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第二次修订本)》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暗红色的底色搭配金色的书名,有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承载着历史智慧的古籍。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里面的条目收录得非常详尽,几乎涵盖了我日常阅读唐宋笔记时遇到的绝大多数生僻字词和词组。尤其是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极少使用,甚至是完全消失的表达方式,这本书都给出了清晰的解释,并附带了相关的例句,这些例句并非是凭空捏造,而是出自原汁原味的唐宋笔记文本,这就大大增加了参考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恰到好处,阅读起来十分舒适,即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易反光,油墨印刷清晰,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保证。我尝试查找了一些我之前在阅读《聊斋志异》或《太平广记》时遇到过但一直没弄懂的词语,几乎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这本书的存在,极大地提升了我阅读古籍的效率和乐趣,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文本的内容本身,而不是被生僻字词所阻碍。
评分读了这本书的序言,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修订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与第一次修订本相比,这次的更新和补充显得尤为扎实,不仅是对原有内容的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对不少条目的解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考证和补充,引用了更多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让释义更加严谨。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解释词语时,不仅仅给出了单义,还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列出其可能存在的多种含义,并详细说明了这些含义的演变和联系,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对于真正理解唐宋时期士人的语言表达习惯非常有帮助。
评分作为一个对唐宋文学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曾苦于市面上缺乏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唐宋笔记中独特词汇的参考书。《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第二次修订本)》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典,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唐宋语言史,通过对这些词汇的梳理和解释,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当时的思想文化,甚至能感受到唐宋士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怀。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语言学考证,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心灵的窗户。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设计简洁大方,放在书架上非常显眼,也容易与其他书籍区分开来。我注意到,在每次词条的解释之后,作者还特别标注了该词语出现的具体出处,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追溯原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治学精神深感敬佩。这本书的编纂,对于那些想要深入研究唐宋笔记文学,或者仅仅是想提升自身古籍阅读能力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都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至近世俗语文学之训诂,则还在赤贫如洗的状态。”①这里所谓“古书”,指的是先秦两汉典籍,“近世俗语文学”则包括唐宋以下的诗词剧曲、变文俗讲、话本小说等。作者这番话是就三十年代以前的情况而言的,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训诂学研究先秦两汉典籍中的“雅诂旧义”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方面又对传统训诂学忽视近代而造成头重脚轻的状况深致不满。这种估价,就其基本方面来说,应该是正确的。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中外学者的逐渐重视和共同努力,“近世俗语文学之训诂”可以说有了长足的进展,单从国内的研究情况看,就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出现了一批专著。解放前后(主要是解放后),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等相继问世。近年来又有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戏曲词语汇释》,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第一册)陆续出版。其中,张、蒋二书尤以搜罗宏富、训释精当而堪称力作,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 第二、解放以后,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考释近代白话语辞的单篇论文也不在少数,散见于《中国语文》等专门刊物及各大学报。 第三、在这一历史阶段各类文学作品的多种注本中,对出现的语辞也往往加以考释,其中不乏精到之见。王季思《西厢记注》、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可为代表。 在国外,以日本汉学界为主力,除了着手编制大量语汇索引、资料汇编等基础工作之外,也出现了一批新作,如高岛俊男《水浒传词汇词典稿》、盐见邦彦《唐诗俗语新解》等。吉川幸次郎等人的《元曲选释》,则堪称同类注本中的白眉。 从以上不完全的列举中可以看出:“赤贫如洗的状态”到今天已经大为改观。然而,由于这一历史阶段所包括的时间既长,作品又多,呈现出来的语言现象非常丰富,因此,现在所取得的这些成就,还仅仅是这个领域内研究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要解决的问题还多,待开垦的处女地仍有不少。 在一种语言内部,语音、语法、词汇三者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法变化较慢,语音较快,词汇,主要是那些非基本词汇最快。拿汉语来说,即便是唐宋以下的一些词,也有不少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成为历史陈迹;有的还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现代方言中;有的则是形式依旧而内容全非。研究这些已经消亡或使用范围已不广的词语,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对此,笔者曾在《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意义与作用》一文中谈过一些粗浅的看法,现再撮录其要点如下: 第一、这是汉语史这门学科本身科学化系统化的需要。讲汉语的历史发展,当然不能抛开词汇,讲词汇的历史也不能只讲古代而忽略近代。前人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而详古略近,留下了词汇研究的一段空白,理当由我们来填补。这与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大方言)的词汇研究也大有关系,是自不待言的。 第二、大型辞书是汉语史词汇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者,新编这类辞书质量上要超越前人旧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近代词汇的研究,取决于对这方面研究成果概括吸收得如何。日本编《大汉和辞典》》、台湾编《中文大辞典》可谓宏篇巨制,但在近代词汇的收录诠释方面并未有重大突破,商务新版《辞源》尽管作了努力,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即在于可供概括吸收的成果太少。 第三、近代词汇研究也同继承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有密切关系。本期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以至科技著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当时口语,有的则纯粹用口语来记录。要分析和利用它首先得理解它,要真正理解它又不能不从扫除文字、词汇方面的障碍入手。日本汉学家入矢义高曾经慨叹读《朱子语类》之难,认为关键就在于它是语体,而此书却是治哲学史、思想史、政治史乃至文学史的人不能不稍加留意的。 第四、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古籍整理工作的质量。解放以来整理出版了不少这一时期古籍的点校本或校注本,从总的看质量大大超越前人,但在校勘、断句、注释方面也往往出现失误。推究致误的原因,则大都与误解白话词语有关。 由此可见,研究近代汉语词汇并非出于研究者搜奇猎古的个人癖好,而是有着不应忽视的意义与价值的。
评分梅兰芳把京剧看作一种“古典歌舞剧”。他说:“古典歌舞剧是建筑在歌舞上面的。一切动作和歌唱,都要配合场面上的节奏而形成它自己的一种规律。前辈老艺人创造这许多优美的舞蹈,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动作,把它进行提炼、夸张才构成的歌舞艺术。所以古典歌舞剧的演员负着两重任务,除了很切合剧情地扮演那个剧中人之外,还有把优美的舞蹈加以体现的重要责任。”所谓“歌舞”,对于京剧演员来说,就是京剧的唱、念(“歌”)、做、打(“舞”)等表演技术,就是一套套程式的动作和规范的唱腔,它是由师傅亲身传授的,是“祖师爷”赏的饭碗。优秀的京剧演员就在于把动作做到位,把唱腔唱出味,并善于结合自身天赋以及剧情、人物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这些表现形式和技术技巧,经过包括梅兰芳在内的历代艺人的创造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和谐的、自足的表演体系,因而是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形式。应该说,这些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经过历代艺人磨砺而成的表现形式,凝结着中国人的人生智慧,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有学者就认为,京剧艺术形式以和谐圆融为美,体现了一种古典精神。因此,把它们当作可珍视的文化遗产看待,是毫不过分的。
评分非常有用的一本工具书
评分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
评分总有那么一些默默做学问的人,书编得很好。中华书局的品牌可以信赖。如果是精装就好了。
评分注解详细,很薄的一册书。
评分很好的书,读来受益匪浅。
评分王锳,男,1933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九三学社社员。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于1962年毕业。先后在北京师专,遵义师范、遵义教育学院任教,一度兼任院长,后调入贵州民院中文系。现为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硕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贵州省语言学会会长。
评分注解详细,很薄的一册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