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

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志峰 等 著
图书标签:
  • 太阳能热发电
  • 聚光式太阳能
  • 太阳能工程
  • 热力发电
  • 能源技术
  • 可再生能源
  • 发电站设计
  • 太阳能利用
  • 工程技术
  • 新能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47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83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王志峰等著本书介绍了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基本设计方法,主要面向从事太阳能热发电工程的技术人员。太阳能热发电站分为聚光、吸热、储热和动力四大模块,本书着重介绍了前三部分的设计方法和工艺布置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对太阳能热发电站中与常规火电厂相同的部分,如汽轮机、辅助锅炉及相关部分本书基本没有叙述。本书对太阳能聚光和吸热部分有较深的理论描述,并结合实际工程给出了算例,对太阳能热发电站的选址也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太阳能热发电工程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能源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目录

1绪论1
1.1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的总体原则2
1.1.1太阳能热发电站的组成2
1.1.2发电站机组压力参数的选择3
1.1.3太阳能吸热器用的传热介质3
1.1.4发电站规划容量和装设机组的台数3
1.1.5发电站对环境影响控制3
1.1.6发电站的抗震及抗风设计4
1.1.7聚光场设计原则4
1.2概述4
1.2.1太阳能热发电站基本概念4
1.2.2太阳能热发电主要技术形式10
1.2.3基本术语17
2太阳能资源和气象参数26
2.1太阳能资源的性质26
2.1.1太阳能资源利用的优点26
2.1.2太阳能资源利用的缺点26
2.2太阳常数及辐射光谱27
2.2.1太阳辐照的表达27
2.2.2太阳辐射光谱27
2.3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28
2.4太阳位置计算方法29
2.4.1太阳角度29
2.4.2跟踪面角度的计算32
2.5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分布34
2.5.1北京地区太阳能资源34
2.5.2拉萨地区太阳能资源37

2.5.3格尔木地区太阳能资源38
2.5.4敦煌地区太阳能资源40
2.5.5吐鲁番地区太阳能资源40
2.5.6贵州地区太阳能资源41
2.5.7海南岛地区太阳能资源42
2.5.8哈尔滨地区太阳能资源43
2.6太阳辐照度预测方法45
2.6.1太阳法向直射辐照度的估计方法45
2.6.2气候条件变迁对太阳直射辐照度的影响48
2.7中国太阳法向直射辐射资源分布48
2.7.1我国的年平均日太阳法向直射辐照量分布49
2.7.2太阳直射辐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50
2.7.3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基本特征50
2.7.4我国太阳能资源区划51
2.7.5太阳法向直射辐射的测量52
2.8站区各种特殊气候条件55
2.8.1环境温度55
2.8.2风速55
2.8.3降水参数56
2.8.4灾害性天气现象及其参数56
2.8.5设计风速和环境温度57
2.9测量仪器58
2.9.1太阳总辐射表58
2.9.2太阳法向直射辐射表59
2.9.3大气透过率测量仪60
3太阳能热发电站总体设计61
3.1电站设计点61
3.1.1设计点的意义61
3.1.2利用设计点的计算实例61
3.2塔式电站定日聚光场效率分析62
3.2.1定日聚光场瞬态光学效率62
3.2.2吸热器采光口处聚光功率62
3.2.3吸热器采光口处光斑尺寸63
3.2.4镜面反射率的取值65
3.2.5大气透过率分析66
3.2.6塔式吸热器热损71

3.3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78
3.3.1槽式真空管热损系数79
3.3.2槽式集热器热性能测量方法现状80
3.3.3槽式集热器热性能测试方法86
3.4电站设计需要的基础资料106
3.5设计的主要参数和原则106
3.6电站总体参数描述107
3.7年发电量计算108
3.7.1采用设计点方法计算108
3.7.2年发电量计算实例109
3.7.3热发电站容量优化111
3.7.4基于逐时模拟的发电量计算方法112
3.7.5地理位置对采用DNI作为抛物面槽式集热器效率计算的
影响117
3.8储热量的确定121
3.8.1储热量选取的原则121
3.8.2储热功率选取的原则122
3.9电站总平面规划要点122
3.10聚光场布置注意事项126
4聚光系统设计128
4.1系统总体描述128
4.1.1聚光系统的组成128
4.1.2聚光器调控原则和模式128
4.1.3聚光场控制模式128
4.1.4CFSC控制室位置和环境要求129
4.1.5聚光场输出的计算方法129
4.1.6反射镜积灰的影响129
4.2聚光场布置原则130
4.2.1定日镜基本知识130
4.2.2球面定日镜聚光像散特性132
4.2.3轮胎面定日镜简介133
4.2.4槽式聚光器基本知识134
4.2.5聚光场布置的一般原则136
4.3塔式电站聚光场设计138
4.3.1定日聚光场基本运行模式及基本设计参数138
4.3.2定日聚光场优化设计方法139

4.3.3塔式集热场的设计143
4.4塔式电站定日聚光场控制设计145
4.4.1定日聚光场控制系统技术条件145
4.4.2定日镜跟踪误差的校正146
4.5槽式电站聚光场设计150
4.5.1聚光场的轴向布置151
4.5.2槽式聚光器集热效率评价154
4.5.3槽式集热场设计159
4.6槽式电站聚光场控制设计160
4.6.1槽式电站聚光场控制系统技术条件160
4.6.2控制系统结构160
4.7聚光器的风载特性160
4.7.1风洞实验——定日镜风载特性161
4.7.2外场测量——槽式聚光器风载165
5吸热器系统设计182
5.1系统总体描述182
5.1.1吸热器系统配置182
5.1.2吸热器组成及其调控原则183
5.1.3吸热器额定功率的确定原则185
5.2吸热器系统的材料选用186
5.2.1传热介质186
5.2.2吸热体材料186
5.2.3吸热体表面涂层187
5.2.4塔式吸热器保温材料187
5.2.5管材187
5.3吸热器系统的管路和泵选用188
5.4吸热器系统的控制188
5.4.1吸热器控制系统逻辑188
5.4.2控制设计范围189
5.4.3控制方式189
5.5吸热器系统运行方式设计190
5.5.1总则190
5.5.2吸热器启动190
5.5.3吸热器工作模式190
5.5.4吸热器的技术改进190
5.6吸热器的排污系统及其设备191

5.6.1排污范围191
5.6.2排污方式191
5.6.3排污装置192
5.6.4排污原则和方法192
5.7抛物面槽式吸热管真空性能192
5.7.1抛物面槽式吸热管结构概述192
5.7.2抛物面槽式吸热管真空可靠性研究现状194
5.7.3抛物面槽式吸热管放气性能200
5.7.4抛物面槽式吸热管放气性能测试203
5.7.5抛物面槽式吸热管渗气性能211
5.7.6抛物面槽式吸热管渗氢量预测214
6储热系统224
6.1系统总体描述224
6.1.1储热系统的作用224
6.1.2储热系统分类225
6.1.3储热方式选择226
6.1.4储热材料存放226
6.2储热系统的技术要求226
6.3储热材料和模式227
6.3.1熔融盐储热和室温离子流体材料227
6.3.2混凝土储热材料227
6.3.3混凝土储热器的换热设计228
6.3.4相变材料储热230
6.3.5固体材料储热用于空气吸热器系统230
6.3.6饱和水/蒸汽储热231
6.3.7合金相变储热材料231
6.4储热系统分类与组成232
6.4.1主动型直接储热系统232
6.4.2主动型间接储热系统234
6.4.3被动型储热系统235
6.4.4储热系统的组成237
6.5储热材料和容器的选用238
6.6储热容器的充放热设备及流程设计238
6.7储热系统控制239
6.7.1控制系统组成239
6.7.2储热系统控制逻辑239

6.8储热系统检修设施239
7厂址选择、电力负荷与发电流程240
7.1厂址选择240
7.1.1选址原则240
7.1.2宏观选址240
7.1.3生态保护240
7.1.4储热容器放置240
7.1.5太阳能资源与选址241
7.1.6厂址用地选择241
7.1.7站址标高确定242
7.1.8发电站厂址的地震烈度242
7.1.9厂址位置确定242
7.1.10发电站居住区位置的选择243
7.2电力负荷与发电流程243
7.2.1电力负荷资料243
7.2.2电力负荷规划243
7.2.3电力输出时段选择243
8厂区规划244
8.1基本规定244
8.1.1发电站的厂区规划原则244
8.1.2发电站的厂区规划设计要求244
8.1.3厂区规划注意事项245
8.1.4厂区绿化的布置245
8.1.5厂区主要建筑物的方位245
8.1.6吸热塔耐温防火245
8.2主要建筑物和聚光场的布置245
8.2.1主厂房位置的确定245
8.2.2塔式电站吸热塔布置246
8.2.3聚光场内道路布置246
8.2.4厂区围墙246
8.3交通运输246
8.4竖向布置247
8.5管线布置248
8.5.1厂区地下管线的布置248
8.5.2架空管线的布置248

8.5.3管线与周边环境的协调248
9主厂房布置249
9.1主厂房方位249
9.2主厂房与储热器249
9.3太阳能储热系统布置249
10水处理设备及系统250
10.1吸热器和蒸发器补给水处理250
10.2水处理设备的计算250
10.3给水、炉水校正处理及热力系统水汽取样250
10.4防腐251
11电力系统252
11.1发电站与电力网的连接252
11.2系统保护252
11.3系统通信252
12电气设备及系统253
12.1高压配电装置253
12.2电气主控制室253
12.3直流系统253
12.4电气测量仪表253
12.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253
12.6照明系统254
12.7电缆选择与敷设254
12.8过电压保护和接地254
12.9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电力装置254
13热工自动化255
13.1基本规定255
13.2控制方式255
13.3热工检测255
13.4自动调节256
13.5热工保护256
13.6联锁256
13.7电源和气源256

13.8控制室256
13.9电缆、导管和就地设备布置257
13.10采暖的基本规定257
13.11太阳能吸热塔257
13.12厂区采暖热网及加热站257
14建筑和结构259
14.1基本规定259
14.2防火259
14.3室内环境260
15辅助及附属设施261
16太阳能热发电站的环境保护262
16.1基本规定262
16.2环境保护设计要求262
16.3污染防治262
16.4环境保护设施263
参考文献264

前言/序言


《绿能之光:太阳能热发电的前沿探索与工程实践》 本书并非关于特定“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的单一技术手册,而是旨在勾勒出太阳能热发电(Concentrated Solar Power, CSP)这一蓬勃发展领域宏大而深刻的全景画卷。我们聚焦于太阳能热发电的核心科学原理、关键技术演进、多元应用场景以及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理解框架。 第一部分:能量的源头与转化的奥秘 我们首先将深入剖析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物理学原理。这并非单纯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着重于解释为何能够有效地捕捉和转化太阳辐射能。我们将详细探讨光的热效应,从黑体辐射到选择性吸收,以及不同材料在高温下的热学特性。接着,我们将阐述集热原理,重点介绍镜场(反射镜)如何将分散的太阳光精准地汇聚到一个接收点,并详细分析菲涅尔光学、抛物面光学等几何光学原理在集热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会深入讨论热力学定律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卡诺循环效率的限制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逼近理论极限。 第二部分:多元集热技术与先进储能的革新 本书将系统性地梳理和评价当前主流的太阳能集热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槽式抛物面集热器(Parabolic Trough Collectors, PTC)的工作机制、材料选择、跟踪系统以及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的挑战和优化方案。对于碟式斯特林系统(Dish Stirling Systems, DSS),我们将探讨其高功率密度和独立发电单元的优势,以及斯特林发动机的关键技术难点。塔式集热系统(Solar Tower Systems, STS)的宏大设计理念、定日镜场布局优化、接收器类型(如管式、腔体式)的优劣以及其在大规模发电中的潜力也将得到详尽的分析。 除了集热本身,先进的储能技术是太阳能热发电实现稳定可靠输出的关键。本书将重点阐述熔盐储热技术的原理、性能特点、材料腐蚀问题以及系统集成。我们还会介绍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 PCM)在储热方面的应用前景,分析其储热密度高、工作温度范围广等优势,并探讨其在不同集热技术中的应用潜力。此外,干热储能、压缩空气储能(CAES)等其他创新的储能方式也将作为补充,为读者展现更广阔的储能技术图景。 第三部分:发电循环与系统集成的智能化 集热到的高温热能最终需要转化为电能。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发电循环在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应用。我们将详细分析朗肯循环(Rankine Cycle)的改进和优化,包括不同类型涡轮机(如蒸汽涡轮、有机朗肯循环涡轮)的选择及其效率影响。对于布雷顿循环(Brayton Cycle),我们将介绍其在高温集热技术中的应用潜力,并探讨其与天然气联合循环(Combined Cycle)的协同效应。 系统集成是实现高效发电的另一大核心。本书将着重分析集热场、储热系统、发电单元之间如何协同工作,以及热力学优化与经济性分析如何指导系统整体设计。我们将探讨智能控制策略在优化集热效率、精准调度储能以及维持发电功率稳定方面的关键作用,包括先进的预测控制算法和实时监测技术。 第四部分:应用场景的拓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太阳能热发电的应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电力生产。本书将拓展视野,探讨其在工业过程供热方面的潜力,例如在化工、冶金、食品加工等行业中提供高温蒸汽或热量。我们还将关注其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蒸馏或膜法淡化过程,为水资源匮乏地区提供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本书将聚焦于太阳能热发电的前沿研究方向。我们将探讨新一代集热材料与涂层的研发进展,例如纳米材料和智能响应材料的应用。更高温度的工质(如超临界CO2循环)及其在提高发电效率方面的潜力也将得到深入分析。同时,本书也将关注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耦合,例如与光伏发电的互补,以及与储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具韧性和灵活性的能源系统。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和环境影响评估也将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强调太阳能热发电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角色。 《绿能之光:太阳能热发电的前沿探索与工程实践》,旨在成为一个启发思想、指导实践的窗口,为能源领域的学者、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绿色能源充满热情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视角,共同探索太阳能热发电的无限可能,点亮可持续能源的绿色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工程世界。我一直对太阳能的利用方式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太阳能热发电这一强大技术路径的机会。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集热技术的原理,比如如何利用大量的反射镜将太阳光精确地汇聚到一点,以及如何有效地将收集到的热能转化为驱动涡轮发电的动力。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高温传热和能量储存这两个关键环节的。例如,书中会详细讲解哪种传热介质最适合高温工作环境?如何设计高效的储热系统,以确保即使在阴雨天或夜晚也能持续稳定地供电?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具体的工程计算方法和设计流程,帮助读者理解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此外,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不同规模的太阳能热发电站的设计案例,从小型示范项目到大型商业电站,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实现方式。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深化我对绿色能源技术发展的理解。

评分

《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关于智慧与力量的结合体。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人类利用自然力量解决能源问题的智慧结晶。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转化为具体的工程设计。我设想,书中会详细解释如菲涅尔反射镜和抛物面槽式反射镜等不同反射镜的几何光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最佳的聚焦角度和光斑大小。对于集热管的设计,我也非常感兴趣,比如管壁的材料选择、表面涂层的特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将热量传递给工作介质。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流体动力学和传热学在其中的应用,例如如何设计循环系统以保证工作介质的稳定流动和高效传热,以及如何控制温度和压力以避免设备损坏。而且,我非常关注储能技术的部分,这是太阳能热发电能够克服间歇性问题的关键。书中是否会介绍各种储能方式的优缺点,例如熔盐储热的优势和潜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储能系统的容量设计和充放电策略的优化。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方面所展现出的卓越才华。

评分

《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份关于如何 Harnessing The Sun's Power 的宝贵指南。我一直对如何将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转化为稳定可靠的电力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核心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例如槽式、塔式、碟式系统,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工程挑战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用性。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详尽阐述集热系统的设计,包括反射镜的材料、形状、精度要求,以及集热管的设计、传热介质的选择和热量传输的过程。能量储存是太阳能热发电稳定性的关键,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讲解这方面的,例如熔盐储热、相变储能等技术,它们的原理、工程实现、容量计算以及储能效率的优化。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纸、详细的计算公式和工程案例,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技术细节,并让我看到太阳能热发电在能源转型中的巨大潜力。

评分

我对《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这本书抱有的期待,是它能够成为我理解清洁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基石。在我看来,太阳能热发电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技术,能够提供比光伏发电更稳定的电力输出,尤其是在与储能技术结合之后。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们了解从宏观的选址规划,到微观的每一个零件的设计,全过程的考量。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如聚光太阳能热发电CSP,Concentrated Solar Power)的详细介绍,例如定日镜式、槽式、碟式斯特林等,它们各自的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和经济性分析。对于集热系统,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到反射镜的设计、制造和安装的细节,以及集热管的材料选择、热损耗控制等关键技术。同时,传热和储热是太阳能热发电的核心,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讲解高温传热介质(如熔盐、导热油)的选择、管道系统的设计、以及各种储热方式(如显热储能、相变储能)的优劣势和工程实践。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丰富的图表、公式和案例,将极大地提升其可读性和实用性,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技术。

评分

当我拿起《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这本书时,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是一种关于如何利用地球最清洁、最丰富的能源来造福人类的责任。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畅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工程学。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蓝图”,指导读者如何从规划选址开始,考虑到太阳辐射强度、地形地貌、水资源等因素,到选择最合适的发电技术,再到具体的设备选型和布置。我相信,书中会对不同集热技术的成本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哪种技术更具可行性。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处理高温传热和储热这些关键技术的。例如,熔盐在高达数百摄氏度下如何稳定地流动和储存,以及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安全地进行热交换,这些都是工程上的巨大挑战。书中是否有具体的工程案例,展示这些挑战是如何被克服的?我希望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讲解,更需要实际的经验分享,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真实世界中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建造过程。这本书的出现,不仅能满足我的技术好奇心,更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可持续的能源未来的可能性。

评分

《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通往绿色能源未来的行动指南。我一直对如何将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转化为稳定可靠的电力充满兴趣,而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出了这一核心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比如槽式、塔式以及碟式系统,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工程挑战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用性。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集热系统的设计细节,包括反射镜的几何光学设计、材料选择(如何实现高反射率和长寿命)、以及集热管的设计(如何优化吸热效率并减少热损失)。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关注能量储存技术,这是太阳能热发电能够实现稳定输出的关键。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熔盐储热、相变材料储热等技术,包括它们的理论基础、工程实现、容量计算以及储能效率的优化?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些复杂系统的设计思路,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应用,从而为未来清洁能源的普及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阅读《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这本书,我仿佛踏上了一场充满挑战的工程探险之旅。我一直对如何利用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来解决人类的能源需求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核心所在。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太阳能热发电的各种技术方案,例如槽式、塔式、碟式等,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工程挑战以及经济性分析。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尽阐述集热系统的设计,包括反射镜的几何光学原理、材料选择(如高反射率、长寿命涂层)、以及集热管的设计(如何最大化吸热效率并最小化热损失)。能量储存是太阳能热发电稳定性的关键,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讲解这方面的,例如熔盐储热、相变储能等技术,它们的原理、工程实现、容量计算以及储能效率的优化。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丰富的图文资料、严谨的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际的工程案例,将极大地提升其价值,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评分

这本《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险,带着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能量的工程领域。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太阳能热发电上,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光伏发电?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求知欲。我预想书中会详细阐述不同集热技术的工作原理,例如定日镜阵列如何精确地将太阳光汇聚到塔顶的吸热器上,槽式集热器又是如何通过弯曲的镜面捕捉阳光,并通过管道内的传热介质将热量输送出去。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考量,比如材料的选择,如何确保反射镜的高反射率和耐久性,以及吸热器的材质和涂层如何最大化地吸收热量而不产生过多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讲解能量储存系统的设计,这是太阳能热发电稳定性的关键。无论是熔盐储热,还是相变材料储热,书中应该会提供详细的计算方法和工程实例,让我们理解如何将白天富余的太阳能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从而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电力供应。这种技术上的深度和广度,是我在其他一些泛泛而谈的能源书籍中难以找到的,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在书店的展架上偶然发现了《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这本书,当即就被它醒目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如何将浩瀚的太阳能转化为驱动我们世界的电力感到着迷,而这本书似乎正好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个过程的窗口。我的初步印象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本实操指南,旨在教会读者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太阳能热发电站。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场景:工程师们如何在图纸上勾勒出巨大的反射镜阵列,如何计算出最佳的集热管角度以捕捉最大化的太阳辐射,以及如何设计复杂的传热和储能系统来确保即使在夜晚也能稳定供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看似复杂的技术细节,通过清晰的阐述和详实的案例,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理解那些隐藏在电网背后的智慧。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不同类型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如槽式、塔式、碟式)的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适用的程度。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能够对太阳能热发电的潜力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甚至能够为未来的能源转型贡献一份自己的思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绿色能源未来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扇通往未来能源世界的窗口。我一直对如何将太阳能这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电力感到着迷,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解决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路线,例如槽式、塔式、碟式系统,它们各自的原理、核心技术、工程难点以及优缺点。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讲解集热系统的设计,包括反射镜的材料、形状、精度要求,以及集热管的设计、传热介质的选择和热量传输的过程。能量储存是太阳能热发电稳定性的关键,我非常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处理这一部分的,例如熔盐储热、相变储能等技术,它们的原理、工程实现、容量计算以及充放电策略。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纸、详细的计算公式和工程实例,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技术细节,并让我看到太阳能热发电在能源转型中的巨大潜力。

评分

很好的参考书,很全面细致。

评分

给别人买的书,内容就不做评价了,这里购书很方便,有时还有些优惠。

评分

工作用,帮助很大,内容详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的是

评分

给别人买的书,内容就不做评价了,这里购书很方便,有时还有些优惠。

评分

呵呵哒

评分

知识全面

评分

给别人买的书,内容就不做评价了,这里购书很方便,有时还有些优惠。

评分

很好的参考书,很全面细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