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学习领导人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领导人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5月24日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领导人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一、强调“两个严”切中时弊
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定是制度的缺失或失效,要在制度建设和完善上下功夫,凡是反复出现、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就要从机制上找原因。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使得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这种代价不仅愈演愈烈,而且呈蔓延态势。这说明工业文明的体系、结构和模式都存在严重缺陷。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但要真正建立起来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制度不完善,也没有相应的机制推进,成为“五位一体”的制度空白。领导人同志“两个严”的提出切中时弊,就是要在制度上和机制上另辟蹊径,尽早、尽快建立并完善起来,坚决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法治是“依法办事”的治理方式及其运行机制。生态文明法治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这里提出严密的法治,既是针对过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而言,也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而言,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实行更严厉、更果断的法律惩治。制度建设强调的是静态的规定,法治建设强调的是动态的管理,只有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协调统一起来,才能覆盖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只有制定更为严格的制度、推进严密的法治,才能在现阶段突破一切阻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二、推进“两个严”刻不容缓
(一)生态文明制度的缺失和现有的法规制度不健全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刚刚起步,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需要从国家层面组织力量进行顶层设计和部门协调。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漫长的,与现实社会的迫切需求形成巨大反差。我国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制定的,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尚未形成,多是应急立法,工具性色彩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颁布,一些条规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又如电子、饮料等废弃物剧增,却没有制定相关回收法,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实施)第15条比较笼统地做了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由于人们的环境法治意识淡薄,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执法不到位、行政权力干涉执法、环境监管不到位,导致环境侵权事件频发,出现有法不依、执法违法、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一系列现象。任其下去必将严重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
(二)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现象短时期内很难去掉
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钢铁、水泥、汽车、化工、交通、建筑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依然是支柱产业。我国已有的法规、制度也是围绕如何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而制定的,重规模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的倾向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则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科技产业等,但这些产业大多投资量大,且工艺、流程相对复杂,风险也大。因此,尽管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但传统高耗能污染企业依然缺乏减少排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等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社会也没有形成公众监督的平台和机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局面已使中华民族处在新的危急关头。我们不能等到调结构、转方式完成后再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制度和执行力来铲除生态破坏、环境危机产生的温床,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传统发展理念导致地方领导干部热衷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领导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成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成为衡量地方发展水平与考核干部政绩的指标,这也是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根源之一。这种现象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传统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出现冲突时,一些领导干部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以发展经济为主,生态文明建设往往成为一纸空文。领导人同志多次强调,推进生态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纠正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方式。在生态文明理念尚未树立、培育起来之前,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三、实行“两个严”贵在落实
(一)实行严格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领导人总书记指出,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来论英雄。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完善干部考核改革,先行试点、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把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实行重大环境责任事件“一票否决”不动摇。
(二)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性
作为政府的决策部门在作出任何一项决策时,都要在生态文明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对于有损于生态环境的项目,即使带来的经济效益再大也是要坚决制止的。领导人同志指出,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划定并坚守生态红线,不越雷池一步。而要做到这些,领导人同志强调: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这样才能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
(三)实行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对于污染破坏环境的任何企业或个人,处以巨额环境损害赔偿罚款,让违法者付出沉痛的代价,使其不能为之、不敢为之,胆敢为之必遭重罚。要着力解决环保责任不落实、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制定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办法,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把间接财产损害和环境健康损害等因素考虑进去,具有可操作性和威慑力。
(四)建立严密的环境执法体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
制度再好,法规再严,如果没有严格的执法体制,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如同摆设。在实际工作中,执法部门面对排污企业和单位,常常是只做经济处罚,很少追究其刑事责任。为此,要健全环境执法体制,配齐执法人员,配足经费。对于地方政府干预执法部门的行为、执法部门执法违法的行为、玩忽职守或不作为的行为,都要严格追究办事人的责任及责任单位的领导责任,视其情节,给予处分、撤职,甚至刑事处罚。
“两个严”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宣言书,也是指导我们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南针。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两个严”,就一定能实现美丽中国梦,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内容简介
《绿色发展与创新丛书·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第二版)》从新高度、新理念、新挑战、新路径、新价值五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任务艰巨性,同时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在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地位、透彻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词汇、全面剖析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考验、深度挖掘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径、明确指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价值,此外,《绿色发展与创新丛书·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第二版)》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和诠释。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是作者二十余年潜心研究和探索的升华。《绿色发展与创新丛书·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第二版)》对广大读者学习和领会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如何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以及探寻实现美丽中国梦的路径,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赵建军,男,1961年生,哲学博士,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研究,前后主持四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委托课题,出版专著、合著五部,主编出版创新方法战略丛书和绿色发展与创新丛书各一套,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其中二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以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摘。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咨询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决策咨询专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委员会理事长、全国党校系统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东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
精彩书评
★由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绿色发展,美丽中国”高层论坛暨《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新书发布会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会议,并就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交流和深入研讨。
与会者指出,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从新高度、新理念、新挑战、新路径、新价值5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和多角度诠释,契合了十八大精神,顺应了人们期待。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是作者20余年潜心研究和深入探索的升华,对广大读者学习和领会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以及探寻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可行路径,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绿色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动力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作者中央党校教授赵建军同时也是该项目负责人。
——《光明日报》
★5日,《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仪式。图为作者赵建军在仪式上讲话。
“为了写这本书,我走过很多地方,有山清水秀环境好的地区,也有污染很严重的地方。为了经济建设,我们已经付出了生态代价。我呼吁全社会共同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共同圆大家的一个美丽中国梦。”5日,在《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的新书发布仪式上,这本书的作者、中央党校哲学系教授赵建军说。
城镇化是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城镇化,赵建军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城镇化要实现低碳化的转型。
“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要求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协调基础上的发展,对技术的创新和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通过技术创新对原有的传统的技术观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摒弃原有的工业文明的技术范式的高碳化,促进技术范式的低碳化的转向。”赵建军说。
赵建军认为,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是技术范式低碳化的重要体现。城镇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利用的结构,通过技术的低碳化将能源利用方式转换成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绿色利用方式。
在书中,赵建军也提出了中国城市应对技术范式低碳化转型的五点对策,即将低碳经济发展融入工业化和城市化、明确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内容和途径、调整城市能源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对城市低碳政策的制定完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态思想意识。
“这五点都很重要。要通过在城镇中发展低碳经济来调整现行的能源密集和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倡导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发展有别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发展模式。政府应引导大众的低碳消费,大力普及生态知识,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低碳减碳的习惯。”赵建军说。
——新华网
目录
第一章 新高度: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1 十八大报告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号角
2 二十分之一的篇幅前所未有
3 政治局发出的最强音:第六次政治局学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
4 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学习领导人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5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6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新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热词新意
1 美丽中国:百姓的诉求和期盼
2 绿色发展: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3 低碳经济:应对国际挑战之举
4 尊重、顺应、保护:生态文明理念之内涵
5 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现实之写照
第三章 新挑战: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考验
1 谁抹黑了美丽中国
2 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严峻挑战
3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
4 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5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世代工程
第四章 新路径: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征程
1 树立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
2 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3 绿色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4 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5 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
6 机制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协调的五大关系
7 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下的环境布局
8 低碳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
9 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0 大林业观:二十一世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法宝
第五章 新价值:实现美丽中国梦
1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未来演进的方向
2 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3 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4 生态文明:迈向幸福生活的崭新一页
5 生态文明:卓越时代价值的完美展现
结语 中国绿色崛起,引领世界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绿色发展与创新丛书·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第二版)》: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而生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此外,凶为一些涉及环境问题所引发的卜.访事件、群体事件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人民群众除了继续增加收入之外,还希望呼吸的空气能更新鲜一点,生活的城市有更多一点的绿地,流淌的河水能更清澈一点,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人们对美丽中国有着无比的向往,充满着无限的期待,希望自己祖国的大地能披上美丽的绿装,中华的山水能够风光秀丽,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这是亿万民众的心声,是人民群众对生态的迫切诉求。建设美丽中国,才能使我们的执政之基更加坚实,才能实现中国的永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一、百姓心目中的“美丽中国”——天蓝、地绿、水净
美丽中国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是用天蓝、地绿、水净来表达百姓对美丽中国的诉求,肯定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同。当今中国的“旅游热”,一方向反映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不满,人们渴望摆脱城市的喧嚣、浑浊以及钢铁、水泥森林的单调、乏味,走进大自然,寻找那难得的静谧、清新和秀丽。
天蓝不仅是指天空的颜色是蓝色的,也是对空气质最状况评价的一种通俗说法。地球的大气层就是我们头顶上的天空,这些大气本身不是蓝色的,大气中也不含蓝色的物质,之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粒子对太阳光散射的结果。当太阳光通过大气时,波长较短的紫、蓝、青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因而天空呈现出蔚蓝色。但是由于大气污染严重,天空变成了灰色,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使人们呼吸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异味,这样的天气被称为灰霾天气。有时,即便空气看起来是纯净、透明的,是蓝色的,但是也会存在悬浮在空中的细微颗粒物,其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只有人类头发丝的1/10,人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当人们呼吸时,每一口气中都含有数以百万计的PM2.5颗粒,这些颗粒能深达人体肺部,甚至渗入血液,从而引发人体的各种疾病。对于那些缺少过滤装置的发电厂和工厂,它们在燃烧煤炭的过程中产生了无数的硫酸盐和烟尘微粒,还有机动车尾气制造出来的相当多的硝酸盐和其他微粒,以及农作物、废弃物焚烧和柴油发动机燃烧产生的煤烟颗粒等都是造成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人们期盼的天蓝是真正的蓝色,是没有细微颗粒物的蓝色,是空气质量优良的蓝色。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公众健康为代价,没有新鲜的空气,再快的发展都是毫无意义的。
绿色既是生命的本色,也是希望和活力的象征。地绿就是要让大地披上绿装,要提高森林覆盖率,要增加城市和城郊的绿化面积。青山绿地既是实现绿色产业转变的重要表现,也是现代化农业、休闲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同时,通过生态旅游、经济果木、绿化苗木等与森林相关的产业,既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也可以实现生态文明的结构转型。城市的绿化是城市的名片、特色和个性,是城市招商引资的硬通货,是事关城市能否长远发展的生命线和补给线。在城乡环境的综合治理中,以青山绿地工程为载体,从一草一木的种植,到公园、小游园、小广场的建设,使人们生活在开门见绿、开窗透绿的风景中,享受于绿色的环绕氛围中。绿色给予人们以绿色享受、绿色福利、绿色幸福,它不仅改善着城乡的生态状况和生态安全,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服务方式。因此,一棵树、一片林、一块绿地都寄托了百姓的期盼,是人类得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前提和保障。
……
前言/序言
绿色发展与创新丛书·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第二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