鍵種的概念與類型

15.5.3功能群的劃分及其意義

15.5.4生態係統服務功能

專欄15.3韆年生態係統評估(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MA)

15.6瀕危生態係統評估

15.6.1評估的必要性

15.6.2評估的標準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和網站

參考文獻


第16章 自然保護區

16.1自然保護區的類型

16.1.1什麼是保護區(protectedarea)

16.1.2自然保護區的功能

16.1.3自然保護區的分類

專欄16.1保護區的類型

16.2自然保護區的設計原則

16.2.1自然保護區的選址原則

專欄16.2中國自然保護區建立標準及類型與級彆劃分

16.2.2自然保護區的形狀與大小原則

16.2.3自然保護區內部的功能分區原則

16.3自然保護區網絡規劃

16.3.1自然保護區網絡

16.3.2自然保護區係統規劃原則

專欄16.3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

16.4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與評價

16.4.1自然保護區管理的內容

16.4.2自然保護區與社區共管

16.4.3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管理計劃

16.4.4自然保護區管理有效性評估

專欄16.4國傢環保部組織的七部委保護區評估

16.5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

16.5.1起步階段(1956~1966年)

16.5.2停滯與恢復階段(1967~1984年)

16.5.3建設發展階段(1985年至今)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和網站

參考文獻


第17章 遷地保護

17.1遷地保護的意義和原則

17.1.1遷地保護的意義

專欄17.1普氏野馬

專欄17.2黑足鼬

17.1.2實施遷地保護的原則

17.2遷地保護與小種群問題

17.2.1確定遷地保護的最小種群

專欄17.3麋鹿

17.2.2奠基者及遺傳貢獻

17.3遷地保護環境中的行為發育

17.3.1遷地保護環境

17.3.2印痕

17.3.3親代哺育

17.3.4生存技能

17.4遷地種群的管理

專欄17.4國際物種信息係統(InternationalSpeciesInformationSystem,ISIS)

17.4.1繁育方案

17.4.2放歸自然

專欄17.5野化華南虎再引入項目候選地點考察

17.4.3重建動物區係

專欄17.6重建北美的野生動物區係

17.5動物園、水族館和植物園

17.5.1動物園和水族館

專欄17.7中國動物園動物種類

17.5.2植物園

17.6種子庫和基因資源庫

17.6.1種子庫

17.6.2基因資源庫

17.7保護繁育專傢組(IUCN/SSC/CBSG)及其全球性遷地保護計劃

17.7.1保護繁育專傢組

17.7.2物種存活計劃

17.7.3保護評估和管理計劃

17.7.4全球人工繁育行動計劃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閱讀書目和網站

參考文獻


第18章 野生動植物貿易與管製

18.1野生動植物的開發

18.1.1生存性開發與商業性開發

18.1.2野生動物"經濟滅絕"與生存危機

18.2野生動植物貿易

18.2.1野生動植物的利用

18.2.2貿易活動對資源的影響及其原因

18.3中國野生動植物貿易的現狀

18.3.1藥用野生動植物

18.3.2觀賞野生動植物

18.3.3食用野生動植物

18.4《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專欄18.1CITES概要

18.4.1CITES基本原則

18.4.2CITES附錄

專欄18.2藏羚與"沙圖什"

18.5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

18.5.1世界貿易組織的演化

18.5.2CITES與《世界貿易組織法》的關係

18.6中國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管製

18.6.1中國履行CITES的措施

18.6.2中國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

18.7中國野生動植物貿易的前景與對策

18.7.1中國野生動植物貿易的前景

18.7.2中國野生動植物貿易的對策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有關網站

參考文獻


第19章 社區、生計、傳統文化與自然保護

19.1社區、傢庭能耗與自然保護

19.1.1人口和傢庭結構

19.1.2傢庭能耗

19.2生計與自然保護

專欄19.1中藥材與野生動物

19.2.1生計問題

19.2.2資源競爭

19.2.3天然林保護工程

19.3人獸衝突

19.3.1衝突的形式與後果

19.3.2衝突産生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19.3.3中國的現狀

19.4傳統文化與傳統知識

19.4.1文化多樣性

19.4.2傳統知識

19.5社區共管

19.5.1社區發展與保護的矛盾

19.5.2基於社區的保護

本章小結

閱讀書目和網站

參考文獻

名詞解釋

索引

精彩書摘

  第 1章概論  20世紀後期,科學之林中齣現瞭一門學科——保護生物學( conservation biology,在颱灣譯為保育生物學); 90年代,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瞭第二次聯閤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大會締結瞭《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大眾傳媒中,“生物多樣性”正變成傢喻戶曉的名詞。生物多樣性的確切含義是什麼?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何在?保護生物學與生物多樣性之間存在何種內在聯係?這些是深入探討保護生物學之前必須明確的問題。  1.1生物多樣性及其價值  1.1.1生物多樣性  基因決定生命既是保守的,又是可變的。延續性與多樣性是生命的兩大基本特徵。生命的延續性指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類型到復雜類型都具有自我復製、繁衍再生的能力。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閤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係統。它是生命係統的基本特徵。生命係統是一個等級係統( hierarchical system),包括多個層次或水平,即基因、細胞、組織、器官、物種、種群、群落、生態係統、景觀。每一個層次都具有豐富的變化,即都存在著多樣性。目前,基因多樣性(或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係統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主要層次。1986年,美國國傢科學院組織瞭 National Forum on BioDiversity。E. O. Wilson、K. J. Gaston、W. V. Reid、 K. R. Miller和 J. A. McNeely等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先驅(Gaston,1996)。現在,人們往往把生物多樣性視為生命實體本身,而不再僅僅視為生命係統的特徵之一。人類文化多樣性也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正如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人類文化的一些特徵錶現為人們在特殊生態環境下生存的策略。  遺傳多樣性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閤的多樣性,它決定其他層次的生物多樣性(孔宏智, 2012)。生物遺傳的物質基礎是脫氧核糖核酸( DNA)或核糖核酸( RNA),一個哺乳動物的單倍體基因組( haploid genome)約有 3×109個核苷酸堿基,相當於 300萬個基因(劉祖洞, 1991)。人類基因組有 3.2×109個核苷酸堿基, 31 000個基因( Dennis et al., 2001)。每個基因都可能參與性狀控製,或是一個基因起主導作用,或是多個基因協調控製一個性狀。同一個基因位點可能存在著多個等位基因,這些等位基因可以分離重組,於是産生瞭豐富多樣的基因型。另外,基因可能發生突變,如一個人類基因位點的突變率為 10萬分之一。基因突變增加瞭遺傳多樣性。遺傳學研究生物的遺傳變異,因此,保護生物學與遺傳學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保護生物學研究者更關心基因位點雜閤度、近交和雜交引起的物種進化適閤度( evolutionary fitness)變化及小種群中的遺傳多樣性變化等問題。  從基因組係列看,物種之間的差彆比原來想象要小。 1997年,人類基因組的全序列測定已經完成,人們對生物進化有瞭更多的瞭解。基因組不同片段的進化速率不同,有些 DNA片段進化快,如綫粒體基因組的高變區快速進化,可以分辨齣生物個體之間的差異,而大多數片段進化的速率慢。與黑猩猩基因組的 DNA係列比較,人類基因組的 30億堿基對中隻有 15 000萬個堿基對發生瞭變化。人們發現瞭人類基因組中變化昀快的區域,如 HAR1(human accelerated region 1)、HAR2、FOXP2、AMY1、 ASPM、LCT等基因。其中, FOXP2基因是使人類嘴巴形成正確發音的嘴型、讓人能夠正確說話的基因, AMY1基因編碼唾液澱粉酶, ASPM基因控製大腦體積, LCT基因編碼乳糖酶。 HAR1區域有 118個堿基,但在人類齣現之前, HAR1進化極其緩慢。黑猩猩與雞在 3億年以前分化,目前,二者 HAR1區域隻有兩個堿基的差異;而人與黑猩猩的分化隻有數百萬年,二者 HAR1區域的堿基差異已經達到 18處。研究證明 HAR1區域快速進化,改變瞭人的大腦皮層。 HAR2區域在胎兒發育期激活瞭腕部與拇指基因,決定瞭胎兒手部的發育( Pollard,2011)。這些基因組區域的變化決定人的形成。隨著研究深入,我們將會發現更多快速演化的基因位點。  種內的多樣性是物種以上各級分類單元( taxon)水平多樣性的昀重要來源。遺傳變異、生活史特點、種群動態及其遺傳結構等決定或影響著一個物種與其他物種及其環境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種內的多樣性是一個物種對人為乾擾進行成功反應的決定因素。種內的遺傳變異程度也決定其進化的潛勢。遺傳多樣性都發生在分子水平,並且都與核酸的理化性質緊密相關。新的變異是突變的結果。自然界中存在的變異源於突變的積纍,這些突變都經受過自然選擇。一些中性突變通過隨機過程整閤到基因組中。上述過程形成瞭豐富的遺傳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檢測的方法隨著生物學,特彆是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而不斷提高和完善,從形態學水平、細胞學(染色體)水平、生理生化水平、分子水平逐漸發展到基因組測序。從形態學或錶型性狀上檢測遺傳多樣性是經典也是簡便易行的方法。通常所利用的錶型性狀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符閤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單基因性狀,另一類是根據多基因決定的數量性狀。染色體多態性主要從染色體數目、組型及其減數分裂時的行為等方麵進行研究;蛋白質多態性一般通過兩種途徑進行分析:一是氨基酸序列分析,一是同工酶或等位酶電泳分析,後者應用較為廣泛。DNA多態性曾主要通過 RFLP(限製性片段長度多態性)、 DNA指紋( DNA fingerprinting)、RAPD(隨機擴增多態性 DNA)等技術進行分析。現在可以利用測定綫粒體基因組高變區、微衛星測定遺傳多樣性、識彆個體、發展基因組測序、識彆功能基因、剔除基因。  物種多樣性是指一定區域內物種的多樣化及其變化,包括一定區域內生物區係的狀況(如受威脅狀況和特有性等)、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維持機製等。生態學中的物種多樣性則是對生物群落組織化水平的度量,與對應此處的物種多樣性即生物多樣性物種水平的多樣性有所不同。  物種是一級生物分類單元,代錶一群在形態、生理、生化上與其他生物有明顯區彆的生物。通常這群生物之間可以交換遺傳物質,産生可育後代(專欄 1.1)。如果說遺傳多樣性損失常常是人們肉眼所不可見的自然現象,那麼,物種滅絕就是人們所能看見的、可引起人們警覺的自然現象。由於物種數目繁多,許多物種在人們開展研究之前有可能滅絕。目前已記錄的生物物種為 140萬~170萬種,其中一半以上的物種分布在熱帶地區。據Wilson(1992)的統計資料,目前全球已記錄的生物為 141.3萬種,其中昆蟲 75.1萬種,其他動物 28.1萬種,高等植物 24.84萬種,真菌 6.9萬種,真核單細胞有機體 3.08萬種,藻類 2.69萬種,細菌等 0.48萬種,病毒 0.1萬種。估計全世界生物物種總數在 200萬種至 1億種,因此,分類學傢在物種分類和編目方麵麵臨著艱巨的任務。  專欄 1.1 物種  物種(species)是生物分類的基本階元,是一個可以隨時間而變化的個體集閤,是真實的存在。物種是生物對環境異質性的應答,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元,是生態係統的基本功能單元。所以,生物以物種的形式存在。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係統多樣性中的基本層次。然而,對於種的概念已經存在多年爭議,即使是在對生物遺傳基礎的分子機理已有相當認識的今天,對於物種的定義仍存在爭議。物種有如下定義(Mayr and Ashlock,1991)。模式種(typological species):基於本質先於存在論(essentialism)的哲學基礎,源於柏拉圖(Plato,古希臘哲學傢,公元前427~347年)和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思想,即宇宙的多樣性是存在於宇宙中的有限數目的“模”。而每一個種有標準的形式,即所謂的形態“模”。該思想認為種僅是模式(type)的錶達(expression)。命名種(nominalistic species):認為種的概念是人為的抽象,隻有個體是客觀實在。達爾文即持此唯名論種概念,他在《物種起源》中說:“物種這個名詞,我認為完全是為瞭方便起見用來任意錶示一群相互密切類似的個體的”。生物種(biological species):種是一個由能相互交配的自然種群組成的集群,它與其他這類的集群在生殖上相互隔離。生物種的不連續性抵消瞭有性生殖所帶來的遺傳不穩定性。生物種概念可以解釋種的穩定性(fixity)和可塑性(plasticity)。群體種:種由一些具有形態和遺傳相似性的種群組成,種內個體的相似性大於種間個體的相似性。進化種(evolutionary species):種是生物的進化分支,具有單一的進化地位和趨性。分支種(cladistic species):針對物種在空間上間斷分布而在時間上連續分布之悖論,德國動物學傢威利·亨尼希(Willi Hennig)及他的追隨者建立瞭支序理論(cladistic theory),他認為與其將生殖隔離作為種的標準,不如將生物進化每個分支事件,即兩個綫係的衍徵産生作為物種的識彆標準。Zink和McKitrick(1995)認為進化種概念與支序種概念是相似的。在生物學研究中,物種概念在不斷演化,從模式種到生物種、進化種概念的演化,是從模式種概念嚮種群概念的轉化,即從靜態的種的概念嚮動態的種的概念轉變。  物種分類是基於性狀相似性的比較,評估形態、生理、遺傳、行為性狀數據進行推導的過程。雖然人們常常不能直接觀察到物種的生殖隔離或物種分化,但可依據觀察到的各種證據,如形態差異,對物種地位進行推論。有條件時,利用生物學的手段對這種推論進行驗證,最終確定物種的形態學標準。分類單元(或個體)不是因為其相似而構成同一單元,而是因為其屬於同一單元而相似。生物分類學傢將形態差異的類型和程度視為生殖隔離的外在指標,它被用作進行推論的證據。生物種的概念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睏難(Mayr and Ashlock,1991)。由於分類信息不足,缺少生活史和種群分析資料,形態變異型(morphotype)是種內變異還是不同種常常難於確定。自然界存在單親繁殖(uniparental reproduction):雌雄同體、孤雌生殖、無性生殖等無性種(agamospecies)現象,還存在進化中間體(evolutionary intermediacy)-半種(semispecies)現象。種下階元有亞種(subspecies)(Mayr and Ashlock,1991)。亞種通常指地理亞種,規則。亞種是國際動物命名法規認可的最低分類階元。分布在一定地理空間中的同種個體,與其他亞種存在可分辨的差異,亞種間 75%以上的個體存在不同性狀,即 75%在古生物學研究中還使用時間亞種(temporal subspecies)(Mayr and Ashlock,1991)。種的類型有多型種(polytypic species)和單型種(monotypic species)之分。多型種指包含兩個或更多個亞種的種,其中一個亞種為指名亞種(nominate subspecies),如雉雞(Phasianus cochicus)有 31個亞種,指名亞種為雉雞高加索亞種(Phasianus colchicus colchicus)。與多型種相對的概念是單型種,單型種隻有一個亞種。  ……

前言/序言

  1997年,我曾和馬剋平研究員、韓興國研究員共同主編過一本《保護生物學》。那本書是在1995~1996年寫作的。當時,全球的保護生物學止處於起步階段。18年來,保護生物學有瞭很大的發展,齣現瞭新的學術思想、新的研究方法。自1998年起,我每年鞦季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主講“保護生物學”課程。這期間,我在日常教學中積纍瞭大量素材,並在組織有關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研究,參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及瀕危物種保育、野外考察,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時積纍瞭大量研究結果和心得,更重要的是,中國科學傢在這期間積纍瞭大量研究成果和中國瀕危物種保護實踐經驗,因此,有必要對中國保護生物學進行總結提高。  《保護生物學原理》以如何防止物種滅絕為主綫,結閤中國的實際,介紹保護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學術思想和實踐方法,吸收瞭學科的新思想、新問題、新理論和新方法,反映瞭保護生物學嚮保護科學演化的趨勢。本書第1章迴顧瞭物種的生存危機與保護生物學産生的曆史背景和現狀。第2章探討瞭保護生物學的學科結構與基本原理。第3章迴顧瞭曆史上的物種大滅絕,探索瞭大滅絕的原因、周期和研究方法,總結瞭物種的易滅絕特徵。評估物種瀕危等級是量化物種滅絕風險的方法,第4章和第5章分彆介紹瞭日前物種瀕危等級評估原理與方法及中國科學傢評估中國野生植物與野生動物瀕危等級的工作。第6章介紹瞭中國物種多樣性地理格局及解釋其成因的似說。我們正麵臨著以氣候變化為特徵的全球變化,第7章介紹瞭有關全球變化的不同觀點及全球變化對生物格局的可能影響。人類的倫理觀、價值觀正在發生變化,中國也不例外,在第8章中,探討瞭生命倫理和生態文明及其與保護生物學的關係,並介紹瞭動物意識、動物福利、動物權利等熱點問題。第9章介紹瞭所有權、價格與保護成本問題,從公共物品、公共服務與野生生物的所有權齣發,介紹自然資源法基礎知識,探索瞭資源價格與生物多樣性定價的方法與可能性,最後研究瞭保護成本。第10章介紹瞭自然保護的國際法與國內法。第11章介紹瞭遺傳多樣性的概念、檢測、時空變化、影響因素及其與物種生存力之間的關係。第12章介紹瞭遺傳資源及其保護和惠益分享問題。第13章和第14章分彆介紹瞭動物行為與物種保護及種群生存力分析。第15章介紹瞭生態係統的類型、多樣性測度和監測及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並探時瞭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係統功能,概述瞭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價及丁年生態係統評估。第16章利第17章分彆介紹瞭瀕危物種就地保護與易地保護的自然保護區和遷地保護方法。第18章介紹瞭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國際貿易。第19章介紹瞭社區、生計、傳統文化與自然保護。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瞭許多人的支持與幫助。筆者特彆感謝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剋平研究員的火力支持、幫助和鼓勵,感謝中央民族大學薛達元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義明研究員、李明研究員、宋延齡研究員、李春旺博士、平曉鴿博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覃海寜研究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李迪強研究員,華中師範大學羅振華博士,以及範誌勇先生等在百忙之中為本書撰寫專門章節,感謝方紅霞女士、湯宋華女士為本書所做的編務T作。感謝中國科學院大學為本書提供齣版經費,感謝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生部提供的支持和幫助。此外,感謝馬剋平研究員、宋延齡研究員、李義明研究員、李明研究員、李迪強研究員、覃海寜研究員、李春旺博士先後參加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保護生物學”講學。許多同仁和參加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保護生物學”課程學習的研究生對保護生物學的興趣,使得本書得以最終成稿。在此一並緻謝。  本書付梓之際,正值中國經濟轉型、環境問題受到空前重視的時期;也時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正式步入中國高等教育的時期。這本《保護生物學原理》將成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希望本書能為培養中國新一代研究人員與教師提供幫助。由於本書是在繁忙工作之餘匆匆完成,遺漏和錯誤難免。希望大傢在教學實踐中多多發掘本書存在的問題,並不吝指齣本書的不足之處。保護生物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國外的教材一般是每5年左右修訂一次,我們也將定期修訂,不斷補充新的內容,力求使“保護生物學原理”成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特色課程之一。

用戶評價

評分

比較新的一本,內容挺好的。

評分

比較新的一本,內容挺好的。

評分

比較新的一本,內容挺好的。

評分

比較新的一本,內容挺好的。

評分

比較新的一本,內容挺好的。

評分

比較新的一本,內容挺好的。

評分

比較新的一本,內容挺好的。

評分

比較新的一本,內容挺好的。

評分

比較新的一本,內容挺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